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可以炮轰《中国奇谭》,但别动不动举报

 我是李狐狸 2023-02-07 发布于河南

在国产动画被诟病的很多年里,“缺乏中国风”是很重要的论据。80、90后成长的年代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了不少精品,水墨、剪纸、皮影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为动画电影注入了独有的文化外壳,成为一代观众心中的圣品。

遥望过去,1941年中国联合影业公司制作的《铁扇公主》不仅是第一部中国动画长片,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是名列美国的《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艺术片。

1941年《铁扇公主》

那时候的中国动画制作水平,决不比世界上发达国家弱。

建国后的国营时期,“双百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加之创作时间相对宽松,创作自由度大,才能实现为创作《九色鹿》,艺术家们去敦煌采风的情景。

《九色鹿》

这一阶段,国营厂的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享誉中外的动画作品,如1955年的《神笔马良》、1960年的《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的《大闹天宫》、1979年的《哪吒闹海》、1980年的《三个和尚》1983年的《天书奇谭》、1981年的《九色鹿》等。

今日看来的经典作品,很多取材于中华传统故事,形式上也独具中国特色,不仅令国人惊叹,也同样震惊全世界,影响了不少艺术家,其中就有当代年轻人非常衷爱的日本漫画大师宫崎骏、高畑勋。

动画电影投入市场化大潮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逐见危机。1995年,皮克斯公司制作出第一部三维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电脑动画对传统手绘动画形成极大的冲击。

《玩具总动员》

市场经济的残酷性在于国家不再统一兜底,资本要求最低成本实现更高效率,不仅压缩了制作成本、大幅缩减制作时间,同时也要迎合市场需求,这对于老一代艺术家的清高守正同样也是挑战。

冲击不仅来自内部,也同样来自外部。中国动画一向以鲜明的民族性享誉世界,在世界动画电影飞速发展且赢得市场广泛认可的情境下,文化自信心一定程度上受到挤压,加之传统动画面向度窄,主要针对少年儿童,更进一步压缩了国产动画生存空间。

陪伴新一代青少年成长的动画作品,成为了日本欧美的翘楚,一代人看《灌篮高手》、《哆啦A梦》、《蜡笔小新》,迪士尼、梦工厂成为孩子们的造梦工厂。

小朋友们看到的国产动画,令人唏嘘地从《黑猫警长》们滑落至《喜羊羊灰太狼》和《熊出没》,动画影视依然和低龄挂钩,《熊出没》们不满足于动画连续剧,开始进军贺岁档,每年一部不亦乐乎。

但近几年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们从精美制作、剧情内核上重新点燃了观众的激情,虽然作品不够尽善尽美,也存在主题内核上的重复,但国产电影是有发展潜力的这个认知已经成为共识,观众们开始期待国产动画的复兴。

与此同时,大家也在讨论“动画动漫作品是否应只服务于少年儿童”,欧美日漫多年的发展经验看下来,成年观众完全可以撑起动画动漫的一片天。

说回《中国奇谭》。

《中国奇谭》目前已出三集,豆瓣评分9.5,是一个相当高的分数,满载了观众的希望和信心。

内容上看,第一集衍生自家喻户晓的名著《西游记》。

不同的是,小故事从妖怪小猪身上展开故事,喜剧的外壳包裹了让广大打工人深刻共情的现代元素,大朋友们仿佛在勤恳努力的小猪身上看到了自己。

人们印象中,《西游记》里的妖怪或愚蠢、或贪婪、或奸诈、或邪恶,他们潜伏在师徒四人取经路上各处,幻想吃唐僧肉,是绝对的反派

但片中的小猪妖只是一个朝九晚不知道几点的善良小怪,大小就被灌输“跟着大王混有前途”的价值观,加入帮派后也算兢兢业业,却总是白费力气,总也得不到上级认同,苦哈哈地到处跑腿,让人感觉帮大王抓了唐僧也轮不到他吃肉。

网友调侃“社畜日常”

小猪妖原本还有一个难兄难弟鸟妖,却在意外中“失踪”,留下小猪一个妖思考猪生意义。一次探亲中,千万普通人翻版的猪母子对话在诙谐之外,第一次透露出小猪对“大山之外”的好奇。


善良的小猪或许真的不适合做妖怪,任务的关键时期,他竟然想着救唐僧师徒四人,可是,迎接他的是什么呢?作为一只猪妖,他会有何种命运呢?我们大概心知肚明。

结局的处理很有心,大家一定要亲自去看,用心感受(b站可看)。

这样一则动画故事,孩子看到诙谐搞笑,成年人看到无奈心酸,如今的孩子长大后回顾,或许又能生发不一样的意味。《西游记》老事新说,角度的拿捏是到位的。

形式上看,第二集《鹅鹅鹅》风格化程度更高,黑白主色调辅以红色点缀,透露出些许奇诡氛围。

故事取材自南朝时期的志怪小品《阳羡书生》(也称:鹅笼书生),以下内容含有剧透,请谨慎观看(下拉剧情)。

阳羡书生
鹅笼书生

【内容提要】

来自导演胡睿知乎问答

讲一个年轻的货郎,在山里帮助了一个受伤的书生,书生请货郎喝酒,席间觉得寡淡,于是从口中请出一个女子,不一会书生不胜酒力,在一旁小睡;女子趁着书生睡着,也从嘴里请出自己的心上人男子,过了一会,这男子趁女子去照料书生,也从嘴里请出一个心上人,少女;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说了很多话;突然之间,书生醒了,男子快速将少女放回口中,女子又迅速将男子放入口中,书生又将女子放回口中,他们层层套嵌,互不知晓,让人感叹人心难测。


