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发挥 (病证理论的临床运用)12.13.

 昵称1Z7nN02j 2023-02-07 发布于福建

第五节《内经》关于痈疽的论述及其对后世外科临床的影响

《内经》论痈疽疡肿等外科疾病之处甚多,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即有痤痱、大丁(疔)、皱、瘘、痈肿等病证;《灵枢·刺节真邪》除了多处言及痈脓之外,尚提到筋瘤、肠瘤、昔瘤、骨瘤、肉瘤(后两种,原作骨疽、肉疽)等不同部位的肿瘤,其他篇章零散论及的亦不少见。而《灵枢·九针十二原》论九针,亦有为外科手术而制作的铍针以“取大脓”。值得重视的是《灵枢·玉版》和《灵枢·痈疽》两篇,对痈疽的病因病机及各种具体病证做了相当深刻的论述,成为后世研究和命名外科痈疽等病证的理论渊源。

一、《内经》论痈疽病机

《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卫气(阳气)开阖失常,外邪(寒气)入侵,“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说,则以心为火脏,主血脉,血脉不通则营卫气血郁阻而为痈肿疮疡。但《内经》对痈疽病机论述最为详细深刻者,莫过于《灵枢·玉版》、《灵枢·痈疽》两篇。《灵枢·玉版》以两军对阵战斗,士卒死伤,形象地说明痈疽酝酿发生以至化脓的机理:

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不亦离道远乎!夫痫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

论中以两军战斗,横尸中野比喻痈疽化脓的机理,而且认为"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说明痈脓是正邪斗争之后的病理产物,其产生有一个酝酿、发展的过程(“非一日之谋”),但化脓之后只能排出而不能消散吸收(“不能使化,”———不能用毫针针刺疏通气血以消散痈肿),“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灵枢·玉版》)。然而“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同前),用砭石铍锋等大型针具施术排脓,未免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篇中又提出"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强调及早治疗,在未成脓时使其消散而不致化脓。

《灵枢·痈疽》篇亦从经脉受邪,营卫气血运行失常,郁积化热,腐肉成脓角度说明痈疽化脓病机:

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

综上两篇所述,可见《内经》认为痈疽是由于外感邪气及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等多种内外因素所引起,这些因素使经脉运行受阻,阴阳失调,营卫气血郁积不通,酝酿化热,腐坏血肉而成脓。这一病机见解为后世外科医著所继承和发挥,如《外科正宗·卷一痈疽原委论》即以歌诀形式加以阐发:“痈疽发背为何生,好好身躯出此形?内被七情干脏腑,忧愁思虑总关心。外又六淫伤气血,风寒暑湿火相临。膏粱厚味多无忌,劳伤房欲致亏阴。故将五脏多乖变,自然六腑不调匀。”而《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痈疽总论歌》亦谓:“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外因六淫八风感,内因六欲共七情,饮食起居不内外,负挑跌仆损形身,膏粱之变营卫过,葱藿之亏气血穷。”均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伤角度讨论痈疽病因,而《医宗金鉴》特别指出“负挑跌仆”外伤致病因素,盖因外伤可致气滞血瘀而化牛痈肿故也。至于论病机,《外科正宗》则侧重于脏腑功能之失调,亦因脏腑是统率营卫气血之中枢之故。其他外科著作,如《外科精义》、《景岳全书·外科铃》、《洞天奥旨》等,亦都秉《内经》所论而有所发挥,体现了外科学术的继承和发展创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