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实录】宋建明《试论色彩与色彩学科体系》完整版

 就是爱吃肉 2023-02-07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宋老师精益求精几易其稿 ,小编已感动哭了

图片

小编本打算分上下两篇发结果宋老师又修改了

满满的敬意!

年末最后一天送给大家的完整大礼

图片

图片

《试论色彩与色彩学科体系》

学术周讲座实录

主讲人:宋建明

2016年12月21日

 宋建明 : 

大家晚上好!感谢今晚论坛主持人胡惠君教授。感谢研究生处的安排,可以在南山校区学术报告厅向大家报告这些年我对色彩以及色彩学科体系的认识。

看到前面的这一排老师与同学,我还是很感动的,刚才他们还在象山校区我主持的“艺道与商道”的国际论坛上,这会儿一眨眼全跑到这来了。在眼下的“不读书”与“不听讲座”的时代里,咱们的学校还真不错,学术氛围浓郁。就在今天,与我们同时进行的就有好几个论坛,而且每个学术含金量都很高。今天下午我主持的那场论坛,我自己听了就觉得收获非常大。我收了很多玉,今晚就在此砸块砖吧,结合我的PPT与大家分享我所认识的“色彩及其学科体系”。

为什么要从这个维度来说事?是因为在中国美术学院,色彩仿佛是常识问题,还有哪个领域没碰色彩吗?每一个学科与专业都有自己的维度来谈论色彩的。因此就有了同说“色彩”议题,实际上是各说各话。事实上是缺乏了对当代色彩学科及其相关学科发展的认知。因此,我选择这个角度与大家分享我对色彩作为学科体系意义认识的心得。

一个月前的“设计国美之路”大展里设一个展区,这是应许江院长的要求,让我把我们这一代人历经近40年的探索,以及我主持的我院设计学科工作15年时间的用“图”的方式思考的内容展示出来。因此,我们在二楼大方厅的背后小厅就用7幅图把30多年来的设计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修行思维图梳理出来展示。这个展厅非常安静,这些图示就像修行人的图腾,让设计人静修参悟的空间。

图片

这些年,我们倡导的是“在形象思维中发现理性的逻辑,在理性思维中寻找感性的灵光;从方法建构中寻求认知事物之道,通过得道的方法来把握造物与造境之术。”我还注重“研究东西方方法论智慧,结合设计形态学学科的特点,创立一套以设计学科思维导图为载体的,使来自自然、人文的表象凌乱且混沌的形态、色彩及材质要素,'格式化’为一整套多元有机形态体系;系统地建构起可以应对现实复杂问题的设计方法论体系。”

这个是致用的议题,待会儿我会详讲。大家可以看到,在中国美院的学研语境,经常要讲“四通”的,这就是“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其精神就反映在这种思维模型图中的。设计“国美之路”倡导的是用设计与“创意”来“致用”,“致用”的语言是用“形、色、质”;这“形、色、质”是围绕着品学艺理为原则的,同时,再把这个系统置放到“古今中外”这个大的背景之上去思考的。

周艳老师希望我来讲的就是基于这其中的色彩的这张图。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色彩体系。它是由一个跨界的方法论思想指导建构而成的。它是由N个子图形体系构建的,所以称之为学科体系。

今晚,我主要讲设计色彩学相关的三个议题。

一、通览色彩及其学科体系

这是群图之一,“色彩学科体系图”

图片

1. 色彩载体维度。

现在围绕这张图的中心来说事,所谓的“色”,首先要关注它的载体。载体导致了今天的我们讨论方式。因为“色”有精神性的、视觉性、物质形态、屏幕形态等至少四种形态。首先,当然是“色素”,它是大家所熟悉的以物理为基础的,即所谓的颜色、物色之类的。其次,大家比较陌生的主要是精神性的这一块,在这个领域会讨论非视觉的色彩。比如古代“五行”与“五色”之说;现在还有许多论修行与修炼的也经常讲色彩与层级境界的关系,有时还神乎其神;此外,还有讲性格色彩,比如有记者问我与那位乐嘉的色彩学说是什么关系,我只好呵呵说:此色非彼色也。像这种说法都属于精神性的版块,是非视觉性的。

 图片

我们讨论的主要是视觉性的。眼睛观色的规律是要研究的。如何使得你的眼睛具备能够看色彩品质的本事,能够看见大千世界万物,除了感性主要还靠知识、经验、和实验的经验与感悟来支撑,否则色彩是看不明白的。物色形态是我们习惯的工具,但如果仅停在常用的颜料工具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社会活动不断地向各种各样的环境渗透,同时也不断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新环境。自从屏幕占据人们的视野之后,VR、AR和裸眼3D等新科技的产物,又为色彩开拓出新的空前的景观。

