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粤西散记|年例与游神——东海岛的元宵节

 陈荣生文字小屋 2023-02-08 发布于广东

       年例,是粤西地区人民过年的贺岁方式,是粤西地区一项盛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也是老祖宗留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目的是为了祭祀神明、祭祀祖先、祈愿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新年期间,湛江各地的年例活动如百花竞放,遍及广大城镇乡村。年例与春节等传统节日不同,是粤西地区特有的文化习俗,充满独特的地方风情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

The Lantern

Festival

图片

我们的老家东海岛调文村,年例的日子刚好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去的疫情三年里,因为防疫管控都没有举办年例游神,今年重新恢复,格外让人期待。

因为在同一天办年例的不止我们一条村,按照往年做年例,每次从市区回去,如果稍晚一点出门,就肯定会塞车。所以今年元宵节当天,我们一家人特意起了个大早从市区赶回去。

这一路上几乎畅通无阻,老爸一脚油门,早上八点多我们就已经跨入了老家大门。

一回到我就开始期待游神,生怕错过。像小时候一样,激动地好几次跑到村里的大路上翘首以盼,站了好久都没啥声响,旁边的大人说还有好久呢,先回去吧!(游神的队伍要一连走好几个村,所以游神的进村行走路线事先有规划好,在经过的路上用特定的旗子标出来。)

后来我甚至还回房间睡了个小小的回笼觉,因为早起实在太困了。因为游神时间长、空间跨度大,大队伍经过哪条村通常都是没有准确时间的,村民们每当远远地听到开路先锋小队的“大声公”通知、警车鸣笛,再加上大锣一敲,就知道游神队伍要来了。

图片

等待的时间实在好漫长,11点多的时候我们干脆先在院子里烧烤,打算边吃边等。没想到刚刚开始烧第一批,就听到了久违的鸣笛声,于是大家马上放下手中的食物撒腿跑出去,实在不愿意错过游神队伍的任何一个环节。

游神的时候每家每户都要在大路旁摆上供桌,上面插着香、摆着三小杯酒、三碗米饭和一只熟的全鸡。爷爷奶奶一早就把供桌准备好,还有线香和红包,待会要分发给游神队伍里负责收红包的工作人员。供桌不远处的树干上挂着长长的鞭炮,先锋小队提前派了工作人员过来通知每家每户:“鞭炮要等'公伯'走了以后再烧。”意思就是等游神队伍结束以后再放鞭炮,放完鞭炮基本就等于游神活动仪式的结束,大家可以各回各家了。

“来了来了”,在众人的雀跃声中,开路鸣笛的警车呼啸而来,后面就是正式的游神队伍了:最先出场的角色永远都是济公,演员装扮成济公模样,摇着破烂的蒲扇,一跛一跛地往前走,手上还拿着一个鸡腿吃着。跟着的是“回避肃静”、鸣锣开道的仪仗队,后面是长长的车队:私家车队摩托车队花车队(我称之为“广告车队”),紧跟着还有少先队仪仗队旗队各路神仙队(我只看清了有“华光”)等等。有些神仙是“坐轿子”的,需要好几个人推(轿子下面装了轮子)或者扛,有一些神仙是让人用棍子支着身体或者头像举着走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如果看到“轿子”上摆着插满香的香炉,那观者就可以把香插在上面。奶奶和妈妈手上都拿满了香,每次看到这样的轿子或者收香的人经过时,都会赶快分出去几支香给对方。

图片

舞狮队分成前后两组,经过每家供桌前狮子都要过来拜拜,一旁还有负责收红包的工作人员。狮子在拜拜的时候,他们会对我们说“新年好”之类的吉祥话,我们也用祝福语回答,然后奶奶就会给他们红包。

插香和给红包算是游神队伍行进过程中观者和参演者、神仙的互动。

图片

飘色队可以说相当于“春晚上的儿童节目”,孩子们(一般不超过10岁)化上戏曲妆,穿上戏曲服饰,扮成各种传统戏曲人物,五彩斑斓。坐在特制的飘色车上被大人推着走。一部车子就是一个传统戏曲故事。每年的游神,飘色队总是格外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回去足以津津乐道好几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穿令箭队对我来说是一支特别神奇、勇敢、充满了神秘宗教色彩的队伍。每一辆神仙轿子顶上,都站着一位敢穿令箭的“勇士”(今年还看到了一位女士也穿了令箭),他们被当地人们视为“神的化身”。长长的令箭穿过他们的舌头、耳朵、嘴唇和脸颊,但是并不见流血,也毫无痛苦的表情。这种看似“违背”科学和医学的行为,背后的原理也困扰了我们这些城里长大的孩子很多年。有个叔叔跟我解释了一下,不过我还未求证过,现在就姑且把他的说法放在这里吧:

1:令箭是纯银的,银具有柔软性,事前都是用高度白酒沉泡杀毒过的。

2:穿令箭的人一般都是喝白酒,基本呈现半醉亢奋状态(特定环境下的亢奋状态)。

3:面颊区域的毛线血管和神经是相对薄弱,因此流血是较少的,痛感在半醉亢奋状态下可以相抵消的。

虽然知道了原因,但是每一次看穿令箭我都还是会为人体的神奇奥妙而倍感惊讶。他们的惊险性总是最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在游神队伍中最有话题性,也最能推动人的观赏情绪高涨到顶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粤西有句话叫:“年例大过年”,这种烈火烹油的热闹场面,只有亲身体验过才知道其中的趣味。湛江很多地方都有年例游神这种民俗,但是不同地方举办的时间不一样,游神队伍的组合内容和道具服装形制可能也有些许差别。不过就是这种差异性,才更加平添了几分观赏的趣味感和新鲜感。时间上的错开,也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在正常开展的情况下,过一次年,一个人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前后吃十几次年例都有可能。

等最后一批“公伯”神仙的轿子一过,四面八方都响起了家家户户点燃的鞭炮声,震耳欲聋。游神仪式就在这样的烟气弥漫中结束了,总是让人意犹未尽。大家收拾好自家的供桌,各回各家吃年例大餐。喧闹的村庄大路上很快安静下来。

下一次的游神,又要到明年的元宵节才能看到了。村庄的日子,就在这年复一年的期待中,周而复始。

图片
图片

那个过年期间

年例排满档期

神仙周街游

鞭炮满地响

锣鼓喧天

处处有大餐吃的

鲜活湛江

回来了

The Lantern

Festival

东海岛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小海岛,如今多家大型工厂企业在这里驻扎,甚至从我们老家的楼顶就能望见远处的烟囱和厂房。

这里的现代工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与此同时岛上居民仍然保留了非常原始和传统的节庆民俗仪式。

一古一今,现代与传统在这片小岛的红土地上交融、碰撞,无疑是一场现代工业文明和传统农业社会习俗的对话。

这样的文化奇观,大概就是体现了岭南文化中多元、开放、兼容的精神特质吧!

这段时间看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戏剧史》,作者在书中探求戏剧的最初渊源时,追溯到了原始歌舞。余秋雨先生认为“戏剧美的最初因素,出现在原始歌舞之中。”

而原始歌舞与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礼仪又是不可分割的。湛江的很多特色节日民俗,例如游神、傩舞等等,不仅有实用功能,也有观赏价值,都是在特定节日中祈求神灵保佑同时又能被人观赏的仪式,娱神又娱人。

它们都具备了原始歌舞的元素和性质,富有古拙的色彩、神秘的威力、狞厉的美,以及原始的活力和生命力。而恰恰就是这些原始,构筑了粤西湛江人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认同,增强了家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年例成为了每年过年这里最大型的文化活动。

Lantern

Festiva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