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的最后一战:八月风暴行动

 licht3jh8evr0j 2023-02-07 发布于江西

一、苏联与日本
194559日,随着德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已经结束了,但是在远东,战争还在继续。1944年的塞班岛战役使得日本东条英机内阁倒台,1945年初美军已经登陆了冲绳群岛,尽管在太平洋上,美国与日本还在激烈的厮杀,但是日本北方的强邻苏联,似乎还没有迹象表明即将加入对日作战。

(塞班岛战役,预示着从太平洋战争开始的东条英机内阁倒台)

这也确实可以理解,在1941413日,日本同苏联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尽管并没有达到松冈洋右的期待,即一份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这份条约保证了日本北方的安全,可以使日本放心的去将他的部队安排到其他战线,同样的,苏联也从中得到了一份保证,那就是日本不会在苏联遭遇其他国家入侵的时候加入对苏作战当中,该条约有效期为五年,将一直延续到1946413日。然而随着太平洋战场上,日本的战况越来越不稳定,随着美国人一步步接近日本本土,日本帝国也开始担忧起苏联的态度。
苏联方面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在巴巴罗萨之后,苏联一度是无暇东顾,对于苏联而言,结束与德国人的战争才是最重要的,随着东线局势一步步好转,19431030日克里姆林宫的一场告别宴会上,斯大林特意告知美国国务卿赫尔,苏联将在德国战败后对日作战。1128日,在开罗会议结束的两天后,苏美英三国首脑齐聚伊朗首都德黑兰,苏联在德黑兰会议上取得了他想要的开辟第二战场的承诺,同样,斯大林也向美国总统罗斯福重复了他的承诺,即击败德国后将在一定时间内把部队集中到远东,随后投入到对日作战中去。可以说,此时苏联已经有了对日作战的想法。对于苏联的态度,日本方面是不知情的,随着太平洋战场的恶化,日本方面谨慎的维持着与苏联表面的友谊,谁也不想在本就恶化的战局中再给自己增添一个对手,19443月,日本方面放弃了库页岛北部苏属部分的石油和煤炭开采权,1944912日,新的小矶国昭内阁讨论了外相(外务大臣)重光葵的对苏政策备忘录,重光葵的这份备忘录中提出:在《苏日中立条约》继续有效的情况下,通过日本来调解苏德的矛盾,如果苏联不同意,那么就有苏联来帮助日本调解美日之间的战争。同时针对苏联方面可能的数种反应日本方面提出了种种应对的政策,甚至不惜提出了割让库页岛南部(日属区)和千岛群岛来使得苏联满意,由此可见,日本对于苏联的态度几乎是谄媚了。然而,这只是日本方面推测出来的苏联的想法,并不是苏联自己的想法。同年109日,斯大林、丘吉尔和美国驻莫斯科大使哈里曼等人在莫斯科召开会议,会议的第二天,斯大林就向英美做出表态,等到苏联有60个师在远东的时候,苏联就会对日本宣战。
 

1944年第四次莫斯科会议)

1944117日,斯大林在十月革命纪念日的讲话中,公开的将日本称为侵略国,这着实给了日本方面当头一棒。尽管莫洛托夫安慰日本方面,斯大林仅仅只是针对日本历史上的侵略,但对于日本而言,已经不能再指望苏联来帮助日本调停战争了。随着战局越发糟糕,到了194547日铃木贯太郎就任日本首相,小矶国昭内阁倒台。铃木贯太郎的上台,按照由汤因比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1942-1946年的远东》的说法是“铃木贯太郎是一个同引起太平洋战争毫无关系的人,而且他在海军服役时,日本是英国的盟友......正如东条英机所意识到的那样,是向英美两国表示和平愿望的一个姿态。”因此为了争取有利于日本的和平,颇有威望的重臣们选择了铃木贯太郎来组建内阁,而同时,日本也再一次表达了通过苏联来向英美获得一个体面退出战争的愿望。但是日本所不知道的是,早在2月份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就已经明确向英美两国提出了苏联将会在欧洲战场结束后对日作战,同样,苏联方面也是有要求的,斯大林坚持他在19441214日会见哈里曼的时候说的“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中东铁路以及旅顺和大连港,同时还有蒙古独立。”罗斯福本人并不愿意在一场没有中国的会议上损害中国的利益,但是考虑到苏联参战的紧要性(一是罗斯福身边参谋人员认为这相当重要,二是目前还没有方法可以迫使日本瞬间屈服)和苏联对于促进战后中国和平的重要性,罗斯福最终还是决定同意斯大林这些要求,因此就在日本还不清楚的情况下,苏联已经决定了对日作战。
 

