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成人画”走红,85后画师自述经历,一句话破防:即使拥有糟糕的人生,也并不可耻!

 普象工业设计 2023-02-07 发表于上海

对不起,

一大早要给你们看点扎心的。

“你曾在生日前夕,翻遍朋友圈却找不出一个可以共渡的'朋友’吗?”


“你曾为三十岁的年纪,而妥协于一段恋爱吗?”


“你曾对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深感无力吗?”


最近,象君被这组插画,戳了心窝子。

《人间日常》系列插画,豆瓣走红。

平淡的画风,

配上几句伤痛文学,

温柔地来上一刀,极具杀伤力。


作者李彬,重庆人,儿童插画师。

有人曾问他:

“能画出那么可爱的儿童插画,你的生活一定很幸福吧?”

他却笑笑摇头:

“我的童年充满了郁闷、挫败、殴打、责骂。”

可尽管这样,他依然选择在伤口上开出鲜花。



《人间日常》里,有你我的故事

#工作vs生活
他知道自己从来没有爱上过上班,

每天起床、洗漱、通勤、工作、下班,周而复始。

虽然看似稀松平常,但早已被压得喘不过气。

尽管忙碌了一天,

但只有关灯躺进被窝,用棉被将自己紧紧包裹,拿出手机后的时间,

才是属于他自己的。


他们总是说着“为了更好的生活”,

却在不知某一刻起,生活和工作背道而驰。

他们把更好,给了工作;

他们把应付,留在生活。


“他想要一份工作,酬劳很高,从不加班,地铁上永远有座位,公交车也总会等他,

公司附近有很多饭馆,外卖好吃又营养,他和深爱的伴侣搬进宽敞的新房,一同迎接健康小孩的来到。

理想未必够大才好,如果目标具体又现实,能不能早日换来内心的安宁?”

#父母与我们
父母也曾想守住他天真无邪的模样。

可他终于体会到谎言与恶意,终于成为满身铠甲的大人。


他去面对世俗的考验。

每每与父母通电话,总是装作万事顺遂的样子,

可真正悬在嘴边想说的话,是:

“我累了,我不想待了,我想家了。”


或许他会明白吗?

父母正在变老,最终悄悄离去。

与父母的相处,是一场一去不复返的倒计时。

“所有日子都是这样一去不复发,

假如心里还有算是愿望的东西,就让事件过得再慢些吧。”

#男性和女性
梦里,他可以是任何人。

留长发,穿裙子。

性别的边界,没有那么绝对。

他被允许成为任何人。

成年后,她只是员工、母亲、女儿、妻子。

也曾恍惚想起自己的少女时代,

一时竟分不清是遗憾多些,还是挫败多些?

他们计划着未来的生活,旅行、买房、结婚……

分手几年后,想起曾经一起规划的种种,

只是觉得,有些可惜罢了。


“很多时候,我们将就着过自己的人生,

穿上不算难看的衣服,听着不够喜欢的音乐,在说不上好吃的餐馆吃饭,和不那么讨厌的伴侣在一起,

因为我们懒惰,我们迟疑,我们害怕改变,我们抗拒做出选择,我们不敢面对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

却又在夜深人静时唏嘘这一切,最后,我们都过上了折中的人生。”

#网络带来了什么
被网络冲淡了现状的真实感,

隔着手机屏幕,他才发现人与人的距离,如此遥远。

是你么?那么努力扮演成更好模样的你。

可尽管小心翼翼,处心积虑,网络终会将你心口的空洞越扯越大。

又或者,网络成了你、我、他、她“持凶作恶”的工具。

▲这是电视剧《开端》的观后感图,画的是剧里的公交车爆炸案,无数的手象征电视剧里无数次的时间循环。 

▲这是“刘学州事件”后,李彬发在微博的图,你看,动动手,就可以判决一个人的生死。

“这个世界的恶包含两部分,性侵者和杀人者是恶的中心,

但除此以外还有恶的外围。看热闹的人,起哄的人,做直播的人,知情不报的人,害怕饭碗被砸的人,撤掉新闻的人,维护所谓大局的人,调侃受害者的人,事不关己的人,沉默的人……

不做恶的中心,也但愿我们不要沦为恶的外围。”



“我用画笔解剖自己的伤口”

