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躲过《三十而已》却没逃过《白色月光》

 我是李狐狸 2023-02-07 发布于河南

躲过了女人30那部,倒是没有躲过这部。前者看到众多媒体人一致吹捧引发我的逆反心理,但同时也意识到它又打着大女主旗帜私底下暗暗贩卖焦虑,很多up主说最终烂尾,但似乎对于女性,关于婚姻和爱情的话题永远新鲜,所以小三也是编剧说不尽的灵感源泉。

其实《白色月光》同样是关于出轨的电视剧,或许是宋佳x喻恩泰x刘敏涛x黄觉的主创阵容吸引了我,所以不由得又靠近了其实我并不想再接触的小三题材。

剧情上是老套的出轨抓小三,影是让导演拍出了悬疑感,在女主近乎神经质的明察暗访下,甚至还闹了一出仙人跳的骗局,体验了一把“冤枉好人”的负罪感,导演又恰到好处地安排了一场女主误诊的戏码,渣男老公的真诚感天动地。
只是好景不长,在闺蜜的助攻下,看似老实温顺的丈夫其实一直都有不为人知的暗疮,小三不仅主动和女主做朋友,甚至登堂入室企图宣布主权,而渣男也渣得彻彻底底——外面彩旗飘飘,家中红旗不倒,乍看之下,都不好说小三正室哪个更可怜。
张一的心路历程,从不敢相信——怀疑捉奸——以为坐实却误会一场——自我否定和丈夫重归于好——被闺蜜告知丈夫确实出轨——不敢相信——否认怀疑——且过且珍惜——最终决定分开,交代得清楚又无奈。如张一所言,想要维护一个家庭,需要放弃很多东西,当你把机会成本当成沉没成本时,退出变得愈发艰难。
导演还有一惊艳技能,使我第一次在荧幕上看到如此恶心不堪的船戏,虽然开车未成,但也异常生动地刻画了亲眼目睹爱侣出轨的一方在面对这个人碰自己时不自主的生理恶心,忍不住的反胃被渣男认作是心心念念的二胎痕迹,这里的反讽真的要给赞。
不断有人在弹幕里打架,谈及张鑫出轨的原因时,总有人不经意地维护:张一太强势,所以老公才会出轨。反方便登场:那如果女方是全职主妇的,又觉得妻子思维跟不上自己,不够体谅职场中的艰辛,陈俊生式的丈夫第一个举手🙋说是。
唉,女人好难,太强要被惧弱的男人仇视,太弱又容易成为欺凌和欺骗的对象。然额出轨就是出轨,如果不是动物性行为冲昏头脑越过人类道德底线,那就是两个人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其实无论惧弱还是恃强,都是沟通可以解决的,不过大多数人都很懒,也很难改变自己,偷情就不一样了,刺激又偷懒。
部分观众质疑女主一个女强人不至于因为抓到老公出轨的蛛丝马迹就精神恍惚到开车分神,关于这一点我不置可否。商场和情场本就一码归一码,并非所有女强人都套一个模子出厂,非得在老公出轨后第一时间收集证据分割财产做好一切准备再抛出离婚协议,像个潇洒又没有感情的离婚机器。
何况张一对待老公并不强势,宋佳在剧中的表演一直是极尽温柔的,也因此一直有观众诟病她台词气声多,大概在家中不宜大声说话,在公司也不必声高证明自己吧。姿态都这么低了,还要怎样啊请问?
不过还是很开心最近看到的几部剧中都有加入对女性议题的探讨,无论是前面提到的《三十而已》,还是另一部我其实更喜欢的《摩天大楼》,无论程度如何、手法怎样,起码这都会是一个开始,有开始就是好事。
观众担心的女下属X律师叛变戏码终究没有发生,而她的定位也从最初“端茶送水”的小透明被张一步步提携,最终坐上头把交椅。
你看,女性之间的权力角逐大可不必勾心斗角谁踩着谁的尸骨上,更不必是为了争得男人的欢心卖笑,或者最次的,在好不容易坐上那个位置后被路人八卦小妹厕所调侃不知道勾搭了哪位领导才走到今天。
甚至于说,女性之间也并不一定就存在权力角逐,张一就是给自己培养了一个得力的二把手,姐妹齐心把公司经营得更好罢了,大家都是成熟的职场人,这才是正常的生态,也是公司做大做强的生态——不断吸引、扶持和培育新人。
有一点小姑娘说的挺好的,她蛮羡慕黄觉饰演的合伙人把张一当男人看,起码侧面证实了,他直接看重张一的能力。职场上最大的尊重莫过于忽视性别,直击成绩。
