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足迹】《为何家会伤人》1-2

 话题铺子 2023-02-07 发布于甘肃

第一部分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第13节    揣测:“我的丈夫有外遇”

品句1:任何看似荒诞的事情背后,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如果你觉得它荒诞,那很可能是因为你不理解它。

这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自以为是。我们习惯于用自己看待问题的方法看待遇到的任何事情,这其中便包括对方的想法。当对方的想法或言行和自己所理解的方式不一致时,便有了认为对方可能出问题的感觉。我们不太习惯出了问题先分析自己。马列主义手电筒——光照别人,不照自己。遇事,先不要下结论,先冷静下来,琢磨下对方到底怎么了,这会让自己做事的余地更大。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自己的孩子。

品句2:……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吃瓜群众给出的很多不是专业性的建议,这只会让自己开始不断坚信自己的正确,而猜疑对方有问题。当我们带着猜疑的心态去和对方沟通的时候,我们是不太会关注对方的感受是怎样的。相反,我们更在意的是对方给我们造成的感受如何,不仅如此,我们甚至还希望对方能够理解我们。单向的需求,表明我们依旧很像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家庭中,彼和此的关系是对等的,而非是谁依附于谁。我们不仅要在意自己的感受,也要在意对方的感受。这挺考验夫妻双方能否达成同一高度的认识,因为家庭中的夫妻关系是双方共同经营的。

品句3:要相信对方的感受,与其花九牛二虎之力去揣测“真正的原因”,不如坐下来聆听对方的感受。

“七年之痒”和“成功男人40岁换太太”都是人们的发现,但那不是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事情。道听途说只会让自己更加焦头烂额,让别人给自己出主意,不如和当事人直接沟通。猜疑只会让彼此的关系更加疏远。

其实,这个问题不单单存在于夫妻间,亲子间,家校间都是一样的。因为猜疑,所以造成误会。

第15节    评价:“你能被提拔就怪了”

品句1:评价包括夸奖和抨击,目的都是为了控制对方,都是在用自己的坐标体系去评估对方。自己是唯一的主体,对方是客体。在亲密关系中,没有人喜欢这种评价。

如果我们想要让身边的伙伴多起来,表扬和赞美是最为行之有效的策略;而如果我们想让身边的伙伴都躲起来,抨击显然是最为有效的。说白了,这还是一种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架势。我们总觉得自己的生存之道和看待问题的方法是百分百正确,应该将对方完成“同化”。只要“同化”失败了,我们就倾向于用评价的方法给别人打上标签。夫妻彼此不会喜欢,父母不会喜欢,孩子自然也不会喜欢。

也许对方只是想分享某种心情,求得一份安慰或是表扬,可最终换来的是抨击,自然家庭关系会变得糟糕。喜欢抨击的人还有一个特点,不喜欢听对方的完整表达。听了一点,在自认为应该打断的地方直接进行“火力压制”。

没有人可以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精准判断。这就好比我们去医院看病,我们都希望向医生表达完整自己的情况。如果一个医生还不等我们说完,就下结论,我们的心里是不认同这个医生的。

品句2:一些人之所以喜欢评价,是因为他们学来了父母对自己的交流方式。父母要指点孩子,告诉孩子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但是,这是一种“我行,你不行”的关系模式,如果一个喜欢“我行,你不行”的人正好碰上“我不行,你行”的配偶,两个人的关系就会丝丝入扣,也会达成一种平衡。但是,如果对方不认为“我不行”,那么这种关系就会触礁。……并且,急于评价的人着眼点也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交流感受”。但是,……,“交流感受”才是配偶、密友等亲密关系进行绝大多数沟通的目的。

又一次看到了父母在家庭氛围和夫妻关系的建设能力对于后代的影响。我们都太急了,这很像沈大成的短篇《快国》中所描述的那样,我们急于把事情搞定,丝毫不愿意有过程概念的存在。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我行,你不行”,其实是一种很强势的思维和处事模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把两种强势见面称之为是硬碰硬。破局的办法就是双方都静下来,先学会心平气和的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如果连正常聆听对方完整表达的耐心都还没有,推荐阅读《罗伯特议事规则》。

