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拳走架说呼吸之——丹田呼吸

 tjboyue 2023-02-07 发布于四川

Image

呼吸是人与生倶来的能力,可打拳不是人与生俱来的本事,因此行拳走架如何呼吸,就成了大有讲究的一门学问。本文仅就拳术呼吸之一种——丹田呼吸,略作介绍。

丹田呼吸,又叫腹式呼吸。

内家拳是练内功(内气)的拳,练内家拳要练气,而且是练丹田气。

丹田俗名小腹,即道家所谓安炉立鼎之处,道家以人体小腹作为炼丹之所,道家的练法是,每日选一个清新之处,或静立或静坐,配以适当姿势,用呼吸之法,以意念将气送到丹田,待腹中气满,然后呼出。练气百日,丹田气足,膨胀如鼓,再以意念注意尾椎,气自小腹过度到尾椎,由前身转到了后身。气沿脊椎上行,经过夹脊,经过玉枕,到达玄关(两眼中间的鼻骨),气入玄关,回到了前身,再下降于小腹,形成循环。此法叫“转河车”或“大周天”,可炼精化气。

前面讲得是道家的练法,练内家拳不必练“大周天”,内气变化的经验,道经上记载多,拳谱上不讲这个,道家有道家练法,拳家有拳家练法,道家的功法可供参考,参考者不必执迷于此,前辈拳家不练大周天,只练拳,同样得到道家炼丹之功。

Image

我们打拳在初步阶段采用肺呼吸法,当呼吸顺畅之后应当逐步转入丹田呼吸。这时打拳时要将气沉到丹田,用腹式呼吸的方法,练丹田之内气。通过内家拳之特殊练法,气沉丹田、丹田内转使周身气血鼓荡。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生命之根,只有充分启动丹田内气,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行拳时,在意念引导下,使丹田呼吸带动拳式动作的开合、蓄发、升降,呼则合,吸则开。不论外形动作大小,其运行方向、速度快慢,都与丹田呼吸的节奏相呼应。

而善于呼吸,乃指后天练就丹田呼吸。孙禄堂《论拳术内家与外家之别》中语:“予练拳术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阴一阳谓之拳。打拳有开有合,有蓄有发,呼吸也必然随之,有入有出,有升有降。气沉丹田,其气不是总在丹田僵死不动。内气饱满,必然要气运全身,走奇经八脉,涵养五脏六腑。《神运经》有言:“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势,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可见丹田要有呼吸。

Image

我们说,为什么历代拳家对丹田呼吸(腹式呼吸)那么重视,并视为练拳者之根本呢?首先从养生角度看,中医认为人自初生,而少壮,而衰老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肾气的生长、发育、充实到衰退的过程,如果延续了肾气的衰退,也就能推迟人体的衰老到来。中医所说的肾,包括范围甚广,不仅是两个肾脏,还包括了生殖、泌尿和部分重要的内分泌系统。丹田是道家的用语,道家用人体代替炉鼎聚气炼丹,丹田即道家结气炼丹之所。

丹田位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丹田不是一点,应当是脐下到耻骨这一范围,笼统称之为丹田。现代医学认为,此处正是产生性激素的位置,内有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等肾脏亦在其附近。打拳时采用腹式呼吸,膈肌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练习,可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使其延迟衰退,人的生命亦可延缓衰老。气沉丹田时腹式呼吸,使膈肌与腹肌力量增强,加大腹压变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体内瘀血,也改善了心脏的工作。丹田呼吸利用膈膜上下运动,锻炼了腹部,使腹内小肠、大肠都蠕动起来,这部分的气血活开也连动锻炼了大脑。

从技击角度看,采用腹式呼吸,虚其胸而实其腹,气向下沉,膈肌大幅度向下运动,肺体向下膨胀,肠胃等脏器垂注于腹内,以及肩下沉,胸肌、背肌的放松等可使腹部充实而沉重,而使人体重心降低,在力学上体现了稳定的作用,在运动中可达到立身中正安舒,桩步稳健。而通过长期的走架打拳,习练者练得上体胸背虚空,两肩臂灵活有弹力,丹田内气充实,这样一旦与人交手,便可以腰为主宰,随时发出丹田命门之力。这便是前辈形意拳家常说的“活泼于腰,含蓄在胸,运丹田之力,发肾气以打人。”之功夫也。

Image

在练拳时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步骤,才能做到气沉丹田呢?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所有练拳者都清楚明白的。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是,在打拳时用腹式呼吸沉气至丹田,不是把气沉到丹田后坚守不动,而是要根据拳式的变化,使气在丹田(小腹)与中脘(胃部)之间有升有降,上下起伏鼓荡。练拳走架初始要慢练,做到拳式动转和顺,起落有致,呼吸自然,随着拳式动作的逐渐熟练,逐步有意识地采用腹式呼吸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於丹田之内。

要练气先练形,形正气则顺,内家拳练习初起对规矩极为重视,以形意拳为例“九要”之规就是习拳者至始至终的准则。经曰:“练拳术者,应循规蹈矩,不可固执己见,致有偏枯之弊。······总之气血并重,性命双修,循序渐进,自强不息,久之则神意归于丹田,灵气贯于脑海,其身体能轻、能重。”

