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海钩沉 | 一个澳大利亚人在近代中国的政治冒险——不该忘记的端纳(上)

 新用户9030yrKZ 2023-02-08 发布于上海


澳大利亚人端纳(1875—1946),自幼立志从事新闻职业。被悉尼《每日电讯报》招聘为记者,因工作勤奋、报道视角独特,很快被提升为该报副主笔。1903年,端纳被派往遥远而又陌生的中国进行采访报道。自此,其历经晚清、民国凡四十余年。在漫长旅居生涯中,端纳先后投奔张人俊、孙中山、张作霖、张学良,最后是蒋介石,充当他们的私人顾问。1946年11月初,端纳因癌病去世,宋庆龄拨出上海宋氏墓地的一角,安葬了端纳,备极哀荣。读者对端纳最大误解莫过于《金陵春梦》捕风捉影虛构大量蔣氏夫婦的閨房私語及端納與宋美齡的緋聞。本文则以史实还原了时代嬗变中那个真实的端納。

01

端納是誰

假設我站在悉尼的街頭,採訪一百個澳洲人,問端納是誰?也許九十九個人會一臉迷茫,搖頭不語;假設我站在上海南京路的街頭,再採訪一百個中國人,問端納是誰?也許九十九個人低頭尋思,不知所答。

那麼端納究竟是誰呢?

1875年,端納(William Henry Donald)出生於離悉尼一百五十公里,一個叫Lithgow的小鎮,其祖先為蘇格蘭人。他從小跟做建築包工頭的父親當助手,中學畢業後,離開Lithgow,去墨爾本和悉尼報社打工,就此再也沒有回過家鄉。他雖然學歷不高,但憑著自己的勤奮和天資,在報館從校對做起,升任編輯和記者。

1902年他離別髮妻,獨自前往香港,在《中國郵報(China Mail)》當記者,八年後升任經理,同時兼任《紐約捷報(New York Herald)》駐港通訊員、《遠東雜誌 (Far Eastern Reviw)》總編,和英國《曼切斯特衛報(Manchester Guardian)》的記者。期間正逢“日俄戰爭”,他寫了大量關於戰爭的報道,由此聲名鵲起,成為英美兩國駐港的著名記者。

端納六十嵗在華時的留影。

在香港期間,他看到港英政府對中國民眾的歧視,深感不平,他認為中國人聰明勤勞,不該受這等待遇;而當時的滿清政府,思想僵化,政府腐敗,不黯國際事務,處於風雨飄渺之中。於是他決定前往內地,幫助中國;另一說法,指英美陣營感到日本有瓜分中國的陰謀,將影響西方的利益,所以派端納來中國,但不管怎樣,端納在中國內憂外患的緊要關頭,來幫助是真誠的,無私的。

02

初到中國

1904年左右,端納從香港來到廣州,首先採訪的,是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人駿。

端納来广州採訪第二位兩廣總督張人駿

張人駿是張愛玲祖父張佩綸的堂侄,按輩分算是張愛玲的堂伯父。張人駿體魄高大,文革中他的墳墓被發掘,據目擊者說,尸身長1.75左右……當然這是題外話。

端納來到廣州,沒走英國領事館向總督府發通知的官方路徑,而是獨身前往,要求直接會見張人駿本人,但張人駿嫌端納是年輕的小記者,不屑召見。

端納在總督府門口守候了三天,他的執著終於感動了總督府的幕僚溫宗堯,經過溫宗堯說服,張人駿才答應接受採訪。

自古以來,“自狂”和“自卑”是中國官場的兩個面,起始張人駿不屑端納年輕,於是擺足架子,不予接見,聽了溫宗堯介紹,又心生自卑,轉而欲開酒會來禮待。

溫宗堯轉告端納,說總督要開酒會招待你。

端納聽罷,搖頭說:“我不會飲酒,只要安排採訪即可,不必浪費時間。”

溫宗堯勸他:“為應付官場禮節,你可作佯飲。”

端納生氣回絕:“這是不誠實的做法,我不願做!”

