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三重关系和若干路径

 蓝林观海 2023-02-07 发布于山东

导  读

文章分析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价值和产权、市场和政府、供给和消费的三重关系:生态产品市场价值受产权影响,具有高度的价值可塑性;排他生态产品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非排他生态产品主要依靠政府发挥作用;生态产品存在多元供给和消费分级,应实现自然垄断下的均衡。基于此,文章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议:①加强生态产品调查,细化生态产品分类;②加强顶层设计,启动生态产品保护利用规划;③完善生态产品产权机制,建立收益与补偿机制;④优化市场行为,加强行业管理;⑤培育和扩大参与生态产品供给的社会主体。

本文引用信息

朱 清,牛茂林. 试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三重关系和若干路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3, 36(1):39-45.

生态产品的概念是由我国学者根据“环境服务”等相似概念提出的。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关于生态产品的研究数量明显增多。学者们对生态产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确生态产品的概念、测算具体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路径等三个方面。

一是生态产品的概念内涵不断明确,其特性逐步丰富。近年来,学者们根据生态产品及其特性,进一步明确了生态产品的概念内涵,生态产品也逐渐发展出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的生态产品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的物质产品;广义的生态产品包含生态系统所生产的自然要素与依托自然要素开发的相关服务。生态产品具有自然与人文双重属性,具备空间差异性、范围有限性、持续有效性等特征。

二是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不断更新,其应用逐步得以推广。目前,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方法主要分为三种:当量因子法、功能价格法、生态元法。当量因子法主要通过划分不同功能的生态系统、设置具体的量化标准对生态产品的价值进行核算。近年来,当量因子法主要在测算生态服务上已有诸多应用,如测算伊犁河流域、秦巴山等区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功能价格法直接将生态系统提供产品的实物量和服务量与价格相乘,加总得到价值总量。生态元法主要基于太阳能值单位将生态资源的数量以生态元为单位进行统计计算。

三是多主体、多方式推进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可基本归类为以下四种模式: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治理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和生态保护补偿。四种路径模式均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多方利益主体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利益联系、产权归属、发展导向、供销结构,直接影响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已有的相关工作,大大推进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进展。本文认为,生态产品具有“三高”特点,即高度的价值不确定性、高度的市场不完备性、高度的治理复杂性。生态产品的价值和产权、市场和政府、供给和消费三重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创建相应产权,赋予生态物品排他性,进而解决部分生态产品难以衡量价值及难以进入市场的问题。在自然垄断的一般均衡下,统筹考虑生态价值的实现问题,可以为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可操作性路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1 生态产品的
价值和产权关系


图片

1.1 生态产品的利用依托于自然资源的生态属性

一是生态产品和资源产品的构成要素都是自然资源。近年来,对生态产品的概念内涵不断完善丰富。多数学者认为:生态产品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健康的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的物质产品与服务产品。资源产品则是依托于自然资源开发而产出的产品或服务。自然资源既整体构成资源产品,也部分构成生态产品。在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功能时,产出生态产品;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资源功能时,产出资源产品。生态产品和资源产品是交叉存在的,有的资源本身就具有生态产品和资源产品两种属性。一个社会的产出-环境边界首先是生产可能性边界。那么,自然资源的生态产出和资源产出也存在生产可能性边界。

二是可再生自然资源可以同时供给生态产品和资源产品。可再生自然资源能够通过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保持或增加蕴藏量。这类自然资源可以同时供给生态产品和资源产品,对可再生资源应实施可持续管理。对这类资源产品的利用不超越其可再生能力时,资源产品可以长期稳定的供给。如森林有序间伐既提供木材,又不影响其生态产品供应;草场在一定规模内的养殖牛羊,既供给饲料,也不影响其草原生态产品的供给。

三是不可再生(可耗竭)自然资源供给生态产品和资源产品一般只能二选一,但部分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双供给。可耗竭的自然资源不能迅速再生,如矿产资源、部分旅游资源等。矿产资源主要供给资源产品,但是在供给资源产品过程中,会带来生态产品的损耗。采掘矿产资源必然打破生态系统原有的物质平衡,因此在矿产资源开发完毕后,相关主体需要进行矿山修复,以恢复其生态产品供给功能。与矿产资源不同,部分自然资源的主要资源产品即为生态产品,如由地质资源构成的地质景观、地质公园等旅游资源。地质资源利用方式对其原本的生态影响相对较小,产出的资源产品本身即为生态产品。这时地质资源同时供给生态产品与资源产品,可实现双供给。