2. 颜色平台维度。

揭示色彩学的规律首先是要了解颜色发生变化与生成效果的“平台”与依据。色立体学说是最基本的平台或者工具。用它可以定义颜色色度的色相、明度和艳度。许多人说纯度、彩度、饱和度……。在我的语境里建议说艳度,因为,它是观测颜色的鲜艳度的问题。任何色彩效果的背后都有一个数学的模型。任何一个使用色彩的专业,都可以建构出类似这样的一个与之颜色应用相匹配的颜色系统。

 图片

你们可以看到,所谓的颜色系统都是由一个三维度空间形态的立体模型。这个色立体学说是有N个流派。在最近的300年内,已经有代表性的就有30多个不同形态的色立体模型。这些立体模型都是为了驾驭某个领域里的色彩应用的。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颜色地球,中轴线区域是低艳度的色域,我们说的黑白灰轴。在转的是赤道,是色相环的位置,也是这个系统颜色艳度最高的区域。这里不断变化的三角形的断面都是那个色相环的颜色跟明度轴发生关系的展现情况:这里有这个颜色的鲜艳度的差别,也有不同明度的差别。人们所说的艳度变化系统和明度变化系统都是基于这个变化的色域而言的。换句话说就是色彩之所以变化无穷,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色度基础数据库的存在。也正是由于这个数据模块植入电脑里头,电脑里呈现的形象色彩就能够呈现无限的变化。

3. 色彩科学维度。

再接下来我们看色彩的科学,主要是颜色科学,它涉及的是视生理。在我们的视网膜底层有一组细胞,叫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杆体细胞就是这片白的部分,功能是感光的细胞;有红绿蓝颜色的部分是锥体细胞,这是感知颜色的细胞。如果锥体细胞发生病变或者发育不周全,就是我们所说的色弱、色盲,最严重的就是全色盲。就是图片中的这个部分不健全。

色彩的呈现是感知系统运行的结果。与其说色彩眼睛看到的,倒不如说是大脑“看见”的。因此,所有的颜色有都叫“心理颜色”。大脑的后部有一个反射区,是感受颜色的区域。它与视网膜之间形成了一个关系,通过脉冲的形式高速地刺激与抑制交互着就形成了我们的彩色映像。如果后脑震荡,是有可能导致色盲的。

如何使不确定的主观感知的色彩映像可量化、可交流、可复制,就要有一个科学的颜色标准。这个标准可用于颜色信息的传播、沟通和实验。这个科学就是所谓的色度学。色度学的建构,就产生了刚才所讲的色立体。在色度学里,有这样两种理论模型,一是色光混色类型,另一个是物色混色类型。前者用三束光作为媒介的是色光,即RGB表色系统;而后者则用颜料作为媒介的是物色表色系统,比如红黄蓝。红黄蓝颜色相互混合,越调越黑越脏,原因每调一遍颜色的纯度就低,就杂,在物理层面导致吸光更强,于是颜色的艳度就低。而前者正好相反,这一部分的混色是加光混色,每混合一次颜色,就等于加一层光,颜色就更亮一度。当色光束达到饱和状态的时候,就显出白光。这样原理是谁揭示的?1666年牛顿爵士揭示的,他通过三菱镜,把光引进来,用分光仪进行分解和复合实验,发现了色光原色与光混合规律。原来人们所有看到的光色,都来自于阳光。

半个世纪之后,德国的歌德不认为色彩像牛顿说的那样,他认为色彩是被看出来的。大家知道歌德是诗人、作家,其实他是科学家和色彩学家。我去过歌德故居时才惊叹!他的知识广博,是那个时代的圣贤者。我们这个时代好像不产生这样的人,通才!他为了验证他所感受到的,他会创造工具观测,比如他关心人类与兽之间有什么异同?他会测量动物的这块骨头,从小老鼠一直到大狮子,以一个测绘出来的谱系来证明他的观点。色彩是歌德非常重要的观测与研究成果。

歌德之后,色度学慢慢的形成,有了基于光学的对颜色色度的计算方式方法。于是N种计算方式就形成各种各样的标准颜色模型。

大家知道,这是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公布的马蹄形的颜色色度图。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基于RGB三原色的颜色光谱的关系,以及各种技术呈色的局限性。你们看这是CMAK范围的色域,这就是印刷色所能够呈现的部分。色光呈现最高值的是这个激光色域,艳度非常高且颜色幅面宽。还有这是GRB色域,就是我们的屏幕色域,你们看这就是为什么屏幕的颜色要比印刷的颜色丰富。因为印刷的油墨技术达不到色光的幅面。这里有一个色光的辐射率和一个物色的反射率差别的问题。

4. 颜色技术维度

谈到颜色技术,首先是颜料色素的材料与技术,这是物质界面的议题。其次,用色素结合材料便可以产生各种各样彩色的材料。第三就是工艺,所谓RGB的工艺,或者CMYK的工艺。还有虚拟界面上的颜色技术,现在最火的VR技术。我在上海八号桥的一个VR体验区,感受到几个不同VR技术表达的场景非常逼真。今天的色彩学里,还有很多的空间可以去探索,那就是色彩的技术。

5. 生命的色彩维度。

这方面其实被关注的很少,比如微生物色彩世界,通过高倍电子显微镜你可以看到完全陌生的彩色世界,这种新发现的世界可以给我们带有非常多的创新启示。我们同学做创作,有时脑子是僵的,僵的原因是什么?是你的视野不够开阔呗。人类借助技术力量,已经打开了非常大的空间,每一层级的空间,只要有物的存在,必定会有它色彩表现形式,我们的创造力便可以因此而被激活!

