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物进校园,原来这么神奇……

 一线教师丁爸 2023-02-09 发布于浙江

01

这几天早上刷牙的时候,开始听沈祖芸老师的全球教育报告。

沈老师的教育报告,这几年都有购买收听。

报告既有全球视野之下的教育探视,也有具体个性化的一线前言实践。

今天早上,已经听到第三讲了。有机会,我把每一讲都分享出来。

02

第三讲的主题,讲的是动物进校园。

通过孩子与小动物的相处,培养孩子的社会性情感。

我们都知道,社会性情感中,同理性是尤为重要。

但是同理性这些社会性情感,光靠说教是没有用的,而是需要大量、真实、具体的体验。

动物进入校园,就增加了这种体验的可能性。

报告中,北京未来城学校。校园里一头小鹿去世了,由于小鹿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会经常投喂小鹿,连上体育课,小鹿也会跟孩子们一起玩。

小鹿的去世,让孩子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最后大家提议,为小鹿举办一场追思会。追思会上,孩子们在卡片上写下了对小鹿深深的怀念。经过大家提议,学校把小鹿的去世日定为校园安全日,并在校门内为小鹿建造了供大家缅怀的墓地。

孩子们日常与小鹿朝夕相处,后来小鹿去世,大家用各种方式缅怀。对于感受他人需求、情感、价值,几乎是一场沉浸式的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社会性情感就在无形中被培养了。

03

放眼全球,许多地区对于动物进校园都有各自的探索。

沈老师把这些探索概括为两点。

第一点,动物辅助教学。

让孩子学会照顾一只小动物。照顾小动物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

这个过程,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孩子知道自己要定时照顾小动物,万一哪一次没有照顾好,孩子们可能会自责,并采取相关措施。

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归属感。动物会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情绪,也会有比较清晰的生物反馈,这会帮助孩子判断与调整自己的行为。

第二点,协同构建世界。

北京怀柔区九渡河小学,操场上可谓是各种动物扎推,学校俨然是一家动物园。一下课,鸡、鸭、鹅、小鹿、小猪、小兔等小动物都冲着孩子跑来。

想想这个场景都比较震撼。

不过小动物们可不是单纯陪着孩子们玩,还要给孩子们“布置”任务的。

比如羊驼在操场上,到处留下粪便。学校就把如何处理羊驼粪便变成了一个课题让学生去研究。

结果学生真的拿出《将羊驼粪便转化为植物肥料》的可行性报告,并实施推广。

周边学校听说九渡河小学有很多小动物,就去买。为此,九渡河小学的学生们就为各种小动物编写饲养手册。

原来看起来棘手的动物问题,到最后变成了学习任务。动物不再是动物,既是孩子们的学习伙伴,也变成一种教学资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