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草原是指欧亚大陆上世界上最宽的草原,草原植被从欧洲多瑙河下游经罗马尼亚、俄罗斯和蒙古延伸到中国,呈连续带状分布。 形成 草原与其他生态系统类型一样,它不但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而且是地球演化史上一定时期的产物。我们知道,地球上的被子植物从白垩纪末期起开始繁盛,并逐渐发展成最大的一个植物类群。其中较年轻的一个大科--禾本科从第三纪中期开始分化,并很快分布到全世界,约有4500种,其中有些是草原植被的主要建成者。称号"草原之王"的针茅属(Stipa),其诞生时期不迟于渐新世。孢粉资料证明,中新世时期在欧亚大陆已广泛存在草原景观,进入第四纪以后,草原逐渐扩大其面积,至少在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前已形成目前的草原类型。 ![]() 分布 世界各地的草原有其各自的地方性名称:欧洲匈牙利草原叫普斯塔(Puszta),俄罗斯草原叫斯特帕(Steppe),北美草原通称普列利(Prairia),南美草原称潘帕斯(Pampas)。 在北半球温带,天然草原几乎是连续地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介于森林地带和荒漠地带之间的辽阔平原、高原和台地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欧亚-北美环球草原带。 欧亚草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草原,自欧洲多瑙河下游起,呈连续带状往东延伸,经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哈萨克丘陵、蒙古高原,直达中国东北松辽平原,东西绵延近110个经度,构成地球上最宽广的欧亚草原区。根据区系地理成分和生态环境的差异,欧亚草原区可区分为3个亚区:黑海-哈萨克斯坦亚区、亚洲中部亚区和青藏高原亚区。 在中国,草原广布于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西北荒漠地区山地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中国草原是欧亚草原的一部分,即由东北经内蒙古直达黄土高原,呈连续带状分布。此外,还见于青藏高原、新疆阿尔泰山前地区以及荒漠区的山地,大致从北纬51度起南达北纬35度。 山地草原与气候 草原地区年降雨量较少,而且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冬季少雪严寒,具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作为欧亚大陆草原的一部分,在新疆阿尔泰山以及塔尔巴哈台山、乌尔卡沙尔山、沙乌尔山等山地分布着最漂亮的山地草原,这里的草原与哈萨克斯坦的草原连为一体。这一草原区域,山前平原及低山区的降水量约为120-200毫米,随着海拔升高,有所增加;1500-2000米的中山地带降水量可在500毫米以上。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特点自西北向东南有很大差异。其中夏季降水量占30.6%,春季占21%,冬季占18%,秋季占30%,降水分配还比较均匀。 草原植被 由低温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时为旱生小半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是温带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的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在欧亚大陆,草原植被自欧洲多瑙河下游起,呈连续的带状东伸,经罗马尼亚、苏联和蒙古,直达中国,构成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带。植物以丛生禾本科为主,如针茅属、羊茅属等。此外,莎草科、豆科、菊科、藜科植物等占有相当比重。 在草原植物中,旱生结构普遍存在,如叶面缩小、叶片内卷、气孔下陷等;植物的地下部分发达,其郁闭程度常超过地上部分。多数植物根系分布较浅,集中在0~30厘米的土层中。植物的发育节律与气候相适应,季相明显。以营养繁殖为主。就生活型而言,以地面芽植物为主。虽然各地组成草原的植物种类差异很大,但针茅属(Stipa)植物普遍,特别在欧亚草原植被中表现更为明显。 新疆阿尔泰山以及塔尔巴哈台山、乌尔卡沙尔山、沙乌尔山等山地分布着的山地草原,以广泛分布的沙生针茅为其重要特点。其次还有沟叶羊茅、小蒿等。这一草原区是新疆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其天然草场有效利用面积占全新疆的1/5,在全新疆草场平衡中的载畜能力为1/4,草场的主要缺点是冬场面积太小,所以四季草场不平衡,夏场有富余,冬场不足,这种情况成为更进一步发展畜牧业的严重障碍。所以改良冬场,建立稳产高产的人工饲草饲料基地,是保证该地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动植物 占据俄罗斯和蒙古大片地带的欧亚草原在许多方面类似北美洲草原,因此栖息着许多类似的动植物。针茅属各个种支配着大部分地区的植物,在各处与其他禾草相混,其中主要是羊茅属和冰草属。啮齿动物的进食和穴居活动对植被的维持和组成是重要的,这些啮齿动物种类包括大型旱獭,还有各种田鼠和其他较小种类。在蒙古有一种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可在几年里消耗极高比例的植被,因而几乎把草原栖地退化为沙漠。 欧亚草原动物区系很丰富,在整个欧亚大陆草原上广泛分布着的野驴、黄羊等野生动物。 草原 草原是种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形态,分布于各大洲。属于土地类型的一种,是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然综合体,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多种类型。草原的形成原因是土壤层薄或降水量少,草本植物受影响小,而木本植物无法广泛生长。 基本介绍 草原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草原包括在较干旱环境下形成的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主要包括两大类型:热带草原(热带稀树草原)和温带草原。狭义的草原(Steppe)则只包括温带草原。因为热带草原上有相当多的树木。草原是一种植被类型,通常分布在年降水量200~300mm的栗钙土、黑钙土地区,由旱生或中旱生草本植物组成的草本植物群落,其优势植物是多年生丛生或根茎型禾草和一些或多或少具有耐旱能力的各种杂草。 根据生物学和生态特点,可划分为四个类型: 1、草甸草原; 2、平草原(典型草原); 3、荒漠草原; 4、高寒草原。草原上生长着多种优良牧草,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此外,草原植被还蕴藏着许多药用植物,可采收利用。 《草原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天然草原是指一种土地类型,它是草本和木本饲用植物与其所著生的土地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然综合体。人工草地是指选择适宜的草种,通过人工措施而建植或改良的草地。《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草原=STEPPE。《大英百科全书》草原STEPPE:从匈牙利到中国满州绵延8000公里的草原带。草原是全球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世界草原定义:Steppe, Prairie, pampas, veld, savanna。 分别专指中国内蒙古和蒙古国大草原, 以及专指北美洲,南美洲,非洲,热带的有树草原。 概念分类 Steppe:蒙古高原草原和欧洲中部草原。 Pampas:南美洲草原。 Prairie:北美洲草原。 Savanna:非洲、印度、澳大利亚热带有树草原。 Vold:非洲草原。 草原起源 最广阔的草原可视为介于环境梯度的中间,其中森林和沙漠分在两端。森林占据最有利的环境,那里湿气充足,可让乔木为主的高大密集植被生长和存活。沙漠见于水气缺乏的地方,无法维持永续的植被。草原则位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草原起于全球气候干冷期(出现在新生代),与它们常混进的莽原、沙漠、灌丛地相似。其实,禾草科本身(早熟禾科和禾本科)在新生代早期才进化完成。草原最早出现的日期因地而异。在好几个地区,可在新生代化石中发现一系列植被类型,当时的气候逐步变迁。如在过去5,000万年里,澳大利亚中部热带雨林接续被莽原、草原,最后是沙漠所取代。在某些地方,草原扩展到接近现代规模的情况仅出现于200万年前极度干冷时期,在北方温带区称为“冰期”。 草原与相关植被类型之间通常会出现一种动态平衡。有时候,干旱、火灾或密集放牧的时段有利于草原形成,其他时候,湿季和没有重大干扰时有利于木本植被生长。这些因素在频率和严重性方面的改变可造成植被类型整个的转变。 其他草原类型出现于太冷而乔木无法生长的地方,也就是高山或高处林木线以上。南半球湿冷部分的典型草原是丛生草原,以丛生或群集的禾草为主,这些禾草发展出盘根错结的根茎草垫,让植被有高低不平的外表。丛生草原出现于不同的纬度。在热带,丛生草原见于某些高山的林木线上方,如在新几内亚和东非洲。在南极海的较高纬度区,丛生草原形成亚南极群岛的植被。丛生草原也是新西兰寒冷地区和南美洲最南端的典型植被。 