在生命色彩里,最容易看到的因季节而导致变化的动植物的色彩,比如现在秋冬之交我们周遭非常绚丽的色彩。这些大家都是说是好看,但其研究还是处在很浅层次的。再给大家看一组案例,这是关于“人肤色的研究”,我们人本身也是自然有生命物种体系中的组成部分,肤色也是一个颜色丰富的资源。你看人从小到大到老,整个色彩谱系也是可以被关注的。这是外国一些色彩学人做的人种的肤色研究,你们可以看到它是揭示出的另外一个变化细腻且丰富生命色彩的世界。有一个美国摄影师叫斯潘塞·图尼克,专门拍摄群体裸体,我们从色彩学的角度可以看到被遮蔽的人类的群体颜色。他所到之处竟有数以千计的志愿者愿意配合呈现。

图片

6.色彩构成维度。

这是从造型艺术家的角度看色彩。从这个维度我们大致可以把它梳理成四个大的方向。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绘画、装饰、构成和创新部分。我们就不做更多的停留。

7.色彩市场维度。

在这个维度里,战略是重要的部分,我们怎么做色彩的战略,关系到怎么做色彩的品牌,怎么做色彩的战术和怎么做色彩时尚的趋势的对策。特别是在现代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借新的界面,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支持,色彩的战略问题。色彩被关注和被作为新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图片

8. 色彩文化学维度。

与此相关的是哲学,中国是一个最早从哲学思考的角度与色彩问题关联的国家。相传从浑沌到无极再到太极,太极到两仪,两仪到四象,四象八卦到五行系统的化生。到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五方正色的青黄紫黑白就很逻辑地与东西南北中附会而成,于是,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体系就被建构起来。这种色彩观念贯穿着整个宗法制度的中去,它甚至与朝代的更迭都有关系。这可谓是我国传统色彩观念的特色。

说到哲学就一定要与历史关联,人从哪里来?人类第一个用色彩的证据是什么?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法国的拉斯科山洞的壁画,这是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山洞的壁画,这些都是超过了2万多年。像这样色彩遗迹和表现,显然不是为了艺术而造型的,也不是为了审美的目的,它是原始巫术的目的,是原始宗教的目的。色彩夺目的特性一定会被宗教所利用,成为一种象征的手段。你们看这是中国的道教,从永乐宫壁画到现代的道教的道场,这些要塑造的仙境,离开了色彩的烘托是难以想象的,尽管都是用低科技和低技术来呈现。还有这外来的佛教,从北魏时期的状态,到今天的佛教道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唯独没有缺失的是色彩的绚丽。再看看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等场所,可见没有一个宗教会放弃色彩这样一个工具。

 图片

接下来讨论的就是色彩在政治领域中的表现。这是奥巴马当年竞选时的形象。这是特朗普竞选用的色彩形象。这是最近韩国群众集会所用的色彩情况。从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文化的不同色彩表达的状态。这是基于不同色彩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的呈现。于是比较美学便在色彩文化学里显示出它的地位。你们可以比较这巴洛克和这伊斯兰色彩美观的不同。其实从色彩文明和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世界各个民族的色彩,都很绚烂,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他们都是有各自生存与发展的理由,从而形成了他们各具特色的传统,所以比较应该贯穿哲学、历史、政治、宗教、美学,以及回到文化的特色,这个会让我们感受到色彩的资源丰富性。也就是我们许院长常说的“古今通、中外通”的巨大资源。

9.色彩设计维度。

从设计学的维度,一定是关注衣食住行用玩赏商各个领域。这也是所谓的流行色依附载体。首先是“衣”服饰领域,其次是“食”领域,我们中国人最善于用各种各样的食材和调动它色彩资源。这些色彩经常都是我们视而不见的,但是你只要把它变成你的资源,创造就能形成。这里可以看色彩也跨界,像这种马卡龙的颜色是不是可以跑到“住”的建筑上?你们看为什么不可以?但是问题在于怎样得体地使用颜色。现在是“行”的色彩。你可以看到新的色彩形象不断地涌现。“用”的色彩,面就更广了,有传统的,有当代的,传统木质的,传统工艺的。“玩”现在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以前对“玩”很不屑,现在人已经不可能离开“玩”了。我们有悠久的玩具的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在“玩”的领域尚未见到像愤怒的小鸟这样,可以变成一个国家GDP支柱产业的玩具。最后的“商”用的色彩,所以我们说衣食住行用玩赏商。在这个时代全跟创意联在一起的。而且它是无边界的,延伸的,全方位的渗透。

