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用《周易》 构建和谐

 福兴堂图书馆 2023-02-09 发布于北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其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理念,连续三年在全会报告中提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已把“构建和谐社会”推到自提出以来的至高点,这是我党历史上前所未有。

《周易》是世界上第一部哲学巨著,它运用“卦”的基本爻线,取象比类,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万物之性,蕴藏着丰富深奥的哲理。《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等诸子百家思想的渊源,大到治国小到日常生活,各门学科无不注入了它的血液。甚至来自古印度的佛教文化以及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也无不与之相融相通。八卦中的太极,双鱼环抱,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那样的平衡、对称、稳定、和谐、循环、统一,其原理代表着中华民族对宇宙,对人生的智慧观察和深刻思考。韩国的国旗是太极图,美国著名贝尔研究所的所徽是太极图,新加坡机场的机徽是太极图。由此可见,《周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周易》有占卜的内容,占卜的结果启示了事物变易微妙的关键因素,暗示入们在有难时趋吉避凶,在通泰时居安思危。因此,《周易》并非仅仅是占卜,而包含着处世的智慧,这与以人为本,构建平安、和谐的社会两者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在幸福之中。

“和谐社会”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和谐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周易》学认为,宇宙万事万物分阴阳两大类,并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包括人在内,其发展变化都是阴阳消长和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及相互作用的结果。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对立统一,互为作用,互相制约,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达到和谐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寿命长,而一些人寿命短;一些人健康强壮,而另一些人疾病缠身:在同样努力下,一些青少年学习成绩优良,而另一些青少年却成绩低下:些人婚姻美满幸福,而另一些人的婚姻却离异分手;一些人生活幸福快乐,而另一些人则灾祸不断;一些人仕途顺利,而另一些人则举步维艰等等。这些差别都是先天因素不同而形成的,《周易》知识可以帮助人们缩小甚至消除这些差别,使大家都能愉快地度过一生,达到和谐的目的。

有人提出:旧中国穷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难道都是命不好吗?那是整个社会制度的问题,马克思所以伟大,唤醒了无产阶级站起来闹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相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这就是先天因素的差异。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运用了《周易》知识,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运用《奇门遁甲》,占领了中国版图上的生门延安。1938年5月,在《论持久战》中预测到抗日战争的胜利;1946年12月9日预言,“香港问题将来可按协商办法解决”,如今港、澳的顺利回归,应验了这一英明预见;1956年6月,在《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里规划了“高峡出平湖”。果然 1992年4月3日15时20分,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压倒优势的赞成票,表决通过了“三峡工程议案”。如今,“高峡出平湖”早已实现;1962年1月 30日预言,“中国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需要100多年时间”。这与第二代领导人制订的“三步走’战略非常吻合:1965年5月,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词里预测到了“神五”上天....

毛泽东同志的雄才大略,神机妙算令人叹服,得益于精通《周易》知识:每逢重大历史关头,毛泽东同志敢于顶住巨大压力,谋惊天动地之计,出力挽狂澜之策,得益于运用《周易》知识:毛泽东的光辉思想,非凡伟绩和巨大魅力,总是超越时代,泽被后人,得益于运用《周易》知识,而其折射的智慧之光,永远熠熠生辉。

如今,无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还是新闻报纸的头版,甚至普通百姓茶余饭后闲聊话题,都离不开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讨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集全社会之力,而执政党更是其中关键。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了解、学习、运用《周易》知识指导决策,造福百姓,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未雨绸缪,方能运筹帷幄。

《周易》中的《临》卦,就是上古时期领导艺术的一个总结。《临》下兑,上坤,兑为泽、为水,属卑湿之所;坤为地,为土,具有包容一切的美德。两者结合,正是居高临下,君临臣子之象。象辞曰:"泽土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意思是说,在上位者必须爱护,包容百姓,要用教化的方式来治理天下。象辞所说,无疑是儒家“王道”思想的折射。王道也好,霸道也罢,都是古代不同的统治方式,是领导艺术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运用。这与我们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自主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思想因素,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的精神是一致的,

《临》卦中蕴含的领导艺术很多,可以说关涉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方面面。《周易》里说“上下交而其志同,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意思是说君臣关系好就志同道合;君臣关系不好,上下阻隔,国家就要灭亡。可见,君臣和谐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存亡。当你把矛头指向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同样把矛头对准了你:当你把伤害推向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同样会把痛苦施加于你。你懂得保护别人也就懂得保护自己。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人与人关系越和谐,相处越融洽,我们的生活越稳定,我们的人生越美好

和谐的前提是化解矛盾,在数千年中华文化传统中"和"、“同”“齐”“构”这些范畴具有重要位置。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强调“和为贵”,以“大同”为理想,以齐天下为己任,以“均贫富”为安邦之策,无疑是顺历史、顺天时、顺民心的时代创举

综观中国历史,凡国泰民安者,无不和之善也。古有西汉休养生息,以安其

民,成就了“文景之治”;唐太宗体恤民情,轻徭薄赋,成就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继往开来,安置百姓,重用贤臣,天下大治,成就了开元时的辉煌;康乾励精图治,平叛敉乱,社会安定和谐而出现了“康乾盛世”

人们对“和谐”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礼记·礼运》中记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其亲,不独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这一段话,具体形象地勾画了一幅民生和谐安乐的“大同社会”的生活图景

自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尤其是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年来,我们党在这方面的认识逐渐深化,理论更加成熟,经验更加充实,机制体制也趋于完备。由过去侧重人与社会的和谐,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和谐”的内涵更趋于丰富

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一个多么和谐安宁的理想社会,一个多么美丽浪漫的人生追求

“和谐社会”的提出,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部分的发扬,更是现代文明所要求的时代精神,也是共产党人的崭新的历史使命。为完成这一神圣使命让我们运用《周易》知识,勇敢地正视矛盾,解决矛盾,谋民族社会之大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