溫宗堯把端納的原話稟告張人駿。

張人駿聽後大喜,覺得這個年輕洋人誠實可信,於是漏夜召見。

張人駿和端納長談,覺得他見多識廣,邏輯清晰,分析事理,有條不紊,兩人一直談到天明。第二天,張人駿就聘請端納,當兩廣總督府的名譽顧問。

端納上任不久,便發生了一起“二辰號事件”,起因是革命黨人僱用日本輪“二辰號”,將澳門的一批軍火運往廣州。不料,船到珠江口,被清軍截獲,混亂中清軍扯碎了太陽旗,於是日本公使向清廷發難,要挾申飭兩廣總督張人駿,向日本國旗下跪賠禮,并賠償一百二十萬兩白銀。慈禧經不住日方的威逼,下旨令張人駿飭遵。

張人駿冤屈難言,找端納商議對策。

端納對日方的無理勒索,非常氣憤,立刻聯絡廣州七十二個工商團體、十三個慈善機構和總商會,大造聲勢,發動民眾遊行,抵制日貨。一番鬧騰,日方見勢不妙,就此偃旗息鼓,不再追究,就此不了了之。

此舉被中國後來的執政者反復仿效,成為對付列強的妙招,屢用不鮮。老朽敲鍵至此,會心一笑。

03

結識民國政要

1909年,張人駿調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端納沒有跟隨。他看到清廷風雨飄搖,搖搖欲墜,預感中國將有大變。

他來到上海,經革命黨朋友王正廷和王寵惠的推薦,擔任了孫中山的政治顧問,并幫孫中山擬寫“臨時大總統對外宣言”,由此獲得了新政府頒發的金質獎章,上面刻有孫中山和端納的名字。

端纳獲得的新政府頒發的金質獎章。

1911年,南北議和時,袁世凱持強要當民國大總統,孫中山紆尊降貴,讓出只當了四十四天的總統職位,轉任鐵路督辦。

孫中山一上任就掛了花車,由端納陪同,沿鐵路線考察,聽他介紹英國在印度和非洲建造鐵路的成功歷史,深得孫中山的讚許。

1920年,北洋政府財政部長周自齊,麾下缺乏懂經濟的人才,因顧維鈞和端納常出入他的門下,他欣賞端納的組織能力,就撥十萬兩銀子,委託他組織“經濟討論處”,出版中英文周刊,向歐美等國招商。

袁世凱稱帝前,端納曾進謁勸阻,并告訴他,你所閱之報章均系屬下偽造 。

袁氏称帝前身著戎装图像。 

老朽還見過一段野史記載,不知真假,現原文抄錄:

袁世凱稱帝前,端納曾進謁勸阻,并告訴他,你所閱之報章均系屬下偽造。袁氏不聽,還是抱笏登場。蔡鍔在雲南首先發難,各省旋即響應,袁氏始有悔意,向端納求助,欲往香港或威海衛英租界避難;英國不允,端納求見美國公使芮恩施,要求美國海軍陸戰隊闖入新華宮,解救袁氏。芮恩施認為端納的建議甚為荒唐,沒有答應。

從上文可見,端納和袁世凱的交情不淺,不過袁世凱與日本簽訂的二十一條賣國條約的秘密,亦由端納於1915年在《泰晤士报》上首先揭露,引起國內外轰动,促使袁世凱倒台。

04

和張學良的友誼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撤兵回到瀋陽,端納跟隨顧維鈞、羅文榦、葉恭綽聯袂去覲見,由羅文榦的推薦,端納做了張學良的顧問。

端納和張學良相識時,端納已四十九歲,而張學良才二十六歲。張學良對端納執禮甚恭,言聽計從,兩人關係如同師生。端納見張學良雖有紈绔惡習,但胸懷大志,豪爽真摯。端納認為是可塑之材。其時張學良鴉片煙癮很重,身體羸弱,端納勸他戒煙,張學良欣然接受,端納親擬戒煙方案,悉心陪伴,使張學良的健康有所恢復。

有史料記載,張學良殺戮楊宇霆和常蔭槐,也與端納有關。

張作霖皇姑屯遇難後,由楊宇霆和常蔭槐輔佐張學良主政,在商議政事時,他倆常與張學良的作對,引起張學良怨恨,心懷翦除之意,但礙著是其父的功臣,猶豫再三,沒有下手。

一次端納問張學良:“英國報紙披露,說你在捷克訂購了三萬枝槍械,有常蔭槐自鐵路收入中付款的證據,有否此事?”

