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板桥是个苦命人,也是个幸运儿

 mengk4fz0yyf5h 2023-02-09 发布于海南
 雍正十年(1732),也就是在郑燮四十岁不惑之年时,赴南京乡试,终于得中举人。虽然年龄已经不小,但至少是中举了,他禁不住悲喜交集,十载征途始见发达,然而,此时父母、继母、妻子、儿子都已相继亡故,他又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何处宁亲惟哭墓”“捧入华堂却慰谁”等等诗句。这正是他命苦的原因,他决意继续奋进,在得到友人程羽宸资助千金后,即赴焦山读书三载,于乾隆元年(1736年)至京参加会试,一举得中进士。他此刻十分得意,大概与孟郊《登科后》的心情相似,孟郊作诗句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板桥则是特意绘制了《秋葵石笋图》并题诗以自贺,“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祥。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说他幸运,是他在有生之年凭借自己的能力考中了进士,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他在44岁能中进士,也不晚,毕竟一中进士封妻荫子,是个大事业。归有光69岁才援例做了一个贡生。蒲松龄才是个“岁贡”。所以,郑板桥是幸运的。
郑燮盼望朝廷尽快授以官职,以施展抱负。但一等就等了6年,在京待了1年,回扬州等候补缺又是5年。这也是他命苦,一般情况是不用等这么久的,这里面肯定有各种各样的黑暗,说明清朝政府吏治黑暗,已经深入膏肓了。其间生活来源自然还是靠卖画,由于身价已与往昔大不相同,求画者非常多,《申报馆丛书·续集》中记载:“既贵复来,则持金帛乞书画者,户外履恒满”。乾隆六年(1741年)九月,郑燮刚刚被召入京候补官缺,结果却补了个知县的缺,他甚为失望,在家信中说:“初志望得一京官,聊为祖父争气,不料得此外任。”他作诗句“潦倒山东七品官”,还刻闲章“七品官耳”以自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