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00字长文:岳飞蒙冤而终时为何众叛亲离?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

 昵称21405352 2023-02-09 发布于湖南

我是个连续创业者和投资人,我看问题的角度往往有所不同。

就《满江红》来说,有这么几点史实跟电影情节是大相径庭的,也和我们以往的印象有很大出入。

读懂这些,你会对人生和人性有更高的认识。

图片

1、岳飞在南宋“中兴四将”中名列最末,其在抗金战争中既非领袖,也不是功劳最大。

这么说,不是否定岳飞的功劳,和他的忠勇。而是说,岳飞在当时并没有后人想象那么大的影响力。

中兴四将是张俊、韩士忠、刘光世、岳飞。

其中张俊平定江浙对高宗有拥戴之功,韩世忠平定苗刘政变拥立高宗复位,刘光世是靖康之难时在济南追随康王的,中兴四将中,岳飞是资历最浅的,也是唯一跟高宗不亲的

宋孝宗在1166年立定格目的“中兴十三处战功”中完全没有岳飞。要知道,宋孝宗在1162年就已经为岳飞平反了,而且是在太上皇高宗的同意下。有史学家甚至认为孝宗平反岳飞,根本就是高宗授意的。

中兴十三处战功分别是:张俊明州,韩世忠大仪镇,吴玠杀金坪、吴玠和尚原,刘锜顺昌,李宝密州胶西唐岛,刘锜扬州皂角林,王琪、张振等建康采石渡,邵宏渊真州胥浦桥,吴珙、李道光化军茨湖,张子盖解围泗州,赵撙蔡州,王宣确山。

图片

2、岳飞遇难前,正是他本人的事业巅峰,也是当时南宋朝廷拥兵最多的将领。这直接导致了他被冤杀的悲剧。

在南宋抗金诸将中,岳飞年资较浅,最早在前朝主将宗泽部下,靖康之乱后长期为张俊节制,因军功逐步崭露头角。

宋朝扬文抑武,生怕武将拥兵自重重演五代篡立,对带兵将领防范甚严。张俊和刘光世这么亲近的主将,为免猜忌,都陆续主动上交兵权。这样,也给了岳飞、刘琦等青年将领脱颖而出的机会。

岳飞的奋斗史,从1128年脱离杜充(继任老将宗泽)开始。他回到兵荒马乱的老家相州,召集了一些同乡,组建了岳家军的最初班底,在伪齐政权的腹地,攻打士气低落的伪军,逐步扩充实力,被朝廷任命为统制

次年,岳飞与同乡、同僚、同为统制的刘经火并,收其军,实力大增,兵力数千。那时候的南宋朝廷,被金军追得狼奔豕突,自顾不暇,也就默认了他的行为。

岳飞正式成为一方主将,是绍兴二年(1132年)在郴州破曹成“伪军”,实力大为增加,被朝廷任命为镇南军承宣使,岳家军改号神武后军牛皋董先李道等所部也被拨归岳家军,岳家军兵力得到扩充,达到2万多人的规模。

岳飞在绍兴四年(1134年)第一次北伐,收复襄汉六郡,声威大振。次年调回洞庭,平复杨么叛乱,收其军,兵力扩充到5万多人。岳飞进封武昌郡开国公,后又升荆湖北路、襄阳府路招讨使,成为一方大帅

绍兴六年六月,岳飞第二次北伐,长驱伊洛;十一月,第三次北伐,进军蔡州。

三次北伐的胜利,让岳飞成为当时北伐的代表人,朝廷也拟将刘光世的5万部队交其掌管。这样的话,南宋40万大军,除各地镇守军队外,野战军大部都归岳飞指挥

图片

3、岳飞被杀的原因,并非高宗和秦桧卖国求和,而是功高震主、尾大不掉,触犯了宋朝武将骄横拒诏、颟顸干政的大忌。

绍兴七年(1137年)二月,岳飞奉诏觐见高宗,陪侍一个多月,君臣诗词应和,十分融洽。高宗将岳飞升官至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并有意将刘光世所部王德郦琼等兵马五万余人隶属于岳飞,所以在某天下朝后,特意把岳飞召至寝阁,掏心窝子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我把全副身家都交给你了!

这时,宰相张浚(非武将张俊)和枢密使秦桧却认为风险太大,不能把全国野战军精华归于一人,何况岳飞此前多次与上级翻脸脱离,经常抢夺和火并同僚,于是从中作梗,说服高宗撤回成命。

岳飞跟张浚吵了一架后,写了封辞职信,直接就跑到庐山为母守墓去了。高宗下令让他回来也不听,只好下诏令鄂州军营将佐立刻敦请岳飞还军,又派张宗元到鄂州军中做宣抚判官。命李若虚、王贵去庐山请飞还军,李若虚劝了岳飞六日,岳飞才答应受诏朝见,还军视事。此后张浚也因事被罢免。

高宗虽然在这次事件中给足了岳飞面子,但君臣嫌隙却因此产生了。高宗心中不免动摇:这样骄横的将领,我能够托付身家性命吗?