(著名的雅尔塔三巨头)

而对于当时的中国领导人蒋介石而言,苏联是否对日作战以及苏联对于国民政府的态度如何确实很重要,因为彼时的国民政府刚刚结束豫湘桂战役的惨败,日本的攻势极大的打击了国军,使得收复东北暂时处于遥遥无期的状态,同时对于蒋介石来说,彼时东北还处于一种权力真空的状态,自1941年初,东北抗联有鉴于斗争局势越发困难开始陆陆续续进入苏联境内接收整编整训,因此除去一些少量的游击队外,东北变成了一个权力真空地带,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暂时都还没有办法直接涉足东北,因此,苏联的态度在这时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苏联允诺在战后将东北的控制权交付国民政府,那么对于蒋介石而言这便是他成功的第一步。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些必要的礼物将献给苏联。而随着德国走向战败,日本最终也宣布了放弃1940年签署的《三国公约》,但是此举已经无法再讨好苏联人了,86日上午,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爆炸,88日,莫洛托夫通知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苏联将在89日对日宣战这无疑告知日本他们所有的求和方式均以失败告终,而在88日午夜,苏联军队跨过大小兴安岭向着伪满洲国和日本帝国挺进,二战中的最后一战开始了。

二、日本的准备
1945530日,大本营陆军部向关东军下达了新的对苏作战要点,指出“击溃入侵满洲之敌,确保京图线以南、连京线以东要地,以利于坚持全面作战”,这份新的作战要点旨在将东北变成一个战场,以利于日本的本土决战,但是这就需要一些时间来把部署在国境线上的日军部队重新部署到后方同时重新集中物资和后勤军需品,因此,关东军总司令部拟定在9月下旬完成这份工作,因为此时日本人还不知道苏联会如此迅速的对日宣战,日本人认为如果按照1946年苏日中立条约到期之后,日本方面就有充足的时间和力量来应对苏联方面的挑战。同时,由于此前关东军的大部分部队被抽调前往太平洋战场与美军开战,因此关东军方面也开始进行征召在乡军人和有兵役关系者来补充兵员。自1944121日开始进行征召,到1945710日总动员结束时,日军一共征召了40万人,其中25万人编入战斗序列,15万人编入后勤部队,动员后又重新组建了8个师团、7个混成旅团、1个坦克旅团和5个炮兵连队。总动员后,关东军一共拥有24个师团、9个混成旅团、2个坦克旅团(共计160辆坦克),再加上总司令部直属部队和宪兵部队,日军总兵力高达70万人。
 

(摄于1939年的一副关东军照片)