然而,并非所有的天然草原都起于与气候相关的环境。木本植物可能因其他原因而无法在某些地区生长,禾草便大肆蔓延。原因之一是季节性泛滥或浸水,使季节明显的亚热带部分地区和其他地方较小地区产生并维持大型草原。季节性泛滥亚热带草原最佳的例子之一是巴西马托格罗索(Mato Grosso)的潘特纳尔(Pantanal)。在140,000平方公里(54,000平方里)的地区,草原在一年的一半时间里扩张,水浅的湿地在另外一半时间里扩张,小片林地限于湿季没有泛滥的矮岗。在气候适合森林生长的其他许多地方,不肥沃或很浅的土壤可让乔木无法生长,导致草原发展起来。 由气候干旱所造成的最大片天然草原区可分为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两大类,热带草原通常位于沙漠和热带森林之间,温带草原通常位于沙漠和温带森林之间。热带草原与稀树草原(savanna)出现于相同地区,这两个植被类型之间的差异见仁见智,视乔木多少而定。同样地,温带草原可能散布着一些灌木或乔木,在接近灌丛地或温带森林的地方出现时,界线可能较模糊。 热带草原主要见于东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萨赫勒(Sahel),还有澳大利亚。温带草原主要出现北美洲、阿根廷和横跨乌克兰到中国的一条宽大区带,但在这些地区草原大致已因农业活动而大幅改观。 许多原本被视为天然的草原如今被认定是先前生长于边陲干燥气候的森林,因早期人类的干扰使它们转化。例如,人们相信:新西兰南岛东部几乎整个大型低地草原是18世纪欧洲开垦前800里由玻里尼西亚人(新西兰最早的殖民者)焚烧所造成的。 半天然的草原可能出现在那些以前为了耕种而清除木本植被但后被废弃的地方,因一再焚烧或放牧使原本的植被无法复原。在潮湿的热带地区,这些类型的草原可能非常密集,如东非洲以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为主的草原,或如新几内亚以沼芒草(Miscanthus floridulus)为主的草原,这两处的草皆可长至3公尺(9.8尺0高)。 各地草原的面积和特点一部分可能决定于草原与人类交互影响的漫长历史,尤其是透过火这个媒介物。 自然气候 草原气候各不相同,但所有大型草原区通常是炎热(至少在夏季)而干燥的,不过也不像沙漠那么干热。通常,热带草原每年平均降雨500—1500公里(20—60寸),每季气温约15—35℃(59—95℉)。干季可持续8个月,只有湿季期间才会出现降雨多于蒸发的情形,导致短暂河川流动。热带草原气候与稀树草原气候重叠很广。如前所述,这些植被类型彼此差异很小,稀树草原只是乔木稀落的草原。管理和利用方面的小小改变可使这两者互相转换。 温带草原比热带草原干燥一些,也比较冷,至少在一年当中部分时间里是如此。热带草原季节性温度变化可能很小,但温带草原区温度变化可达40℃(72℉)。北美洲草原区每年平均降雨量为300—600公厘。1月平均温度从北方的-18℃(0℉)到南方的10℃(50℉),7月平均温度北、南各为18℃(64℉)和28℃(82℉)。北美洲草原区最北地区的年均温低于0℃(32℉)。 草原出现于各式各样的气候和地质环境,也与许多不同土壤类型有关。草原生态系统本身影响着土壤形成,这又导致草原土壤异于其他土壤。草原枯枝落叶层及其分解型态通常造成上层富有机质土壤(可达地表以下300公厘)的发展。沙漠土壤没有这一层,与森林土壤典型枯枝落叶腐烂表层也不相同。其结构松散,富含植物养分。土壤下层是典型的白中带黄,尤其是深度2公尺左右的土层。 基本分类 温带草原 温带半干旱至半湿润环境下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地带性植被类型。草原地区冬季寒冷,夏季温热, 降水较少,蒸发强烈;土壤淋溶作用微弱,钙化过程发达,限制高大乔木的生长。草原植物的群落结构简单,季相显著,主要有旱生的窄叶丛生禾草,如隐子草、针茅、羽茅等属,以及菊科、豆科、莎草科和部分根茎禾草等。依水热条件不同,草原可划分为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和草甸草原等类型。典型草原是草原中分布最广泛的类型,由典型旱生草本植物组成,以丛生禾草为主,伴生少量旱生和中旱生杂类草及小半灌木和灌木。荒漠化草原为最干旱类型,由强旱生丛生小禾草组成,并大量混生超旱生荒漠小灌木和小半灌木。草甸草原是草原中较湿润类型,由中旱生草本植物组成,常混生大量中生或中旱生双子叶杂类草及根茎禾草和苔草。按热量生态条件,草原可分中温型草原、暖温型草原和高寒型草原。在水分状态不稳定和发生干旱的盐渍化条件下,还会形成盐湿草原或碱性草原。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温带地区,森林带和荒漠带间构成了欧亚-北美环球草原带;南美洲南部和亚热带非洲,也有一定面积草原,但远不及北半球发达。在中国,草原广布于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西北荒漠地区山地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此外,草原还可越带出现在荒漠区山地并在垂直带谱中占据相应位置。 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有时旱生小半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分布于温带,是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草原地区年降雨量较少,而且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冬季少雪严寒,具明显的大陆性气候。植物以丛生禾本科为主,如针茅属、羊茅属等。此外,莎草科、豆科、菊科、藜科植物等占有相当比重。中国草原是欧亚草原的一部分,以东北经内蒙古直达黄土高原,呈连续带状分布。此外,还见于青藏高原、新疆阿尔泰山前地区以及荒漠区的山地,大致从北纬51度起南达北纬35度。 泛滥草原 泛滥草原又称河漫滩草地。指湖泊四周、河道两岸滩地、山麓河道谷地,由于长期洪水泛滥、所带泥沙的淤积,或河水溢出河床、泥沙的沉积,而形成大面积或狭长的平坦草地。沿海由于海水经常回流泛滥、泥沙不断淤积,亦形成大面积滩涂草地。泛滥草地主要分布于河流下游低地、湖泊周围以及沿海滩涂。土壤为淤积草甸土、湖土,海涂为盐碱土,土层深厚较肥沃。植被以水生、湿生植物为主,主要有芦苇、莎草科植物、茭草、水蓼、鸭跖草、双穗雀稗、长芒稗,以及大穗结缕草、獐茅、盐蒿、碱蓬、大米草等。以禾草为主的草地,产草量高,草质优良,适口性好,适于放牧或刈草用。以杂类草盐蒿占优势草地的草质差,饲用价值较小。 荒漠草原 在干旱条件下发育形成的真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旱生小半灌木起明显作用的植被性草地称为荒漠草原或漠境草原。生境及植物类型具草原向荒漠过渡的特征。分布于内蒙古中北部、鄂尔多斯高原中西部、干草原以西及宁夏中部,甘肃东部,黄土高原西和北部,新疆的低山坡。土壤为淡栗钙土、棕钙土和淡灰钙土、腐殖质层薄。植被具有明显旱生特征,组成种类少,主要由针茅属的石生针茅、沙生针茅、戈壁针茅,蒿属的旱篦子蒿、,以及无芒隐子草、藻类及一年生植物。植株高23厘米-30厘米,覆盖度30%-40%,产草量低,每公顷产干草仅2-3公斤,适于羊、马等放牧。 高山草原 海拔4000米以上,在高寒、干燥、风强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寒旱生的多年生丛生禾草为主的植被型草地称为高山草原(高寒草原)。分布于青藏高原北部、东北地区、四川西北部,以及昆仑山、天山、祁连山上部。混生垫状植物、匍匐状植物和高寒灌丛,如地梅、蚤缀、虎耳草、矮桧等。植物分布较均匀,层次不明显。草层高15厘米-20厘米,覆盖度30%-50%,产草量低。宜作夏季牧场,适于放牧牛、羊、马等家畜。. 草原特色 1.开阔平坦,视野宽广,适于奔驰,辽阔无垠; 2.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 3.雨量约在250mm~750mm; 4.缺乏高大的植物; 5.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6.草类很多。 中国草原 若尔盖大草原 若尔盖大草原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结合部的中国西北大草原,是由若尔盖、阿坝、红原、壤塘四县组成,为中国五大草原之一,面积35600多平方公里,系以牧为主的藏族聚居地。 这里有四川省最大的草原,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人烟稀少。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多次通过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革命遗址,使草地声名远播海内外。 夏季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这里天高气爽,能见度很高。天地之间,绿草茵茵,繁花似锦,芳香幽幽,一望无涯。草地中星落棋布地点缀着无数小湖泊,湖水碧蓝,小河如藤蔓把大大小小的湖泊串连起来,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草地游览内容丰富,可赏草地风光,听牧歌悠扬,可垂钓黄河鱼野炊,可骑马驰骋草原,可观梅花鹿牧场,可去黄河九曲第一弯揽胜,可住怅篷宾馆,可去森林采撷野菇,也可去寺庙参观朝拜。 草原海拔3500米至4000米左右,属典型的丘状高原。冬季严寒,夏季凉爽,春秋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7℃、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约10一12.7℃。 