第16节 出主意,阻止了对方倒苦水

品句1:当配偶诉苦时,我们也容易出主意,因为我们容易认为,配偶遇到了问题,需要我们帮助。但实际上,配偶是想交流感受。这种思维上的错位也会惹出很多不愉快。

我们太容易把自己放在万事万物的中心位置,觉得自己是发挥重要作用的C位大咖。其实,我们只是众多普通人中的一个。由于心态和位置都没有调整好,便导致自己总是觉得别人需要我的帮助。殊不知,对方其实好着呢,只不过是工作或生活中的某件事需要和自己吐吐槽,过去也就过去了。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夫妻之间的交流错位,我也曾经遇到过:我把妻子的吐槽给当真了,还煞有介事地给出主意。好在妻子及时表达了自己只是吐吐槽,完了该怎么做还会怎么做,自己总体感觉还是良好的。正是因为她的及时告知,我知道了原来事情有时候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复杂。

这真的应了老话:夫妻间很少会因为真正的大事吵架,吵架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我们把该当真的和不该当真的事情,统统都给当真了。

第17节    部分推理:“你的事实不是我的事实”

品句1:很多人看到了同样的事情,这难道不是事实吗?这是王珂的推理,但是,她最缺乏的是丈夫那边的信息,这就导致她的推理是基于部分事实之上的,误解因此而发生。要避免这种情况,王珂应在自己产生情绪的一开始就与丈夫进行沟通,了解他的感受和他的事实。

这其实是若干表面上的巧合拼装出了一个即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的结果。对于猜疑对方的人来说,巧合出来的结果正是自己想要的。而对于被猜疑的一方来说,这个结果着实让人措手不及。说到底,这是闹了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误会。因为产生猜疑的一方没有做好主动的及时沟通。

第18节    事实推理:他常做什么=他爱做什么

品句1:黄家良说,我们看别人的事情,经常只是看到了表象,而不是事实。要想知道事实,就必须去了解对方的感受,这是最重要的事实。

表象不等于事实。我们很容易根据我们所看到的表象就开始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妄加评论。这表明,我们没有真正动用我们大脑中的第二套逻辑严谨的思维模式,我们太容易被第一套怎么轻松怎么来的快速思维模式所左右。早年冯小刚导演过一部贺岁片《没完没了》。电影里边的韩冬是一个包车司机,电影一开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停讨要包车费用的人物形象。导演始终没有告诉我们事实是什么,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件事情在发生而言。事实需要我们去问为什么。电影的最后交代了为什么韩冬这么着急要钱,因为姐姐躺在医院里,没有钱就没有姐姐了。可电影的前半程里,包括观众在内,谁也不知道韩冬为什么要变着法子、不停地要钱。阮大伟从一开始是不知道韩冬要钱的真正原因,所以选择了拖欠。可当他知道了事实后,理解了韩冬的感受和难处,很痛快地就把钱给支付了。

电影里边给我们展现了中国人的含蓄,当然,还有一种叫做“你和我又没有什么深交,犯不着和你说”的心态在发挥作用。然而,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说破了,事情也就有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品句2:时代改变了,我们爱的方式却没有改变。以前,物质很匮乏,所以爱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对方的物质需求。但现在,物质需要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心理需求的重要性则日益突出。鉴于此,我们应该进化我们爱的方式,重视配偶或其他亲人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我们老说谁谁谁很贴心,这个贴心在时代发生改变后,的确不应该再以物质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了。整个社会需要心理医疗工作者的时候,就表明大家还在意精神世界的需求。从某种角度来看,心理需求其实比物质需求更容易满足,只是看大家愿不愿意花这个时间和精力罢了。如果一个家庭的基本物质需求已经被满足的情况下,同时在精神需求方面也投入了精力,这种家庭的稳定性一定是要高于只依赖于满足物质需求的家庭。

第19节    不要把权利规则带回家

品句1: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如果不明白工作与家的分野,而将权力规则带回家,那就形成一种“权力的污染”,会引出很多问题。

工作中有效的方法在家庭氛围中不一定有效,甚至可能会让家庭氛围变得紧张、冰冷。因为工作讲求的是效率,但家庭注重的是人的情感成长,情感成长是没有办法在一道行政命令发出后,直接产生质的变化。

那到底能不能产生变化呢?能!可惜只是制定规则的人希望看到的表象。一旦家庭成员的情绪、感受被忽视了,双方的关系只会走向一步步的对抗。

这也能够解答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富不过三代。在事业上取得大成就的人,很容易在战术上勤奋,在战略上偷懒。他们会认为工作中能搞定所有人,怎么可能搞不定家里的爱人和孩子呢。所以,不少家庭会出现优秀的家长和不自信的孩子。