恰逢这时,形势大变。金国的主战派宗翰失势,在这年七月死去,掌权的完颜挞懒擒刘豫,废伪齐,向宋求和,愿归还黄河以南故宋地,放还高宗生母韦氏,归还徽宗梓宫。

而岳飞在武昌军中,却力主反对和谈。高宗召中兴三将面议,张俊附和,韩世忠反对,岳飞极力反对,认为金人反复无常,不可信任,让高宗下不了台。而后高宗重用秦桧,开启和谈,岳飞多次上书反对,字里行间有讥讽之意,还以辞职相胁迫,高宗不准。

图片

4、岳飞被冤杀这事,可谓巧之又巧,但凡有一点不那么巧合,岳飞父子也不至于落得这个下场。

高宗和秦桧热热闹闹地跟金国议和了几个月,还没谈成,形势又变化了。

绍兴九年(1139年)秋,兀术、宗干等人发动政变,杀死主和的完颜挞懒,兀术掌权。次年五月,兀术亲统十万大军,直趋开封,进攻南宋。和谈破裂,岳飞所言都成为现实

高宗于六月一日命三大宣抚使韩世忠、张俊、岳飞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之衔,分别晋封太保、少师、少保(岳少保就是这么来的),举兵北伐,收复失地。

岳飞所部在鄂州已整训3年,兵强马壮,得命后立即开赴前线,与兀术大战一月有余,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而于七月二十日进驻朱仙镇,寻机与金军主力作战。兀术无法在东京立足,不得不准备逃回老巢,岳家军则准备一鼓作气,直捣黄龙。

胜利在望之际,岳飞写下了那篇千古传颂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穷途末路的兀术,碰到了他生命中的救星,一名大宋的叛徒。

兀术正准备渡过黄河向北逃窜的时候,有个北宋时的太学生求见,对他说:“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以愚观之,岳少保祸且不免,况欲成功乎?”兀术因此决定暂不退兵,静观其变。

果然,高宗打的是以战促和的主意,他早在七月八日得到郾城大捷消息后,见好就收,以“兵微将少,民困国乏”为由,向岳飞发出了第一道班师诏。

七月十八日,颍昌大捷,岳家军众将大举向东京合围之际,第一道班师诏送达。岳飞鉴于当时完胜的战局,上书争辩,不愿班师。

两天后,大军先锋已进抵朱仙镇,兀术仓皇逃出东京,岳飞却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诏旨措辞严峻:命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本人去临安朝见。

功败垂成,岳飞又等了五天,才怀着满腹的怨气班师回武昌。

岳家军退师后,兀术重整旗鼓,攻取了岳家军收复的河南故地。这又反过来证明了高宗对形势判断正确,岳飞收到十二道金牌仍拥兵逗留5天,也证实了高宗对岳飞的疑忌并非多余,班师诏令实属英明。

图片

5、岳飞被立案调查,是老上级张俊领头诬告,属下十二营主将中就有9位参与揭发举报。他为什么会这样众叛亲离?

和大家印象不同的是,岳飞班师回武昌后,立即亲赴临安觐见高宗,自请辞职。高宗热情予以慰勉,向其解释朝廷的用意和不得已。事后,令岳飞回武昌行营,继续领兵。而且,次年(1140年)二月,金军再次侵略淮西时,岳飞还率军驰援过(实未参战)。

四月,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主将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八月,岳飞被免职,回庐山闲居。十月,被大理寺下狱。

十一月初七日,宋金和议成,南宋放弃了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国土,纳表称臣进贡。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赐死,其子岳云和手下第一猛将张宪在狱中斩首。(风波亭是后人编的了)

三人被处死的理由都是谋反。按这个罪名来说,只杀“首恶”三人实属太过仁慈,背后的原因很明显,就连高宗本人也知道是冤案,只是岳飞此人不得不杀而已。所以秦桧面对韩世忠的质疑,也心照不宣地说“莫须有”。

但是程序上却是令人信服的。

岳飞部下第一猛将、前军统制张宪的副职王俊,亲笔书写告首状,向都统制王贵控告张宪谋反。王贵将状纸交给太尉、枢密使张俊。张俊下令逮捕张宪和岳云,得到一份伪造的口供,立即上疏指控岳飞谋反。

高宗遂同意召岳飞到临安,秦桧派殿前都指挥使杨沂中前往宣召,岳飞自认光明磊落,毅然随其回朝。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投入大理寺狱中,由万俟卨等主审,最终以零口供的方式判决岳飞等3人谋反。

张俊是岳飞的老长官,彼时官居太尉、枢密使,主动上交兵权,实则是武将之首。他上疏弹劾岳飞举兵自重,意图谋反,分量非常重。

而岳家军十二营主将中的9位,包括王贵、王俊、姚政、傅选、董先、徐庆、庞荣、李兴、李道等将领的证词非常关键,尤其是身为岳飞左膀右臂的王贵。他们的检举揭发让岳飞百口莫辩,最终蒙冤而死。

岳飞冤案的核心是皇上对于军权的控制,除岳飞外其他军事将领看得很清楚。因此在构陷岳飞的时候,其他人都避而远之,甚至老上级张俊、搭档王贵和大部分骨干下属也一同参与诬告。

图片

6、岳飞被冤杀后,除了部分官员为其喊冤,或认为审判程序有问题之外,在当时并未引起朝野关注。

岳飞案的第一任主审官是御史中丞何铸,他经过审慎调查,认为岳飞谋反证据不足,系被人诬陷。何铸如实禀告秦桧,秦桧却直接告诉他:“此上意也!”