 图片

好了,我们用一段时间匆匆的对我所说的色彩的学科体系做一个概览。当然,色彩学科体系远远不止这些,我介绍这些只是让同学们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以便下面的演讲。

二、相关的图说设计艺术学科图式

1. “一分为三,合三为一”的方法论图式

图片

这是一张我们方法论的总图,它的精神将贯彻在我们所谓的“东方设计学”的方法体系中。我们说“一分为三,合三为一”之道,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学以致用”的过程。我国的文字内涵非常丰富,中文比所有语言都更有利于我们做形象思考。色彩在我看来,既是视觉语言里的一个类型,同时也是这里所谓的“象”,是我们要创造的形象。这“象”(形象)从哪来?是通过“观物取象”。人们面对万物浑沌的世界,你们都可以用这一个“一分为三,合三为一”的方法破解和梳理,你就可以把思路理顺,你就可以应对各种各样的难题。

2. 设计学科专业群图。

图片

这张是我们设计学科建构的专业体系图,赤道位置分布着从平面到立体,从影像到实体的各个设计专业,你们看底面是基础部,顶面是设计理论专业,中心是综合设计专业。这样可以看到各个专业间是可以彼此跨界的,从造图、造物、造景、造境、造影……,像这样一种有机的集合互动体系,是我们思考设计学科的教学体系,也是东方智慧推演的结果。也是贯彻了“一分为三,合三为一”方法论的思想,这其实也是“观物取象”的结果,这个学科的球体其实是观天体之态而取得的“象”。它有助于我们做多维的思考。

3. “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图示。

 图片

这幅是我们现在正在创建的在协同创新中心,我们要应对的现实社会各种各样更加复杂的问题,因此,我们也用这样的“图”来支撑我们的思考。你们看从底部的“城乡综合营造”到中部的“创新产品研发”,再到顶部的“自主品牌实验”,大家是否看到“一分为三,合三为一”方法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如何推动这个体系化球体运行?你们看它周边的“卫星”链所表明的“策划”、“规划”、“设计”、“营造”、“管理”和“反馈”等一系列,建构起这样一个体系模式。

4. “意与用的关系图”

图片

我们为什么学研?要“学以致用”。那么,怎么致用?借助这张图可以看清楚“意”与“用”与“形、色和质”的关系,也就是中心与外围三个造型要素的关系。这个三点怎么样跟我们所看到的“古今”和“中外”两组维度联合思考,在这里追索“虚实”,“大小”,“繁简”等等方式联动,这就活化了我说像“图腾”般的图示,如果你们要想对形态语言有深刻理解的话。如果能够在心里建立起这种模式并且运行起来,那么创意活动就会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5. “形态学”系统图示。

这是“形、色、质”三个维度之一。在图形里可见自然形态,人文形态,造型态形和创新形态。

图片

6. 这是我们说的 “设计者修行与社会服务”的图示。

 图片

左边是个人修行的路线图。所谓的“心、言、图、物、境”,这是说明:用心思考,心想明白一定能够用语言传达,语言能传达清楚,图就一定能画的清楚;图能画的出来,物一定能做得出来;你想你的物有品质,一定有境界的追求,这就是“心、眼、图、物、境”,这个是思维循环表述的整体含义。而右边的部分是以我们致用服务的对象的路线图。我们凡事,都要以“人”为核心。不论遇到什么样复杂的课题,都用“人、事、物、场、境”来思考。“人”是什么,如果是城乡营造,你肯定考虑一是政府,二是原住民,三是游客,四是资本。“事”就是围绕“人”展开的那些与发展最重要的事。“物”就知道在这个地区里头要做什么资源和物产。“场”就是各类环境。如何与“人”、“事”、“物”和“场”形成良性的联动?最后是“境”,就是美的意境好境界如何形成。图的底部是我们要传承的传统,而顶部是我们要思考的未来。

这些图与刚才的“色彩学科体系图”配套,形成我们学校倡导的“东方设计学”体系。真正明白,同学们要静心面对这些“图”(“图腾”)进行解读,如修行者的参悟一般。这就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找理性逻辑,用理性的方式去寻找感性的灵光。我对“图”的作用是“迷信”的,我相信“一图胜千言”的说法。这暗合了古圣贤的“立象以尽意”的说法。

三、作为设计色彩学的几个关键词的演绎

现在进入第二个要讨论的命题。刚才匆匆带领大家通览了色彩及其学科体系。在这个庞大的色彩学科体系中,我们要关心的是什么?我们显然关心的是色彩及其语言体系。而这个语言体系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够有效地聚焦在这个语言体系中的关键问题?这就成了我们这会儿要讨论的话题:这是关于我们的目标是为了什么?为了表达。这个表达我们可能会遇到几个问题的追问,一是为什么要表达?二是怎么表达?三是表达什么?

