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高阳纺织产业发展史——加快“数字赋能” 让县域特色产业蝶变升级

 A探索者 2023-02-06 发布于江西

解读高阳纺织产业发展史

加快“数字赋能” 让县域特色产业蝶变升级

图片

稳住经济大盘,县域经济是重要支撑。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对发展县域经济和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反复强调要把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实现“五个走在前列”和打造“两个新样板”的重大工程,牢牢抓在手上。近期市政府研究室联合部分市政府参事,到高阳围绕“数字赋能”推动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了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高阳纺织业发展史上的“三次赋能”
高阳纺织始于明末,兴于晚清,盛于民初,产业发展持续400余年,家家户户以纺织业为荣。回顾历史,高阳纺织薪火相传,通过“三次赋能”,奠定了产业基础,创造了产业辉煌。
(一)纺织机器赋能。高阳地势低洼,河流交错,是有名的“十年九涝”地区,有“种一葫芦打一瓢,遍地都是兔子毛”的说法。明代中后期,贫苦的高阳农户开始种植棉花,纺线织布,补充生活不足。直到1900年,工业革命的成果向纺织产业渗透,以引进和改造国外铁轮织布机为转折点,高阳纺织从木制织机织窄幅土布发展到铁轮织布机织宽幅洋布,织布效率提高近10倍,实现了质的飞跃,织机数量最高达到2.1万台,年产布匹400万匹,营业额2000多万银元,改良后的“高阳布”产量占比超过全国进口棉布总量的十分之一,高阳纺织业迎来了第一次兴盛,纺织产业打开了新局面。而后随着高阳商会成立、纱业初等预科学校建成、专营布匹、棉纱的布线庄设立等标志性事件的出现,高阳成为了华北近代著名的乡村工业聚集地。通过纺织机器的赋能,高阳织布业创造了中国乡村工业化模式之一的“高阳模式”,逐渐形成了以高阳县城为中心,涵盖附近清苑、蠡县、安新、任丘等县在内的华北纺织区,高阳织布区由此形成。
(二)新型体制赋能。日本侵华战争中断了高阳纺织业长达30年的工业化进程,摧毁了高阳纺织业的整体系统,对高阳纺织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大商户纷纷外逃,中小商号闭门歇业,商会被迫解散,纺织业逐渐凋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环境的稳定,高阳布业的生产和流通体系得到重建,依托“撒机制”(指的是布商们把铁轮织布机赊售给农民,并把机纱分发到农民家中进行生产,在回收布匹时付给农民手工费,机价从手工费中扣除)生产方式的推行,先是恢复巩固了对农村家庭生产的组织,同时,出现了公营布店和私营布店共同经营的局面,随后又成立了棉织专业联合社,农村家庭纺织业转型为在合作社的指导下,统一组织生产。从1958年开始,一些棉织生产合作社陆续改建成纺织企业,如城关丝织厂、大布厂、起绒厂等,高阳纺织产业实现了产业复苏和规模化发展。通过新型体制的赋能,高阳纺织业实现了重生,产业基础得到了恢复,工业化进程实现了推进,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高阳纺织品曾大量出口东南亚、日本,年上缴利税曾达4000万元。
(三)市场机制赋能。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商品市场日渐活跃,高阳纺织产业再次兴盛。80年代中后期,高阳纺织业紧跟市场需求,由生产布匹为主逐渐转变为生产“三巾”为主,全县180个村中的98个村是纺织专业村(全村有100台以上的织机)。1992年建成的纺织品专业市场和2001年新建的高阳纺织商贸城,适应了市场对专业集散场所建设的需求,成为高阳县纺织品发展的地标建筑、集散主渠道之一,也成为了高阳纺织业的代名词。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纺织生产企业4000余家,织机2.5万台,从业人员12万人,年产毛巾50亿条、毛毯4.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可以说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名副其实的“三巾”生产中心。通过市场机制的赋能,高阳再次确立了自己纺织品生产中心的地位,发展至今已成为产值超400亿的纺织产业集群,先后被评为“中国纺织之乡”“中国毛毯之乡”“中国纺织基地县”、中国毛巾·毛毯名城、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县、中国家纺巾被流通示范基地和中国领航创新产业集群。