Image

对于初习者,下面的具体练功步骤,可供其参考。

初步功夫:先练站桩功,练习时可根据个人习惯选择诸如,形意拳的“三体式”,八卦掌的“青龙出水”式,太极拳的“浑元桩”等都可以。站桩时先选择一个清静无干扰的地方,然后将姿势站好,平心静气,全身放松,要松而不懈,精神集中,神不外驰,气势腾挪。此时完全采用自然腹式呼吸(顺腹式呼吸),不要勉强,多着意于放松,每天早晚各站半小时即可。练上三个月左右,以达到能够做到身心较好放松为佳。

第二步,继续以前面选定的桩功姿势,松静站立。如站定形意拳的三体式桩,此时呼吸采用逆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两肋微向外开,膈肌上升,丹田内气上行聚于胃部(中脘),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加大肺活量,与吸气同时,两手向回收;呼气时,小腹外凸,两肋微微向内向下合,膈肌下降,聚于胃部之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同时两手向外推。随着熟练程度增加,呼气时,两手向回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小,最后变为以意领气向回收和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向外放。此时从外形上基本看不出手的动作,此谓之“桩中有拳”是也。这个阶段可练半年左右。多练更好,练得时间越长,功夫越深。这是最简单有效锻炼丹田内气的方法。

Image

第三步,待前两步功夫取得成效后,可选几个动作简单且开合、收放、蓄发,节奏较分明的拳式,将其拳式动作与呼吸配合做单操训练。如太极拳的起式,形意拳的起势动作都很好。此处以形意拳定步劈拳为例,简要做一介绍。如以三体式起势,两手回收至腹前变拳,然后左脚向前迈半步,随上步,左拳上提至颏下,不停,再向前钻出,同时随两手回收变拳,左拳上钻,吸气(初习拳者,此过程中,可以加一次小呼吸);上式略停,重心前移,提右脚向前迈一步成右三体式,随上步右拳上提至左肘前,两拳变掌内翻,右掌从左掌上向前推出,左掌收至左腹侧,同时随上右步推右掌,呼气;气入丹田,降至足底(涌泉穴)。稍停再上右步钻右拳,上左步劈左掌。如此左右循环。注意:以手领脚,以意领气,以气催劲,内外相合,五行合一,循序渐进,慢练求功。

上步功法可视为活步桩功练法,俗谓:“拳中有桩”是也。行拳时要慢,一步一拳,一步一桩,动作清晰,呼吸有法。蓄吸、发呼,吸收、放呼,吸为提、呼为降。基本原则如此,但也不是死规矩。走架时,每个人的功夫深浅不同,或有出入变化,可灵活掌握,但基本原则不变。要注意的是练习时千万不要快,功夫不是一天练得的,要循序渐进,日久见真功,如真能按以上三步功夫认认真真地去练,少则一年,多则三年,行拳时呼吸自然而然地就可沉入丹田了。

Image

练到能气沉丹田后,还要继续练习气沉丹田,降至涌泉。前面说到气入丹田不能存着不动,丹田是个枢纽,丹田内气充实后,要把这个气调动起来,把它用活了。《十三势歌》言:“势势存心揆用意”,“气遍身躯不稍滞”。我们打拳通过腹式呼吸锻炼,使得丹田内气饱满,要把这宝贵的精气输送到全身各处,人体是血肉之躯,奇经八脉,五脏六腑,筋骨皮肉,都要靠气血涵养。气沉丹田,降至涌泉,使气血达于肢体末端,促进血液微循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涌泉穴位于足底,是足少阴肾经的起点穴,中医认为,涌泉是人身第二长寿穴,人体出现高血压、心绞痛、过敏性鼻炎、糖尿病、口腔溃疡等病状,采用涌泉穴治疗法,有一定疗效。

我们行拳走架时,有意识地将气沉丹田,再降至涌泉,此时会明显感觉到,两腿前节有力,小腿肚子发沉,双脚有入地之感。内气降到涌泉,足底之气会有反弹之感,其气会沿踝而上,腰胯与大腿松快自如,两膝有力,下盘稳固,而腰以上则轻松灵活,身手动转敏捷有力,这样我们不论练什么拳,不论行拳快慢,都可以保持气沉不浮,步法轻灵稳重,发劲有力、浑厚,整而不散。

Image

气沉丹田再降至涌泉,然后其气沿踝骨经腿上行至腰(命门),至脊背,敷于肩臂,发于拳手;然后收回至前心(膻中),经中脘降至小腹(丹田)。这一循环与道家大周天的练法有相似之处。其实拳家打拳时,根本不能像道家练导引术那样循经导气。拳家练拳采用丹田呼吸,是聚气于丹田练内劲,锻炼腰肾,强壮肾精肾气。提高身体素质,走架时不要想着内气沿着什么任督二脉前后循环,只想着丹田一处即可,这一意念也不要执着,意念重了也是僵,要保持有意无意,若有若无的状态为佳。

《易》曰:“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即明心见性)。”呼息下贯丹田,吸息上至心脑(谓之水火既济),以心意而存于心肾,使气上下而往返,精气透泥丸。偈曰:“三田(泥丸、黄庭、土釜)往返调生息,混元二气造化机。”

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呼吸往返通乎二源,久行此功,则丹田气充而精凝,精凝则性灵,性灵则神气合一,呼吸之息如无呼吸状态。功夫至此,然后可进论体呼吸法矣。(本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