分享

中医治“黄汗”的方子!湿热一去,黄汗全消,源于临床实战

 德寿堂图书馆 2023-02-06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一个现象,这就是黄汗。

什么是黄汗啊?顾名思义,就是汗流出来,是黄色的,弄得衣服上都是一片黄。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黄汗,是怎么形成的?

早年,我听业界朋友说过这么一段,和黄汗有关的故事。

话说有一个男子,姓薛,当时是54岁。

这个人什么职业呢?鱼塘更夫。

这个人,大概从15年前开始,就有出汗黏腻、色黄的问题了。

图片

他最初发病的时候,大概是夏天。当时,他以为是天热的缘故,没在意。

后来,夏天过去了,出汗黏腻、发黄的问题还是有。他到医院去检查过,医生说了,你这个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但是按照这个来治疗,效果很不好。

后来,他有去投中医治疗。大夫说了,你这个是气虚自汗。气不够用,固摄不住体液,所以流汗。只要补气就行了。

结果呢,补气的药用了一大堆,还是不行。

到后来,这个毛病就愈发严重了。严重到什么程度呢?用毛巾擦汗,白毛巾差不多变成了黄毛巾。

这可怎么办?此人几经辗转,找到了一位医家。这一次,事情有了转机。

刻诊,见患者脉沉涩无力,舌质紫暗有瘀斑,小便短赤、大便发干,整个人体倦乏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腹胀胃胀,口干,不想喝太多水,白天出汗多,晚上出汗少,口唇也有些青紫。

这时候,医家经过仔细斟酌,写了一张方子。但见——

茵陈50克,坤草50克,桃仁10克,猪苓30克,通草10克。每日一剂。

这个药,患者服用大概10剂以后,出黄汗的现象有所减缓,汗量不那么大了。而且,患者的小便和大便,都通畅了不少。

此后,医家遵原方稍作加减,最终让患者诸证悉平。

现在,我们探求一下,这背后,蕴藏着怎样的考量。

我个人认为,问题的根源,就是此人的生活工作环境。他干嘛的?鱼塘更夫啊!

图片

这个生活和工作环境,决定了他必然遭受湿邪困扰。最初发病的时候,还是夏天。可见,是周围环境中的湿热之邪,给他带来长达15年的麻烦。

湿热之邪,侵袭到他的身体里以后,郁久化热,热迫津出,于是就开始出汗。由于体内有湿热,所以这汗是黄色,黏腻的。汗的颜色,本身就向我们暗示了其体内所存在的问题。

湿热郁久,影响气血的运行。长达15年的时间,让这个趋势日益明显。患者体现出来,就是脉沉涩、口唇青紫、舌有瘀斑这样的淤血症候。而淤血证,本身也容易生热,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患者体内的湿热之邪。

湿热郁滞脾胃,所以患者纳差、腹胀。湿热阻滞心胸,故而心悸气短。脾胃为湿热所困,四肢肌肉失养,所以身体乏力倦怠。小便短赤、大便偏干,这也是湿热伤津的体现。白天气温高,患者生活环境里的湿热更重,内外之邪交迫,所以白天汗出较多,夜里较少。

所以说,这个人问题的发展脉络,就是久居湿热之地,导致湿热郁久化热、气血运行受阻。

那怎么解决呢?肯定是要清利湿热、化瘀血。这是最重要的。只是敛汗,肯定治标不治本。

那好,我们看看当时医家开的方子——

茵陈50克,坤草50克,桃仁10克,猪苓30克,通草10克。

这里头,茵陈是清利湿热的。坤草,也就是益母草,可以活血化瘀。桃仁不但可以辅助化瘀,还能通便,解决患者 便秘的问题。猪苓和通草,也都有利水之效。

就这样,患者湿热之邪得解,淤血得到化散,患者身体内环境得到了优化,出黄汗这个事儿,自然就解决了。

当然,我这么说,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就医案本身来讲,后来医家还根据患者的二便情况,对部分药材做了变化,如去掉猪苓、桃仁,换上桂枝、白芍等等。但是,就其中的精髓来说,一定是利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法来治疗黄汗的思路。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张医案故事,据说早年曾收录在《吉林医案医话选评》这部书里。这是31年前出版的一部书,很多人都没看过。你要是感兴趣,就找来读一读。

其实,黄汗这个毛病,虽然听起来比较奇怪,但是在中医内科学里头,它作为“汗症”的一种,是比较受重视的。在引起黄汗的诸多因素中,湿热是比较明确的诱因。

图片

前文所述的患者,属于湿热郁滞日久,引发了淤血。更多的湿热黄汗者,表现为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同时身体困重、头沉头重、胸闷、胃胀、腹胀、口渴、小便黄少、大便偏干等。这个时候,毫无疑问,需要清热利湿。有的业内人士主张,此时用甘露消毒丹,或者茵陈五苓散加减较好。这也算是办法之一。

总之,你要记住,夏天汗出色黄,作为一个症状,要考虑湿热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夏季汗出黏腻、色黄的人,应该注重除湿热。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肝郁化火而黄汗的人,临床也多见。这类人,需要清肝火,以丹栀逍逍遥散加减来应对。还有的人,属于内有湿热,卫气不足,兼具脾虚症状,这个在老年群体中多见,多以玉屏风散加减应对。非专业读者,在明白这些道理以后,还是应该在中医师的当面辨证、四诊合参之下来应用方药。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