在具体的部队分布上,日军将关东军的所有部队分成以下战斗序列:第一方面军(长官为喜多诚一大将)、第三方面军(长官为后宫淳大将)、第四军(长官为上村干男中将)、第三十四军(长官为栉渊楦一中将)以及第二航空军(长官为原田宇一郎中将),除去在东北的日军外,日军还有部署在南朝鲜的部队,即第十七方面军(长官为上月良夫中将),第十七方面军下辖7个师团,算上这7个师团,则日本的军力一共达到31个师团,不过第十七方面军的主要任务是应对美国的登陆,因此并没有与苏联军队发生交战,之所以在这里提及,主要还是因为该部队被编入了关东军的战斗序列,但实际上在与苏联的交战中并没有提及该部队。不过日军部队看上去数量挺多的,可是仔细去看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日军面临严重的武器装备的不足,根据战时曾担任过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俄罗斯课课长的林三郎在其战后出版的书籍《关东军与苏联红军》一书中这样评价当时的日本军队:“重新编成的师旅团用的武器不足,共计缺少野炮400门、机枪约235挺、掷弹筒4900只,至于其他枪支约缺少十万人份。”这并非是危言耸听,此时的日本关东军缺乏武器装备、缺乏有效的训练。我们上文中所说的日军第二航空军,麾下战机只有150架,还有500架教练机,关东军麾下的两个坦克旅团,也只有160辆坦克,这是远远不及满编时期的数量的(满编应该在196辆左右)。所以说,此时的关东军绝非往日中日军的精锐部队
当然,自1933年开始,日军便在东北地区修建起军事要塞,到1944年,日军一共修建了1700多公里长的要塞,总长度甚至超过了法国人在同一时期(1932年开始)的马奇诺防线,例如在东宁阵地,日军共计修建永备火力发射点402处、土木结构火力发射点511处、战斗指挥所111处、钢筋水泥永久性掩体100处、钢筋水泥顶盖堡垒4处、火炮和迫击炮发射阵地79处等等,注意这还只是一个阵地,更不用说这1700多公里,日军的防御体系会有多严密。同时,截止到1945年战争结束,日军共计修建飞机场420多处,以此便于展开陆上和空中立体式防御。
 

(日军在东北修建的要塞)

除去日军之外,在东北还有一支部队,即伪满洲帝国军队。自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组建伪满洲国开始,伪满军队也就开始组建起来,到1945年,伪满洲国一共拥有11个军管区共计9万多人,再加上零零散散的各种部队(包括“江上军”、“铁路警护军”等),那么伪满军队的人数一度达到12万往上(也有的说法是有17万人)。关于这些伪满军,本质上是不能对他们进行多大指望的,因为平时派发给伪满军队的任务更多的是去围剿活跃于东北的东北抗联和维持伪满洲国的治安,因而其实际的作战能力非常值得怀疑,例如曾被日军给予过厚望的伪满兴安军,该部在1939年参加了诺门坎战役,但期间该部响应苏蒙军的“蒙古人不打蒙古人”口号出现了大规模投降,再加上战况激烈,最终该部仅剩下数十人,最后不得不使得日本人召开会议裁撤兴安军。总之,尽管还有十多万的伪军部队,但是伪满的伪军部队更多只能是一种负资产,对于日本抵抗苏联进攻来说,伪满军的民族属性使得日军并不敢放心大胆的使用他们,因为这些人很有可能会走向哗变的结局。值得一提的是,在苏联进攻前夕,伪满洲国还有一支空军部队,空军部队人数有1300人,共有6个飞行连和6个地上整备连,一个飞行连有飞机15架,也就是说,此时伪满还有90架可以用的战机。
 

(伪满洲国军队)

总之,此时的日军虚弱可见一斑,尽管他们有着漫长的防线和数量众多的部队,但是很多部队相当的缺乏武器装备,也正是因为考虑到自身的弱点,日军才在5月30日提出了新的作战方案,但是,日方对苏联进攻时间的错误估计最终却导致了一场彻底的失败。