熟悉的观众看得出来,这个断腿的跳脚书生和《天书奇谭》中的那只断脚狐狸很像,导演本人也证实了网友的猜测。

最后要说一下这个作品中有个断了腿的狐狸公子,很多朋友都猜这个设计和《天书奇谭》是不是有些渊源。今天就正式回应一下,我本人就是《天书奇谭》的铁粉,《天书奇谭》对我的影响是源源不断的,是持续为我提供养料的,是我的精神动力来源之一,所以在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我将狐狸公子对标了《天书奇谭》的阿拐,也算是了却一桩心事,好在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自家的项目,不会有版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鹅鹅鹅》完全可以算作《天书奇谭》的同人。

《鹅鹅鹅》导演胡睿知乎问答

这个作品里,你可以看到中国动画人的代际传承,更能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绵延魅力,当代人解读前人作品也能充满时代气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求索是跨越古今的共同心愿。

《鹅鹅鹅》是一部哪怕不需要从各个角度解读意义,单纯看画面和故事也能得到审美欣赏的作品,狐狸很喜欢,可能出于催志怪故事长期的爱,当然也有对大道至简懂得留白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

微博用户@动漫游戏君 发的长微博上了热搜 #家长炮轰中国奇谭# 又一次引起了网民的讨论。

在此之前,《中国奇谭》相关的话题是2.2万讨论、1.6亿阅读的 #中国奇谭 封神# 、1.8万讨论 1.6亿阅读的 #中国奇谭豆瓣开分9.5# ,一些观众是在微博热搜上开始对这部作品的好奇。

也正因大部分网友对《中国奇谭》的爱,使得一些网友在微博评论中动了想要“问候”这位家长的念头。

诚然,当了家长的思考方式和没当父母的人群不同,尤其在考量动画作品时更容易陷入“第三人效果”,觉得成年人看这部作品当然没问题,且肯定了“画面很喜欢”,但对儿童而言《中国奇谭》只能是把孩子吓哭的童年阴影。

吓唬孩子这件事,且不说对不对,很多家长都有过,比如想要制服孩子听话时容易脱口而出 “你再不xx我就不要你了”。过年时放鞭炮的传统也来源于要把年兽吓跑,古时候吓唬孩子的说法是 “你要不听话年兽把你叼走” ,还有些孩子是既害怕也要玩鞭炮。

不是说吓唬孩子是正确的教育方法,但吓唬孩子、童年阴影也许没家长想象中那么具有破坏力的影响恐惧也是一种成长体验,长大的孩子回望《少年包青天》《魔方大厦》时,也不见得全是恐惧不堪的回忆,更多成了一句调侃和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当然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如果孩子真的非常害怕产生不良反应,家长也可以选择不给孩子看这部作品,特别在意作品质量的,可以自己先检查,再决定是否给孩子看,吓到孩子就不是作品的错,和孩子摔倒揍板凳的行为有何区别?未免显得过于溺爱。家长提前把关,好过事后追责。



其次,艺术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意义吗?笔者认为不一定。

艺术审美本身也可以是一种积累,很多时候当我们回望过去,故事细节已然忘记,但一些画面却深留脑海。

孩童时期背过的古诗,以彼时浅薄的人生经历,未必能够真正体会古人书写当下的况味,但随着时过境迁,漫漫人生路上,不同时期对作品的体验都会不同。看《鹅鹅鹅》哪怕不求甚解,仅仅去接受故事本身,多年后未必不会有回响。

父母对孩子接受的“教育”有所担忧是正常的,但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做甩手掌柜,把所有筛选和解惑的工作甩给艺术作品,学校有老师教,回家有电视教,那父母干嘛?在旁边玩手机?孩子对内容有疑惑,父母全然可以答疑解惑,如此还能启发孩子思考,不是更好吗?

动画的受众不仅是少年儿童。

动画作品也许最初诞生的受众是少年儿童,但随着产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动画越发成为表达手段,故事内核逐渐深入,早已不是简单的儿童动画,它的接受面可以是广大社会,更有甚者,一些动画是成人面向的,儿童不宜。

致郁系动画《马男波杰克》

家长可以不喜欢一部作品,认为动画作品没有教育意义不适合孩子看也全然没问题,不让自家孩子即可,真的谨慎就做好把关人,但不要动辄举报。因为自己或孩子不喜欢就到处举报,要求作品下架,请允许别的观众有观看的权力。

不要觉得可笑,《喜羊羊灰太狼》有孩子看后模仿灰太狼把同伴绑在树上点火烧成重伤,《奥特曼》被举报暴力元素多,《名侦探柯南》被举报暴力元素太多且涉及早恋、《菲梦少女》被举报人物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穿得花里胡哨、《百变马丁》被举报涉及校园暴力……

动画片的暴力情节固然需要讨论,但对孩子认知的正确引导也应该是父母的责任,艺术作品必然有高于生活的虚构内容,儿童模仿的天性需要父母明确边界。

小红书里有家长发博,在儿童读物上看到鲁迅的好句——“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认为给孩子看这样的文字非常不合适和出版社反馈,后被相关人员从群里踢出非常气而发博,鲁迅当年讽刺的对象今犹在。

相信这样的家长并非多数,家长也曾少年时,但确实存在不少因为家长的举报导致听起来奇葩的艺术作品整改和下架。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中国奇谭》久违地让观众燃起对真正中国风动画的热情,也意味着中国动画电影或许正在走向展现时代魅力的文艺复兴之路上,观众的追捧带来的正面效应点燃动画人的激情,正面反馈才能带来行业的持久繁荣,在这条也许并不完美的发展之路上,哪怕没有助力,也请不要成为阻力。希望广大家长朋友们高抬贵手,多点宽容包容,少点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