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足迹】《为何家会伤人》2-2

 话题铺子 2023-02-07 发布于甘肃

第二部分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本部分共有39小节,话题从夫妻双方转至夫妻与子女的三方。

第8节    第三个分离:与家的分离

品句1:

“这一过程从幼儿园开始直到我们成人才结束。……“当然,有些人一辈子都完不成这个过程。” 

与家的分离是一个人能否走向成熟或者是否真正独立的标志。这个分离并非只是物理距离上的分离,还有精神世界的分离。这也正是这句话中所说的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完成这个过程。我们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人,年龄已经足够大了,但和自己的父母无法完成在精神上的分离,“唯命是从”就是一种表现;相反,有的人对于子女无法完成在生理和精神上的分离,所以有了过度干涉子女家事的情况,究其根本,是因为年龄的增长没有让其意识到一个新的家庭诞生了,原本的自我已经不适宜去干扰新家庭的运作。

品句2:

“派克说,一些父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将孩子当作了一个“物”,而不是人。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力去支配这个自己生养的“物”。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父母倾注的是善意还是恶意,这个孩子的自主性都不会得到尊重。”

这可能是目前我所能体会到的比率比较高的家庭氛围。说这话肯定会让很多人感到不舒服,但养儿防老的思维里边的最深层内核是孩子是自己的所属物,所以自己才会有无限干预、介入的资格。正像作者说的,尽管我们充满了爱意在培养孩子,但由于内心深处有“物”的概念,孩子的成长是会遇到障碍的。

第9节    温暖的过客:我们的拯救者

品句1:

“在与家分离的这个漫长过程中,我们会有幸能碰上这样一种人——你认为他们很重要,他们也喜欢你,无条件地尊重你,但同时又不与你黏在一起。那么,这样的人哪怕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瞬间,他也会对我们起到治疗作用,他们会驱散我们生命中的一些错误,将我们拉向成熟分离模式。”

我愿意把这种人称作是生命中转瞬即逝的“知己”。因为对方看到了一个人身上珍贵的某种属性,这是一种长远的目光,其中蕴含的是无限的包容、期待。这种人不论什么时候遇到,对于一个人而言,都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因为“知己”可遇不可求。

品句2:

“她这句话让我感动坏了,她从此成为我的一个偶像。后来,我没辜负她,果真成了成绩最好的学生。”

人生需要偶像,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偶像,给一个人能够带来的力量是无限大的。他能改变一个人的许多想法和行为。

评价一堂课是否是好课,靠的不是40分钟的评价,只要一堂课中有亮点,能让人有所收获,就是好课。一本书是否是好书,道理也是一样的。所以,一个人,哪怕只是一面之缘,只要产生了影响力,都值了。

品句3:

“一般时候,我们会忽视这种烛光的存在。但是,当到了一些黑暗的时候,到了我们消极、绝望的时候,这种烛光会变得非常亮,非常温暖。”

鼓励与认可,在一个表现正常的人身上也许不会发挥出太大的作用。但对于一个处于失落、低谷状态的人来说,这种看似微弱的认同所给予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记得小时候看过的漫画《圣斗士星矢》中,每当星矢被打得遍体鳞伤之际,魔铃的身影就会浮现在他的脑海中,那种鼓励所带来的效果惊人至极。当然了,那毕竟是漫画,程度和效果是被进行了夸张,但作者所传递出来的想法,我想和作者在这里的表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10节    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品句1:

“男孩在胎儿期和童年早期,主要是受母亲的影响。如果他不能突破这种影响,母亲的影响就会充斥着他的心身。他会深深感受到母亲的力量和重要性。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以后很可能成为一个感情骗子和调情高手,但他无法成长为一个珍惜女人并维持长久伴侣关系的男人,无法成为一个好爸爸,也无力维持一段平等的男女关系。他必须放弃那最原始、最亲密的对母亲的依附关系,去接受父亲的影响。——德国家庭治疗师伯特·海灵格”

这段话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很庆幸,我的孩子有我在陪伴他。读过书,思考过,歪打误撞中,我把几个时间节点都接触到了。这更让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男孩子在完成高中学业之前,女性在他的生活圈中的数量比例严重超标了。这对于男孩子的性格塑造着实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现在随着自己的孩子在成长,我越能体会到当初在高中任职时,男孩子的家长看到班主任是我这么一个男老师的时候为什么那么激动了。

品句2:

“让一个男孩成为男人,让一个女孩成为女人,这是正常父母的自然期望。要实现这个目标,3~6岁是关键期。”

这个话对于已经错过关键期的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当然,关键期不代表绝对的全部。改变的机会是有的,只是会比较辛苦。

但对于刚养育了男孩子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阶段。父亲是否能够发挥重要的角色作用,对现在父亲忙碌的男孩子来说是个运气活儿。

品句3:

“要顺利地度过俄狄浦斯期,关键是夫妻关系要和谐而平衡,”咨询师胡慎之说,“父母都爱孩子,但他们同时又深深相爱,他们不会因为爱孩子而忽略对配偶的爱。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懂得,尽管异性父母如此爱他,但强大的同性父母才是异性父母最好的伴侣,而他不过是个孩子。于是,他们会安心地做孩子,享受强大的父母给他们的爱。同时,他们努力向同性父母靠拢,知道只有变得像同性父母一样,才能赢得异性父母更多的爱。”

