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期刊备用】曹国选:西河口 大戏台

 新用户89134deQ 2023-02-08 发布于湖南

致作者一封公开信

     “乡土诗人”擂台赛专辑

       长篇小说《回水滩》

        电影大片《沉船100天》(剧本)

        优秀作品排行榜(阅读1000以上)

        乡愁征文专辑

                                                 

     西河口 大戏台
曹国选

【一】
重阳节前夕,我接到一份邀请,参加在永兴县西河口“三候祠”举行的“九九重阳庙会”祭祀活动,顿时百感交集、浮想联翩。
生在红旗下、长在山村中的我们这辈人,小时候到西河口赶庙会、看隔纸戏,是生活中一大乐事。
隔纸戏,官话称之谓皮影戏影子戏灯影戏。一台隔纸戏班,一般只有三个人,一个坐前台为文场,集唱念打耍为一体。两个坐后台为武场,操纵乐器和响器,既分工又合作,有时还得给文场帮腔对话、拖腔呐喊。一个隔纸戏台,一般也是在湾村的公厅屋里或晒谷场上拼四张八仙桌,座上正面糊榜纸、其他三厢糊油纸的框架。框架四周挂满各式各样、整齐有序的菩萨道具,多数是纸质的,也有皮质的。正中央挂一盏灯,先前是油灯,后来换上了气灯。戏灯一亮,开场锣鼓喇叭三通过后,隔纸戏开场。文场师傅灵巧的手耍起菩萨,演绎戏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唱念做打,将《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五虎平南》、《罗通扫北》什么的精彩历史故事演示给山里人。
隔纸戏由于师傅少,招待易,开销低,而且表演故事讲的乡土话,唱的本地腔,听得懂,记得住,为山里人喜闻乐见。地方地境传统节日举办香会庙会,禁山禁赌,山里人家生日喜庆,一般都会请唱几夜隔纸戏。农闲时大家伙也会凑些钱粮,唱上十天半月的。
西河口的隔纸戏远近闻名,独领风骚。
发源于仰天湖骑田岭山脉,流经桂阳、北湖、苏仙、永兴四县区八个乡镇的西河,最后与便江一道注入耒水。它是郴州市最大的本土河流,耒水一级支流。近300里的西河与有着“湖南小桂林”之称的百里便江交汇西河口,尽汇郴州北上之水,吞吐耒水湘江,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水上咽喉”,南下郴州水上交通要道,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人文毓秀之邦。楚怀王六年,西河口便有商船来往。明清时期,港口成为郴州有色金属矿、煤炭、竹木、茶油等特色物产的重要集散地,商贾在此泊舟登岸,络绎不绝,江边逐渐形成了两里路1000多米长的吊脚楼商贸街,绸缎铺面、钱庄当铺、百货南货,一应俱全。故水面开阔、林木茂盛、环境幽美、物质丰富、人气旺盛的西河口,冠以“小南京”之称。