若尔盖大草原水草丰茂,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形成了山水秀丽、景色迷人的草原风光。著名的草原有热尔坝大草原、松潘草原和红原草原几处。 希拉穆仁草原 希拉穆仁草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它南迎呼和浩特的暖风,北聆百灵庙的铃声,因清王朝赐名的“普会寺”喇嘛如屹立河畔,又名召河。草原的夏秋,香花遍野,芳草依依,迷人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羊、马、牛、驼,一群群,一片片,或疾驰,或漫游,象彩霞在天际飘动,也像仙女撒下的珍珠、玛瑙,落在银链般的希拉穆仁河两岸。在牧民的蒙古包里,好客的蒙古族主人将会捧出鲜洁的奶食,肥美的羊肉,爽口的炒米,醇香的奶茶待客,草原食品那特有的风味将透入您的心田。 空中草原 空中草原位于河北省涞源盆地和蔚县盆地之间,涞源县城西北26公里。分南北两块,中间由一道山梁相连,总面积29平方公里,分别隶属于蔚县、涞源县、灵丘县。 草原在一个巨大的平顶山的山顶,海拔2158米,山体四周是陡峻的山坡,山顶面积却达3.6万亩,坦荡如砥,绿草如茵,野花遍地的大草原,习习凉风吹碧海花浪,朵朵白云抚地游走,可“手摸白云天,脚踏花草地” 。 呼伦贝尔东部草原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地处东经115°31'-126°04',北纬47°05'-53°20',辖世界著名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富有森林自然宝库之称的大兴安岭于一体,北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 接壤,西同蒙古国交界。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国境线长达1723公里。如果把祖国的版图比作啼晨报晓的雄鸡,那么呼伦贝尔就是雄鸡冠上的一颗明珠。 呼伦贝尔总人口269.6998万人,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居区。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汉等35个民族在这里和睦聚居,这里的许多少数民族仍继承和保留着各自的文化遗风和生活习俗。浩瀚森林覆盖着的大兴安岭由北向南,纵贯于中部,成为呼伦贝尔东西部的天然分界线。东侧是黑土平原-松嫩平原,西侧是著名草原之一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广袤无垠,未受污染,被称之为“绿色净土”,也被人誉之为“北国碧玉”。以牧草为主的植物多达1300余种,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植被群落景观。大兴安岭林海无边无际,风姿隽秀。地面拥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栖息着400多种兽类和禽类。地下则蕴藏着40余种矿产。新世纪的呼伦贝尔,无论无垠绿土,还是碧水蓝天;无论胡马长嘶,还是雪漫河山。 伊犁草原 无论是声名在外的那拉提,还是后起之秀的唐不拉,抑或是传统的牧场巩乃斯,伊犁草原均展现出超然绝美的气质与外表。伊犁河谷是如此的卓尔不群,逶迤千里,生机无限。 那拉提草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东部,即新源县那拉提镇镜内。那拉提意为“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 那拉提草原地处楚鲁特山北坡,发育于第3纪古洪积层上的中山地草场,东南接那拉提高岭,势如屏障。西北沿巩乃斯河上游谷地断落,地势大面积倾斜,山泉密布,溪流纵横。 锡林郭勒草原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境内,面积107.86万公顷,1985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湿地生态系统。 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境内最有代表性的丛生禾草枣根茎禾草(针茅、羊草)温性真草原,也是欧亚大陆草原区亚洲东部草原亚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原生草原部分。 鄂尔多斯大草原 鄂尔多斯草原最吸引人的当属独特的自然风光,同时并存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以及上千个大小湖泊。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衬下,天空纯净明亮、草地辽阔壮丽、空气清新、牛羊成群,对久居都市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那么遥远而亲切。鄂尔多斯草原,正是镶嵌在这片广阔而神奇的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川西高寒草原 这里所说的川西包括了雅安及西边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一条民族迁徙的走廊,也是自古以来汉藏彝等民族交流通商的要道所在地,也是世人寻找的香格里拉核心区。笔者在2002年出版的《香格里拉之旅》中曾为康定取了一个名字叫香格里拉之门,进了康定,香格里拉就不再遥远。 自汉朝起,茶叶和马匹就是汉藏地区重要的交易商品,其路线是:成都→临邛(今邛崃) →雅安→严道(今荥经) →翻过大相岭至旄牛县(今汉源县)渡过大渡河到达磨西和木雅草原(今塔公、新都桥一带),然后从川藏南路或北路去到西藏青海或者尼泊尔,这就是世所闻名的茶马互市,其所经道路被史家和学者命名为茶马古道,为这一道路命名的是云南学者李旭先生,他曾花了5年的时间重走了茶马古道。 那曲高寒草原 那曲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东邻昌都地区,南接拉萨、林芝、日喀则三地市,西与阿里地区相连。 那曲藏语意为“黑河”;整个地区在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怀抱之中,西边的达尔果雪山,东边的布吉雪山,形似两头猛狮,守护着这块宝地。这片总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人们常说的羌塘。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倾斜,西高,中平,东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中西部地形辽阔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其间。东部属河谷地带,多高山峡谷,是藏北仅有的农作物产区,并有少量的森林资源和灌木草场,其海拔高度在3500-4500米之间,气候好于中西部。 那曲镇是被西藏列为开放的旅游区之一。每年8月是藏北的黄金季节,一年一度的赛马节在此举行,观光群众、各业商贩、嘉宾游客纷纷云集而来。夏日的那曲草原更是一幅由蓝天、白云、彩虹、牛羊和绿色织就的锦缎画,旅游者都会在这里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妙。 ![]() 祁连山草原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东起乌鞘岭的松山,西到当金山口,北临河西走廊,南靠柴达木盆地。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有兽类58种,鸟类140多种,两栖、爬行类1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白唇鹿、野驴、野牦牛、盘羊、雪豹、斑尾榛鸡等几十种。这里还是我国珍贵药用动植物麝的重要产地之一。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自然生境和动植物区系,有极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甘南草原 甘南的诱惑不只来自草原,更在于那浓郁的藏族风情。蓝天与草原呼应,牧民与牛羊相伴,心灵与佛国相依,地域风情与美景同是诱惑。没有哪个地方去过还想去,不仅是为看景,因为心灵保持得如此纯净古朴,信仰保持得如此虔诚率真,惟有甘南香巴拉--神仙居住的地方。 科尔沁草原 瑰丽、玄妙、粗犷塞北谱写的江南速笔。原始的泉河、原始的植被、原始的天空、原始的风味。平坦而又柔软的天然绿茵场,置身其中,犹如亲临大海。仰天望去,云在走、鸟在飞;闭眼聆听,河水在流淌、羊群在合唱,那已经不是一种声音,而是大自然在创作。蓝天白云,丹枫秋叶、春花雪域,迢迢之水,一切于其广阔的胸膛上尽情演绎纯粹的草原原生态。 动植物 在欧洲人殖民前的北美洲,草原遍布陆地一大片地方,从西部的洛杉矶山脉到东部的落叶林。在这片广阔地区里,仅有零星小片保留在略似原先状态的环境下。最大中心区由混合草原组成,以针茅属(Stipa)、冰草属(Agropyron)、格兰马草属(Bouteloua)、Koeleria属几个禾草种类为主。北方混合草原被羊茅属(Festuca)和异燕麦属(Helictotrichon)草原取代,在西方被格兰马草(Bouteloua gracilis)和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的短草草原取代,在东方被大须芒草(Andropogon gerardii)和小须芒草(A. scoparium)的长草草原取代。通常没有乔木和灌木,但有许多不同的草本植物与禾草一起出现。 北美洲草原最大的食草哺乳动物包括野牛和叉角羚羊,其典型捕食者为灰狼。兔、野兔的几个种和獾很普遍,许多小型穴居啮齿动物亦然。在无脊椎动物中,蚱蜢一直是特别重要的。