《人间日常》创作者,李彬,85年生人。

来到人间37载有余,却大多在叹气,未曾过好前半生。

从小热衷绘画,但在父母的极力反对下,选择计算机专业。

毕业后通过自己琢磨,如愿成为了一名儿童插画师。


听起来似乎是一个理想职业,实际却并不愉快。

经历过所有乙方会遇到的问题,沟通障碍,行政干预,强迫改稿,不对等的低酬劳……

种种条件制约下,笔下理应美好的儿童故事,蒙上一层阴影。


而更让李彬难以挣脱的,是随童年一起长大的不堪回忆。

“我的童年充满了郁闷挫败殴打责骂,

父亲是个消极暴力又喜怒无常的人,好的时候关怀备至,差的时候常常对我和母亲恶言相向拳脚相加,

这种落差感造成我多年以来一直有很严重的焦虑症和强迫症。”


笔下是天真笑脸,心头却满是荒芜。

作息颠倒,晨昏不分,浑浑噩噩混日子。

他甚至用虚无主义麻痹自己,

“反正人生终归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直到有一天,他在过马路等红灯时,

留意到路边一位蹬着三轮车卖盆栽的中年男子。

“他身边没有任何顾客,就那么呆呆地仰头望着天空出神。

我也看着他发了好一会儿呆,想象他每天的营生,想着那么多花草要是卖不掉该怎么打理。”

回到家后,中年男子佝偻却有力的身影,在李彬的脑海中盘旋不去,

索性,提笔画下。


于是,有了《人间日常》系列的第一张画稿。

上传在豆瓣后,有人评论:

“脑补了好多故事。”

也有人分享自己蹬三轮卖盆栽的相同经历。

那一刻他明白:

创作的意义,大概就是你想说的话,传达到了想听的人那里。

这声音未必嘹亮,可总有相似的灵魂,愿听你低语、哭泣、哽咽、絮絮……


他开始留意生活的周遭,甚至会刻意将路人或朋友的谈话内容记录下来,作为素材。

以前在他的画中从不会出现的日常,吃饭、看电视、打瞌睡……都被他放进了画中。

那一年,他三十。

“三十岁大概是个分水岭,三十岁以前我眼里只有自己,三十岁以后渐渐看到了城市里的其他人。”


他尽可能客观地呈现人物和故事,避免立下判断,

他更希望,不同的人在阅读后,会有各自不同的思考。


自此,《人间日常》逐渐丰满。

李彬窥见着这个时代人性的细微,又以强烈的共鸣给予他们爱抚,

越来越多的画作,以真实、鲜活,打动了更多读者。



创作“救赎”了我

随着走红,豆瓣的一隅小天地,成了人来人往的“公共场合”。

对于作品中涉及“家庭暴力”“成年人emo”的片段,有人质疑:

为什么要画出这样负面的故事?


李彬很不服气,

“说实话,我对明快的内容有点排斥,

画了很多生活中不愉快的事,但它莫名地让人感受到被安抚了一下,

这种不刻意感受到的温暖,特别可贵。”

少年时,父亲的拳脚相向,将梦想扼杀;


读书时,老师课堂当众撕毁画本;


成年后,生日当天母亲的“无理要求”,


这些故事尽管残酷,却戳中了无数人心底偷偷藏起的创口。

“贫穷,落魄,不体面,尴尬,羞愧,背叛,罪恶,生不如死……

这些本该扔进下水道里统统冲走的东西,

一旦被放进创作里,却能调和出共鸣力的炸药。”


李彬曾在微博如是写道:

“一个我喜欢的纪录片导演说过:'一件糟心的事如果不能转化为作品,那它就只会是一件糟心的事’。”

他将心中的不满、怒火、不解,绘成画作,四处寻找共鸣的灵魂。

不是为了愤世嫉俗,也不是为了控诉这个时代有多不公,

只是,需要有这样的声音,告诉那些战栗的灵魂:我听过,我懂你,我在这,别怕


画画时,李彬会反复问自己:

是不是真的想这么表达?

这是他对作品完成的验证标准,

“先满足自己,才去满足别人,如果做一个自己都不太相信的东西出来,是没有意义的。”


同样,画画如果不落在细节上,对他来说是不成立的。

“魔鬼藏在细节里,我觉得可能天使也藏在细节里,细节是最重要的东西。”


他说:

“大概我此生都不能成为一流的画手,更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写手。

但我愿意尝试用自己的各种技能去尽可能地表达,

毕竟,我相信自己还有足够多的表达欲,这就够了。”


北京,天气阴。

他缩在家中,独自画画。

曾愤怒的少年,在不停地和自己和解,和这个世界和解。

那些褶皱会被彻底抹平吗?

不会,

但他告诉自己:

即使拥有糟糕的人生,也并不可耻。

图源@李彬BinLe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