在做理性推理的时候,我们还要追问,色彩设计外和色彩设计内的问题,色彩外的主题,一定是形体、物象和质感等要素,我们这会可以暂缓探讨。我们重点是讨论色彩设计内的问题。即用色彩来思考表达。这点,大家明白了没有?用色彩思考基于什么?基于刚才浏览了的学科体系,那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

这里,我们着重会梳理出两大类型,一个是“+色彩”,另一个是“色彩+”的思维。我跟尉晓榕教授讨论过国画色彩的表达问题。在我看来,常态的国画是“+色彩”的表达方式。即在笔墨的基础加颜色。所以很难有创新的突破。我对尉教授的建议是要想作品出现时代的拐点出现,必须在理论上有创新的突破。比如是“色彩+”。在我们学校,我也斗胆说,国画的类型化非常严重,雷同的作品非常多。这在我这个外行看来,已经是出现困境了!尽管他们的笔墨水平很高,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已经是到了必须出现一个创新拐点的时候了!拐点怎么样才能出现?我以为第一是观念角度的变更;其次是寻求创意着眼点角度的变更;第三是工具变革的角度。

“色彩+”是什么?它就是理论思考维度的变更。它是以色彩为本展开思考的造型方式。像我们这些以色彩为业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是“色彩+”的来创作的,比如绘画、装饰、构成和创新的立足点都是建立在“色彩”思考的立场的。在我们的语境里,就充满了色彩语言的叙事方式,比如色度、色谱、图谱、色距、色调,调式、调性、结构、画面、构图、空间、层次、系列叙事……。

今天我们感觉最难的就是原创,为什么会难?其实就是思想方法闭合了。闭合之后就难以突破。如果我们换类似这样方式来思考,把周遭的东西都转化为我的资源,调度起来就容易了。更不用说今天拥有的一系列的高科技做你的支撑平台或者工具。

我们这个时代就是一个空前的时代,不仅是一个鼓励创新的时代,同时也拥有太多创新工具与平台的时代。所以在座的年轻人,你们与当年的我们,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我年轻在这个学校,说我要立志做色彩研究,就有很多人拍拍我肩膀说:“小宋,色彩?能做出个啥?”如今,真的时代变了!

好,我们再来看“色彩+”思维推演的方法。比如“主题演绎”,这是暗示我们要表达什么?相应的形象怎么呈现与演绎?与之匹配的色调与质感的策略是什么?再下来就是如何进行色彩效果与评估。

这样,是不是我们对我们要做的事情,保持清醒的思路?否则,我们老听说色彩是感性的,如果没有其后面一系列的理性来做支撑,那个肤浅的感性是走不远的。

我们知道任何一台电脑都有可能呈现16万块不同色度的颜色。换一句话就说,颜色是由16万个不同数值的点构成。可谓是海量了!我们不可能16万块都用。所以我们要用简化的方式,所以用色相环来定义,进而用色立体来定义颜色,一般来说能够用到3000个颜色就足够丰富了。

现在,我们看看一个颜色和一组色谱乃至一套图谱是怎么样来呈现?

我们用色时,一定要知道它的后面存在着一个色彩语言表述系统。比如色度,每一块颜色与另一块颜色的差异,其实就是色立体中的色点与另一个色点的不同。问题是不同在哪里?不同在色相、明度与艳度。你们看我这里的一个小实验,说它是绿色相,艳丽的绿色相。此后,我继续使之繁殖,形成同一色相不同艳度的颜色序列,这就构成了“色谱”。这时,我们同一家族的色谱,用三个不同面积进行换位建构,大家马上会发现一个序列的谱系发生,这就叫做“图谱”。图谱中就有了其他颜色要素的问题,同时也产生了对比度的问题。对比度的发生,颜色中的“语言性”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从“色谱”到“图谱”,它要支撑的是靠“明度”和“艳度”的数值,共存产生这些色度差。产生色度差的原因是“色距”。“色距”是什么概念?这是基于色立体颜色模型中的A颜色与B颜色的距离。色点彼此的“距离”反映着颜色对比效果的关系。距离越长,对比度越长,色差就越大,反之,就弱。

图片

我们再看看这个艳度序列的变化,明度都在同一明度级上对不对?我现在把明度差的概念引进来。看看是不是越来越黑?当明度差参与了组合,同样结构的“图谱”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不是又出现了一组新的“图谱”?你们看我的色相都没更动过,还在原色位置上面。我只改变了明度的颜色,就可以建构出如此丰富的“图谱”对不对?我现在就要做更大的运动,我让这两组谱系相互交错,刚才说了我的色度不同,色距不同,是不是对比度就不同了?变化的状态是不是出现?