三、苏联的准
1944年10月17日,也就是第四次莫斯科会议结束的7天后,斯大林开给美国人一份物资清单,这份清单是苏联人要求美国人为苏联对日作战提供总数为860,410吨干货和206,000吨燃料,要求美方在1945年6月30日前交货,最终美国方面交付了这批货物中的80%,而这些美国货最终也成为苏联推进远东作战的一剂润滑油。
针对于中国东北复杂的地形,如果对西面发起进攻,那么自然是理所当然的撞上大兴安岭,最终苏联计划的狂暴攻势便会因为大兴安岭的崇山峻岭而大打折扣,而在东面,则是日军修筑的要塞,上文中提到,日军的要塞修筑的相当严密,如果计划出错,那么很有可能会使得进攻变成一场在钢筋混凝土要塞前的单方面屠戮,因此,在将领的人事任命上,苏联方面尽可能的采用有在山地或者严酷地形作战经验的将领来进行此次行动,苏军将部队分为三个方面军:马利诺夫斯基率领的外贝加尔方面军、普尔卡耶夫率领的远东第2方面军和梅列茨科夫率领的远东第1方面军,华西列夫斯基任远东苏军总司令。苏军计划一场自始至终的“大纵深战役”,为此要求外贝加尔方面军从蒙古境内实施进攻;远东第一方面军从滨海地区实施进攻;远东第二方面军从黑龙江实施正面进攻。各个方面军进攻的时候,必须“迅猛进攻”将日军分割在各个区域分批消灭。
落实到具体的部队数量,苏军为远东战役调集了33个军、134个师,总兵力共计157.7万人,在武器配置方面,远东战役苏军调动了火炮和各式大炮26137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556辆、调动作战飞机3800余架、海军航空兵飞机1549架、各类舰艇510艘。看得出来在具体的武器装备,特别是重火力方面,苏军是完完全全优于日军的。不过,这其中有一件事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此前美国承诺提供给苏联的进攻日本的物资也在源源不断的供给着苏联军队,从而使得苏军可以将自身的战斗力以最大化的方式实现。而远东苏军总部考虑到此次战役的目的在于一次自始至终的突袭,因而苏军三个方面军都做了精心准备来保证部队的补给,例如外贝加尔方面军在6月10日至8月8日修筑了1149口水井、修复了322口水井,保障这样一支庞大部队的前进;再例如远东第一方面军,其修筑交通堑壕总长1662公里、火炮和迫击炮掩体9477个、土层式掩体1662个、开辟和修复公路1488公里等,同时,远东苏军总部还在战役展开的纵深范围内修建军械库35座、给养库20余座、燃料库50座。从这些表现可以看出,苏军为此次行动做足了准备。
 

(远东战役期间的苏军部队)

这其中我们需要特别提及一支部队,苏军远东第88步兵旅,该部由1941年陆续进入苏联的东北抗联游击队组成,1942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南北野战营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不过此时由于苏日中立条约依然有效,教导旅遂以远东第88独立步兵旅的名义在苏联境内接受整训,该旅一共有1500人,下辖4个营,三个中国营和一个朝鲜营,值得一提的是,朝鲜营的营长就是日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金日成。在苏军正式进攻之前,按照旅长周保中的命令,远东88步兵旅派出了二十多支侦察分队,总人数达280人,这些侦察分队携带电台秘密空降到东北敌后进行侦察,从而摸清了中苏边境防线和一部分日军堡垒的情况,为苏联突破日军防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随着苏联即将出兵日本,这些呆在苏联的抗联将士也可以再一次返回东北展开作战。
 

(远东第88独立步兵旅)

总之,苏联红军做好了作战的准备,随着8月9日的凌晨到来,苏联红军也将开始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后一战,对日本的作战。

四、战役:第一阶段
1945年8月9日零时,苏联红军157.5万大军展开了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首先发起进攻的是苏联空军,347架轰炸机队东北的主要军事目标展开空袭,考虑到东线地区日军有要塞作为支撑,因而苏联将主攻目标放在西线,也就是外贝加尔方面军的进攻方向,外贝加尔方面军第39集团军的右路由坦克第61师、近卫步兵第113军、近卫步兵第5军等部队组成,10日进入乌布林家拉噶,而后绕过日军阿尔山阵地向乌兰浩特进发,左翼由步兵221师和358师组成,自诺门坎出发而后在进入中国境内与中路会合一起进攻阿尔山阵地,中路部队由步兵第94军和第124师组成,朝着阿尔山阵地佯攻。12日,苏军攻占大石寨,14日,苏军解放乌兰浩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考虑到己方实力的差距,在一开始,驻守这里的日军第107师团就已经先一步于8月11日撤离了他们的阵地,8月12日,苏军在激烈的交锋后歼灭日军3000余人和伪满的第2骑兵师,成功挺进索伦,也是在同一天,苏军占领了阿尔山要塞,8月14日,苏军与日军第107师团发生遭遇,双方随即展开血战,但是在一番苦战之后,第107师团余部最终还是撤出了苏军的包围圈,向呼和浩特北部山区退去。
 

(东北地区地图)