1.2 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依附于购买方的支付意愿,具有高度的价格不确定性

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讨论历久弥新。生态产品的价值无疑首先是一种地租。生态产品的开发利用依托于土地本身的自然资源禀赋。生态产品的价值来源于利用土地上的资源而产生的价值。市场化的生态产品投入了资本和劳动,增加了生态产品的价值来源。如何为生态产品定价,并进一步实现市场均衡,是20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思考的重大理论问题。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在其提出的林达尔均衡(Lindahl Equilibrium)中假定:每个人都有消费公共物品的需求,但是需求差异很大。政府当局应根据个人在公共物品上的边际收益为每个人设置公共物品的个人价格,每个人对提高公共物品成本的贡献等于它的边际效用乘以所使用的公共物品的数量。政府对个体征收的公共物品税应该等于个体的边际效用乘以他所使用公共物品的数量。生态物品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林达尔均衡从理论上论证了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但是公共物品的定价显示其价格长期难以突破。1961年,维克瑞提出了拍卖模型,试图解决公共物品偏好显示的问题。此后,又有学者通过量表的形式来显示人们对公共物品偏好的表达,但是大都由于成本高、误差大,难以大规模的应用。

一是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对生态产品的支付意愿不同。生态产品定价的最大特点,是不同的人群对同样的产品定价不同。一般情况下,收入较高的人消费选择的空间更大,更愿意给生态产品更高的定价。收入低的人,往往由于恩格尔系数较高,衣食住行消费占据其消费支出的大部分,因而对生态产品的支付意愿较低。

二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理解亦不同。由于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对物质产品和生态产品需求偏好不同。发达地区对绿水青山的生态产品购买力较强。因为发达地区人群的恩格尔系数低,人们的物质产品需求极大丰富,有意愿也有能力为生态环境支付更多对价,更愿意消费自然资源的生态功能。大城市的周边地区,绿水青山比较容易转化为“金山银山”。比如,北京周边的一些自然景观人气火爆,仅从资源禀赋上看,这些自然景观若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甚至都称不上景观。但是由于北京周边自然景观稀缺,而人们对于生态产品又存在较大的消费需求,从而造成生态产品的溢价。集中休假时期,大量人员出游,就是对生态产品购买力的外溢。如果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够通过消除生态市场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等方式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宣传,促使经济发达地区的消费者方便地消费其生态产品,提升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体验,那么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在市场上实现生态产品投入产出的回归均衡。从这个角度来看,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加强生态产品供给。经济发达地区依靠欠发达地区供给资源产品。经济发达地区生产资源产品的人力、生态环境成本相对更高,直接生产资源产品不具有成本优势,但是具有资本、技术和信息等市场优势,方便推进资源产品下游利用的深加工。因此,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已出现去资源化趋势,不少资源产品开发项目停滞。

1.3 生态产品的市场价格受产权影响,具有高度的价值可塑性

一是生态产品的排他性有差异。从排他性和竞争性的角度出发,生态公共物品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全不排他的纯公共物品,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大气质量、生物多样性、臭氧层等,每新增加一个人它所提供产品的边际成本严格为零,几乎不能阻止人们得到它。第二类是可以轻易排他的公共物品。它们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可以较轻易地做到排他,如地质公园、海滩等。有学者将这类物品形象地称为俱乐部物品(Club goods)。第三类公共产品与俱乐部物品刚好相反,即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却无法有效地排他,如公共渔场、公共牧场等。有学者将这类物品称为共同资源(Common resources)。

二是应根据排他程度确权。对于完全不排他的生态产品,无法分割细化产权,在政府之外无法成立产权单位,只能产权公有、政府监管。在可以排他的生态产品中,前述第二类和第三类公共物品都可以实现排他确权,只是排他的成本不同。应成立这两类产品的产权代理单位,由代理单位行使经营权、参与收益,同时强化政府监管、社会监督。

三是确权的公共物品往往可以通过市场定价。排他性公共物品通过确定产权代理单位进入市场,然后通过“维克瑞—克拉克—格罗夫”机制(Vickrey–Clarke–Groves mechanism,VCGM)定价(主要是通过拍卖)。当前,各地方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公开出让生态产品经营权,对经营生态产品的门票等价格进行指导和监管。


2 生态产品市场
和政府的关系


图片

2.1公益性较强的生态产品难以自发形成市场,具有高度的市场不完备性

具有较强公益性的生态产品在经营上面临着广泛的市场失灵,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自发治理公共产权的生态产品易导致“公地的悲剧”。自从哈丁提出“公地的悲剧”理论以来,公共产品治理就成为资源机构管理力图破解的难题。生态产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生态产品的产权是公共所有,人人共有、人人共享。公共产品治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为自然人具有“理性人”特点: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他们会尽可能以最小代价获取公共产品。但是如果多数人都是如此,公共产品就会被破坏,生态产品也是如此。

