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对夫妻移居景德镇:种菜,做茶,烘咖啡

 感慨往事如烟 2023-02-08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给本就火热的宜居地大理又添了一波流量,而向往自由和静谧的人们早就开始寻找下一个生活悠哉、“精神生活”同样富足的乐土。极具底蕴又丰饶有趣的景德镇,从无数个小城里脱颖而出。

远道而来的异乡人奔赴这座“千年瓷都”,打造民宿,归园田居,自耕自食。在纵情山水,亲近自然的同时,日子越过越松弛,越过越“慢”。

图片

燕子和丈夫彪哥的一天,一般从6:30开始。院子里的4棵桂花树告别了花季,一旁的三角枫还落着叶子,他们会走出去,瞅瞅3亩稻田,或是菜园里散会步,看看2亩菜地里新种下的应季蔬菜:白菜、萝卜、香菜、胡萝卜、菊花菜、芹菜、豌豆、韭菜……“检视”完,心里稳当了,然后回到屋里喝茶看书、准备早餐。

用燕子的话来说,这样的生活,应该算得上“自耕自食”了。
图片

来景德镇之前,燕子和彪哥也曾在大城市里打拼。搬来乡下,主要是孩子的降生,他们希望可以给孩子一个在自然里的家。而之所以选择景德镇,则源于这里的自由:相比于城市,人与人之间既不感觉疏离,告别了朝九晚五,也没有机械式作息带来的无意义感。

2016年,燕子和彪哥在景德镇东郊的村庄寻到一处老房。屋前屋后就是老树,蔚然成荫,屋前则被稻田270度环绕,视野开阔;偏居一隅,又有二、三邻屋相绕。夫妻俩被这样的情景打动,自己设计,用了4年时间,在一处无人问津的老屋址上,重新盖了幢新房。
图片
200多平的大院子,布置了主人房和7间客房,房子内有天井,确保了通透,一扇可以看到风景的大窗,让采光和视觉感达到最佳。公共空间处,夫妻俩划分出了茶室、书房和餐厅。两人偏好简单的线条、实木质感的内饰,软装便在确保舒适之余,尽可能地简而化之。
图片

民宿名字“锄月”一词,源自陶渊明笔下的“晨兴理荒秽,带月禾锄归”。定居景德镇后,燕子才觉得,日子越过越松弛起来,和彪哥也有了时间,思考自己想做的事是什么。

第一件事是“当农民”,夫妻俩希望了解与食物、与土地的关系,自耕自食,一方面是在建立自己与土地的联系,“自然的运行,其实是有规律的,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什么时候食用,这些都有各自的节奏,我们要做的是顺应,就像一棵植物那样,自然地发芽、扎根,慢慢地向上生长。”燕子说道。向土地讨学的过程,其实也在学着如何“慢”下来。
图片

燕子与彪哥做的第二件事,和“自然教育”相关。“我们有两个孩子,一个8岁、一个3岁,大儿子喜欢下棋,小儿子就很喜欢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有了孩子,就想到了做这个版块。”基于此,民宿里的所有体验也和“土地”紧密相连着。

“就像种一棵树,我们花了很大的时间来培育土壤,虽然看不见,但是很重要,可以让他有一个很丰盈的童年。”
图片

比如,在以24节气为线索的夏令营中,来访的客人可以在播种时,带着孩子在实验田里插秧,或是丰收时迁来,去地里摘菜、收割。而身处乡野田间、没有了束缚的孩子们找回了好奇心,有时从林间采回来植物,动手做颜料、自制扎染,跟彪哥玩泥、学做陶……

燕子说:“我们不过建立了一个通道,一端连着孩子,一端连着大自然。看到孩子们在锄月的院子里自由自在的玩耍,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那草木的香气,那泥土的气息,构成了一个生命最初对生命的理解。在乡野的童年,我感受到的是自然的能量,也希望将这能量带到更多孩子的童年里。”

图片

图片
如今,燕子和彪哥在景德镇扎根快6年了,平日里,夫妻俩种田种菜、做民宿,办亲子活动,“每一天都把根扎在土壤里,与风一同生存,与种子一起过冬。”
图片

有人曾问燕子,在乡下的生活会不会太无聊?

燕子说道:“有一个小院,种上一些果树和花草,再开辟一块菜地,种上四季时蔬。再养上一群鸡和几只鹅。清晨在自然的照拂中开展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午后在院里随便找个舒适的角落打个小盹。傍晚一家人围坐在炉火旁吃一顿热气腾腾的晚饭,涮上刚摘下的新鲜蔬菜。缓慢紧凑,不疾不徐,遵循自然的节奏去工作和生活,多了许多从容,远离人群久了,与自然的距离是无限拉近的。”

图片

图片
浮梁锄月民宿

地址:浮梁县湘湖镇中坑小组(距景德镇市区20分钟车程)