甚至如果不是这一层小三关系夹在其中,我会觉得张一和杨雁之间的守望互助也满动人的,明明是很好的女性友谊范本,可惜加了一段感情纠葛,变得不再纯粹。
与此同时,即便前期张一的婆婆有着些许中国大多数婆婆都有的毛病——劝媳妇多顾家,放弃工作,我们姑且可以理解为时代的局限。但在是非观的大局层面上,婆婆的处理还是比较成熟的,毕竟她看到了儿子和小三的出轨视频。所以在儿子给自己找补时直接打脸,痛快!比起罗子君的妈妈求唐晶成全做小三的女儿,简直好到不知道哪里去。真是识大体又明理,只是怎么会生出张鑫这样的渣呢?
最后,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张鑫张一夫妻两人分工明确,男主内,女主外,女儿出生后张鑫辞工回归家庭照顾女儿笑笑,妻子更多精力投在公司,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
但是,丈夫对孩子无尺度的溺爱,使得张一偶尔想要教育女儿时反将本就亲爸爸的女儿推得离自己更远。剧中数次都让我看出笑笑似乎有一丝丝对妈妈的抵触情绪夹杂着她自己都感觉不到, 也难怪张一决意离婚后不得不使一些“手段”让女儿和爸爸的关系疏远些以保持自己对抚养权的肯定。
诚然,母亲的陪伴时间更少,孩子自然没有和母亲那么亲近也是人之常情,只是妈妈除了陪伴时间少,温柔和爱却一点不缺,也都是给到孩子最好。但是有很多情景下,我会心疼张一,这个曾经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对妈妈的爱好像应该多一点。
有人说,如果是妈妈带娃,绝对不会让孩子和爸爸这么疏远。关于这一点,我没有发言权。只是似乎更常见的情况,是妈妈带娃爸爸上班,没有“生产力”的妈妈容易产生一种对爸爸工作养活一家老小的“敬畏感”,并将这种敬畏感精准地传递给下一代。也因此,综艺中王艳的儿子球球那么理直气壮地说,爸爸赚钱妈妈只会花钱。同为第一顺位继承人,法律保护的关系下也存在着鄙视链: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妻子分得丈夫的财产则多少带了些暧昧的气味。
张一和张鑫的关系中,似乎也看得到张鑫的“自卑”,他创办公司时瞒着张一,道不想让老婆操心,后者还贴房子给老公投资,只是后期看来,张鑫的话里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我已然是分不清了。
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和自己的另一半相处,尤其是工作更为忙碌但其实爱并不打算少给的一方,的确是个难题,对孩子来说陪伴是最真实的,而钱和资源是不可见的。
那么张鑫是否有对孩子解释过妈妈不能陪伴的合理原因呢?还是过分沉浸于享受孩子是自己照顾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呢?
全程看下来,《白色月光》几乎始终营造着心理紧张和不舒服的观感,一方面观众要跟着张一操心老公有没出轨,另一方面又要担心公司是否被欠债的合伙人拖垮,还要一波三折地找证据为离婚做铺垫,真是焦躁又忙碌。
不少观众抱怨镜头摇晃,电影技法上强调镜头的不稳定性与人物内心的状态保持一致,但其实小屏幕观剧体验上,这种摇晃感并没有那么强。至少我没有。
而这种一直压抑的、委屈的、连色调都是蓝灰色的氛围一直持续到结尾才得到纾解。其实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表达,没有经历过被三、枕边人背叛的观众,唯有和女主一样内外交困,才能稍微体会到一些“最熟悉的陌生感”,在贴近人物内心上,这一部的确是目前为止我看到最为代入的,这当中有宋佳的表演,也有镜头功力。
所以认真看到尾的人不会致郁,终于算是一点补偿,获得心理的解脱是吗?
祝福所有女性,活成自己的白月光。

<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