典型情况下,草原无脊椎动物总生物量超过大得多且较显眼的脊椎动物的总生物量,只有包含着大量的家畜的地区除外。 南美洲主要草原区在大陆东南部,可分为阿根廷的彭巴草原和邻近地区乌拉圭和巴西的疏林草原。在彭巴草原众多禾草中,针茅属是最多种多样的,而疏林草原中较常见的是雀稗属(Paspalum)和须芒草属禾草。如今此区的植被因几百年来密集的焚烧和放牧而大变。在此之前,主要的大型食草动物为潘帕斯鹿,现在只有一小群存活。负鼠、犰狳、啮齿动物也很丰富,它们被狐、美洲狮、美洲豹等各种猫科动物捕食。鶆这种不飞的大鸟也是此区产物。 占据前苏联和蒙古大片地带的欧亚草原在许多方面类似北美洲草原,因此栖息着许多类似的动植物。针茅属各个种支配着大部分地区的植物,在各处与其他禾草相混,其中主要是羊茅属和冰草属。啮齿动物的进食和穴居活动对植被的维持和组成是重要的,这些啮齿动物种类包括大型旱獭,还有各种田鼠和其他较小种类。在蒙古有一种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可在几年里消耗极高比例的植被,因而几乎把草原栖地变化为沙漠。 东非洲的草原包括了比萨赫勒潮湿的环境,因此较为多样。在森林被摧毁之处,由狼尾草属(Pennisetum)或苞芽属(Hyparrhenia)组成的高草原发展起来,也可能在焚烧或大象等食草动物啃食后无限期维持这种情况。三芒草属、金须茅属(Chrysopogon)等其他禾草在较干燥地区是重要的,菅草属(Themeda)出现于较冷的高地。 食草哺乳动物包括角马、几种羚羊,还有犀牛、大象、水牛(在仍然存活的地方)。食肉动物包括各种不同的犬科动物(胡狼)、猫科动物(狮和猎豹)、鬣狗和獴。 澳大利亚广大干燥区的热带草原通常以三齿稃草(Plectrachne属和Triodia属)为主,丛生草的底部捕捉风吹沙,形成典型的圆丘。北方较湿的草原区以黄茅属(Heteropogon)和高粱属为主,米契尔草属(Astrebla)广布于季节性干燥区,尤其是在东部断裂的黏土上。其他禾草种类通常是次要的,但可能支配着某些地方。木本植物(特别是在干燥地区的金合欢属和较湿地方的桉属)可能数量太多,让植被不能被视为真正草原。米契尔草原一度单纯得多,直到家畜密集放牧使情况改变为止;如今,大片地区已被人类引进的非洲灌木刺槐(Acacia nilotica)入侵。 澳大利亚草原最大的土生动物是袋鼠,其中以红袋鼠最大,这种动物在典型情况下出现于可见天然草原的干燥内陆区。然而,从其他大陆引进的哺乳动物已变得同样常见,包括牛、绵羊等家畜,还有骆驼、马、驴、山羊等野生动物。欧洲兔也是广布、丰富而破坏性强的。主要捕食者为澳大利亚野犬。爬虫类非常多样,尤其是蜥蜴;鸟类包括大型不飞的鸸鶓,还有各式各样的鹦鹉和飞行动物。 新西兰的丛生草原和亚南极岛屿通常以早熟禾属(Poa)的种类为主。相关植被亦出现于赤道区的高山。这些禾草大致在没有食草哺乳动物的情况下进化,引进鹿、绵羊等外来动物已在许多地方造成植被严重退化。 生物产能 由于放牧和其他草原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性,草原产能一直藉各种方式广受研究。然而,大部分研究仅着重于地上的产能,忽略了地下的重要成分,甚至在地上产能达到季节性高峰时,地下成分可能比地上的还丰硕--可达至10倍。北美洲草原典型地上生物量(一区有机物的无水重量)为每公顷2.5~6吨,其中约3/4呈现死亡嫩枝形式;然而,某些热带草原记录到每公顷20吨以上的数值。 草原里植物物质有相当快速的转换。大部分植物器官寿命仅维持一季或数季,导致每年全面转换率达20~50%。把消费者所消耗的植物加进来算,每年产能即与生物量相近。如果把淋溶和死亡嫩枝分解的所有损失算在内,典型的加拿大草原地上植物每年的产能为每公顷6.4吨。其他草原的数值大不相同,但常低于此值,部分原因是没有完全计入这样的损失。重覆收获(替代放牧)每年产能通常为每公顷1.5~2.5吨。 草原经常被改变为种植可食谷物的耕地,这使人类可从草原本身直接取得粮食,不必在牧场环境下放牧那些啃食土生禾草的动物。这种产量增加很可观,如根据北美洲大平原北部的统计数字,每公顷牧牛的天然草地可提供每人一年所需食物能量的1/10,而播种小麦的同样面积可供给4个人的需求量。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如不另外加入肥料,小麦产量无法每年维持最初的高水准。相似地,天然草原如持续密集的放牧,很快会导致植被退化和土壤侵蚀。在没有围篱而呈现不出篱线对比情形的牧场环境地区,这种情形特别容易在不知不觉间出现。在这些没有围篱的地区,因过度放牧所引起的植被退化可能很难和长期或短期气候变化所致的环境改变加以区别。 我国两大特殊草原 荒漠草原 在干旱条件下发育形成的真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旱生小半灌木起明显作用的植被性草地称为荒漠草原或漠境草原。生境及植物类型具草原向荒漠过渡的特征。分布于内蒙古中北部、鄂尔多斯高原中西部、干草原以西及宁夏中部,甘肃东部,黄土高原西和北部,新疆的低山坡。土壤为淡栗钙土、棕钙土和淡灰钙土、腐殖质层薄。植被具有明显旱生特征,组成种类少,主要由针茅属的石生针茅、沙生针茅、戈壁针茅,蒿属的旱篦子蒿,以及无芒隐子草、藻类及一年生植物。植株高23厘米-30厘米,覆盖度30%-40%,产草量低,每公顷产干草仅2-3公斤,适于羊、马等放牧。 高山草原 海拔4000米以上,在高寒、干燥、风强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寒旱生的多年生丛生禾草为主的植被型草地称为高山草原(高寒草原)。分布于青藏高原北部、东北地区、四川西北部,以及昆仑山、天山、祁连山上部。混生垫状植物、匍匐状植物和高寒灌丛,如地梅、蚤缀、虎耳草、矮桧等。植物分布较均匀,层次不明显。草层高15厘米-20厘米,覆盖度30%-50%,产草量低。宜作夏季牧场,适于放牧牛、羊、马等家畜。 我国对草原的保护 内蒙古西鄂尔多斯 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西部和乌海市境内,面积555849公顷,1995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四合木、半日花等古老残遗濒危植物和荒漠生态系统。 本区地处亚非荒漠东部边缘,为西鄂尔多斯荒漠化草原和东阿拉善草原化荒漠的过渡地区,是古地中海孑遗植物四合木、半日花、绵刺、沙冬青、革包菊、蒙古扁桃、胡杨等集中分布的地方。区内现已查明高等植物335种,其中特有古老残遗种及其它濒危植物有72种,占全部植物种数21.79%,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7种。特别是四合木和半日花仅分布于保护区的小面积范围之内,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此外,保护区还保存着极高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此外,保护区还保存着极其珍贵的古地理环境,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山地地层剖面明显,是非常珍贵的天然史书。因此,该区的建立,不仅在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研究生物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地质构造和古地理环境均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于保护和改善我国荒漠地区的生活环境和探索荒漠地区可持续发展途径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境内,面积107.86万公顷,1985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湿地生态系统。 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境内最有代表性的丛生禾草枣根茎禾草(针茅、羊草)温性真草原,也是欧亚大陆草原区亚洲东部草原亚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原生草原部分。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类型独特,具有草原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并能全面反映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过程。区内已发现有种子植物74科、299属、658种,苔藓植物73种,大型真菌46种,其中药用植物426种,优良牧草116种。保护区内分布的野生动物反映了蒙古高原区系特点,哺乳动物有黄羊、狼、狐等33种,鸟类有7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丹顶鹤、白鹳、大鸨、玉带海雕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大天鹅、草原雕、黄羊等21种。本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在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占有重要的位置和明显的国际影响。 内蒙古达里诺尔 内蒙古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境内,面积119413公顷,1987年经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4年晋升为省级,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大鸨等珍稀鸟类及内陆湿地生态系统。 本区集湖泊、湿地、草原、沙地、残丘山地等多种生态系统为一体,由北向南形成了玄武岩台地、枣湖积平原、枣湖盆低地、枣风成沙地依次排列的景观格局。