图片

二、国内纺织特色区域发展的“三个模式”
纺织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地位特殊、意义重大。从纵向看,高阳纺织产业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发展史,高阳纺织通过“三次赋能”,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升级。但从横向看,我国其他纺织业强县也没有停止发展的步伐,都在抢抓机遇,推动产业跨越发展。我们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归纳出全国部分纺织强县产业发展的“三个模式”,这既是我国纺织产业和专业市场格局的客观体现,也是纺织产业深度融入市场,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真实写照。
(一)规模化抱团发展。以柯桥中国轻纺城和广州国际轻纺城为代表。柯桥中国轻纺城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始建于1988年10月,从一条“河边布街”到成为如今的“布满全球”的国际纺织之都。该轻纺城注册经营户3万余家,日客流量超10万人次。每年卖出全国的1/3、全球的1/4的布。2020年,中国轻纺城“线上线下”两个市场成交额达2770.3亿元。连续32年居全国纺织专业批发市场第一位,是目前全国规模较大,设施齐备,经营品种繁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也是亚洲大型的轻纺专业市场。广州国际轻纺城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一座集纺织品交易、展示、商务三大功能于一体,构筑面料、辅料的一站式采购基地。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商铺4000余家。汇集国内外3000余个面料、辅料品牌商家,以品种齐全、价格实惠、交易模式先进等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采购商,逐步成为国内外面料辅料买家的采购首选地。

图片

(二)数字化转型发展。以石狮国际轻纺城和临平艺尚小镇为代表。石狮国际轻纺城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入驻商户2000多家,与全球有170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每年近10万人次国际采购商入境采购。围绕“城市核心商圈、全产业链平台”的总体目标,以市场采购为手段,结合跨境电商发展,推动从传统的内贸为主产业批发市场向综合性内外贸并举的国际商贸市场转化,形成了“买全国、卖全球”的贸易新格局。临平艺尚小镇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以时尚服装等产业为特色,兼具时尚设计发布、时尚教育培训、时尚产业拓展、时尚旅游休闲、跨境电子商务和金融商务等六大功能,打造集高端设计研发、智能生活制造、时尚艺术传播、展示体验消费及人才创业创新为一体的时尚名镇。截至目前,小镇已集聚各类企业1300余家,是众多设计师的“造梦地”,是中国时尚产业的新高地、新样板、新地标。
(三)品牌化升级发展。以叠石桥家纺市场和虎门服装市场为代表。叠石桥家纺市场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该市场致力于打造家纺技术创新核心区,与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塞尔维亚大学纺织学院等20多家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打造了家纺创意设计园,建成“海门叠石桥家纺研发中心”,国际纺联家纺委员会南通叠石桥代表处等研发孵化平台;集聚境内外设计、创意人才600多名;连续14年组织世界家纺流行趋势发布会,引领世界潮流,打出了产业品牌。虎门服装市场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有服装服饰生产加工企业3100多家,年工业总产值约410亿元,年销售额超830亿元。拥有各类服装服饰注册品牌50000多个,形成了“金字塔”型的服装品牌架构,逐渐成为华南地区最具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区域服装品牌中心,是享誉国内外的以女装、童装、休闲装为特色的“中国服装服饰名城”。

