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星云大师圆寂丨问我一生何所求

 彭莫山一束光 2023-02-07 发布于广东

本文约 2200 
预计阅读时间 
分钟

  图文 | 黄排    

编辑  | 陈以乔


2023年2月5日下午,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创办人星云大师安详圆寂,享年96岁。

星云大师法号悟彻,俗名李国深,1927年8月出生于江苏江都,12岁在南京栖霞寺出家,1947年从焦山佛学院毕业,1949年迁居台湾,1967年在高雄开创佛光山。他毕生致力于弘扬人间佛教,积极推动两岸佛教交流交往。

早在2013年,星云大师便写下了最后的遗嘱,并把它定名为《真诚的告白》(详见《星云大师遗嘱:真诚的告白》),自述了命运多舛的一生,阐述了他对生死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对佛教的期许和热爱,情真意切,动人衷肠。

这篇遗嘱我读了好几遍,是对星云大师的深入了解,更是对身心的一次洗礼。而且,兴许是机缘巧合,这份真诚告白有很多地方,与我最近真在读的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里的观点非常契合,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星云大师的伟大。

比如书中对《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的解读。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南怀瑾老师指出,学道的人有一个原则,佛家叫菩萨道,“有余以奉天下”,把我有余的都舍出来,帮助天下人,多布施给别人,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这种事。

星云大师便是这样的有道之人。他一生慈济众生,德拨四方,深受教内外人士的尊敬和爱戴。在遗嘱里,他提到自己一生服膺于“给”的哲学,总是给人赞叹、给人满愿;立下佛光人工作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在生命的最后,他始终躬身布施,践行菩萨道,“有余以奉天下”,明确提出对于财务经济,要点滴归公

“我希望常住净财要用于十方,不要保留,这才是佛光山未来的平安之道。除了道粮需要以外,如果还有净财,一律都布施文化、教育、慈善。”

在星云大师眼里,佛光山取之十方、施之十方,我们要济助急难,关心鳏寡孤独,或随缘做些施舍予贫困民众。“因为灾难、贫苦是人间的不幸,急难救助,这是理所当然要给予一些助缘。”

星云大师一生致力于社会的文教、公益事业,他有一个十余亿元的公益信托教育基金,除了少数由信众发心捐赠,全由过去的稿费和一笔字所得。

对于这笔巨额,他提出今后山上的长老可以护持这份基金,也希望佛教人士或热心公益者的遗产都可以参与进来,让公益基金壮大,更能造福全民,成为国家社会的一股清流。

对于所筹办的几所大学、中学等,他也说,若有缘分,希望无条件赠予有缘人管理。而像真善美传播贡献奖、三好校园奖、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星云教育奖等,其他再有项目,只要经济许可,将来都可以设立。

“我们对于社会总要增加养分,这是每一个佛教徒不可以推却的责任。”

凡此种种,都能看出星云大师利益众生、慈济天下的人间情怀与博大胸襟。

与此同时,在星云大师的真诚告白里,还处处体现出“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之道。

所谓“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意思是:有道的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持功高,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也不愿表现出自己的贤能。

这也就是老子所推崇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对此,南怀瑾老师阐述得很明白:

个人做事也好,为天下国家也好,不要把你的成功,看成是你自己了不起;“功成”,是大家的;“名遂”,出了名已经不好意思;“身退”,赶快自己退下来,这是“天之道”,是天道自然之理。

把一切的成功奉献给世人,布施给天下,这是因果的大原理。从这个角度来看,星云大师可谓一生效法天道,功德无量。

比如,他让大家好好奉行的原则,便是最直接形象的体现:“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社会,功德归于信徒”。

还有他强调要永远的、无怨无悔地坚持下去的“集体创作的精神”,无疑也是“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的智慧结晶。

星云大师说,大家都以为他这一生创业艰难,事实上他觉得非常简易,“因为集体创作,我只是众中之一,做时全力以赴,结果自然随缘。”

他把自己放在众中之一,成功是集体共创,绝非个人之力。因为他深深觉得,这世上谁都不能单独存在,大家要互助互敬、共存共荣,那才是懂得佛法的核心精神。

于是他提出,凡我徒众,拥有佛法就好,金钱、物质,尽量与人结缘,因为那是人间共有的财富。

在遗嘱后半段,星云大师还提到了唐朝的鉴真大师,经过多少磨难到达日本弘法传播文化,在七十五高龄,自知归乡无望,写下遗偈:

山川异域,日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星云大师由此引申道,人类不能独居于世间,生活需要士农工商的供应,生存需要地水火风的助缘。

大自然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是我们的生命,大家要爱惜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要帮助地球上的一切众生,因为他们都是曾经给我、助我的人,对我们都有恩惠。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因缘里,要彼此相依相助。

读到这里,想起南怀瑾老师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彼此互存,同体而共存,这是天道,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佛家叫做空,空就是描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境界。

可谓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星云大师一生奉行“以退为进,以众为我,以无为有,以空为乐”的人生观,须知“佛道遍满虚空,真理充塞法界”,法界一切都是我的,但形相上的无常,一切都不是我的,不要对世俗有太多留恋,而应时时以众为我,以教为命,在佛道上安身立命。

是啊,在佛道上安身立命,于是活得如此的欢喜,平静,丰盛。

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星云大师充满了感恩。虽然遭逢大时代的种种考验,但他依然感到人生非常幸福:享受苦难、贫穷、奋斗、空无;体会“四大皆有”,感觉人生“花开四季”,他觉得,佛陀、信徒给自己的太多了。

他还说,虽然出家,注定要牺牲享受,但其实自己也享受了牺牲的妙乐,觉得在佛法里的禅悦法喜,就已享受不尽了。

“对于人生的最后,我没有舍利子,各种繁文缛节一概全免,只要写上简单几个字,或是有心对我怀念者,可以唱诵「人间音缘」的佛曲。”

星云大师说,如果大家心中有人间佛教,时时奉行人间佛教,这就是对他最好的怀念,也是他所衷心的期盼。

遗嘱的最后,星云大师以一首七言绝句作结,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心怀度众慈悲愿,身似法海不系舟;
问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写于广州

(本文图源网络,侵删)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