西河口还是“义帝”故事的原生地。当年汉高祖刘邦派安国候王陵、绛候周勃、舞阳候樊哙前往郴县吊唁义帝熊心,西河口便是三候泊舟之处。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及人物,先祖于西河口立“汉王庙”,明朝改“三候祠”,配套建设古戏台,千百年来成为祭祀集会、舞龙耍狮的大平台,南来北往物质交流的大墟场。清光绪年间,隔纸戏流入西河口,古戏台很快热闹起来。中华民族一尚崇敬祖宗,仰慕先贤,古戏台成为慎终追远的历史大戏台,隔纸戏成为老百姓成为当地百姓、远近商客不可或缺的文娱休闲项目、重要的精神食粮,戏文中的精典故事更是茶余饭后的重要话题,成为传承历史文化、浇铸善性善根的重要方式。西河口的隔纸戏,比及其他乡村,规模大得多,水平高得多,知识面广得多,演出频率高得多,每年除了春插、秋收农忙时节,平常难隔三五天又会开唱。因此,古戏台上只要唱隔纸戏,台下总是拥挤不堪。
每每听说西河口唱隔纸戏,我们这些细把戏都欢喜若狂,天还没有全黑,晚饭还含在嘴里,便扛着板凳来到戏台前,占一个前面中间的好位置。平时做作业还想打瞌睡的我,看戏倒是精神十足,从师傅装香烧纸、开锣请神,到吹打“得胜令”收场,一直纹丝不动地看着,听着,有时还跟着师傅小声哼唱。戏散了,人走得差不多了,我才慢吞吞地起身回家,躺在床上眼睛还是睁开的,戏文故事还在脑海里回放呢。
那些年月,我觉得看隔纸戏比上课更有味,唱隔纸戏的师傅比学校的老师还有本事,甚至萌发长大后也唱隔纸戏的想法。每每放学后,把书包一甩,匆忙扒几口饭,便开始捣鼓起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猪牛皮子,只能用厚纸板剪出人的脑壳、身子、手脚模样,身子和每只手脚都分成两段,按照人物形象以及穿戴样式进行描绘镂刻后,用针线连结所有“关节”,再在手足腰间安上操作小竹杆,成为一个个活动菩萨,俨然原始的机器人。
隔三差五的,我把八仙桌翻过来,糊一面白纸,然后照着灯光,耍动菩萨,敲响锅盆碗碟,吹响含在嘴边的竹叶片,唱起了隔纸戏。像模像样的表演,逗得左邻右舍的男妇老少都捧着肚子笑。好些人欣喜不已,夸我比唱隔纸戏的老师傅还厉害!说等我长大后,他们想看隔纸戏时,既不用请班子,也不用走夜路了。
我的怪异行为被从外头抓副业回来的父亲撞见,不由分说地将菩萨全部没收,说我读书不用心,玩耍倒上心,让他火攻心!我生怕严父用棍棒教子,顿时吓得战战兢兢、痛哭流涕,母亲就护住我说父亲:你怎么就看不明白,人家都讲满崽聪明呢!你聪明吗?也来耍耍看,一个人能不能唱出一台戏?父亲这才冷静下来,瞅着那些有模有样的菩萨,若有所思。许久才一边修复破损的菩萨,一边脉脉含情地开导:满崽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你还是学生,要跟共产党走,听毛主席的话,以学为主,兼学别样,长大后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啊!