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内蒙古高原上著名的内陆湖泊生态系统,境内有大小湖泊22个,其中最大的达来诺尔湖面积22833公顷。众多的湖泊、河流、沼泽及湿草甸等构成了占保护区总面积35.8%的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因而被列为亚洲重要湿地。 保护区内多样的生态环境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据调查,种子植物有434种;脊椎动物中有鱼类21种,鸟类133种,哺乳类15种。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白鹳、黑鹳、丹顶鹤、大鸨、玉带海雕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大天鹅、白枕鹤、灰鹤等18种。本区是丹顶鹤、大鸨、大天鹅等珍稀鸟类的繁殖地和南北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丹顶鹤繁殖的最西界,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 内蒙古达赉湖 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境内,面积74万公顷,1986年经新巴尔虎右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0年升为自治区(省)级,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和以鸟类为主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本区地处大兴安岭西麓、蒙古高原东侧,海拔550 – 650米,气候属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的交错带,自然景观具有典型草原向草甸草原过渡的特点,具有极好典型性和代表性。达赉湖是亚洲中部干旱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湖中水生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湖泊、河流、苇塘、沼泽湿地、草甸和草原等构成了保护区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位居亚洲中部草原地带中的前列,区内共有植物448种,鸟类19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丹顶鹤、白鹤、黑鹳等36种。该保护区的建立对我国草原地区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
世界各地的草原有其各自的地方性名称:欧洲匈牙利草原叫普斯塔(Puszta),俄罗斯草原叫斯特帕(Steppe),北美草原通称普列利(Prairia),南美草原称潘帕斯(Pampas)。 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长期以来,欧洲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在欧亚大陆上,东方就位于欧洲,即西方的东侧。因此,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属于近东,伊朗属于中东,而中国及其周围则属于远东。然而,这种分法无论是从地理生态角度还是从社会文化角度来说都是不合逻辑的。实际上,近东和中东都是西方世界的一部分,而中国及其周围的文化则属于东方世界。旧石器时代末期,东西方世界彼此基本隔绝,但从青铜时代开始,欧亚草原带成了连接东西方世界的桥梁。 欧亚草原带始于西端的喀尔巴阡山脉和黑海,止于东端的黄海,长度约8000公里,面积达800万平方公里。它大体上被分割为面积基本相等的东西两半,其界线,或更严格地讲其“分水岭”就是所谓的准噶尔山口(我国称阿拉山口——译注),即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的一条很深的山谷。 欧亚草原带是非定居(游牧或半游牧)畜牧文化的土地。马的驯化和骑马(早期骑兵)的迅速发展是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它们对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根源。有关骑马的最早(尽管是间接的)证据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千纪,但一直到公元前三千纪和二千纪左右,畜牧—骑马文化统治整个欧亚草原带的时代才真正到来。 欧亚大陆的两个世界在许多重要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如人类体质特征差异。这是人所共知的:欧罗巴或高加索人种占据西半部,而蒙古人种占据东半部。再如,语系差异。这也是大家都熟悉的:印欧语系占据西半部,而阿尔泰语系(包括蒙古语,通古斯语或通古斯—满语)占据东半部。同样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出现的时间晚些,在公元6世纪突厥汗国兴起以前。 不过,要考察这些差别我们还得回到考古资料中去。资料表明,印度河流域和阿富汗以西,其所有考古学文化的交流活动几乎都是向西;相反,西藏以东的则都是向东。 相比南方稳定的农业社会而言,草原带的畜牧文化更有流动性,并同时朝两个方向移动:一个是沿辽阔的草原带由东而西或由西而东,一个是向南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后者的路线主要有几条。最西边的是多瑙河流域,由此可以进入欧洲;中间的有高加索,即著名的德本山口,可沿里海进入南高加索、伊朗和安那托利亚;再往东为高耸的科佩特山脉,由此可进入伊朗和阿富汗;最后是从蒙古草原进入华北平原。 在我看来,历史上发生的几次横跨欧亚大陆的大迁徙中,最早也是最伟大的一次为塞伊玛—图尔宾诺跨文化现象。在青铜时代晚期的早段,即公元前三千纪末二千纪初,发生了两个民族的反向迁徙:塞伊玛—图尔宾诺向西,阿巴舍沃·辛塔什塔·彼得罗夫卡向东。而后者就发源于东欧的草原畜牧文化。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西来的文化完全不同,它拥有一批形状独特的器物,掌握高超的薄壁铸造技术,而且墓葬形制以及出土的玉器也很独特,并不见于周围的其他文化。一些铜器上装饰有野山羊、长角山羊,以及老虎的形象。 迁徙中,这两股反向迁徙的人群彼此相遇,并且频繁地交流。在塞伊玛—图尔宾诺祭祀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集中埋放的器物,尤其是铜器。同时在这些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少量的、显然来自阿巴舍沃·辛塔什塔文化的器物。看来西来的人群力量更为强大,因此东来的塞伊玛—图尔宾诺人群被迫离开草原而改走森林带的南边。在那里,人们发现了一些大型的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址。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让人不可思议,属于它的铜器并不多,但是其发现的范围可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中国的山西省。 从此以后,东西方世界的这种互动就以波浪式和潮汐式的状态持续进行。公元前二千纪末期,在准噶尔山口以东的地区出现了西方世界文化的踪迹。公元前一千纪时,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在欧亚草原西半部形成了斯基泰·萨尔马提亚人和塞种人的大规模文化群,这些文化遗址在蒙古阿尔泰山以东的地区已有发现。在公元一千纪开始的民族大迁徙初期,匈奴突然兴起,他们的许多骑兵部队后来出现在欧洲的许多地区,甚至出现在现在的法国境内。 一直以来,草原骑马民族对定居农业文明民族的骚扰和征服都被认为是灾难、悲剧和毁灭。这是很难反驳的。但同时,欧亚草原带的游牧民族有意无意地充当了定居民族之间的桥梁,通过他们,一些以往互不知晓的民族信息可以越过欧亚大陆互相传递。 欧亚大草原是横贯亚欧大陆的广阔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和疏灌丛地带,西起匈牙利、乌克兰,东至蒙古和中国东北。这一代曾经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路线之一,也是当代亚欧大陆桥经过的地区。下分满洲草原、蒙古草原、准格尔草原、哈萨克草原、俄罗斯草原、乌克兰草原等。 一,为何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很容易打到欧洲? 游牧民族有领土观念,但却没有实际控制领土的能力;一般游牧民族的地图既不是版图也不是控制范围而是活动范围。 第一,距离并不远。 上图:芬兰→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地区→广东的湛江地区(3800公里) 中国领土东西跨度60度,长达5200公里,南北跨度约49度,约5500公里。 第二,从地形看,向西攻击欧洲比向东攻击中原帝国更方便。 向西是相对于向东平坦的草原,向东则是新疆荒漠地带和中原帝国北方的高原和山地。 第三,向西是破碎的地缘条件形成的各种分裂的势力,向东则是强大而统一的中原帝国。 中亚历史上被称为亚欧大陆的“地缘之锤”每隔数百年,这里就会出现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向东袭扰中华文明,向西敲打欧洲和阿拉伯文明。 