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识人面相术(六)声音(近听悠扬)

 潜岳修省 2023-02-08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曾国藩

曾国藩善于观人鉴人,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如何,经他观测后做出的判断,后来应验者达十之八九。《冰鉴》就是曾国藩为了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反复总结后写出的一部观看人、识人的专著。'冰鉴'者,取真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意。在这部书里,曾国藩摒弃了江湖中那种重形轻神、重奇轻常、重术轻理的习俗。重神而兼顾形,重常而辨别奇,重理而指导术,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论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

第一章《冰鉴》要义之六

六、声音

【原文】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浊下坠。始于丹田,发于喉,转于舌,辨于齿,出于屑,实与五音相配。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闻声相思,其人斯在,宁必一见决英雄哉!

【译文】人们说话的声音,跟天地之间的阴阳五行之气一样,也有清浊之分,清者轻而上扬,浊者重而下坠。声音起始于丹田,在喉头发出声响,至舌头那里发生转化,在牙齿那里发生清浊之变,最后经由嘴唇发出去,这一切都与宫、商、角、微、羽五音密切配合。看相识人的时候,听人的声音,要去辨识其独具一格之处,不一定完全与五音相符合,但是只要听到声音就要想到这个人,这样就会闻其声而知其人,所以不一定见到庐山的真面目才能看出他究竟是个英才还是庸才。

【原文】声与音不同。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喜如折竹,怒如阴雷起地,哀如击薄冰,乐如雪舞风前,大概以'轻清'为上。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则贱;声雌者,如雉鸣则贵,如蛙鸣则贱。远听声雄,近听悠扬,起若乘风,止如扬琴,上上。'大言不张唇,细言不露齿',上也。出而不返,荒郊牛鸣。急而不达,深夜鼠嚼;或字句相连,喋喋利口;或齿喉隔断,嘴啮混谈:市井之夫,何足比较?

【译文】声和音看上去密不可分,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声和音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声产生于发音器官的启动之时,可以在发音器官启动的时候听到它;音产生于发音器官的闭合之时,可以在发音器官闭合的时候感觉到它。辨识声相优劣高下的方法很多,但是一定要着重从人的喜怒哀乐中去细加鉴别。欣喜之声,宛如翠竹折断,其情致清脆而悦耳;愤怒之声,宛如平地一声雷,其情致豪壮而强烈;悲哀之声,宛如击破薄冰,其情致破碎而凄切;欢乐之声,宛如雪花于疾风刮来之前在空中飞舞,其情致宁静轻婉。它们都由于一个共同的特点﹣﹣轻扬而清朗,被列入上佳之口。如果是刚健激越的阳刚之声,那么,像钟声一样洪亮沉雄,就高贵;像锣声一样轻薄浮泛,就卑贱;如果是温润文秀的阴柔之声,那么,像鸡鸣一样清朗悠扬,就高贵;像蛙鸣一样喧嚣空洞,就卑贱。远远听去,刚健激越,充满了阳刚之气。而近处听来,却温润悠扬,起声的时候如乘风般飘洒自如,悦耳愉心,止声的时候却如琴师抚琴,雍容自如,这乃是声中之最佳者。俗话说,'高声畅言却不大张其口,低声细语牙齿却含而不露',这乃是声中之较佳者。如果发声之后,散漫虚浮,缺乏余韵,像荒郊旷野中的孤牛之鸣;急急切切,咯咯吱吱,断续无节,像夜深人静的时候老鼠在偷吃东西;说话的时候,一句紧接一句,语无伦次,没完没了,而且嘴快气促,或者口齿不清,吞吞吐吐,含含糊糊。这几种说话声,都属于市井之人的粗鄙俗陋之声,又怎么能跟以上各种声相比较呢?

【原文】音者,声之余也,与声相去不远,此则从细曲中见耳。贫贱者有声无音,尖巧者有音无声,所谓'禽无声,兽无'是也。凡人说话,是声散在前后左右者是也。开谈多含情,话终有余响,不唯雅人,兼称国士;口阔无溢出,舌尖无窕音,不唯实厚,兼获名高。

【译文】音,是声的余波或余韵。音跟声相去并不远,它们之间的差异从细微的地方还是可以听出来的。贫穷卑贱的人说话只有声而无音,显得粗野不文;圆滑尖巧的人说话则只有音而无声,显得虚饰做作。俗话所谓的'乌鸣无声,兽叫无音',说的就是这种情形。普通人说话,只不过是一种声响散布在空中而已,并无音可言。如果说话的时候,一开口就情动于中,而声中饱含着情,话说完了,话音还在听者的耳边回荡,则不只是温文尔雅的人,而且可以称得上是社会名流。如果说话的时候,即使口阔嘴大,却声未发而气先出,即使口齿伶俐,却也不矫造轻佛。这不仅表明其人自身内在的素养深厚,而且预示其人还会获得很高的声誉。

