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7·6】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

 liuhuirong 2023-02-07 发布于湖北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立志追求人生正途,确实把握德行修养,绝不背离仁义,游刃有余于六艺之中。”

【感悟】

本章孔子这十二个字,李炳老《雪公讲要》说,“此章书为儒学之总纲,圆该中国文化之体相用。”我们学《论语》,如果只能记一些词句,倒背如流,甚至能够讲得天花乱坠,但是没有真正应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工作、待人处事接物上,那这就不叫实学了。如果我们认真努力的去落实,那么,这一生就会很精彩。

一、志于道

“道”是人生的首选之路,明智的人至于康庄大道,即使前行的路上会有暴风骤雨,但暴雨过后终是阳光大道;有的人稀里糊涂地走上了羊肠小道,苦苦挣扎,甚至可能走上不归之路。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可有人就像“南辕北辙”的那位, 越是马很好,路费很多,盲目自信,不听明者的劝告,就偏离目的地越远。也许因为地球是圆的,他最终能到达目的地,但那一定是要劳民伤财。

人贵立志,贵早立志。志要是不立,就没有着力处,你用不上力。但首先是志于正道。古人讲得好,“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你立志高远,而且一生去努力,那么即使是不能成功,你也能够在中上等。“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如果你把志向定得很低,或者没有志向,最终是虚度年华、满心的后悔。

二、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德”,左形旁“彳”是指“言行”,右形旁上部分是“直”的变形。能把正直之道贯彻到自己心中和行动中而不失掉就叫德。怎样“据于德”,我在【7.3】已讲过,就是要时时刻刻把内心的明德发扬出来。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都是仁,李炳老《雪公讲要》说,“仁是用之总,喻如总根,半内半外”。就好像是一棵树,他内在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它的根,是在内心,只要有根,他一定会展示出来,要见天日,——外在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因此,一个人有没有仁德,从言谈举止和气质上就可以看出来。古人讲学问是在变化气质,不在于你能记多少、能背多少,在于你能改变多少。你自己的习气、毛病能改了多少,这是看你是不是真正把你内心的“仁德”之性发扬出来。

李炳老《雪公讲要》说,““由仁发艺,以艺护仁,仁艺相得,喻如根干互滋”。仁内通德、通道,有着内在的潜能;外连着艺。 “艺是用之别,喻如枝干,纯属于外”,这是纯粹是外在的用,它是枝干。一棵树它的枝干都显露在外面,你能看得很清楚。这是仁的显发。

这个“游于艺”的“游”字用得多么好啊!只有技艺娴熟的人,才会有这么惬意的感觉!艺是包括一个人的能力,技艺,举止行为。一般儒家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六艺。第一个是礼,也就是你的举止行为,这都属于艺,我们眼睛看得见的,能够感知到的外在的东西。

可见,内、外是一不是二,有其内必有其外。我们讲诚于中、形于外,所以通过外在也能够看到他的本质。那么通过外在的修行,也能够回归到内在的本体。

   仁原于德,德原于道,这是大树的根,以仁发艺,以艺护仁,仁艺相得。《礼记·学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也进一步阐明了本章的意思。

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立身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康庄大道上发展。人的一生,各有不同的遭遇。但是无论如何,应该以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提升生存与立身的质量,作为终生努力的目标,共同致力于天下太平的理想。

三、做人要做第一品

廖彬宇先生在”孔子是怎么伟大起来的”讲演中谈到:

我在《平心平天下》这本书里谈到了一个“六品”的概念。我们今天都在创造产品,这些产品我分为六个层次,也就是“六品”。这“六品”都与对“道”的追求和体悟相关。也就是说,一个人对道的追求越高,其所创造的“产品”层次就越高。

第一品叫做神品,只有得道的人创造的产品可以称为神品。神品是什么东西呢?无法逾越,无法复制,无法形容(一切的形容都显得苍白),无可挑剔,其对人类的影响和作用无可估量,是无价之宝。虽然珍贵,却犹如阳光雨露,大家都能拥有。这种东西,本身也是“道”的显现。那么哪些是神品呢?《易经》、《金刚经》、《道德经》、《论语》这些绝对都是神品,普通人学都未必能学通、学好,何况创造。

第二品叫做艺术品,还不是“道”,比“道”低了一层,但是可以承载道,可以表达“道”,“道”的特征是真善美,所以第二品抓住了这个特征,彰显了真善美,这种产品让人心旷神怡,让人境界升华,即便价值不菲,甚至价值连城,但是也毕竟有价。

第三品叫做工艺品,创造者对道的体认又落了一层,连艺术品都谈不上,可以批量生产,十分常见,大众化流通,不算珍贵,还可以用。

第四品叫做次品,以次充好,已经没有艺术价值,勉强能用,但是又副作用或者寿命短。

第五品叫做废品,彻底不能用了,成为社会的垃圾。

第六品比废品还可怕,已经完全成为“道”的对立面,叫做“毒品”,危害社会,祸乱人类。今天我们搞的端上人类餐桌的“地沟油”、“苏丹红”,在婴儿奶粉里添加的“三聚氰胺”,这些是只有已经丧心病狂的人才能干出来的事情,所以说“志于富贵者,则亦无所不至矣。”

做人要做第一品之人,做事也要做第一品之事。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第一品。所以中华文化倡导的是“圣贤精神”,今天很多国人觉得西方提出来的“工匠精神”很了不起,工匠精神充其量做一个艺术品出来,离神品还差得远。我们今天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淡漠无知,是一种悲哀。好比佛经里的一个寓言,有个国家的首富唯恐自己将来去世了,儿子被饿死,就把所有的家产换成一颗宝珠,让儿子随身带在身上。儿子却不知道宝珠的珍贵,等到父亲去世以后,揣着这颗宝珠到处流浪,到处行乞。这个寓言是形容每个人自身都具足一切财富,但是每个人都不懂得回头观照自己,都在向外驰求,迷失了自己。其实我看中华传统文化今天的遭遇,也如此这般光景。我们伟大的祖先害怕我们愚蠢,就把世界上最伟大的财富变成了经书留给我们,我们却把经书束之高阁,不去挖掘,不去学习,却向全世界去各种乞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