与第39集团军相对来说的一帆风顺而言,第36集团军进攻海拉尔阵地就比较困难,8月9日,苏军派出轰炸机开始对海拉尔日军阵地展开空袭,随后苏军先遣部队开始展开对哈拉尔的进攻,在西山、北山和敖包山等阵地上,苏军损失很大,遭遇了日军的激烈抵抗,尽管在11日苏军已经占领了海拉尔市区,但是对阵地的进攻则是异常艰辛,最终迫使苏军改变计划,将主力部队绕过海拉尔阵地直插牙克石而后向大兴安岭挺进,同时将步兵第94师、293师等部队调至左翼加入对海拉尔日军要塞的进攻,由此可见,日军在要塞中抵抗之激烈。随着增派的部队赶到加之大火力武器前往海拉尔要塞,苏军最终在8月18日上午6时突破了此处的日军全部阵地,歼灭了日军2000余人,而苏军也付出了前后共计5000多人的伤亡。由此可见,尽管此时关东军面临着武器缺乏的问题,但依然可以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另一处的39集团军则在8月15日进入白城,目前看来,苏军第39集团军的行动还是颇为迅速的。在苏军展开东北攻势的同时,苏军的其他部队也在朝着内蒙古发起进攻,由乔巴山指挥的蒙古人民军在8月11日占领二连浩特和合尔特,14日准备进攻张北阵地的日军。
在东线,8月9日,苏联远东第一方面军朝着佛伦斯基山、龙王庙山、别拉洼以及十八盘的日军阵地发起进攻,到第一日结束时,苏军已经深入战区22公里,得益于老道的渗透战术和天气的帮助(当时正值暴风雨天气),远东第一方面军取得了极为不错的战绩。8月10日,苏军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对东宁和东兴要塞的迂回封锁,对日军要塞的进攻是相当的艰难的,苏军动用坦克和自行火炮为其进攻进行必要的助力,最终一步步啃下日军要塞。8月11日,苏军257坦克旅在桦林站遭遇失利,日军126师团和135师团的合力阻击迫使257坦克旅不得不撤出桦林站休整之后重新进攻。8月12日,苏军打下了密林县城,距离牡丹江更进一步,8月13日,红旗第一集团军和第五集团军展开对牡丹江的进攻,但是由于日军紧急调集部队进行支援,同时在苏军进攻的过程中日军多次组织小队至大队的兵力对苏军实施反击,到8月14日,苏军对牡丹江的进攻也已经越发困难,但同时苏军也突破了桦林站,第26军开始准备支援牡丹江战役。值得一提的是,在苏军第5集团军和红旗第一集团军进攻牡丹江的同时,苏军南翼第25集团军也开始进攻朝鲜北部,8月12日,苏军抵达雄基和罗津。
    

  (八月风暴苏军攻势图)

至于远东第二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的兵力配置相比于其他两个方面军而言要少很多,这里只有11个步兵师,同时缺乏整编制的机械化集团军。8月9日,苏军第15集团军朝着黑龙江下游发起了进攻,在阿穆尔河区舰队的帮助下,苏军于10日上午登陆富锦,随后开始继续推进,11日,苏军先遣部队攻入富锦,13日,富锦战役结束,截止8月15日,远东第二方面军的部队都陆陆续续跨过黑龙江,站稳了脚跟。

五、战役:第二阶段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公告,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无条件投降,同时,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也在8月11日开始逃亡。但是此时应当明白的是日本名义上是无条件投降了,但是各地的混乱还在继续,在日本本土,8月16日出现了冈岛哲少佐率领100名士兵试图进军东京保护天皇,这些乱象证明了至少在8月15日终战诏书发布之时日军尚未停止抵抗,同时,再加上苏联人自身的一些野心,苏日之间的战争也并没有结束。8月16日,苏联各大报纸刊载了苏军参谋总长安东诺夫大将的讲话,指出“对日作战不能停止”。8月18日,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发布命令,要求各方面军组编装备精良的“快速部队”,以最坚决最快速的办法,向既定目标进发。
随后,三个方面军各自划分自己的进军范围:外贝加尔方面军负责占领和受降地区是长春和沈阳及其周边城市;远东第一方面军负责占领和受降的地区是哈尔滨和吉林及其周边城市;远东第二方面军则集结于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待命。这里我们还需要提一下,苏军所谓快速部队有两种:第一个是由地面抽调坦克部队、自行火炮部队、机械化部队等组成快速支队进行高速推进,第二个是由航空军组成的空中快速伞兵部队,对东北主要城市进行空降占领。而在苏联准备继续对日作战的同一天,8月18日零点30分,伪满洲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这个从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以来的傀儡怪胎政权最终随着日本的失势而走向灭亡。
 