相对于欧洲与中亚及北非,中华文明由于青藏高原和新疆的荒漠地带,形成一个相对安全的地缘格局,优势是使得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都断了传承。 劣势是,一个文明缺乏交流机会导致进步放慢,最为明显的例子是美洲文明。 美洲文明由于与亚欧大陆断了联系,缺乏与其他文明的交流。直到欧洲殖民者登上美洲大陆之时,印加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及玛雅文明都还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徘徊。 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安定的,平稳的。" 二,撒哈拉之子“蓝色骑士”图阿雷格人。 图阿雷格人是撒哈拉中的一个游牧民族,居住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尔和马里几个北非国家中,有近百万人。 图阿雷格人生活在环境艰苦的沙漠中,所以被人们称为"沙漠之王",在伊斯兰世界,一般来说,男性的地位要比女性高,蒙面纱的也是女性。 在图阿雷格女性的地位要比男性高,而蒙面纱的也是男性;又由于图阿雷格人的奇特装饰,因而被称为"戴面纱的大刀骑士"。 三,世界各国人民的第二语言( 母语之外最常用的语言)。 英语为使用国家最多的第二语言,世界上有55个国家将其作为第二语言。法语和俄语位列2、3名,分别有14个和13个国家使用其为第二语言。 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本·琼森(美) 距今2500多年前,在广袤的欧亚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群如今鲜为人知的游牧民族。 他们早期的生活没有留下自己的文字记载。 近年,哈萨克斯坦东部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雕刻精美的黄金饰品,体现出古代塞迦人璀璨的物质文化和高超的工艺技巧。 3. 信仰、现世、往生 考古发掘的墓穴无一不展现出塞迦贵族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塞迦金匠精湛的工艺技巧。 每一件闪耀的衣衫、每一个细致的装饰品背后,都是不计其数的人工投入。 从金矿开采、提纯,到锻造和刺绣,智慧与劳动环环相扣。 ▲ 装饰衣服的金念珠:每一颗"珠子"都是由两片黄金焊接而成,呈现出并不圆润的"蘑菇"形状 (Shilikty, Kurgan Baigetobe, c. 730-690 BC, 2003年发掘) ▲ 空心圆柱体金珠子:10,000颗之多,每一颗都控制在直径1毫米左右,制作本身就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更不用说还要一颗一颗缝到衣服上了 (Eleke Sazy, Group 2, Kurgan 4 hoard, c. 800-500 BC, 2018年发掘) ▲ 迷你大锅金吊坠:在塞迦和其他斯泰基人墓葬中都有出土与盛筵密切相关的大铜锅,或许类似的黄金装饰象征了佩戴者的财富和地位 (笔者个人认为也可以只因为可爱:)。考古学家希望未来可以从炊具的食物残余中辨别食材,推测当地食谱 (Eleke Sazy, Group 4, Kurgan 7, c. 500-300 BC, 2020年发掘) ▲ 耳环:本地开采的黄金和各种半贵重宝石的组合 (Shilikty, Group 5, Kurgan 4, c. 600-300 BC, 2003年发掘) ▲ 服饰复原 (Urzhar) 在日常生活中,大自然的治愈力量赋予塞迦祭司权力和地位。 考古学家在她的墓穴中发现了各类药草,包括具有消炎、抗菌、镇痛作用的蕨类植物;具有杀菌效果的孜然、蓟、车前草;用于解毒和治疗消化问题的蝇子草;还有可缓解疼痛的大麻。 她头戴华丽的黄金头饰和干草制成的假发,带着她的研钵陪伴进入长眠。 ▲ 哈萨克斯坦东部山区的丰富植被 墓穴中精美的黄金制品进一步勾勒出塞迦人的世界观。 猎物与捕食者维系着世界的平衡。 在同一批陪葬品中,既有蓄势待发的雪豹,也有仿佛正安祥地漂浮于净土的盘羊、羚羊、麋鹿等。 天地广阔,猛禽翱翔在草原和峻岭之上,却又以河川湖泊中的游鱼为食。 ▲ 狮鹫造型的马具装饰 (Eleke Sazy, Group 2, Kurgan 7, c. 800-500 BC) ▲ 云端的麋鹿 (Eleke Sazy, Group 4, Kurgan 2, c. 500-300 BC, 2020年发掘) ▲ 云端的盘羊 (Eleke Sazy, Kurgan Patsha hoard, c. 600-400 BC, 2019年发掘) ▲ 踮脚站立的一对雄鹿和盘羊,配有链条和搭扣。该墓葬规模相当庞大,可能属于一位领袖人物 (Eleke Sazy, Kurgan Patsha hoard, c. 600-400 BC, 2019年发掘) ▲ 黄金饰片,留有小孔可以缝在衣服上:塞迦羚羊的脸部更短更钝、耳朵更圆,而鹅喉羚脸部和耳朵都更长 (Eleke Sazy, Kurgan Patsha hoard, c. 600-400 BC, 2019年发掘) ▲ 鹿形黄金装饰:化学成分显示这些作品与临近的塞迦贵族少年墓出土的陪葬品十分相似,可能源自同一处金矿,由同一批金匠打造 (Eleke Sazy, Group 2, Kurgan 7, c. 800-500 BC) ▲ 埋伏的猫科捕食者,可能是雪豹:动静之间,悠闲的食草动物与虎视眈眈的食肉动物 (Eleke Sazy, Kurgan Patsha hoard, c. 600-400 BC, 2019年发掘) ▲ 亮出利爪的猫科捕食者,马具装饰:与塞迦-斯泰基墓葬中常见的纤细的陪葬品不同,这些质地结实的装饰品很可能在马匹生前就曾在仪式中佩戴。马儿走动的时候,金链下的叶片或许会发出悦耳的叮当声 (Eleke Sazy, Group 2, Kurgan 7, c. 800-500 BC) 还有,疗愈的希望——陪葬品中的四瓣花金箔与医治毒虫咬伤、消肿等的白屈菜极为相似。 ▲ 四瓣花 (Eleke Sazy, Kurgan Patsha hoard, c. 600-400 BC, 2019年发掘) ▲ 白屈菜 (Alvesgaspar@wiki) ▲ 墓穴建筑示意图:大多数主墓室为地表以上的木结构建筑或挖入地下的石室,以此为中心,夯土、草皮、石砾层层堆叠形成小丘,最上层再用石块覆盖。由于气候环境,墓葬内会形成永冻土,为木材和皮革提供了绝佳的保存条件。 墓葬为死者提供安息之所,为生者提供缅怀挚爱的载体。 X射线荧光光谱仪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快速分析其中的元素构成。考古学家发现,四号和七号墓葬的黄金工艺品都是仅含有天然杂质的天然黄金 (非合金)。 此外,虽然每个墓穴都使用的是成分和工艺相似的同一批黄金,在四号墓葬的石砾下又出土了完全不同的另一批黄金制品——这是否是后来祭扫时才塞进去的呢? 考古学家在多个墓穴外侧都有发现石头下压着大量衣物和马具,明显是落葬许久之后增添的祭品。 ▲ 塞迦贵族少年少女墓外侧石块下发现的饰品,或许是扫墓的亲友留给他们的。(Eleke Sazy, Group 2, Kurgan 4 hoard, c. 800-550 BC, 2018年发掘) 如今的哈萨克人也有这样的习俗。 死者逝世一年后,亲人会带着一匹驮着TA生前所穿衣物的骏马回到这里,献祭、追思。 ▲ 塞迦文化与世界大事记对比的时间轴 欧亚大草原上的黄金遗迹 展览时间:2021.09.28 - 2022.01.30 开放时间:周二-周六 10:00 / 周日 12:00 - 17:00 票价:免费 地点:菲茨威廉博物馆 Gold of the Great Steppe Dates: Sept 28, 2021 - Jan 30, 2022 Hours: Tue-Sat 10:00 / Sun 12:00 - 17:00 Tickets: Free Location: The Fitzwilliam Museum https://www./watch?v=FLnAY8ZVorQ https://steppe-gold.fitzmuseum./ https://www./memleket/entities/mfa/press/region-news/details/6123?lang=en 荒漠草原--草原的极限 沙地、沙漠、荒漠草原,不了解牧区的人往往无法准确区分它们,甚至觉得它们都是荒芜贫瘠的地方。不过在牧民眼中,它们都能成为牧场。荒漠草原,是草原的极限状态,这里为数不多的“牧草”是丛生的灌木和耐旱草本植物,但牧民们依然能善用环境,养活牲畜,与自然和谐相处。 狼山是阴山山脉最西边的一段,狼山脚下便是乌拉特的荒漠草原。 荒漠也富饶“风吹过青草连绵,莫尼山耸立在眼前,巍峨身躯高入云端,守护着我们的平安。乌日图河水甘甜,静静地涌出山涧,灌溉了我们的家园,沉默地流淌,从未改变。” 这是内蒙古巴彦淖尔的民歌《莫尼山》。听了这样一首歌,自然会将莫尼山想象为一个丰饶美丽的地方——就算不是“杭盖”,也是典型草原。然而实际上,莫尼山在阴山西段,一年之中,仅仅在夏季才有短暂的绿色,春秋冬三季里,根本分不出哪儿是草、哪儿是土。但就算这样,当地人仍然热爱和歌颂着它。 阴山山脉自东向西绵延,从湿润区逐渐进入干旱区,它的最西段在巴彦淖尔市境内,名为“狼山”。狼山南麓地近黄河,有水灌溉,眼下大部分开发成农田;而北麓的旱地上,还保存着牧区,被牧民们称为“乌拉特草原”。 地理学上,莫尼山所在的乌拉特地区,属于荒漠草原——这是草原中最干旱的类型,处在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带上,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乌拉特草原的草本植物很少,但也能放牧。牧民阿拉文斤就在这样的地方,养活了蒙古人“五畜”的全部品种:马、牛、绵羊、山羊、骆驼。 蒙古民族对家园爱恋之深,外人往往难以理解。在他们的眼里,水草丰美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固然是好地方,但大半是荒漠的阿拉善、巴彦淖尔,照样能养活牧人和家畜,也是富饶辽阔的土地。 