这个是一个谱系,我没做更多的改变,色相没变,同一个颜色我变化了什么?明度和艳度,再就是面积和画面感对不对,它已经有某种程度的变化的表象。如果我变一下它的背景,会是一种什么状态?你们看它的语言丰富性是不是又出来了?如果我走它的反向,看看我只变一点点,你就知道这个色彩变化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以16万块颜色作为一个基础,它变化的数字将是天文数字的量级!

为什么我们要讨论“色彩+”?是因为今天我们所理解的色彩,包括我们美术学院在内,所发现的色彩,所应用的色彩,都抽出来集成起来一个数据库的话,它其实在色立体里头仅占很小的一部分。换一句话说还有更大的部分,还没有被我们挖掘,甚至还没有被我们遭遇过。

反思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缺失?可以肯定是我们的色彩理论研究方面的缺失,同时艺术的创新理论也同样缺失。

下面,我们聚焦“色调”理论。这里的“调”,就有“调性”和“调式”,还有媒介。我看到很多同学说,“调式”和“调性”的时候,两个是混为一谈的。其实,这是色调理论中两个不同的维度。

“调性”,是显性层面的属性,是感觉层面的议题。首先是以色相为特征的,我们日常所说的“主色调”,其实就是属于调性层面。第二以明度为特征,第三以艳度为特征,现在大家看看我这里提供的案例证据:色相、明度、和艳度所牵引的调性关系。

第四个以“彩度”为特征。请大家注意:我这里的“彩度”跟一般书本上把艳度说成彩度是不一样含义的。我的“彩度”是彩色度的概念,不是鲜艳度。你们看这是“彩度”的效果,是否与刚才有类型的不同?

 “彩度”调性的画面里,可见有大量的其他很多颜色出现。这便是古人说的,“彩者,多色也”的意思。这种情况在装饰领域里到处都是,敦煌壁画、藻井、刺绣,包括当代艺术领域,还有当代空间色彩表现,到处都是这种以“彩度”作为调性的表达。你们看这些都不是以主色调引领的画面,而是“彩度”引领的,当然还有质感的要素。

第二个维度,那就是“调式”,这是隐性的。但是它起很重要的作用,其实是“色距”使然。它是客观存在的颜色差导致的对比度。此外,还有画面里各个部分的面积对比,肌理构成的状况,单调式和复调式,还有新技术导致的调式的变化。

图片

“调式”有什么特征呢?它都有非常清晰的对比度,你们一看这是什么色距?高明与低明的对比,“色距”差大,我们说的长调式。明度上是长调式,明度之间差距很大,色相间差距很大。你可以看到还原一下色立体,长色距的表示。

“调式”与“调性”之间,有的时候它是相互帮衬的,有时候它们是反作用的。这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被感觉出来的。你们看这里还有各种各样的肌理构成形成的不同“调式”,在3D打印形成的肌理感再加上“调式”的关系,会使得色彩效果变化更加多端。

刚才人体色调就是单调式,复调式的画面,你们看这就是比较复杂了。美院有一句话叫做“高级灰”,这个部分都属于复调式。每一个画面为什么它会传递一定的色调效果?其实后面颜色都隐藏着这个“调式”的问题。大家觉得变调难,就是不理解这个“调式”的存在。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就变化调式中的成分的色度就行了,是不是?你们看我把重的变浅了,所有的要素色距就短了,对比就弱了,画面就朦胧了,反之亦然。色彩之所以可以源源不断的产生原创,主要是后面有色彩理论的支持,同时还有资源。

分享一个相关的流行色案例

刚才我们讨论的是“色彩+”理论,我现在给大家看一个ELLE家居杂志做的一期可以称作“绿色+”的趋势报告。我们看看它是怎样的将绿色向各界渗透的。

首先,它是用自然界的绿色为主题,然后选取N个绿的色组。刚才我说的“调性”与“调式”在这里充分显现。这是它包装一个主题打出来绿色。形成了一个未来流行色趋势的提案。重要的是它的后面跟着一个大的商业的助推。

你看它怎么用这些颜色?从家居环境,可见与之相关的产业有多大?然后无限拓展,你在这里把绿颜色看明白了,你回家再看你家的红颜色,你就觉得怎么那么过时!流行色的秘密是什么?流行色的秘密是——使之老化。“之”是什么?“之”就是你已经买到的东西。这就意味着你们家的东西都是老化的。我今天推出一个新的概念,就等于告诉你,你家的东西已经不行了,过时了,块来买时髦的吧。为什么?因为它老化了!