【二】
也许,正是隔纸戏的文艺启蒙,孕育了我一生的文艺情怀。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进步,隔纸戏难以满足山里人的需求。每逢春节、端午、中秋之类的民俗大节,特别是九九重阳节办庙会,西河口只能请永兴的花鼓戏班、桂阳的湘剧戏班来压台。对于这样的活动,我更是风雨无阻,场场不离。花鼓戏比及隔纸戏,更加直观,更加实在,更加高级,更加好看。特别是那些英俊潇洒的小生、婀娜多姿的花旦,成为我们这些后生伢妹心中的偶像、择偶的标准。因此,尽管经常听到“婊子无义,戏子无情”的说叨,读高中时听说永兴县花鼓戏剧团来学校招考演员,我也斗胆毛遂自荐,参加面试。也许五音不全,或者扮相太差,希望在梦中美得开心,醒来还是一枕黄粱。我好气,照着镜子骂考官:有眼无珠!然而,文艺爱好依然存在。高中毕业后,我没有被推荐上大学,却担任了公社文化辅导员兼电影放映员,接替了部分乡村的电影放映工作。
久负盛名的西河口更是锦上添花,在花鼓戏、隔纸戏共同繁荣的基础上,电影成为新时尚。山里人告别了一个季度看一次电影的时代,一个月先后能够在当地大队看上一次两场的电影。放映的影片先是8.75mm黑白的,后来才是16mm彩色的,要看35mm的大片,必须去县城,或者重点村镇。西河口属于文化重地,放电影的档次、频率相对高一些,成为为数不多的每月两次四场、而且是35mm大片的乡村。
山里人对电影倍感兴趣,更觉得神秘。他们叫花鼓戏为“人戏”,隔纸戏为“鬼戏”,电影就是“妖戏”。那么一方白布挂在空中,不晓得从哪里出来这么多人,又那么快地消失得无踪无影。那些人看得见影子,听得见声音,却摸不到身体,“不是神仙便是妖”呢!有人便围绕白布转圈圈,顺着手电筒一样的光柱找足迹,最后发现好像收进了胶卷中,藏在了片桶里。可又不相信,一个小小铁皮桶,怎么能装进那么多人?我告诉他们:这是电的作用,把片子上好多好多的照片射向银幕,连接起来就讲出了完整的故事,因此这种戏就叫电影。他们还是盘根刨底:电是哪个神仙的法宝,还是妖气?我解释不通,只有问道:你们去过县城、见过电灯电话收音机吗?都是电起的作用。这些人才恍然大悟、似懂非懂。有的老人家美美享受之余,也有遗憾,这电影好看,说话唱歌也好听,只是没有隔纸戏、花鼓戏好懂。
不管怎样,山里人看电影比看隔纸戏、花鼓戏热情高多了。只要晓得西河口放电影,又是“大片子”,三五里外的人下午收工人追人回家,囫囵吞下一些红薯山芋什么的,提一把干枯的竹丫枝或葵花杆,打起飞脚赶往人山人海的“三候祠”,在放映台的左右后三面,占一个好位置。放映一开始,稍后观众看不到,只有站起来。再后的看不到,便站在了凳子上。那些后生家、细把戏更巧,早早爬上了周边的大树上、阁楼上甚至屋顶上。电影放映结束,人们才点燃火把,像无数条火龙舞向四面八方,把西河便江的水面水下映成一条条五光十色的风景线,山乡的不眠夜还在响起电影插曲和一些经典名句呢。
这样的生活直到1983年初,我考上了国家干部才结束。然而,尽管“吃上了国家粮,住上了公家房”,工作也一直在永兴县委会机关,文化情怀一直装在心中。1990年调整干部时,组织上征求意见,我不假思索地提出,希望做点文化工作,果然当上了县文化局局长。