图為端纳(右)与少帅张学良。

張學良聽後大吃一驚,暗中調查,證實此事是楊宇霆和常蔭槐瞞他所為。他感到事態嚴重,楊常有兵變陰謀,晚上他和妻子于鳳至商議,但事逢兩難,一時決斷不下。

最後張學良拿出一枚銀幣,拋天問卜,連拋三下,結果天意均說可以,於是第二天就發生了震驚東北的“老虎廳”槍殺楊、常事件。事後張學良把那枚銀元供養在大帥府的保險櫃裡,沈陽淪陷,日軍衝進大帥府,以為保險箱中有財寶,砸開一看,結果僅搜得“袁大頭”一枚而已。

在東北軍歸順中央的問題上,端納也起了很大作用。北伐勝利后,蔣介石屢次派蔣伯誠、吳鐵城規勸張學良,為避免內戰,希望東北軍歸順中央,張學良患得患失,舉棋不定。

一次打高爾夫球時,張學良和端納商量,端納說:“現在是你該下決斷的時候了,東北應該歸順中央!”張學良聽後,有些猶豫,問部下有人違抗怎辦?端納說:“你先發表通電,責令前線軍隊放下武器,不與中央軍對抗,若有違抗者,以軍法懲處。”

在端納的勸說下,張學良於1928年(民國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發表通電,宣佈東北易幟,歸順国民政府。

東三省易幟後,蒋介石委任張學良為陸海空三軍副司令。

張學良由端納陪同,前往南京受職,受到政府和民眾的盛大歡迎。

東北易幟,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併吞東北的野心,這也是“九一八事件”的起因——1931年九月十八日下午,張學良由端納陪同,參加英國使館晚宴。宴會結束后,張學良要去看梅蘭芳的演出,端納因對京劇沒有興趣,先回家休息,就在當晚十時,日本兵在北大營打響了第一槍,“九·一八事變”發生了。

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命令,僅三個月,東北三省全境淪陷。東北淪陷,全國震怒,國民譴責他守土失責,呼籲他下台。

在此境況下,端納陪張學良到上海,延請米勒醫生幫他徹底戒煙,調養身體,然後又照蔣介石的旨意,陪他去歐洲考察。

張學良在羅馬期間,和墨索里尼的女兒愛蓮有一段緋聞,當時在小報上十分風靡。愛蓮是意大利外長齊亞諾的妻子,三十年代初,齊亞諾曾在北平和上海當過外交官,其時張學良在北平任陸海空副司令,他和齊亞諾夫婦有過來往。

图為与端納交情不浅的少帅张學良。

愛蓮在回憶錄中寫道:“1932年,我在北平的一次宴會中,和張學良同桌,晚宴結束時,張學良遞給我一張紙條,約我暢遊頤和園,我接受了他的邀請,非常高興由這位中國的風雲人物當我的導遊,他陪伴我走了好幾個小時……”。

她在另一段回憶錄中又寫道:“有一天我和他談論中日的糾紛,那時日本已經佔領了中國好幾個省,而且威脅到東北。我問張學良,你說你們需要飛機,為何不向我們意大利購買?我們有許多好飛機,其質量曾經打破過世界紀錄。他說,貴國肯賣給我們嗎?我說為何不肯?他說,那麼一言為定,我就買三架……後來果真向意大利訂了三架飛機……”

張學良和愛蓮在意大利期間的接觸,傳記作家Earl Selle的《端納口述傳記》中,有一段寫到端納和朋友們在郵船上聊天的細節:“可能最受少帥注目的是那眼皮重垂,碧綠的眼睛,有著毒蛇般迷人的身材的墨索里尼的女兒愛蓮。在中國,愛蓮曾經是交際旋渦裡的頂尖女性,她是充滿誘惑力的女人,少帥也花過不少時間在他身上……”

张学良与墨索里尼的女儿爱莲合影。

05

斡旋“西安事變”

端納陪張學良考察歐洲六國后,於1934年一月回到上海。蔣介石夫婦特地從南京趕往杭州,請端納暢遊西湖,在遊船上,蔣介石和端納談論時政,宋美齡做翻譯,他們一連談了四個小時。談話結束後,宋美齡問端納:“你為何不幫我們做事?”