图片

2011年,知音来到景德镇,学工业设计的她是来参加一个柴烧班。柴烧,是一种古老的陶瓷烧制技艺,因为燃料是木材而得名,它的魅力就在于人们很难预期最后的烧制成果。在柴烧学习班上,知音和其弈结识,后来喜结连理。‍
图片

这对85后小夫妻在景德镇陶瓷学院附近的山村里,花了4万8千块,买了栋房子,并在其中开设了自己的柴烧窑,与柴火、泥土在一起,烧制以食器、茶器为主的器皿。

慢慢地,生活和工作状态更趋稳定了,夫妻俩也更安心的享受农村的生活。租下了屋前的一亩农田,开辟了一小块菜地,开始了农耕之事。

图片

图片
近几年,其弈一直在做茶,也开始自己来烘制咖啡豆,“咖啡也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开始尝试自己烘制的。烘的过程自然就是一种学习,初次、二次都属瞎试,慢慢地也就有一点理解了。入门比茶更容易,要达到又好又稳定的话便又需要更努力才行了。但依然是一个放松的状态来面对,尤其豆子无法自己采摘加工,且各地差异很大,特点不同。怎样的咖啡为好咖啡?每个人喜好又不同,因而更像一条无止尽的求索之路。”
图片
很多人慕名来到知音与其弈的家,除了夫妻俩盖好的新楼,一幢隐蔽在小村庄里的乡宅,有着非常丰富的空间:客房、展厅、咖啡室、茶室、餐厅……展厅里摆放着他们的作品:首饰、陶艺和琉璃。在咖啡室外,摆了一台其奕自己做的陶罐,用来烘咖啡豆,光品种,就有厌氧日晒、水浇、酒桶发酵等十几个。
图片
“我们的客房算是一种真正的'民宿’,现在也是一栋独立的房子(我们住隔壁一栋,也是因为生活可以独立运转才重新得以开放),青砖老建筑,二楼两间客房,一间书房、一间小茶室。然后有独立的厨房提供给客人使用,还有连接客房和厨房的长廊,可以吃饭喝茶或者发发呆。一楼是工作室、展厅和一间咖啡Room,还有和山野相连的小院子。”知音感慨,“仔细想想,很多事情其实不用着急于眼下,时间沉淀后,它们都会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延续下去。”

图片

图片
其弈&知音的家

地址:景德镇市湘湖村

图片

在三宝路上,2021年新开启的行山樨园格外显眼。远远就能看到一幢白色的二层建筑,被铺满碎石子的下沉式庭院围裹着。一条青石板路从庭院入口延伸至门厅,一边走,还能听到从左手边的小池传来的流水声。置身瓷都,却能有一方世外桃源般的天地,这一切还要归功于主理人老傅的坚持。
图片
老傅是央美雕塑系出身,毕业后,在景德镇待了五年多的时间,对这里的一切颇为熟悉,也有很深厚的感情。后来去广州打拼了10年,为不同空间做过一段时间乙方,提供家具及艺术品的定制,有时间了,老傅也会和妻子程程来景德镇逛逛,看望朋友,大家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在外待的时间久了,老傅和程程萌生了“回来”的念头。
图片

打造民宿似乎也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十几年前,老傅就曾在日本体验过民宿,既不像酒店那么冰冷,同时主人也好,管家也好,都会跟客人之间保持友好、亲近的关系。

到后来,因为在广州工作的关系,老傅接触到了很多种类的空间,直到2020年,在三宝路上遇到了一处闲置的屋子,打造民宿的念头才终于开始落地。
图片
做民宿之前,老傅就曾思考过,到底什么样的民宿才是自己想要的?“很多时候,我们做硬装软装,喜欢用繁琐的方式与手法,或是材料去营造一个空间,可能空间本身更需要一个契机,可以让客人进来后,会有一种心境上的感受。”他向我们分享了曾经在日本旅行时的一段餐厅经历。那是间传承了300年的日料店,“每一块石头上的苔藓,每块木头上的包浆,你都能感觉到是时间的沉淀、岁月的痕迹。”

图片

图片
在室内,从挂在墙上的画,到局部的色调灯光,老傅一一把关每一件器物,“好的物件,是可以为空间提气的,而反过来,好的空间也能凸显物件本有的美感与价值。”基于此,空间内的陈设必须是为氛围服务的,影响这种感受的,都会被他“拒于门外”。
图片
如此反反复复,直到2021年,行山樨园才算建好。联系老傅时,他正在筹备位于景德镇的第二家。对于老傅来说,行山,有“行于山水间”之义,樨园则和院子里的几棵桂花树有关。他希望来过“行山”的朋友,每一次的到访体验都可以不同,“因为时间越长,沉淀下来的东西越是无可替代,对于空间来说,这也是它的生命力,是可以让它持续发生变化的部分。”

图片

图片
行山樨园

地址:景德镇市三宝路114号

图片
撰文|冰芯   编|邓凯蕾
特别鸣谢|英子同学
部分图片提供|英子同学(行山樨园、锄月)
patrick(其奕&知音工作室、行山樨园)

加简(其奕&知音工作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