【三】
弹指一挥间,离开文化战线、也离开了永兴县20多年,今天回故乡参加隆重的“九九重阳庙会”,但见西河口已是今非昔比、地覆天翻。
与久违的乡亲老友促膝攀谈,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
谈变化,乡亲们如数珍珠。感受最深的是水环境。水环境质量是区域、流域自然环境的“晴雨表”。一度时期,西河口汇集西河、便江沿岸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曾经漂浮物不断,水体浑浊,臭气熏天,视觉不雅,嗅觉不佳,在这里设置的郴州市出境断面水质时有超标。眼下河水清如镜,照得见蓝天白云,照得见鱼翔浅底,照得见鸟语花香的生态美景,照得见湘南民居和谐的古韵古风。讲得最多的是经贸文化。森林古渡口百舸争流,商贾云集,经贸文化繁花似锦。经过1988年复修,2003年扩建,规模日益增大、档次日益提升的汉“三候”祠,占地达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主殿、观音、中堂、钟楼、厨房、客厅、餐厅等设施一应俱全。还有能够容纳5000人的露天剧场,与古戏台结成连理,常年歌舞升平,改革开放后更加兴隆。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举办庙会,祭祀“忠义三候”,大典场面宏大壮观。方圆数十公里朝拜信士云集,客流量成千上万,设“周礼古宴”数以百计。同样始于明朝中期的西河口龙舟竞渡活动,经久不衰。每逢五月初五端阳节,这里都会举行龙舟赛,西河口龙舟队代表永兴县参加省市比赛,多次载誉而归。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规划推出后,竹园组建成了西河的最后一个驿站,驿站内食宿设施完善齐全,为游客商贾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走进刚刚峻工的、设有图书馆、电脑室、棋牌室、多功能媒体室的综合文化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兴县汉'三候’祠重阳庙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划龙船(永兴塘门口西河村龙舟赛)”的匾牌熠熠生辉……
道未来,乡亲们信心满怀。一张“创建非遗村镇示范带重点规划”详细画图展示眼前,西河口古戏台正在排练一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生态风光大戏:建设楚汉风情小镇。在西河组原有地基上采用复古风格集中建房50余户,建设一个集楚汉风情文化体验、观光旅游、风味小吃于一体的商埠村落。二是特色修缮三候祠。让三候祠亮化、美化、特色化,使之成为楚汉文化、祭祀文化、尊老文化的体验中心,成为彰显“三候凭吊义帝”中“忠”“孝”“礼”“义”美德之平台,让汉“三候祠”成为郴州市网红打卡点和知名文旅名片。三是竭力彰显非遗品牌。加大特色包装宣传力,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积极探索“汉三候祠重阳庙会”、“西河龙舟赛”两项活动日常化机制,让游客每天都能亲身体验、共同参与,把非遗文化活动发展成为吸引游客、富民强村、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打造国际知名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观眼前,乡亲们感叹不已。“三候祠”前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派欣欣向荣、安定祥和的景象。数以万计的香客和游客自四面八方云集于此,本地乡村不论男女老少,还是在外经商务工村民,大都赶回来参加一年一度的盛会。人流推山倒海,顶礼膜拜,缅怀“三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福寿安康。各类民间戏剧纷纷登上大戏台,将历史的、现实的、人生的故事展示给世人。饱含民俗风情的龙灯狮子、各类歌舞杂耍穿梭街头巷尾,把古香古色的传统文化和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化融合一起,相得益彰。更加刮目相看的是,三五成群的仁人志士相聚茶肆酒楼,一边欣赏古今精湛艺术,一边交流产业创新、科技人文、风土人情之信息,可见传承中华文明、交流文明成果的古戏台,不仅是文化大戏台,还是经贸大戏台……
整整三天的观摩体验,我更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今天的“九九重阳”庙会,并非只是祈福,而是庆祝丰收、团结乡邻、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增进村民之间的感情,繁荣乡村文化生活,也是一种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一种炎黄子孙乡愁的记忆,更是一种现代文化的创新发展。悠久的历史大戏台已经成为崭新的时代大戏台,戏台上演的不再是单纯的传统戏曲,而是古今文化大荟萃,区域文化的大展示,更是新时代剧目的大预演,必将为繁荣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助推人文交流、创响文旅品牌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由此我深信,作为汇集郴州北上之水的西河口,必将按照美好生活的“郴州模式”,打造成山、林、水交相辉映的水景观,“可近、可观、可游”的亲水平台,带着美丽梦想,创造丰硕成果,走向湘江,走向长江。西河之尾的西河口一定能够后来居上,谱写出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压轴之作。

 

   作者简介:曹国选,男,1956年正月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一个小村庄。务过农,当过兵,曾任乡镇文化专干、电影放映员,县文化局局长,现为湖南省郴州市生态环境局退休干部,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坚持业余写作,作品散见于全国各类媒体,至今已有400余万字,其中160多篇获奖。创作的《公厅屋》、《哭灵》、《草根局长》、《那年头我的“灰色”乡亲》等4部长篇小说,《公厅屋》已由花城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

您看此文用时

  · 






读往编来

 1、乡土文学社章程

 2、乡土文学期刊征稿

 3、乡土文学招聘编辑

 4、会员文友出书方略

 5、乡土诗人擂台赛

 6、全国小小说大赛

滚动下方品味精彩


乡土文学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执行主编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编辑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排版工作室主任  朱吉述
副主任 施静云(兼散文组长)
期刊执行主编    丁    村
期刊编辑部主任  刘燕宏
编 委  马发军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刘燕宏
             陈 乐  陈德山  陈贤东 
             陈  缘   余   萍   雷青云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朱吉述
             姜盛武  杜盘堂  李   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