【要义】

由于人与人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生存环境不同、先天禀赋不同以及后天修养不同,等等,因而,人类的声音有很大差异,所以声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一个人的文化品格﹣﹣他的雅与俗、智与愚、贵与贱(这里指人格修养)、富与贫。

按照五行的分配,古人把声音分为:金声,特点是和润悦耳;木声,特点是高畅响亮;水声,特点是时缓时急;火声,特点是焦灼暴烈;上声,特点是厚实高重。

曾国藩承前人之说,认为人禀天地五行之气,其声音也有清浊之分,清者轻而上扬,浊者重而下沉,由是清者贵,浊者贱,道理说得很明白。

'始于丹田'句,曾国藩认为,声音中上佳者,应是始发于'丹田'中的。发于丹田的声音深雄厚重、韵致远响,是肾水充沛的表现。肾水充沛,身体自然健康,能胜福贵,因而主人福贵寿全。同时,这种丹田之气充沛,丹田之声洪亮悦耳,易引起共鸣效果,给人舒服浑厚的感觉。不好的声音,则是那种发于喉头,正于舌齿之间的根基浅薄的声音。这种声音气不足,给人虚弱衰颓的感觉,为肾水不足的表现,主贱主天。

曾国藩认为,'声'与'音'的区别是:人开口之时发出来的空气振动产生'声',此时空气受震动的密度大、质量高,发音器官最紧张;闭口之后,余下来仍在空气中振动而产生的是'音',此时空气振动密度已经减小,发音器官已松弛下来,是'声'传递的结果,为'声'之余韵,正如平常人们所说的'余音绕梁'。曾国藩用'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来表述这个意思。'蛙'声则'贱'。

人有喜怒哀乐七情,在语音中必然有所表现,即'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因此,由音能辨人之'征',即心情状态。曾国藩说的'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就是这个意思。

人的喜怒哀乐,必在声音中表现出来,即使人为地极力掩饰和控制,也会不由自主地有所流露。因此,通过声音来观察人的内心世界,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方法。

那么'喜怒哀乐'具体又有哪些表现呢?

'喜如折竹',竹子由丁它自身的韧脆质地的特点,'折竹'之声既清脆悦耳,又自然大方,不俗不媚,有雍容之态。

'怒如阴雷起地',阴雷起地之势,豪壮气迈,强劲有力,不暴不躁,有容涵大度之态。

'哀如击薄冰',薄冰易碎,但破碎之音不散不乱,也不惊扰人耳,有悲凄不堪一击之象,但不峻不急,有'发乎情,止乎礼'之态。

'乐如雪舞风前',风飘雪舞,如女子之临舞池而衣带飘飘,不胜美态,雪花飞舞之时轻而不狂不野,柔美而不淫不荡,具有轻灵飘逸的潇酒之态。

钟响与锣鸣,都属于雄声,即阳刚之声,声音粗壮,气势宏大。然而'钟'声洪亮沉雄,远响四方,余韵不绝,悦耳愉心,所以为'贵';而'锣'声则声裂音薄,荒漫沙嘶,余韵了无,刺耳扎心,所以为'贱'。

雉鸣与蛙鸣,都属于雌声,即阴柔之声,声音轻细,如旷野闻笛。然而'雉声清越悠长,声随气动,有顿有挫,抑抑扬扬,同样悦耳动听,所以为'贵';而'蛙'声则聒聒噪噪,喧嚣号叫,声气争出,外强内竭,同样刺耳扎心,所以为'贱'。

'远听声雄',是说其声有山谷之呼应,表明其人必气魄雄伟,赋情豪放;'近听悠扬',是说其声如笙管之婉转,表明其人必多才多艺,智慧超群;'起若乘风',是说其声有如雄鹰之翱翔,表明其人必神采飞扬,功名大就;'止如拍琴',是说其声如孔雀之典雅,表明其人必娴雅冲淡,雍容自如。

以上皆为'声'之最佳者,所以被曾国藩定为声之'上上'。

'大言不张唇'是谨慎稳重、学识深厚、养之有素的表现;'细言若无齿',表明其必温文尔雅、精爽简当、成熟干练。

以上是'声'之佳者,曾国藩也以之为'上'。

荒郊旷野,一牛孤鸣,沉闷散漫,有声无韵,粗鲁愚妄之人,其'声'大抵如此;夜深人静,群鼠偷食,声急口利,咯咯吱吱,尖头小脸之人,其'声'与此相似。至于'字句相连,喋喋利口',足见其语无伦次,声无抑扬,其人必幼稚浅薄,无所作为;'齿喉隔断,嘴嘴混谈',足见其吞吞吐吐,不知所云,其人必怯懦软弱,一事无成。

以上'声'相,当然属于下等,所以曾国藩才不屑一顾地说:'何足比较!'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