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自尊就是一颗闪烁着理性之光、真爱之光、信念之光、自由与创新之光的心灵之星,它是教师心灵天空最美的星。——杨多:《专业自尊:教师专业发展之源》,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近日在溯源相关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一篇文章:《专业自尊:教师专业发展之源》。文章从专业自明、专业自爱、专业自信和自主创新四个角度论述了专业自尊的表现或保持。结合文章,个人的理解是:专业自明来自对教育教学基本问题的长期思考与对现实问题的长期实践与探索,那些偶然的片段式的所谓成果,不足以自明并使他人明。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比如夸夸其谈、无所不知的教育专家,似乎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但因离教学实际甚远或因潮流善变而让广泛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形成大量“基本教育问题”太虚、太假、太无用的固定印象。有网友甚至形成这样的判断:专家就是专门胡说八道的一帮家伙。经济学家马光远曾感慨:“我深刻地感受到诸如此类,都是不自明的显现,也是没有专业自尊的显证——哪怕他是专家。所以,对于专业自明,可以用下面这个杠杆去衡量:对于现行的很多东西,是刺透纸背的理解,还是流于表面的引用,然后回到自顾自的话语体系之中?专业自爱是对所待学科与教育的珍惜和热爱,或基于职业道德和学科思想、价值观所形成的最为基本的责任感。我们可以对内嘲讽,但并不躺平或放弃,这是专业自爱的一种表现。那些如日本作家中岛敦在《山月记》中所写的:”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 ,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种种纠结,暴露的是“才华不足之卑劣的恐惧和不肯刻苦用功的无耻之怠惰”,这便是不自爱。专业自信来自宽广的学科视野,以及对教育教学本质知识及其规律的掌握,来自对相关问题解决路径的清晰与当下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的熟悉与判断。专业自信还表现为一种专业坚守。在《谈十字街头》一文中朱光潜先生就曾指出:“老庄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白云观以静坐骗铜子的道士。易学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街头摆摊卖卜的江湖客。佛学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祈财求子的三姑六婆和秃头肥脑的蠢和尚。这都是世人所共见周知的。”教育流俗不仅体现在表面繁华、层出不穷的老词与新词,还在于随意变化或后知后觉的相关文本。所谓新词,是对现象或概念的不求甚解地随意“创造”,所谓旧词,就是一段时间内对国外某个理论的铺天盖地的论证其“伟大、光荣和正确”。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的:倘若我们仅仅满足于外国教育理论的移植;仅仅自闭于自我学科的孤芳自赏;仅仅执迷于“量化研究”而忽略了“质性研究”的范式;仅仅停留于空泛的思辨和议论,我们的教育学术就难以成熟发展。这些都是专业不自信的根源或表现。自主创新应该源于教育实践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自觉意识,不囿于传统、不骛于虚声,不伏于世俗、保持相对独立的专业探索、专业主张和专业立场。就小了讲,就是让每节课上出自己的味道,并努力支持学生在这个课堂味道中自然的、自由的生长。对于诸如“在知识界,最缺乏学术上的独立意识和自由思想的似乎应当首推中小学教师这一群体”(王淦生:《教师何以言行分裂》,中国教育报,20060627)这样尖刻话语,无需如中二学生一般听到不符心理时的话语就过激反应,只需以实际行动自证即可。文章辞藻略显华丽,不过亲切,其同时作为一种提醒,声音是冷静的。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有这样一个论断:“自尊自爱的感觉,是自律的基础。自律的核心,就是学习自我照顾,承认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自己,这是走向自立的关键。”自明是前提,自爱是基础,自信是条件,自创是保障——它们成为构建专业自尊的源泉与外显,成为专业自尊得到被认可的基石。一个学科有了专业自尊,学科价值才能彰显与被认可——其实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学科与个人才能在学术探索中自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