端納說:“你們的事情我會關心的,但少帥那裡的事我還沒完成。”

張學良回國后,被任豫鄂皖剿匪副總司令,在漢口辦公,端納隨往。

同年,蔣介石夫婦去洛陽為中央軍校洛陽分校開幕剪綵,路過漢口,邀請端納一起旅行,在火車上宋美齡要求端納幫忙處理一堆英文文件,端納遵命辦理,蔣氏夫婦十分滿意。

旅行結束,蔣氏夫婦要求端納一同回南京輔弼政事。端納說他想去中國北方考察民情,然後再回南京。

端納考察完西安、蘭州、北平、張家口、太原後回到南京,才被正式任命為蔣介石的助手。他的辦公室就設在委員長辦公室的東側。蔣介石稱呼他為“顧問”;宋美齡稱呼他為“Don”;他稱呼蔣介石為“G’issimo”;稱呼宋美齡為:“M’issimo”。

端納和蔣氏夫婦親如家人,他們一起吃下午茶,一起跳舞,開生日PARTY。據黃仁霖(端納不講中文,平時由黃仁霖當翻譯)部下,一位叫侯鳴皐的回憶:有次端納過生日,蔣、宋在中山門外四方城的官邸裡,設宴為端納祝壽。

“黃仁霖得訊後,在大廳裡裝一擴音器。宴會開始時,由我在外面的電影宣傳車上假冒中央廣播電台的英語新聞。播報端納生日的新聞,并唱'生日快樂’歌,中文由我播講,英文由上海《字林西報》的編輯曹勵恆播講。蔣氏夫婦聽到廣播后十分驚訝,問黃仁霖新聞傳播為何如此神速,黃仁霖告知真相后,大家哈哈大笑……”

1935年九月,蔣介石派張學良的軍隊移師西安,圍剿紅軍。但由於張楊暗中與延安方面联系,消極怠命,蔣介石無奈,於十二月七日趕往西安督察。

蔣介石到達當天,西安城內已有學生遊行,散發“聯合陣線”的反政府傳單。據時任西安警察局長史銘的回憶:傳單的內容為:“打倒國民政府”;“擁護八項主張”;“擁護張副司令兵諫”;“擁護東北抗日救亡會”;“擁護中國共產黨”……

1991年,已经90岁高龄的张学良(图左)在接受采访时说到:当年的西安事变,大家都认为我是主角,但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实情,我只是名义上的主角,杨虎城(图右)才是西安事变真正的谋划者。

一到西安,蔣介石就召集張學良和楊虎城訓話,如果讓共產黨以獨立之名義在於陝西北部生存,那無異於我黨的自毀。但張、楊不予理会,堅持要與共產黨組成“聯合陣線”,一致抗日,雙方多次爭論,相持不下。

十二月十二日一早,東北軍出動一個師;西北軍出動一個團,兵變發生了。

駐蹕在臨潼華清池的蔣介石,聽到槍聲,當時他只帶有少數隨扈,慌亂中,他翻過後院一丈多的高墻,跌傷了脊椎,忍痛躲進一個山洞裡,天亮時被張學良的軍官找到,護送到楊虎城的私宅軟禁。

蔣介石被囚的消息被公佈后,西安城一片混亂,共产党方面抓住时机,組織示威遊行、组织群眾演講、撒發傳單,張貼標語,要求“聯合陣線,共同抗日”的口號聲震耳欲聾。

事變發生后,張學良派了一架飛機去延安,把周恩來、葉劍英和博古接來西安,參與談判。

再說,蔣介石被扣的消息傳到南京,謠言紛起,南京政府群龍無首,有人主張派飛機轟炸西安,出兵討伐,形勢十分緊張。宋美齡考慮到端納和張學良的友誼,寫了一封信,委託端納火速趕往西安,探望蔣介石的安危。

端納臨危受命,於十四日就趕往西安,一下飛機,就跟張學良去見蔣介石。

蔣介石被楊虎城的士兵軟禁在楊虎城的私宅裡。

端納進屋,看到蔣介石躺在木床上,面壁而臥,他喊:“Hello,G’issimo.”