图片

三、通过“数字赋能”推动高阳纺织产业升级的“九条路径”
高阳纺织产业的发展史,也是时代发展的缩影。回顾高阳纺织产业的历史和现状,对标先进地区,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要想繁荣高阳纺织产业,就必须紧紧抓住“数字赋能”这个核心,打通产业基础、产业潜力、产业软实力的“九条路径”,加速高阳纺织业的“第四次赋能”,促进县域特色产业蝶变升级。
(一)让产业设备更高端。引导企业加大设备技改投入,用好技改资金,可以探索性专门成立纺织产业发展基金或者通过政府担保、企业自筹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喷气织机、高速箭杆织机等先进设备的比重。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提升自动化率。加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区块链等智能制造应用关键供应技术在纺织行业的深入融合,提升数字化、智能化能力。
(二)让产业链更现代。准确摸清产业链现状和底数,围绕补链、延链、壮链三管齐下,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网上招商,积极吸引纺织产业上下游企业协同配套,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把完整的数字化纺织产业链条掌握在自己手中,形成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安全可靠的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实现高阳纺织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
(三)让产业平台更智能。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运用数字化方法,全方位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效率。对标先进区域标准,一方面服务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一方面建设集设计、加工、制造、展示、会客、销售为一体的升级版高阳纺织产业互联平台积极申请省级以上数字化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数字化产业转型发展先行区。
(四)让产品结构更多元。适应消费升级趋势,注重对高技术纤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升织造、非织造、复合等成型技术,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突出新技术开发、新材料应用,研发出更多高品质、多功能、智能化的高端纺织消费品。加强纺织全产业的精细化加工技术应用,稳步提升先进制造能力和水平。
(五)让产业规模更集中。壮大本地“龙头”企业,打造2-3个年销售额100亿以上的纺织龙头企业,培育5-7个年销售额10-50亿的纺织优质企业。引导国内外头部纺织企业、上市公司与高阳纺织产业开展合作。完成对纺织商贸城、巾巾乐道产业育城中心的数字化改造提升,扩大产业聚集规模,引导纺织企业聚集发展、抱团发展,打造数字化商贸聚集区、数字化加工聚集区等多节点的发展模式,提升广大中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六)让产业经营更精细。吸收外地经验,按照产业上游拓展、产业中游提质、产业下游延伸的原则,分行业形成“专精新”的产业发展特色。①棉纺企业聚焦突破碳纤维、对位芳纶、聚酰亚胺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的尖端技术空白,推进生物基纤维和原料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研发绿色纺织产品。②印染企业聚焦绿色发展,强化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管理,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③针织布料企业聚焦消费升级需求,加强高技术纤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升织造、非织造、复合等技术,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在重点领域的应用。④销售企业加强消费者研究,加强信息技术在流行趋势预测、创意设计、消费研究中的应用,根据个性化消费趋势,依托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技术,提高服装和家用纺织品大规模定制服务水平。
(七)让产业人才更聚集。根据人才流动现状及人才流动规律,结合高阳大部分重点纺织企业基本都选择在粤沪杭区域成立设计中心,而一般企业在吸引高端设计人才上存在压力的现状,建议学习浙江省“飞地经济”模式,利用保定市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生活优势,统筹打造服务所有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保定县域特色产业创新发展聚集区,破解企业对于高端人才人才的需求瓶颈,打造人才聚集高地,特别注重满足高端人才的生活需求,同时也为各类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稳步夯实全市的人才优势。
(八)让产业服务更精准。将服务业理念融入到产业转型升级中,尊重历史、尊重高校、尊重创新、尊重行业协会,努力让各种资源都为高阳纺织产业发展服务。①用好传统优势资源。保定西郊“八大厂”中的保定化纤厂和保定第一棉纺厂等一大批企业均涉及纺织产业,有着深厚的纺织底蕴和技术积淀,可以利用近水楼台优势,充分挖掘有用资源,助推传统产业基础优势和现代产业发展相融合。②用好专业高校资源。争取高等院校与高阳职业技术学校、大型纺织企业合作办学,通过建分校的方式,打造专业培训实践基地的形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强化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输出,为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③用好服务科技创新。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纺织类专利发明,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积极培养业内高水平创新团队、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等领军人才。发展文创产业,将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纺织文化,融入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等环节,优化提升产品链条,提升产业价值,推动高阳纺织由“高阳制造”向“高阳创造”转变。④用好行业协会资源。鼓励行业协会、骨干企业对标国际水平,参与或主导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骨干企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提升高阳纺织产业的业界话语权。
(九)让产业品牌更响亮。大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综合运用融媒体、会展等形式,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造整体品牌优势。除了参加广交会、华交会、中针会等国内知名展会,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参加法兰克福国际家纺展、国际家用纺织品暨辅料博览会等权威纺织品展会,叫响“高阳品牌”。加强与中国纺织商业协会、中国家纺协会、国内外多家纺织企业及媒体的沟通联系,全方位提升高阳毛巾整体形象,叫响“中国·高阳毛巾”特色区域品牌,再现产业辉煌。
市政府研究室综合处(参事工作服务处)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