荒漠草原的“牧草”所谓的荒漠草原,基本由旱生小禾草组成,混有大量小灌木。乌拉特草原的植被,就以灌木、半灌木为主。这样的地方只在夏天才会呈现出“草原”的风姿:裸露的沙土被绿色灌木覆盖,远看也是绿油油一片。 荒漠草原的植被类型,跟沙漠地区比较接近,常见的有沙冬青、骆驼刺、白刺、梭梭,都是根深叶小、耐得住干旱的小灌木。草本植物也不是没有:一些菊科、蓼科、禾本科的耐旱种类。在内蒙古中部水分条件稍好的荒漠草原上,则会成片生长各种葱类。夏天,开花的沙葱能让荒漠草原面貌一新,看起来全然没有“荒漠”的氛围。 虽然植被不多,但能在水分不足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大都是耐旱耐碱的种类,其中许多都能成为牲畜的美味佳肴。荒漠草原上的骆驼,个头比东部典型草原的骆驼小,外人看了往往觉得是条件艰苦所致。但牧民却会告诉你,旱生植物的营养物质含量更高,以此为食的骆驼,虽然个子小,但身体更结实。有些年份水草不足时,牧民把骆驼赶到典型草原去放牧,骆驼还不适应,就像原先吃干饭,现在却只能每天喝稀粥一样,身体会变差。 沙葱形成的花海 骆驼刺 白刺 从游牧到“游草”乌拉特草原离黄河不远,处在干湿交汇处,所以既能养活马、牛和绵羊,也能养活耐旱的骆驼和山羊。但荒漠草原的条件,比起杭盖和典型草原,仍算比较艰苦。在游牧时代,每逢旱年,乌拉特草原的大部分牧民都要迁徙到别处去。阿拉文斤年轻时,也到锡林郭勒草原东边的乌珠穆沁游牧过。 荒漠草原的夏季面貌。 游牧并不是随便走,因为每块土地都有主人。想去乌珠穆沁度过旱季,除了要征得那边牧民的同意,还得问过这一路所经各地的人。当初,阿拉文斤他们要路过苏尼特地区,如果抄近路,就是从冬牧场过。当时是夏季,冬牧场正闲置养草,若是让大群牲畜从这里走过去,苏尼特可就没有牧草过冬了。因此他们应苏尼特牧民的要求,绕道更遥远的夏牧场,花了一个多月,才到达目的地。 在乌珠穆沁度过冬天之后,乌拉特牧民返回家园。这次他们不想绕道,于是先把帐篷扎在途中,假装停下休息,然后连夜赶着牲畜穿过苏尼特的冬牧场,迅速跑回了家。好在那时是春天,冬牧场刚刚发挥完作用,还有一夏天可以恢复,因此苏尼特的人们也没计较。 现在有了汽车,可以拉着牧草在草原上四处跑,“游牧”渐渐变成了“游草”。其实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说,没了游牧,荒漠草原的干旱牧场得不到休息,会更容易退化。但随着人们的私心越来越重,大规模的迁徙组织困难,路过的地方也协调不了,传统游牧已经很难了。阿拉文斤也屯了很多牧草,以供牲畜过冬,等待草原返青。这其实也不比游牧轻松,因为一入冬,所有的牲畜都需要他们一家人来回搬草去喂。 乌拉特草原靠近黄河,能养牛马,而大部分的荒漠草原地区,家畜还是以耐旱的骆驼和山羊为主。 汽车虽为运输草料带来了便利,但不再游牧,却让牧场失去了休养生息的时间,长此以往会更容易退化。 “分久必合”的牧场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东南部,也有很多荒漠草原。这里干旱少雨,植被覆盖率比巴彦淖尔更低,然而却又比再往西的沙漠地带要高些。除了能养骆驼,也还有牛和马的生存空间,这就让沙漠地区的牧民非常羡慕,一定要把这里叫做“草原”。 荒漠草原的水草状况变化很大,每个季度、每个地方的降水情况都不稳定,所以哪里的牧场好,每年都不一定。而骆驼实际需要的活动范围也非常大,就算有两万亩草场,也不够它们跑,包产到户以后用围栏划分草场,反而不利于骆驼的活动。因此,现在阿拉善有些牧民又开始运营合作社,相互协调牧场的使用。 能用极少的自然资源养活那么多牲畜,正是由于牧民对土地极低的索取。通过游牧,使土地得到休息,资源尽可能保存下来,由此,荒漠也可以富饶。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阿拉善保留着原始淳朴的风貌,灾荒年代里,曾为无数甘肃、宁夏的逃荒人提供容身之所。 其实阿拉善的荒漠草原也有自然灾害,旱灾自不必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虽然年降水量少,但每到夏天还得担心闹水灾。因为附近的贺兰山区,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存不住水,遇到夏天突降的大雨,很容易形成洪水。 森林草原(Forest Steppe) 温带落叶阔叶林与草原之间的过渡带,也就是这两个地带间的群落交错区(或称生态过渡带)。它不是一种较均匀的植被类型,而是落叶林和草甸草原的大型镶嵌体。在这个过渡带上,最初落叶林占优势,草原呈分散的岛屿,随着气候越趋干旱,情况就越相反,直到最后,岛屿森林只遗留在大片的草原上。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南半球仅见于巴塔哥尔尼亚的局部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内蒙古东北部的草甸草原中。内蒙古东北部的草甸草原夹在森林和草原之间。 森林草原自然概况 黄土高原位于北纬33°43′一40°16′,东经100°45′~114°33′,包括河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总面积约44.91×104km2,,其上覆盖着50-150m厚的黄土层,最厚达20m。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于黄土性疏松,富含钙质,易溶解于水,经流水长期侵蚀,形成了特殊的黄土地貌,其主体是以源、梁、赤与其间的沟壑组成。年平均气温2.2-15℃,年降水量150-700mm,气温和降水均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由于水热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森林被草原代替。在森林被草原代替的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过渡地带—森林草原,这里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其特点,是该地农林牧建设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律,为三北防护林建设的自然样板,对发展适宜树种,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恢复生态平衡,均具有现实意义。由于长期人为活动,大部分地面植被已被破坏,我们主要根据残存植物群落和植物个体、植物地名以及古文献记载等方面的调查和考证的事实,对这里森林草原的特征窥其梗概。 森林草原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分布范围 在丘陵沟壑条件下,水热和空气运动重新分配,沟谷底部和丘顶梁脊出现相对极端生境以及相应的植物群落,因此这里地带性植被的性质,要从大面积坡面出发,避开两个极端。落叶栋林是落叶阔叶林的标志,确定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南部界限,应该是这里落叶阔叶林的北部边缘。森林草原地带的植被特点,是以旱中生和中旱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的草甸草原背景上,稀疏地分布着一些旱中生矮乔木,称疏林草原。落叶栋林可以沿着沟谷向北延伸,进入森林草原地带;典型干草原的植物群落,也可顺着干燥的丘脊梁顶向南伸展,进入森林草原地带。因此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地带,形成了植物群落非常复杂的接触空间。 根据上述事实和原则确定了黄土高原森林草原的范围。南界东起山西灵丘县,经该县城北向西沿恒山山脉,通过管渗山北缘至吕梁山西麓,南下到兴县及临县之间的紫金山,转向西南经过黄河至陕西,由清涧、安塞、志丹、吴旗诸县南部进入甘肃,经华池东南部至庆阳和镇原南部,再经华亭、秦安至漳县。北界东起浑源,经大同盆地南缘至神池和偏关县东部,向北经内蒙古清水河至准格尔旗东部一带,再向南到神木县北,经过榆林、横山、靖边和定边南部(沿长城和榆定公路),向南至甘肃环县和宁夏固原中部、西吉东部,再至甘肃静宁东北,向西南至渭源。 森林草原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基本特征 在黄土高原上形成一个东北一西南向狭长的森林草原地带,宽约30-120km,长940km。该地带年平均温度6~10℃,一般7.5一8.5℃;年降水量400-550mm,一般420-520mm。气温差别一方面由南向北有规律的降低,另一方面是受地形影响,西端因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海拔较高,东部有黄河河谷,海拔偏低,一般西部高出东部400-500mm,年平均气温东部高出西部2-2.5℃。决定黄土高原森林草原轮廓的主要是水条件由东南向西北有规律的减少,除局部受地形影响外,一般是同步递减,420-520mm降水量是决定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存在的主要因素,大致降水低于400mm,已完全进入干草原地带;高于550mm,就完全进入森林区。降水情况也反映在土壤水状况,森林区土壤含水量11.36%-20.3%,森林草原地带7.2%-11.32%。 在上述水热条件的作用下,形成了森林草原。前已述及,森林草原植被的特点,是在旱中生和中旱生植物组成的草甸草原背景上,稀疏地分布着一些旱中生矮乔木,称为疏林草原。疏林草原是森林草原地带植物群落分类的最高单位,属植被型级,乔木盖度很小,一般不超出20%,通常8%-10%,有时低于5%,对植物群落内环境不起明显作用,但草本层的盖度往往比乔木多3-4倍,甚至有时可高至10倍以上。灌木层和乔木层盖度相近或略大于乔木层。因此群落内光照强度大,据我们测定,侧柏疏林草原群落相对光照强度为46.7%-78.75%,森林区油松林为17.96%~24.9%,辽东栋林是5.0%-15.42%。群落内光照强度大,是疏林草原群落内环境的标志之一。 森林草原分布 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南半球仅见于巴塔哥尔尼亚的局部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内蒙古东北部的草甸草原中。内蒙古东北部的草甸草原夹在森林和草原之间。 森林草原特点 在森林草原这个过渡带上,最初落叶林占优势,草原呈分散的岛屿,随着气候越趋干旱,情况就越相反,直到最后,岛屿森林只遗留在大片的草原上。 琼库什台,在哈萨克语中是“大平台子”的意思。 琼库什台沟壑纵横,在草原中颇具阳刚之美。台地上纵切出无数的沟壑,将平静的草原勾画的如大海里掀起的波浪,似女人柔美的腰窝。 也许是上天的眷顾,使它拥有了雪山、草原、森林、峡谷、河流。淳朴的牧民,古朴的村庄,依然饱有着那一份宁静。 在这里可以看到蓝的天、白的云、白云下面是银色的雪山、墨绿的杉林、淡青色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和五颜六色的花海,恍若世外桃源,令人着迷。
