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毛红军”内部的一场争论,带给今天的我们怎样的启示?

 gudian386 2023-02-08 发布于山东

【开头的话】我是一个从军14载,热爱国家,敬仰伟人的80后。在这里,记述重要人物,揭秘历史瞬间,追忆过去激情燃烧的岁月。

您的关注、阅读、点赞,是我笔耕不辍的宝贵动力!


90多年前,“朱毛红军”内部,曾经发生过一场争论。

今天再回头看去,那场争论,是功勋等身的革命家们思想路线的一次充分碰撞,是我们的党和军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一次重要淬炼。

一场斗争,一种阵痛,一次成长。从那以后,毛泽东的政治艺术、军事才能和理论思想,越来越被众人所认识,他也成为中国革命克服千难万险,最终走向成功的关键。

文章图片1

来自红四军内部的隐忧

“朱毛红军”,也就是红四军。1927年,朱毛井冈山会师,红四军宣告成立,朱德是军长,毛泽东是党代表。

这支看似统一的部队,其实内部成分十分复杂,大致可分为“正规军”和“农民军”两个派别。

“正规军”主要是指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残余部队和湖南宜章农军,而“农民军”则以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袁文才和王佐的井冈山农民自卫军为主。

两股力量来历不同,经济状况、战斗力也不同,产生摩擦在所难免。

南昌起义余部,有叶挺独立团的老底子,是经过严格军事训练的正规部队,武器好,战斗力强,上井冈山之前,部队每月每人发饷12块大洋。而毛泽东带领的井冈山农民部队,每月每人只有3块大洋。

为了平衡,毛泽东废除发饷,改为供给制,红四军官兵平等,每人每日发菜金5分钱,每月共1.5元,每月每人另发零用钱2元。

然而,一到作战的时候,“正规军”往往担负着出击穿插、冲锋陷阵的任务,军事贡献很大;而“农民军”则主要负责助攻掩护、守备防御,军事上的贡献远不及“正规军”。

差异化的贡献,平均化的待遇,自然引起双方的不满,此为“红四军”内部矛盾之一。

文章图片2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矛盾,源于红四军前委。

当时,毛泽东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前委是直接隶属于中共湖南省委的党组织。而朱德担任的是红四军军委书记,按照毛泽东“党管一切”的原则,关于红四军的一切事务,都要受前委的领导。

由于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失去了阵地的依托,处于动荡飘摇的阶段。为了精简机构,提高军事指挥效率,毛泽东决定以前委的名义,暂时撤销军委,将原先军委的权力全部划归前委统一领导。

对于“精兵简政”的想法,朱德、陈毅、彭德怀等当时红四军的军事首长还是赞成的。但精兵之后,红四军前委到底如何来指挥决策,大家还是很有想法。

文章图片3

另外,对于如何处理党和军队的关系,军队的任务到底是打仗还是建立根据地,军队到底是要自上而下的民主,还是自下而上的民主,这些问题双方也有不少的分歧。

部队的领导层出现了思想分歧,下面的官兵自然也跟着动摇起来,一时间红四军内部议论纷纷。

“二月来信”让红四军内部更加动荡

1929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二月来信”,信中对红四军的前景很悲观,要求红四军分散成小股游击队,转入民间,毛泽东和朱德要“毅然地脱离部队速来中央……”

毛泽东坚决反对:“瞎搞,不切实际的指挥。这是要把这支部队葬送掉。”毛泽东气呼呼地说,“我不离开!拿轿子抬我也不走!”

朱德尽管也不认同中央的来信,但出于“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本能,他觉得毛泽东对待中央来信的态度也不太妥当。

如此一来,红四军的内部矛盾,被这封来信进一步激化了。

文章图片4

外部的严峻形势,容不得红四军持续混乱下去,6月8日,前委召开扩大会议,想解决这些争论。毛泽东表示,“我不能担负这种不生不死的责任,请求马上调换书记,让我离开前委”。

由于毛泽东执意离开前委,朱德又是争论的当事一方,会议便委托陈毅主持前委工作,筹备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

6月22日召开的红四军七大会上,陈毅代表前委对毛泽东和朱德分别作了工作上的指正。改选前委时,陈毅当选书记。

文章图片5

“有朱无毛”,红四军陷入窘境

红四军七大之后,毛泽东情绪低落到了极点,身患疾病的他带着三个月身孕的贺子珍等6人,以及一部分部队,黯然离开红四军,到闽西特委开展地方工作。

陈毅则去上海向党中央报告红四军内部矛盾日益激化的争论。

没有了毛泽东,也没有了陈毅,朱德一人负责红四军行动,问题随之出现。

红四军开始实行“自下而上的民主”,凡事不论大小,都要充分讨论,讨论之前前委也没有初步的方案,于是讨论问题大都是吵吵嚷嚷,争论不休,各个纵队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提建议。

于是乎,1929年8月,红四军先是主动进击闽中,由于人生地不熟,部队损失不小,幸亏及时听取了身在闽西养病的毛泽东的意见,重新折返闽西,才让部队免受更大伤亡。

同年10月,红四军又“冒进东江”,被粤军蒋光鼐击退,红四军仓促撤出退向赣南,遭受了井冈山“八月失败”后的最大失利。

文章图片6

得知红四军主力进军东江失利,毛泽东赶紧以闽西特委的名义致信朱德:外线作战不宜远离根据地,仍应坚持在闽西、湘南发展,部队重返闽西为好!

