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影随笔】《造梦之家》观后感

 话题铺子 2023-02-07 发布于甘肃

做一件事情的时间成本正在变得越来越高。所以,看到电影就拿来观看的岁月已渐行渐远。

自己对电影的选择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半以切条短视频的内容介绍作为鉴别原点。理由也很简单:内容梗概和画面的直观感与流畅感都足以让人得出影片是否值得观看的结论。

因此,电影简介、某瓣评分以及铺天盖地的电影宣传广告都已无法再打动我去看一部电影了。于是,2023年看2021年的电影甚至更早期电影就变成了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一台投影,一幅幕布,美哉!

影片吸引人的一些但不完全的理由如下——

第一:导演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第二:孩子在家庭中的成长问题

第三: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家庭变故中亲子关系的建立

第五:校园霸凌的应对

第六:接触到更大平台的益处


写多了会剧透,所以就不全说了。我只拿出第三点理由说说我的个人体会。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非只是关心吃喝拉撒,更重要的是在思兴趣爱好上完成引导并辅以支持。其实,父母是孩子人生平台搭建的第一人。及时看到自己孩子的兴趣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现后能意识到眼前行为可能或就孩子的兴趣是第二件重要的事情,尽最大可能提供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支持,让孩子的兴趣得以强化和升级是第三件重要的事情。如果能走到这一步,孩子的兴趣培养出错的概率已经很小了。

然而,现实当中,不少人停在了第二个环节,更多的人停在了第一个环节。乍一听有点残酷,但现实就是如此。别人家孩子上的兴趣班也是自己家孩子要上的兴趣班。至于自己孩子的兴趣究竟是什么,其实并不了解。有时,充其量只是多了一个可以在他人面前展示的技能。当然了,我们不排除有的孩子是练着练着才喜欢上某样技能的可能。但我要说的并不是这种技能式兴趣,我要说的是孩子在一接触某样事务后便开始主动有所尝试的自发式兴趣,姑且就叫做爱好式兴趣吧。

斯皮尔伯格电影拍得好,场景构思独特,故事主线及思想表达丰富且有深度,一切成就的源头来自于一次亲子观影、一套火车玩具、一次碰撞后的包容以及母亲的鼓励与支持。喏,这就是电影一开始带给我的震撼。如果没有母亲拿来父亲的摄影机让电影中的小男孩拍下火车碰撞的场景,一个电影人的电影梦可能还没开启就已经结束了。

兴趣是不是都是打篮球、踢足球、画画、弹钢琴?在我这个宅男爸爸的眼中,显然不是。我不爱运动,但并不代表我是一个无聊的人。我不会乐器,也并不代表我是一个喜欢听音乐的人。兴趣的宽度有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做父母的视野局限性被人为收窄,说得再直白点,那一刻,我们可能更像是坐井观天的青蛙。

兴趣可以是拼搭积木,可以是制作模型,甚至可以是发呆。只要是一个人喜欢做的事情,在他的眼中那就是兴趣。在当事人看来,兴趣不应夹杂功利心,喜欢做,做的时候有乐趣就很棒。这不禁让我又想起了《地球上的星星》,小主人公每天都会身体发呆、大脑神游,在我看来,那就是人家的兴趣。没有人可以去剥夺它,甚至无视它的存在。

昨晚和亮妈妈聊天,刚好也谈到了这个话题。我的观点是,当孩子喜欢一样事物或是喜欢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做父母的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对其予以支持。孩子喜欢钢琴,父母是否会不遗余力、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成就他的爱好?例如:通过多种途径寻找真的大牛做哪怕只有10分钟的机缘指导,而不是在自己所在的城市里找一个说得过去的有名气的老师;带去感受音乐人出生地的氛围、聆听名人故事,而不是只是告诉孩子考级有多重要;欣赏各种音乐演出,而不是一个劲儿地去比赛演出。反正就我看,这里边的区别大了。当然,也许支持兴趣的培养与发展,最后的性价比从表面上看不及考证才艺来的明显。但,对于一个独立于他人的生命体而言,那种走向极致的兴趣发展所带给他的成长与成就感是他物所不可比拟的。很有可能,这份兴趣会陪伴其一生,而我们常说的一个人把兴趣和工作能够结合起来是幸运的、幸福的,其背后的可能性就取决于父母是否有尝试去搭建第一个兴趣的平台。不得不说,有的时候,平台的搭建并非刻意之举。

也许有父母会认为这种投资风险太大,万一投入了很多,孩子又没兴趣了怎么办?我的答案是正常,换下一件事情去投入。成年人买衣服或是其他用品,都还有买了穿不了、用不了几次的情况。又有什么理由认为孩子做的事情、用的物品就必须是百分之百的使用率和成功率呢?

我们渴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有更好的平台去实现自我成长、发展。但要触及到那个平台的前提,是我们能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为他在前期搭建起几座可以和大平台对接的小平台。

用一个问题来结束这篇随笔吧:我们是否始终愿意为自己孩子每一个当下的那份可能是“昙花一现”的热爱去埋单?

大年初四 · 送给奋斗中的你和我 · 与君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