二是生态产品存在外部性。生态产品既存在正外部性,也存在负外部性。正外部性主要表现为一方投入、多方受益。任何一方投入生态产品建设,都存在多个受益方。负外部性主要表现为一方破坏、多方受损的特点。任何人通过破坏生态获益,都存在多个利益受损方。

三是生态产品存在信息不对称。生态产品具有地域性特点。生态产品的供给和消费存在着广泛的信息不对称。生态产品是天然存在的,人们加强投入可以优化供给,但是难以准确区分投入供给边界和原生供给边界,如草原天路。由于消费者对于生态产品定价的认知差异,因而生态产品是否应收费存在较大争论。目前,大量的生态产品是由政府供给的,如塞罕坝林场,但是多数消费者对于生态产品供给的成本、投入等信息并不了解。

四是生态产品的供给存在自然垄断。生态产品由政府代理所有权,因此生态产品是由各级政府供给的,就像自来水一样,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一般是政府定价,市场不议价。虽然政府定价高于一般均衡价格,但这是福利最大化的选择。

2.2 政府是生态产品产权代理与市场监管的二元主体,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是代理生态产品产权。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所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生态产品是公共的,需要政府代表人民去行使产权。生态产品的产权也存在分级分类行使的问题,如不同层级的保护区等。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创建产权的方式使部分生态产品进入市场,如国家公园、地质公园等通过圈定范围、设置门票等方式进入市场。

二是监管生态产品市场,推进生态产品市场有序发展。政府监管生态产品市场应做到生态产品产权明晰、外部性内部化、缓解信息不对称、规制自然垄断,以推动社会福利最大化。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生态产品价格机制,加强生态产品的保护、划定生态红线,确定生态产品市场化和非市场化边界等,都需要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

2.3 市场和政府对生态产品的作用要重新平衡

一是排他生态产品依靠市场定价,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监管作用。政府行使所有权职能,将生态产品的经营权出让给市场,在生态产品的市场定价中确定政府权益及比例,同时,更多的是发挥监管作用,最大程度上消除市场信息不对称、降低负外部性,监督生态产品合理定价,降低自然垄断的福利损失。

二是非排他生态产品没有传统市场,主要依靠政府发挥作用。非排他生态产品无法形成市场,由政府代行所有权。由于非排他生态产品所有权不能进一步细分,因此其所有权缺乏实际行使的抓手。政府主要是在现有的生态产品上增加投入,提升生态产品供给,并监管生态产品使用。政府可以通过成本支出法,估算非排他生态产品的供给成本。

三是政府开展生态产品核算以行使生态产品所有者职责。应当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对主要提供生态产品的自然资源进行门类罗列,提高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精细化水平,科学归纳山水林田湖草沙海的详细核算门类,并对交叉核算的门类做好界定和区分。政府统计应坚持标准准确和操作方便的原则,因此,生态产品核算要注重自然资源数量和结构的核算,评估生态功能。生态产品整体的市场经济价值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价值核算可以作为研究或参考,但不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


3 生态产品供给
和消费关系


图片

生态产品供给的三大主体主要是政府、企业和居民,但最终的消费主体是人类。

3.1 生态产品存在多元供给主体

一是非排他生态产品的供给由政府主导,引导其他主体参与供给。非排他生态产品主要由政府供给,但是通过完善机制,可以推动社会主体参与非排他生态产品供给。如设立生态治理公益基金,例如阿拉善SEE基金会就开展了系列生态治理工作,参与非排他生态物品的供给。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包含企业、国际组织和个人。

二是排他生态产品的供给由政府规划,推动多元化投入。排他生态产品,可以较好地细分产品,便于进入市场,因此可以利用社会力量,采用“PPP”模式推进排他生态物品的供给,如国家公园、地质公园、防风治沙等。通过确定“政府规划、财政引路,市场跟进、合作共赢”的“PPP”合作模式的基本原则及其相应政策,政府将排他生态产品供给中形成的经营性资源捆绑出让,吸引社会资本,形成排他生态产品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3.2 生态产品存在消费分级

一是非排他生态产品的消费具有一致性。非排他的生态产品存在普惠性,不存在竞争性,无法支付对价,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二是排他性的生态产品消费具有差异性。凡是能够排他的生态产品都可以通过划定范围、圈定区域、设置产权而进入市场,让消费者支付对价。此外,如河流上下游之间的生态产品供给和消费体现区域性的特点,供给在上游,消费在下游,则应该由下游地区政府补偿上游地区,目前地方上已有一些探索,如新安江流域、九洲江等。