(苏联伞兵)

8月18日3时30分,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答复华西列夫斯基元帅8月17日的命令,“准备履行一切投降条件”,8月19日,来自外贝加尔方面军的军使团空降长春,同一天,苏军空降兵空降沈阳,巧的是,苏军空降后恰好赶上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正准备坐飞机前往日本,最终溥仪和他的伪满洲国臣子们在飞机尚未起飞的情况下被苏军俘虏,20日,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快速支队1000余人开进沈阳。8月22日,外贝加尔方面军250余名伞兵空降旅顺,23日接管旅顺,也是在同一天,苏军另一支空降兵部队共250余人空降大连周水子机场,大连解放。

(溥仪与俘虏他的苏联军官)

而在远东第一方面军方向,苏军仍然同日军在牡丹江地区展开激战,负责牡丹江守卫的日军第5军司令官清水规矩中将在得知了终战诏书之后并不愿意投降,而是继续与苏军激战,8月16日,苏军第22师从桦林强渡牡丹江,在早上6点占领牡丹江北郊5公里的无名高地,先前在牡丹江的焦灼战况终于得以缓和,8月16日晚10时,苏军占领牡丹江市,歼灭日军第122师团。而同时为了尽快攻占哈尔滨市,8月18日下午,远东第一方面军空降支队128人空降哈尔滨市,次日,苏军再次向哈尔滨增派158人和800公斤物资,20日苏军再一次增加了213人同时派红旗第1集团军司令别洛鲍罗多夫将军率司令部作战组抵达哈尔滨市,负责解除日军武装。
在地面攻势上,苏蒙联军左翼在8月21日从承德方向出发,23日抵达古北口,右翼部队在8月15日抵达张北县。苏军原定于8月20日同时展开对张家口日军的进攻,但是碍于种种原因,苏军并没有发起进攻。不过值得一提的是,8月30日八路军开始进攻山海关,期间苏军派出50人的火炮协助,使得山海关在4个小时之内宣告解放。前文中所说的第36集团军也在8月19日拿下齐齐哈尔。远东第一方面军自8月16日占领牡丹江后,在8月19日拿下吉林市。远东第二方面军也在同时快速推进,拿下多座城市,21日第15集团军的部队抵达哈尔滨市。在第二阶段过程中,地面攻势几乎是一帆风顺,很少遭遇(除牡丹江、古北口等地)日军激烈抵抗,这也与关东军方面在8月18日及时调整政策不无关系。8月26日,此前被围困的东宁阵地和虎头阵地的日军也最终在苏军的劝降和激烈进攻之下投降,自此,远东战役基本上结束。

六、东北之外的战场
在远东战役之外的地区,苏军还在处于进攻当中,首先是对南库页岛的作战,8月11日,远东第二方面军第16集团军的56军在航空军的配合下向驻守南库页岛的88师团发起进攻,16日,苏军摧毁日军防线,20日占领真冈港。不过在这时便出现了插曲,根据日方资料的记载,8月22日日军与苏军达成停战谈判,但是在已经停战的情况下苏军仍向继续发起进攻,8月25日苏军宣布库页岛的战事结束。日本方面的记载指责苏联此次行动是违背停战协定的趁火打劫,苏联方面则认为对南库页岛的进攻实际上是加速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当然,对斯大林而言,库页岛战役同时也是苏联一雪1905日俄战争之耻,所以不得不继续进攻。
                  

  (库页岛战役)