图片

在座很多女生,你们基本都是这个领域的上当者!你们是缺一件衣服吧?你们真缺衣服吗?缺衣服。缺哪件衣服呢?缺这件时髦的衣服,而且你们所有以前买的衣服,都是咬牙跺脚买的对不对?你觉得我终于跟上潮流了,就是这件了,我把这个月工资就交给它了!可是,跟着放在那边还缺那件衣服,这就是流行。所以秘密就叫“使之老化”。(鼓掌)。

四、三个实验案例分享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议题,看我们怎么思考色彩设计与落地的关系。

第一个案例。是2013年杭州市政府交给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杭州奥体中心做色彩研究。

你们看这效果图,这就是典型建筑师们做的形象。色彩有没有问题呢?没问题,挺好。但是似曾相识,换句话就说是一个过去时。这是素色、银色、白色,这些都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初流行的颜色。我们学校的建筑专业同学,也喜欢用这些颜色,为什么?保险。不会出错,因为他们的老师都告诉他们的。其实,不仅是我们学校老师,而是他们的老师的老师,都教导学生“能用一个颜色别用两个颜色,因为用色彩有危险”。明白吗?所以它就变成经验来传承。幸亏我的老师教育我说:“你可以随意用色彩,只要你有能力驾驭。”哪一个理论模型有利于原创?显然是后者。我希望你们以后能够有能力告诉世界,我是这样用颜色的,而不是恐惧色彩。明白这意思吗?

建筑师推荐这样一个没有大问题的方案,但是当时的主管领导觉得好像老气了点,所以就请我们做这个研究。于是我就带领我的团队展开研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它定义成一个“未来城”,而不是过去常见的常态的没有色彩“毛病”的城。

方法就是刚才讲的“一分为三,合三为一”。我们把这个区域跟对岸的钱江新城做一个分析梳理。同样用“一分为三”,把奥体主题区色彩与滨江、萧山两个区的色调加以和而不同的区分。因为钱江两岸色彩规划是我们做的,所以我们对这个地域的色调发展趋势了如指掌。经验告诉我:做这个样的方案,还要为杭州未来发展的思考,比如要考虑到未来的江景游,于是我们还要呼应钱江对岸色调的主题,对岸的“日月同辉”,我们这边“七彩星云”呼应。当杭州做江景游时,导游的引导词都有了:“你看左边是日月同辉,右边是七彩星云。”好吗?好!方案通过!(掌声)。这就是设计主题为什么表达?表达什么和怎么表达的技巧?听懂了吗?(笑)

图片

从混沌到有序,采用这种方法最有效。我们先把地面、平台和建筑物分成三层,合并三层就成为一个综合体。色调也同样,一冷一暖外加一个探索性基调,如此“一分为三”。每一个建筑单元,都按照这样的方式,然后再编制成谱系。

比如验证刚刚做成的图谱合适与否?我将图置于“九宫图式”的图谱中加以验证。以此为轴心向左右两边拓展,再向上向下拓展。用阵列的方法,可以使色调的冷暖与明暗的基调谱系,一目了然。其实看似感性的,其实是理性推导出来的。

我们现在合三为一,一分为三。再下来就要怎么落地,我是用“色彩+”的思维方法展开我的设计的。

色调形象变成这样,其实是经过N个方案的推导的。我们怎么定义成这样色彩的呢?原因是我们研究过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诸多世界级的巨构,如新城区、大型体育场、大型城市综合体、重要节点……。做了图谱式的数据分析,总结出色调的发展趋势。于是有了这个符合趋势的一组金属色调状态,具体的可以用镀膜玻璃、有氟碳漆、金属拉丝等有各种各样的建材来演绎。这个形象,后来也得到外国一批专家认可。当然,后来,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施工队觉得以宋老师为首的团队太难弄,太挑剔。所以他们尽量绕过我们,快速地建造。

现在看看体育馆内部色调的设计,它的建筑外形是一朵巨花的概念,那么内部的座椅该怎么办?我们用花蕊的意象来演绎这个图谱。大家看到这都是用“色彩+”的方法。我们运动场都很大,真正看客很少。现在传媒都是电视屏幕,所以我们要考虑,看到体育报道时候的效果,避免看台上稀稀拉拉的画面,因此,把座位的彩色度提高,让他镜头里面比较丰满,当然最重要还有领导坐席区。于是,它就有个“心”了。分区用色彩加以区别,这样才不会乱,对不对?因为这些颜色最终是要交给工厂制作的。当然我们还演绎了地面,地面这个概念被采纳了,但是把它做得很简单化。

真正落地的是这座巨构——杭州国际博览城。我们同样做了三个方向的研究图谱,同样做了阵列、做了施工图。但是,当时真的不知道它是G20的主会场,否则,我会说服领导做一栋让人一目了然的地标建筑。后来变成G20楼,从色彩塑造的角度还是有些遗憾的,因为,我们其实可以做得更好!如果领导重视的话。

第二个案例,是杭州地铁公共艺术品。杭州地铁公共艺术品创作一直是我主持的。因此,我就不去做这个创作。后来是地铁方希望我做一件作品。于是我就带着我的团队用“色彩+”的方式来做这个世纪城站的作品。怎么样在经费很有限的情况下把地铁公共艺术品做起来?显然我不赞成用具像,用意象表达的方式来成型。我们是用玻璃加丝网印贴膜的方式来创作一种新形态,其实工艺都是很简单的。本来想用彩色亚克力,最后说付不起亚克力的费用。只好改玻璃了,但是,色彩经过透射形成的效果依然可以得到传达。