秦桧改命万俟卨主审此案。万俟卨用尽手段,岳飞也宁死不自诬,乃至以绝食抗争。

审理期间,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认为岳飞无罪,与万俟卨竭力争议,均遭罢官处分。宗正卿赵士㒟以全家百口担保岳飞无罪,也遭万俟卨弹劾而革职并逐出临安。只有韩世忠,虽然与秦桧据理力争,但因为高宗念旧,未遭牵连。

临安百姓智浃、刘允升、范澄之分别上书为岳飞申冤,均被株连。刘允升被下大理寺处死,智浃、范澄之后来都死于流放地。

除了这寥寥无几的下层官员和百姓,朝野上下,绝大多数人都对此保持沉默。

真相非常残酷:南宋从皇帝、大臣,到百姓,没有人想要北伐中原,更别提踏破贺兰山缺了;兵荒马乱14年,大家都疲惫不堪,普遍厌战,眼巴巴地等着尽快和金国完成议和,回归和平生活。

宋史里对靖康之乱后的百姓生活,多有着墨。

反复拉锯战的河南淮南地区,生灵涂炭,百姓逃亡殆尽,十室九空,用岳飞自己在奏折中的话说:开封周围“无一家可以供赋”。哪里会有百万父老乡亲箪食壸浆翘首盼王师

身处前线的江浙一带、两湖一带,不是被金军侵掠,就是盗匪横行,百姓逃亡,田园荒芜,地方官不得不将百姓强制圈禁,相互连坐,以免逃亡。

大后方的四川福建两广等地,因为前方年年战乱,不得不承受高昂的税负,和不断的征兵,说民不聊生、插标卖首一点也不过分。

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无论是黔首黎民,还是文官武将,甚至皇亲贵胄,家家都是家破人亡,贫困潦倒

宋金和议达成后,不仅金国权贵们额手称庆,中原百姓尤其感激涕零,南宋治下官民无不长舒了一口气。大家在破衣柴扉间露出久违的笑容,开始张罗空无一物的过年,筹划来年的春耕。哪里顾得上关心岳飞这位北伐英雄的生死?

历史上的岳飞,就像《三体》里的罗辑,明末的袁崇焕。没人感谢罗辑,没人感谢袁崇焕,也没人感谢岳飞。

图片

7、解铃还需系铃人,成也北伐败也北伐,岳飞在时隔20多年之后被平反,是高宗的授意,更是宋金和战形势使然。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被高宗疏远后,在惊惶中病死,新科状元张孝祥等人上书要求为岳飞昭雪冤案。以宰相万俟卨为首的大臣们大都表示反对,认为平反岳飞将会导致朝野对宋金和平的国策产生疑问,对大局不利。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为了巩固自身地位,率军大举南侵。南宋经过20多年一代人的休养生息,已经恢复元气,军民抗金情绪重新高涨,朝野对于平反岳飞的呼声强烈。

次年,高宗退位为太上皇,养子赵昚即位。宋孝宗为了鼓舞全国军民士气,在禀明高宗同意后,正式为岳飞平反,同时开始厉兵秣马。

作为一个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孝宗继位后不久就发动了”隆兴北伐“,8万宋军被1万金军打得大败,双方对峙近2年后,不得不议和撤兵。

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眼看着南宋中兴的一代名将接连陨落,北伐后继无人,自己的一番抱负恐怕要付诸东流涕零之下,孝宗令太常寺为岳飞拟定谥号,初拟忠愍,次年最终确定为武穆

请注意,这时距平反已经过去了15年了。

宋廷官员广泛访问故将遗卒,岳飞三子岳霖也多方搜集父亲遗事,最后由国子博士顾杞整理出一部岳飞传记初稿。此后,经过官方的反复宣传,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形象开始在民间传颂。

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韩侂胄定议伐金,奏请宁宗批准,将岳飞追封为鄂王,追赠太师。

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成吉思汗分封诸子,举兵攻灭西夏,南宋朝野为之震动。权相史弥远为鼓舞军民士气,将岳飞改谥“忠武”,是武将最高谥称,相当于文官的“文忠”。

朱元璋推翻蒙元统治后,为了彰显明朝的正当性,追封岳飞为“武圣”(废姜太公),配享帝庙。

清朝入关后,顺治皇帝忌惮岳飞所代表的精神,刻意对其忽视,并抬高关羽地位来压制。雍正四年,岳飞被移出武庙。雍正八年,关羽正式被追封为“武圣”。

而岳飞,则直到清末民初,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图片

我是亏过5个亿的五千叔,读书行路阅人无数。如果你有创业、管理、财富方面的疑惑,欢迎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