第20节    在家中有意使用权利:女强人吞并丈夫和儿子的世界【品句略】

这个案例让人想到的是某当的李老总,他的表述里透露出的是前妻是强势的人。至于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但倘若是真的,那么世界被吞并也就能够说得通了。

第21节    不懂家的珍惜规则,男强人只会用钱表达爱

品句1:但家就是“婆婆妈妈”的地方。家之所以温暖,主要就是因为家里的成员“婆婆妈妈”,能理解并体贴彼此那些琐细的感受。

“婆婆妈妈”背后体现的是温情,这种琐碎是旁人所给予不了的,它是家庭特有的稀缺物。然而,家庭成员的努力付出得不到积极回应的时候,对于当事人来说,是一种失落和打击。

影视剧作品中有类似这样的桥段:富裕的人最后无奈地说着:我穷的只剩下钱了。这背后表现出来的正是对精神世界不能做到同步成长。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仅是年龄在增长,我们需要的是心智上的正向成长。懂得对家的珍惜,正好就是一种成长的体现。

第22节    彻底抛弃家的规则,公司高管的儿子是“角斗天才”

品句1:缺乏温暖、学不会珍惜的孩子很容易染上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而“心理夭折”。

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东西不一定只是言语的表达,也有行为的体现。以自我为绝对的中心,极易忽视爱人、孩子的心理感受,营造良好环境自然无从谈起。长期缺乏被关爱的孩子,其中一种出格的表现便是把自己表演得愈发糟糕,从而便于得到他人的注意力,无论这种注意力本身是否是他所喜欢和接纳的。

第23节    成为权力强迫症的俘虏,老将军令儿子不认父亲【略】

第24节    男人更容易将权利规则带回家

品句1:在单位里总是被控制、受人气的人,自己又特别在乎权力,那么,回家以后,就容易把气撒在配偶和孩子身上,并有可能显示出更极端的控制欲望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补偿,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这里有一个前提:自己在受气的同时,又特别在乎权利。倘若是一个权力欲不强的人,控制欲就相对会弱。作者在这里提到的心理补偿,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提到的出气筒。这无形中会让家人感到恐惧。因为家人根本不知道今天又会见到怎样的表情和言行。

当然,心理补偿不仅仅只有出气筒。恋爱过程中,找理想妈妈和理想爸爸的行为,其实也是在寻求心理补偿。

品句2:还有一种常见的“污染”:男人不能容忍女人比自己“强”。黄家良说,多数的婚姻关系中都存在着“婚姻战争”,双方无论在恋爱阶段多么爱对方,一结婚后就会有意无意地去抢占“制高点”,控制对方并怕被对方控制。

社会所营造的男女平等的氛围在进入到具体事务中时,不少男性还是会潜意识地认为自己比众多女性要更胜一筹。一旦出现失衡的可能,男性首先会选择主动出击,试图防止不期望的情形出现。如果成功了,男性会在以后的家庭事务中进行方法复制。如果碰到硬碰硬导致出击失败,家庭关系就会出现危机。在这里,我们需要意识到一个问题:家庭不是双方进行攀比的地方。两个人恋爱的时候都是在不断关注对方的长处,那么维护婚姻和家庭的过程中,理应调整心态,学会欣赏对方,认可对方。夫妻二人中,任何一方更优秀,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情。学会避其锋芒,让自己在其他方面也变得进步很多,有助于分散自己的焦虑情绪。

就家庭经济收入来看,谁挣得比谁多不是重点,重点是家庭的总体收入始终是够用的,就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

第25节    解决之道:让珍惜成主旋律

如何避免将权力规则带回家?

作者的建议:

一、要有明确的意识,将工作和家分开;

二、不要把工作作风带回家。在家办公没问题,让家充斥工作气氛有问题;

三、保持整个家庭系统的平等。解决问题需要“一家之主”,但沟通的时候应该做到人人平等、相互尊重;

四、让珍惜成为家庭主旋律。家庭里,主要处理的是感受,目的是相互理解与接受。其实,这最后一条,不仅仅是家庭里可以使用,在进行不同场景的磋商和协调时,都可以使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