图片

第三个案例,是在北京奥体广场上的大装置。当然我也知道在美院演示一定要有一个所谓震撼的项目大家才过瘾。这是我的团队与俞坚教授团队合作的项目。地点在鸟巢跟水立方中间的那个广场上。那是为2013年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我的城市·我的家”而创作的。策展人请来了几个国际建筑大师,其中有一位是扎哈·哈迪德。组委会希望我牵头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做一件作品。于是,我们就推出了“七彩云树”的作品。实际我那个时候在法国,我是通过微信遥控来做这个事情的。我们用了近5000张的PVC片子,用9个颜色的丝网印搭建起来的。我们用的是印刷网纹叠合的原理,产生空间混色的效果,用装置来做一个“秀”,我把它理解成“色彩秀”。因为赶着国庆节装好,施工匆匆。两个星期以后,北京刮大风,我还有点担心,害怕这些东西要飞下来,是不得了的。最后发现俞坚教授干的活还是不错的,没有一片飞下来,所以工技术程也是很重要的。

我初衷是希望游人随意在这个“云树”下坐或躺,在彩色的“树荫”下面,沉浸地感受各个区光影生成的颜色。莫奈时代追求的是草地上的反映天光的蓝色阴影,而我们这个时代希望在这样的一个云树下面有彩色的阴影跟人之间的关系肯定会更漂亮。后来,组委会担心安全隐患,而把我们作品的区域用隔离带给拦起来了,这个体验没有,是令人遗憾的。

图片

匆匆向大家介绍了我的心得和我与我的团队在这样认识下的实验以及过去的经验,我们回顾了对色彩的总体认识、色彩的课程原理、色彩的专业、色彩的学科和色彩的行业,希望大家有所收获。我在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胡惠君: 

我今天在想两个问题,一是关于设计学本身。宋建明教授从几个角度,一个色彩学,他让我们看到设计,实际上这样一个学科,它已经是跨界的学科,这个跨界里面,我们从宋教授讲座里面听到几个跨界,第一个色彩学是在美术学、在光学、在心理学、在政治学、在宗教学,在哲学方面的一个融合。

这个融合里面,比方说它需要我们同学对设计学科的,美术学科的理论知识,这里也包括透视学和解剖学。第二个它需要光学的基础,这里需要的就是刚才宋教授刚才也提到一下,牛顿日光菱镜实验。第二个实验光学。这两个是色彩学的科学依据,它通过心理学,人们物理视觉对光的感应,对它的反应,它通过生理学对光产生一种美学需求,一种欲望的表达。通过文化,所以刚才宋院长讲的这些里面,实际上讲的它是一个跨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已经跨越了,很多同学因为今天是研究生的学术论坛,我们就思考第二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多元?

事实上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化,人的发展是多元化,如果离开多元化就是一个伪文化。因此多元化是我们的追求,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设计,我们的研究生要思考什么?通过宋院长讲座,我们反过来作为今天本身,我们研究生思考什么?我觉得思考一个问题,研究生是什么?回归到研究生初衷?

我个人认为研究生是能力提升,我们本科阶段是知识接收,而到了研究生的阶段,它应该是能力提升,初级阶段研究生有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做什么?博士研究生做什么?我把它归纳为两点。硕士研究生解决的是解决问题,给你问题你去解决问题,这是最初层次的,也就是我们经过几年学习以后你要学会,研究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而高一个层次是什么?是要分析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框架是什么?把大问题变小问题,把小问题解决掉以后,回归到大问题,这是研究生毕业阶段达到的问题。第三个博士做什么?博士应该是提出问题,是对什么问题的提出,是对社会在这个学科领域里面,和跨学科里面,围绕多元化的发展,我们的博士要对社会共性问题提出模型,再通过这样的模型建立去解决问题,来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博士应该解决,也就是建模也叫构架。这就是硕士与博士与本科之间的差异。

    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面,我们培养自己什么能力?培养自己跨界思维。它是脑际风暴,对你自己原有学科、原有专业、原有能力重新组合。在这样一个排列组合,对你自己是一种真的创新,由于你的创新使这个学科本身得以发展。因为你是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在这个里面我们要培养自己独到胜过宋院长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其实我们整个学科和个人变革的根本,所以我在想我们用热烈掌声感谢宋院长。我需要三次掌声,第二次掌声要请研究生处,给我们有这样一次机会,举办研究生的学术周,把我们所有搞艺术,为艺而战的人联系到一起,所以我们要用掌声感谢他们。同时我们用掌声感谢我们在座所有同学和站在那边,已经一个半小时站在那的同学,我们一起为自己鼓掌。谢谢大家!

最后,祝福所有朋友元旦快乐哦~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