在库页岛战役的同时,苏军也开始了对千岛群岛的进攻.8月18日,远东第二方面军的101师和海军陆战队1个营,在第428榴弹炮团的支援下展开对占守岛的进攻,负责占守岛防御的是日军第91师团,在日方资料记载中,日军并没有主动与苏军发生交火,林三郎在《关东军与苏联红军》一书中这样解释到:“但是,第九十一师团在同日午后又接到方面军关于'立刻停止战斗行动’的命令,因此,在午后4时,命令部队停止战斗。”然而事实上,自8月18日苏军展开登陆时,日军的抵抗怎么看也不像是消极避战,反倒是积极抵抗,一度击沉了苏军1艘护卫艇和4艘登陆艇。随着苏联人登陆之后,双方再度展开激烈交锋,最终在8月23日苏日达成停战协定,9月1日,千岛群岛所有日军宣布投降。不过从苏日两军的伤亡来看,占守岛战役怎么说也算不上林三郎口中所谓的“停止战斗”,同时,占守岛战役也使得傲慢的苏联人领教到日军的勇猛,最终斯大林在国际压力和亲自领教到登陆战的困难之后不得不放弃了计划中的登陆北海道。占守岛战役无论是根据苏联的官方数据还是根据日本的官方数据,苏联的伤亡都要高于日本(苏军伤亡在1444-1567人,日军伤亡为1018人)。也基于此,登陆北海道的计划最终不得不搁浅。
在朝鲜半岛,8月12日,远东第一方面军第39军从东北出发,经花洞大桥向清津突击,下午4时,苏军太平洋舰队海军陆战队在罗津登陆,此后苏军一直进行着推进,8月20日,朝鲜半岛的战斗结束。

七、总结
对于苏联解放东北,必须指出的是相比于39年而言,苏联此次对日作战明显是放开了手脚进行的,同时,苏军外贝加尔方面军能够在战役的头6天从边境线一口气推进到白城也主要得益于苏联的出其不意,如果按照苏日中立协定的规定期限再发起进攻,那么对于苏军而言其进攻的速度和推进的力度势必会大打折扣。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苏联红军为了应对与日本关东军的作战,提前修筑了大量的物资转运中心等支撑其推进。最后,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在整个八月风暴期间,苏联人使用飞机轰炸和空降作战等方式,极大的帮助了苏军攻占日军堡垒和辅助苏军解放城市等等。因此,苏联在八月风暴初期的快速推进并非只是依靠传统印象中火炮和坦克,而是恰恰是多兵种联合作战。
 

(苏军解放哈尔滨)

而从日军的角度出发来审视这场二战中的最后一场战役,日军也绝非我们所说的束手就擒等待苏军来俘虏。在很多地区,日军同苏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甚至在一些战役中,日军表现不可谓不好,占守岛战役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尽管关东军本身受限于武器装备不足和兵员的匮乏,但是总体上来说,日军依然在整个八月风暴期间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日军的顽强作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苏军一度僵持在牡丹江前,而占守岛战役中的出色表现,也打破了斯大林进行北海道登陆的想法,最终使得日本避免了德国那样被肢解的命运。总的来说,日军并非传统印象中的丢盔弃甲,事实往往与我们的印象而相反。
在具体的人员损失上,苏军在近一个月的东北战役中付出了3.2万人的伤亡,其中1万余人死亡,22264人受伤(按照戴豪·格兰茨在《巨人的碰撞》中的说法,苏军共有2031人牺牲,24425人受伤)。那么日军的损失呢?在众多文章中会讲述日军70万人被俘虏,但实际上,日军只有8.3万人死亡,2万人受伤,日军算上投降被俘的部队则一共只有69.8万人。正因为日军的伤亡并不多,因此在一些日本作者眼中苏联并没有完全击败日本关东军,至少日本军队主力依然存在。这也确实,一如上文所说,尽管苏联人的突然袭击给正在准备的日军造成了措手不及,但是在后续的战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苏军一度在一些地区与日军陷入胶着状态,甚至有些战役(占守岛和桦林站)苏军还一度被日军反将一军,因此,在分析局势的时候,我们不要低估和高估任何敌人。
如果说八月风暴对我们有什么值得学习的,那就是永远不要去低估你的对手,即使他已经穷途末路,他也有能力突然暴起然后给你造成极大的损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学社观点,敬请读者注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