这段话在向我们再次申明:夫妻的世界是由于亲子世界的,同性教育才能让孩子的成长更顺利。接近同性,学会对应性别范畴中的行为方式、认知理念以及心理培养。男孩才能成为男人,而不是“娘炮”。女孩才能成为女人,而不是“女汉子”。

第11节    夫妻关系有优先权

品句1:

“但从三岁左右开始,孩子有了性别意识,会越来越渴望与异性父母亲密,在约五岁的时候,这一愿望达到顶峰。如果父母的关系稳定而和谐,那么孩子这种欲亲近异性父母的渴望就会逐渐下降,并最终表现得与同性父母更亲近。”

孩子学会保护爸爸、妈妈的行为是需要适可而止的,否则孩子在心理成长过程中会有错位认识,他们会认为自己有取代父母中同性一方的优势、能力及可能。现实中往往会有儿子护妈妈的场景,妈妈为此会激动不已,觉得自己养了一个知恩图报的孩子,殊不知这种无意中的强化,会在不恰当的时候弱化同性之间的友好关系。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危险的。同性不是敌人,而是成长中的伙伴。

第12节    案例(一):表面上亲妈妈,实际上学爸爸【略】

第13节    案例(二):靠拢爸爸的儿子更尊重、更疼爱妈妈

品句1:

“婆媳关系这个难题可能由我们文化的特点所致。在我们的文化中,夫妻关系的重要性既不及新家庭的亲子关系,也不及原生家庭和父母的关系。这就导致,妈妈会被社会和文化鼓励与儿子建立亲密关系,至于忽略丈夫,仿佛是天经地义。这样一来,儿子就先是不能与父亲很好地认同,最后又难以和妻子建立好的关系。”

母亲养育了自己,但是母亲是和父亲组建的家庭。那么当新家庭建立后,母亲应该在新家庭中淡化自己的影响力,这对婆媳关系是有好处的。另外,在我看来,儿子扮演的应该是母亲眼中的“坏蛋”,这样婆媳之间才会产生合力。

品句2:

“一个女孩儿能够很容易地回来,但是,当儿子面对一个精明、有吸引力、非常重要的母亲时,他会觉得自己太弱小而不能离开她,他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彻底离开。如果他想结束孩提时代从而成为一个男人,就必须进入父亲、祖父以及男人的世界,在那里才能获得离开母亲影响的力量。”

母亲终归是无法为一个男孩子走向男性的成长道路做好所有事情的,母亲没有这个觉悟,男孩子的成长自然是不顺利的。

品句3:

“儿子与妈妈黏在一起的结果对谁都不利。儿子似乎最亲妈妈,但他一定会有种种异常,以表现出对妈妈的背叛,……逃避。没有人是“恋母情结”的胜利者。”

当一个母亲说自己觉得儿子变得让自己不认识的时候,恰恰说明她的儿子在成长,而且这种成长可以已经走在了母亲自己的前边。这对于这个儿子来说是一种痛苦中的成长,可是母亲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而且还不买账。

第14节    案例(三):“恋母情结”诱发同性恋苗头

品句1:

“胡慎之说,阿义之所以成为这个样子,主要原因是俄狄浦斯期的冲突没有处理好。在阿义 3~6 岁时,妈妈与阿义的关系过于亲密,并且经常当着儿子的面说丈夫不好,这正好迎合了儿子的恋母倾向,让他觉得自己比爸爸更棒。但是,等进入青春期后,他这个幻觉很快被击垮了,因为爸爸是那么强大,仿佛阿义怎么努力都无法超越。”

不要去在爱人的面前和背后,“描黑”自己的爱人,这只会让孩子出现认知和情感上的困难。

以下是没有评论必要的直白句子,所以只是做了摘录。

品句2:

“俄狄浦斯期是性别认同的关键期。只有在这个阶段,男孩承认自己不如父亲,然后以模仿父亲的方式实现对男性的认同,从而具备男性的性别意识,才是最自然的。如果这个任务要放到六岁以后甚至青春期才去做,而父亲又恰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做儿子的就会感到无比痛苦。”

品句3:

“女孩也会有类似问题,如果父亲偏爱女儿而忽略妻子,但妻子实际上又非常优秀,那么,这个女孩进入青春期后,也会发现妈妈实际上比她棒多了,从而也感到无比痛苦,并可能在性别认同上出现问题。”

品句4:

“怎样才能让孩子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呢?其核心就是,重视与配偶的关系,明白这才是家庭中最优先的关系,亲子关系则不是。”

品句5:

“对于我们的文化,这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们习惯了将孩子置于家中最核心的位置,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并不是最合适的。……要切记: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

品句6:

“男孩成为男人,女孩成为女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3~6 岁会打下一个非常关键的基础,但如果男孩想成为有魅力的男人,女孩要成长为有魅力的女人,他们不仅要进入同性父母的世界,还要进入同性的大世界,譬如结交众多的同性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