3.3 生态产品供给消费的收支难以完全统一

一是非排他生态产品供给消费的收支难以统一。非排他生态产品的供给方往往少于消费方,供给和消费不均衡。非排他生态产品往往是政府和部分社会主体供给,而由全社会消费,但消费者并不支付对价。因此,非排他生态产品的供给和消费,已经突破了“理性人”假设和“自私偏好”,而是适用利他偏好。因此,对于非排他生态产品的供给,政府应通过宣传等方式充分引导社会发挥利他性,加强社会对非排他生态产品的感知,发动全社会参与非排他生态产品供给。

二是排他生态产品供给消费的收支可以统一。排他生态产品可以进入市场,消费排他生态产品必须支付对价,因此,排他生态产品的供给方可以从市场获利,有可能实现市场均衡。


4 生态产品价值
实现的若干路径


图片

4.1 加强生态产品调查,细化生态产品分类和研究

一是结合国土“三调”,进一步优化生态产品统计门类。对于主要利用生态功能的自然资源,应当进一步纳入生态产品统计和划分,利用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通过深入研究,推出细化的生态产品门类。

二是根据是否排他进行生态产品分类。将细化的生态产品按照是否排他进行分类,非排他生态产品产权由政府代理并监管,在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适时将排他生态产品推入市场。

三是推动全社会生态产品问题研究。重点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收益分配、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空间开发权利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开展国内外比较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加强相关许可建设和人才培养,构建我国生态产品管理理论体系。

4.2 加强顶层设计,启动生态产品保护利用规划

一是适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设置生态产品规划。长期来看,应当在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规划中统筹考虑生态产品规划,明确生态产品的发展战略、细化生态产品的管理红线、优化生态产品的空间格局,实现14亿人生态产品的精细化管理。

二是在生态产品规划中明确排他生态产品的区划。划定生态红线不是不利用自然资源,恰恰是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功能供给生态产品。

三是排他生态产品规划应分级。排他生态产品的排他对象和排他程度应按照维护生态产品功能的必要性进行功能性分级。

4.3 完善生态产品产权机制,设计收益与补偿机制

一是细化产权。要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根本在于细化生态产品的产权,尤其是排他生态产品的产权。应进一步明确各类生态产品所有权的委托代理关系。系统总结我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践经验,健全自然保护地内自然资源资产特许经营权等制度,把产权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利用好。

二是明确收益。应当确保社会主体参与排他生态产品经营的收益,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同时,研究国家所有者权益的实现机制。当前应以培育市场为主,对于国家所有者收益,应根据经营情况征收。

三是建立完善补偿机制和优惠政策。应建立完善补偿机制,鼓励各类主体参与非排他生态产品供给。对于各类主体参与非排他生态产品供给但难以盈利的,应当通过补偿机制结合优惠政策予以支持,对履行自然资源资产保护义务的权利主体给予合理的补偿。

4.4 优化市场行为,加强行业管理

一是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建设。市场和市场主体都有发育和成长的过程,政府应适当引导,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建设,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通过租赁、置换、赎买等方式扩大自然生态空间,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

二是推进生态产品行业管理。排他生态产品可以设立产权,其价值实现必然形成市场。目前,部分生态产品交易已经实现市场化,如自然保护地门票、国家公园门票、地质公园门票等。但是行业监管尚需深入推进。

三是总结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实验区的经验。在浙江省丽水市、河南省淅川县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探索开展促进生态保护修复的产权激励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结合自然资源的生态产品功能,细化生态产品分类,明确生态产品类型,推进排他生态产品入市,逐步形成区域性生态产品市场;增强非排他生态产品的供给,加强对非排他生态产品使用监管。

4.5 培育和扩大参与生态产品供给的社会主体

一是成立生态产品行业协会。广泛联系生态产品市场主体,如企业、公益性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及关注生态行业的人士等,推进行业自治,了解行业状况,汇总行业意见,总结先进经验,宣传典型做法,推进社会共识。

二是推动建立一批公益性生态基金组织。大量的生态产品具有非排他属性,这些生态产品的供给和消费不对称,即不论供给多少,所有人都可以机会均等地消费,因此,应通过公益性组织,把有支付意愿的团体和个人组织起来,凝心聚力,提高公共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

作者信息

朱清(1983—),男,湖北省松滋市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资源产业经济。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