蔣介石起身說:“你來了,我知道你會來的。”

端納說:“是的,我來了,夫人也隨後會來的。”

蔣介石臉色徒變,大聲說:“她不能來,她不能到這個強盜窩裡來!”

端納朝四周掃視後,把宋美齡的信件交給蔣介石說:“這是夫人給你的信。”

蔣介石接過信,讀著淌下了眼淚,據後來資料透露,其信的內容大致如下:

“……此間的親日派正想利用營救你的名義,發動內戰;其實,何曾是真的營救你?他們是希望你速死,好篡奪政權,出賣中國。日前接漢卿電云:他會絕對保障你生命的安全,並且說到這次舉動,單純是為了抗戰。南京的情形既是這樣,而西安的情形又絕非對你個人,望你要果斷,與漢卿合商救國大計,而速返南京,給親日漢奸以鎮壓。否則,親日派假口興師,結果是你與中國俱亡……”

沉默片刻,端納又說道:“你最好移一個地方,這裡不是你應該住的。”

蔣介石點頭道:“也好,我隨你去。”

不一會張學良備好車,送蔣介石和端納到了新住處,蔣介石令張學良坐下,張肅立不敢坐,蔣介石聲色俱厲,向他訓話,張不敢出聲,端納拉拉他衣襟,暗示他出去。

張走之後,蔣介石突然用英文對端納說:“Fineshed it is finished!(完了,全完了!)”

端納第一次聽到蔣介石說英語,頗為驚異。他沒有回話,只是對蔣介石說了幾句寬慰的話就走了。

第二天,張學良拿出一份通電,對端納說:“這是'人民陣線’八項要求,我本不願意提出,是楊虎城要堅持,我只得面呈。”

隨即兩人又去晉見蔣介石,張學良向蔣介石面讀八條通電:

1, 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派負責救國。

2, 停止一切內戰。

3, 立即釋放在上海被捕之愛國領袖。

4, 釋放全國一切之政治犯。

5, 保障人民集會結社自由。

6, 開放民眾愛國運動。

7, 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

8, 立即召開救國會議。

蔣介石聽罷,十分生氣,訓斥他中了别人的圈套,堅決回絕,并咆哮:“你要是把我當領袖,應趕快送我回洛陽或南京,不能講條件,否則把我當俘虜槍斃,不必多言!”

图中着长衫者为蒋介石,蒋身右三为瑞纳。

卻說宋美齡派端納前往西安,主要是要他打聽蔣介石的安危,端納探得蔣介石生命無虞後,立即飛回南京,二十二日陪同宋美齡再次飛往西安。

關於記述“西安事變”的中外版本,不下於千百種,各家各說,有版本說,端納第二次去西安的機上,宋美齡交給隨機當翻譯的黃仁霖一把手槍,說:“仁霖,我到西安后,倘有亂兵欲加辱與我,你就用這手槍將我擊死!”語氣悲壯,使人肅然。

在“西安事变”中端纳配宋美龄再赴西安。

然而,我查閱《黃仁霖回憶錄》,這是一本由宋美齡題書簽的著作,書中黃仁霖只提到他和端納同乘德國製造的“榮克飛機”飛往西安,期間因為天氣不好,在難洛陽待了一晚,第二天才到西安,以及如何在西安會見蔣介石,和張學良談判的細節……沒有提及宋美齡交待手槍的事。

蔣介石在西安被張學良軟禁了十四天,經過多次談判,十二月二十五日聖誕節,張學良和楊虎城,送蔣介石回南京,在機場上,蔣介石對張楊兩人訓話,嚴厲訓斥他們的過失和對國家帶來的危害,訓話畢,蔣介石對張學良道:“漢卿,你和你的部隊可仍然留在西安。”

張學良立正回答道:“不,我有罪,我要陪委員長一起回南京,自願接受軍法審判。”

於是蔣介石、宋美齡、張學良、端納、黃仁霖等人同機返回南京。

這場轟動一時,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西安事變”就此結束。端納也因斡旋有功,回到南京後,榮獲國民政府“大綬采玉勛章”一枚。(待續)

新华路时光

音乐欣赏频道   柏林森林音乐会《柏林的空气》西蒙·拉特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

点击视频右下图标可全屏收看

END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