琼库什台草原上的琼库什台村是个哈萨克牧民村庄,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村庄四面环山,房屋依水而建,美如诗画。 它是天山半坡的一个小村,乌孙古道的北入口,以前甚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从天山的鲜花显现于世,它的名字才被人了解。 琼库什台村几乎所有的民房都是木建筑,有的房子是由整根原木搭的,有的房子是将原木从中间一分为二,通过掏、榫、拱等各种工艺搭起来的,是伊犁河谷保存完好的一个木构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里风景原始、美丽,雪山高大,森林、草原宽广,历史、民俗悠久,令人震撼。 此时的琼库依旧是一片净土,能让人真正的安静下来,放松全部身心,去融入到大自然中。很幸运这里还没有被很多人了解,也因此少了很多尘世的繁杂。 目前这个原生态天然景区已经开始进行开发,正在修路,如果路通了,去的游客也会越来越多,趁着还未被完全商业化,赶紧去看看吧! 古代的游牧民族主要来自何方?在灭亡亚述的过程中,说闪米特语的迦勒底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帮手:米底王国。 当然,也可以说迦勒底人是米底王国的帮手。 总之,是他们联合灭亡了亚述帝国。 米底人和很快就要横扫三洲(亚欧非)的波斯人都是从欧亚草原上迁徙而来的讲印欧语的游牧民族。 这句话的信息量是很大的: 其一,米底人和波斯人原来都是游牧民族;其二,他们最早生活在欧亚草原上,其三,他们所讲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 对于以上三个问题,下面逐一展开论述。 一 且说人类形成以后,由于人口增长的压力和生存环境的变迁,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分布到了当时技术条件下所有能够生存的区域。 我们阅读一些史学作品的时候,经常看到在某个地区突然兴起一些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民族或部落,并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这些地区虽然进入文明视界的时间比较晚,但并不意味着以前没有人类在此生活。 可能是由于地理的隔绝,也可能是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落后,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类可能已有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但由于极少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也没有留下文字记录。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旦现有地理障碍被克服,或出于某种生存压力被迫外迁,这些人会突然出现在文明世界里,并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迹。 我们在前面阐述人类起源时已经提到,最初各个地区的原始人类从事的都是只管收获不管种养的攫取经济——采集或渔猎(见《为五斗米而折腰》)。 渔猎 但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和自然界可供攫取的物品越来越少,人们不得不从“零投入多产出”的攫取经济向“有投入才有产出”的生产经济转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各个地区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在生产方式的转变中,有些地方走向了定居的农耕经济,有些地方则走向了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 于是,农耕与游牧两种截然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整个人类社会也因此被划分为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 一直到公元15-16世纪,这两种生活方式的分野曾经导致了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旷日持久的文化对峙和武力冲突,并深深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二 “游牧”二字中的“牧”,主要是指以养畜或放牧为生;“游”则是指为了及时恢复牧场的肥力,保证牲畜有足够的饲料,人们不得不经常进行迁徙游荡。 以“游牧”为主的人类群体,称游牧民族。 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不同的文化生活特性。长期迁徙不定的生活使游牧民族从小骁勇强悍、性情凶野,喜好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在中国的史书《史记》中,对游牧民族匈奴人作了如下记载: 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以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匈奴 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在描述日耳曼游牧者的生活习性时也说道: 要想劝他们像向敌人挑战和赢得创伤那样地去耕种土地和等待一年的收成,那是很困难的。而且他们还觉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 相比之下,农耕民族由于长期从事的是以农为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安土重迁,彼此隔绝,因此要文静柔弱得多,生活方式比较稳定和有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但是,定居的农耕文明却能比迁徙的游牧文明创造出更为丰盛的生活资料,从而使一部分社会成员从基本的生存劳作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冶炼、建筑、水利灌溉、商业贸易、社会管理、宗教祭祀以及其他各种文化活动。 因此,人类最早的文明都是从定居的农耕世界里萌芽和发展起来的。 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农耕世界具有一种强大而潜在的文化势能。每当遭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入侵时,被征服的农耕文明往往能够利用这种文化优势,逐渐销蚀掉野蛮入侵者身上的暴戾之气,使武力征服者反过来成为先进文化的被征服者。 三 曾经对世界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游牧民族基本上都集中在亚欧大陆。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三大支,即印欧人、蒙古-突厥人和闪米特人。 闪米特人早期生活在阿拉伯半岛地区。 曾经活跃在古代中东地区历史舞台上的阿卡德人、阿摩利人(建立了巴比伦第一王朝)、喜克索斯人(建立了埃及第十五、十六王朝)、阿拉米人(灭亡了赫悌帝国)、迦南人、腓尼基人、犹太人、迦勒底人(与米底王国一起灭亡了亚述帝国)以及后来对世界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阿拉伯人都属于闪米特人(见《闪米特人初出江湖》)。 阿拉伯半岛闪米特迁移情况 不同于孤悬于低纬度亚热带沙漠中的闪米特人,其它二支游牧民族——印欧人和蒙古-突厥人主要生活在中纬度的北温带,这些人生活的区域在地理上是连成一片的。 这片区域统称为欧亚大草原。 欧亚大草原位于在欧亚大陆的北部,大约在北纬40°—60°之间,东起中国的黑龙江省西北部,西至欧洲的匈牙利,东西长约8,000公里,南北宽约1,000公里。 欧亚大草原 这片区域远离海洋,年降水量只有200——500毫米,无法孕育出大片的森林,但也不至于变成沙石漫漫的荒漠。因此,那些对水资源要求相对较低的草本植物获得了大量繁殖的机会,成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欧亚大草原深受北极气团的影响,冬季漫长寒冷,不适合大规模的农业耕作。夏季雨量不稳定,秋季常有霜害,年度之间牧草产量波动较大,当地的人们只能过着经常经常迁徙流动的游牧生活。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