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同志论人工智能

 heshingshih 2023-02-08 发布于安徽

最近,ChatGPT简直是火爆到不行。

人工智能仿佛一夜之间来到人们身边,成为触手可及的应用。

许多人感到突然。我是念文科的,平常不太关注科技,也感到突然。我试图去了解和学习,忽然就想起十多年,江同志曾在前一篇论文中,预言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01

在这篇发表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题为《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的文章里,江同志阐述了IT产业的地位作用、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发展战略。其中,多处提到人工智能。

他是怎么说的呢?

目前,正在兴起的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可以把网络中的各种资源虚拟成一台计算机向用户提供所需的计算资源。同时,量子计算、光子计算、生物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可望产生新的突破,计算技术和计算机体系结构面临深刻变革。

以人脑智能为基础,用仿生观念寻找新算法,一旦突破技术屏障,将实现传统计算机所无法达到的超大规模并行处理、超强容错和联想思维、高度自适应和自组织等能力,带来难以预见的信息技术革命。

而面对这样的技术革命,我国应当怎么做呢?

他也在文章中写道:

加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研究,推动信息学、物理学、生物学、认知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力争在多进制计算、语义分析、人脑结构模拟、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方面有所作为,实现原始创新。

图片
论文首页

02
这篇论文发表时,江同志已经82岁高龄。作为一位耄耋老人,也并非从事相关专业,为什么会有如此洞见呢?
原因大概有二。
一个,他在1980年代初曾经担任电子工业部部长,熟悉并了解这个行业,也认识许多这个行业的专家学者。
另一个,则是源自他对学术的浓厚兴趣。
作为解放前交大电机系的毕业生,江同志保留着知识分子的底色。老同学余力教授曾说,“他对教职和学术的向往毫不避讳”。
我们都知道的,江同志本打算在离休以后去当教授。只是历史的进程赋予了他更多的使命,教授没有当成,但学术依然可以从事。
那么他在学术上,一直以来有两个关注点:能源和信息技术。
对相关领域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间。
据《江泽民同志在武汉热工所》记载,在1960年代末,那时他领导的研究所从事的是核工业的研发设计。可是,在某次出差北京期间,他却主动带着部下去到某研究院,学习可控硅单晶体。这是一种电子元器件。
这位部下说,那时江同志就“对飞速发展的电子工业技术十分感兴趣”。
而据另一位同事回忆,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她亲眼见到江同志对小儿子说:
要关注计算机,学点计算机。
那个年代,恐怕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
图为江同志1994年在天津大学。
03
而在他的晚年,对信息产业的关注很大程度集中到了芯片上。
2006年12月,他邀请我国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座谈,其中不无忧虑地提到:
我国微电子产业在总体规模上有较大增长,但核心技术仍处在受制于人的局面。我们的研究人员要争口气,否则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总是卡我们的脖子。
这些论述在今天看来,自然是非常有预见性的。
抛开技术的内容,我们在这里,也许可以获得一个人生的经验: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天降的预言家。
唯有懂得多,才能看得远。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有丰富的输出。
几天前,我刷到一段江同志的讲话视频。视频大概是1995年,他在访问俄罗斯期间讲的:

要尽可能把我们的时间,用得来去学习。一个人学习了以后,就有一个高尚的境界,这个人啊就不会感觉到空虚了。

这段影像我此前从未见过,就感到很兴奋。

为什么呢?

因为说得好。话虽然很简单,但它表达了一个明确的意思:一个人精神的空虚,绝对是跟他不学习有关系。

人的脑细胞总是要活跃的,没有积极的东西去消耗它们,他们就只好内耗,从而产生许多消极的情绪。

这就是精神内耗。

而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系统地去学习和钻研,是充实精神世界的最好方式。那么到80多岁也不会没事做,还可以写论文。

对学习的终身热情,就是江同志留给我们的一大精神财富。

我想,如果他还在,此时应该在研究和ChatGPT的对话吧。

本文参考资料:

《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央文献/上海交大出版社

《日出江花》第四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江泽民同志在武汉热工所》,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