陈毅后来感慨地说:“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毛泽东不在,政治领导没有确立,这过了头的“民主”也着实害人不浅。我挂帅,的确不行。

萧克后来也回忆:“冒进东江”失败后,“当时的士兵干部都有这样的感觉,毛党代表在时,队伍多,工作好。想念毛泽东同志,希望他回到红四军,这是全军的普遍要求。”

文章图片7

“九月来信”挽救红四军于危亡

在上海,陈毅向党中央汇报了红四军的情况,他的书面报告对红四军的战略战术、组织编制、政治工作、政策策略、斗争艺术等,都作了相当客观的叙述,如实地反映了红四军各方面的问题,体现了陈毅的襟怀坦白、公正无私。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周恩来、李立三对红四军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红四军的许多经验做法“别开生面”,照这些办法做,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就很有把握发展壮大。

这样的评价,让陈毅大为惊讶。在红四军时,他也爱红四军,但总觉得毛病不少,纠纷很多。

而今到了上海,到了中央,从大城市、从全国的高度回头一看,吵吵闹闹的红四军竟是那么坚定正确地走着胜利的革命道路,气呼呼的毛泽东、朱德竟带头创造了这么多宝贵的经验!

不上高山,难见平地。人们往往需要突然登上一个高得多的视点,才能看清自己走过的道路。

文章图片8

受党中央安排,陈毅代为起草《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这封信对当时的革命形势、中国革命的特征、红军中的种种错误观念都进行了阐述,特别是对于“朱毛争论”,“九月来信”更是给出了3点意见:

一是对红四军七大在处置朱毛分歧时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自己不先提办法,而交下级自由讨论,放任了内部斗争”;

二是指出朱毛各自在工作方法上的问题;

三是指出了纠正的方法。

“九月来信”,为红四军内部思想的统一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成功召开奠定了基础。

陈毅从上海回来后,传达“九月来信”精神,对毛泽东和朱德的争论各有肯定,也各有批评,总体上是支持毛泽东的主张,要求部队维护毛泽东和朱德在部队中的威信。

红四军内部的争论由此解决。毛泽东于1929年11月26日回到红四军,陈毅向毛泽东当面做了检讨,毛泽东则向朱德、陈毅等表示诚恳接受中央来信中对他的意见。

文章图片9

11月28日,毛泽东分别给中共中央和李立三写信说,“四军党内的团结,在中央正确指导之下,完全不成问题”,“我大病三月,现全好了”。

毛、朱、陈三人坦然释怀,隔阂消失,使这场争论风波犹如分娩前的“阵痛”,终究迎来瓜熟蒂落的时刻。

1929年12月,他们三人齐心合力,在福建上杭召开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古田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案》,批评了各种错误思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而在党和军队建设史上树立起一座至今闪着光芒的丰碑。

革命精英的争鸣带给今天的启示

红四军内部这场争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整体认识水平。

这场风波与红四军领导层的年轻气盛有关。年龄最大的朱德40岁出头,毛泽东35岁,刘安恭刚刚30岁,陈毅只有28岁,上文未提及的林彪才20岁出头,基层党代表们则大多同林彪的年龄相仿。

要求这群年轻气盛、心高气傲的革命者客观冷静地看待分歧,未免苛刻;让他们有话憋住不说,更难。

这或许也是红四军以及那一代共产党人的创造活力所在,如果相互之间总是以礼相待,一遇矛盾便打着哈哈绕着走,红四军恐怕也难成气候。

总体上说,这是一群有理想、有朝气、有闯劲,却难免“自以为是”的革命精英。

文章图片10

还要看到,初创的红军实行什么样的领导体制,如何处理党组织和军队的关系,怎样在农村创建根据地,各地都没有经验可循,无论是党中央还是红四军,都处于探索、观察和选择之中。

不要觉得今天我们从书本上读到的那些耳熟能详的革命路线、斗争对策好像也很平常。在当时谁都不知道路该怎么走的情况下,在茫茫黑暗中摸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需要莫大的智慧、勇气、决心和毅力,也需要付出血的代价。

可以说,探索革命道路,试错成本极高,挽回代价极大。

在探索过程中,最可贵的是这些年轻的革命精英们襟怀坦荡,一心为公,无论观点如何冲突,讨论如何激烈,甚至演变成会上的指责或谩骂,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挽救党和红军。

参与者萧克回忆:“那时党内不忌讳争论,党的文件、党章都规定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员对问题有看法,在未作出决定之前,可以自由讨论……还说'可以举行争论’。所以,大多数人从关心党、爱护党的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看法,展开争论。”

文章图片11

当争议结束后,毛泽东、朱德、陈毅为代表的革命者更是正确看待自身的问题,主动作出检讨,谈笑间隔阂一扫而空,红军队伍体现出了更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历史长河里,从来就没有理所当然的成功,今天看来早已众望所归的领袖,在当年也经历过迷茫、斗争、批评的考验。

毛泽东在红四军不可动摇的地位,在经历这场成熟前的“阵痛”后,完全树立起来;毛泽东经历这场“阵痛”后,也在政治艺术、军事指挥和理论认识各方面跃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所谓领袖来自实践,为历史选择,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