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5岁以后,该不该降低自己的择偶标准?——辩论赛后记

 石头盐 2023-02-09 发布于广东

● 辩论赛后记

               35岁以后,

该不该降低自己的择偶标准?

     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参加辩论赛居然不是在学生时代,没有经历的遗憾直到35+才弥补了一丢丢。面对这个辩题的时候,赛前有一些纠结,选正方还是选反方?不料小组里大家选择反方的一下子就满额了,所以留给我什么就面对什么吧。

第一次打辩论赛,我很谨慎,赛前在朋友圈里留言收集大伙对辩题的看法,结果出现了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我的两个好闺蜜竟然因为这个辩题在我的留言区激烈地争论了起来。她俩来回交锋让我意识到身边亲近的两个人婚姻观和择偶观竟是如此的不同,如果放大到更多人群就更不必说了。

     该不该降低标准,对于临近35岁未婚人群是那么敏感又是那么尖锐,在我的理解里甚至有一点残酷与无奈。面对这种真实情境时我真想逃避。它对大龄未婚女性尤其不公平。辩论时,场上反方小伙伴一辩一句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说“35岁为什么要降低自己的择偶标准,不要说35岁就是到50岁,死都不要降低”,我坐在对面望着她,看着她飘飘的卷发白皙的皮肤,自信的说着观点,默默感叹“年轻真好啊!30岁都不到的妹子。” 只可惜她只表明了态度,却没有解释深层的原因,在辩论时就显得单薄和缺乏认同感。是啊,没到这个年龄去用现在的自己假设今后多年的看法和选择是很难的。

     回顾自己从前的择偶标准,和她一样,我在20岁~25岁时是如此的明确。对于择偶标准里的对方和自己的年龄差异,身高,长相,职业,兴趣爱好,性格类型,共同话题等等有如此清晰的条条框框,可是走着走着,这些标准却悄然在时光中渐渐地改变了。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那么在意对方的家庭背景、不那么在意年龄的差异,不那么看重长相与职业,我一点一点学会了看见差异,求同存异的相处之道。在我28岁的时候遇到我现在的老公,没有觉得很特别,没有觉得很吸引,只是有一种感受叫做安心与归宿感在他身上找到了,于是很快就结婚组建了我的家庭。当我回忆起80年代经典的爱情电影《牧马人》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走进婚姻前后的感受像极了里面的女主人公,简单又大胆,我们都在步入婚姻之后继续成长着。

我思考着为什么很多人都更加支持身边35岁+未婚人群适当调整降低自己的择偶标准。从善意的角度出发,是来源于担忧和牵挂,特别来自父母长辈亲人。他们出于自己对人生阅历的经验和规律,他们深知35岁是一个坎,35岁是大多数人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最艰辛奋斗的过程,而面临着大多数人已经组建家庭,唯独自己的子女和晚辈仍然单身,他们担忧的不仅是当下,而是更长远的未来十年数十年,他们更担心他们看不到的岁月孩子只身一人是否能够足以面对人生起伏。父母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子女降低标准去寻得更多的择偶机会,一方面又担心退而求其次,委屈了孩子,没有获得幸福的婚姻。如果降低是个刺痛的字眼,不如换成适当调整。现实的存在让35岁以后未婚的人群更加有必要去问自己,什么是自己最在乎的事情,什么是自己最可以失去和最不可以失去的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做什么样的自己,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伴侣。

经历了35岁以前的故事,有很多人还能坚持自我,他们亦或不被理解,坚持自己标准的人,他们内心强大,不会简单屈服于外界,劝说是无效的。他们选择长时间单身,选择丁克,单纯为自己活不影响他人,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应该被尊重和理解。只是人活着活着,一个人面对的时候,总有许多个瞬间,他们不愿再面对孤独,不愿再一个人默默扛下所有,原先在他们眼中那些如此在乎的标准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他们对幸福的渴望变得简单纯粹,不在35+改变,也许会在45+改变。那么不在他们没有想通的时候强求,只在他们真正改变自我的时候给出最真诚的建议,送上祝福,祝愿每一个单身人在未来的路上找到真我,活得开心!

80年代怀念旧时光

想多你一枚粉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