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平常听音乐时,会将音乐设置成哪种播放模式? 相信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单曲循环”。 其实,除了音乐有“单曲循环”,有一种生活方式也叫“单曲循环”,那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式生活。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单曲循环”是因为喜欢,后者的“单曲循环”,却是因为习惯待在了“舒适区”。 这也是很多人即便对现状不满,也很难迈出改变步伐的根本原因。 漫画家几米曾说:“今天的生活是由3年前决定的,但是如果你今天还过着和3年前一样的生活,3年后你一样得这样过着。” 人生最怕的,莫过于把日子过成“单曲循环”。 01 “单曲循环”,等同于浪费人生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群结伴而飞的大雁,落在公园的湖边,它们打算把这里当成暂时的窝,待到秋天来临时再飞往南方过冬。 公园里的游客看到大雁后,纷纷掏出饼干、鱼片等丢给大雁。 每当游客丢下食物时,大雁们都会一哄而上。 久而久之,它们习惯了不需要自己觅食,只依靠游客们投喂的生活,过得无比惬意。 转眼间,秋天到了,它们该去南方了。 但,此时的大雁,因为习惯了每天犹如“单曲循环”般舒适的生活,一想到飞往南方又远又累,它们最终选择了放弃。 随着冬天的来临,湖面结冰封冻,大雪下个不停,公园里的游客越来越少,大雁的食物也随之越来越少。 躲在洞穴里的大雁们瑟瑟发抖,又冷又饿。 一个冬天下来,数只大雁竟被活活饿死了。 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中说:“别以为目前的舒适是一种享受,享受惯了这种舒适,你也就变成了呆子、傻子,最终必将一事无成。” 所有舒适,都有代价,所有懈怠,必有苦果。 大雁因贪图一时的舒适和安逸,过起了日复一日“单曲循环”式的生活,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生活中,很多人也是如此。 “我们来的时候都很年轻,我现在36了,把青春都耗在这了,我现在学东西慢了,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还记得前些年唐山市的那位大姐吗?随着路桥收费站的全部取消,36岁的大姐丢了“铁饭碗”,不管不顾大哭大闹。 我们都喜欢待在舒适区里做事情,这令我们感到踏实。但踏实的同时,我们也很容易就陷入了“单曲循环”的陷阱中,根本意识不到危机正在步步逼近。 习惯了朝九晚五单曲循环式的生活,就如同温水里煮青蛙,慢慢失去改变的动力,直到危机出现,才悔不当初…… ![]() 02 真正厉害的人,早已摆脱了“单曲循环” 知乎上有个话题:“有哪些让你醍醐灌顶的人生真相?” 其中有个回答说:“如果你觉得努力不能让你过得更好,那么躺平更不会。它只会让你待在舒适区,一边焦虑,一边无所事事,直至最终被你的同龄人远远甩在身后。” 待在舒适区,舒服当前,代价在后。 走出舒适区,痛苦一时,受益终身。 真正厉害的人,早已摆脱了“单曲循环”式的状态。 几年前,朋友小元在一家单位做记者,当时受网络新媒体的影响,单位效益急剧下滑。 意识到时代潮流的不可逆转,小元每天都在思索,接下来的人生道路该如何选择,是“顺势而上”,还是“逆势无为”? “顺势而上”,意味着顺应趋势,进入到完全陌生的新媒体行业。 “逆势无为”,则意味着依然待在原单位,日复一日重复着信手拈来、却毫无动力地工作。 小元是一个有着强烈进取心的人,权衡之后,她迅速跳槽到一家新媒体公司。她说: “年轻人还是要敢于尝试,敢于跳出舒适圈。我已做了最坏的打算,即便转行失败,凭借自己的能力,也依然可以找到工作……” 而直到她离职,她的同事还在劝她:“外面太不稳定,即便现在效益不好,至少还能保证按时发工资……” “既来之,则安之”,原本优秀的文笔,加之持之以恒的努力,凭借多款爆款文章,小元很快在新媒体公司崭露头脚。 两年后,她辞职创业,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收入较之前翻了数番。 而她之前的同事,还在为降薪裁员大动肝火。 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在年轻时选择了舒服安逸,当你吃尽了舒适区的红利,时光总会在某一天让你连本带利地还回来。所以,该奋斗的年纪,千万别选择了安逸。”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固步自封,满足于现状,迟早会遭受惩罚。 在变化面前,努力摆脱“单曲循环”式状态的人,才能更好地应对变化,拥抱未来! ![]() 03 不断精进自己,才能掌控人生 新型社交营销平台Referly创始人丹尼尔·莫莉,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到,作为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她最担心的不是公司倒闭,而是害怕它会变成一家“僵尸”公司。 何为“僵尸”公司?很简单,就是裹足不前的公司。 公司如此,个人亦是如此。 人最怕的,就是将日子过成“单曲循环”,待在舒适区里停滞不前。 只有不断精进自我,才能更好地掌控人生。 以下两点建议,助力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A.跳出“舒适区”的意识 有个著名的实验,叫“螃蟹定律”: 将一只螃蟹放进竹篓,它会凭本事爬出来。 但将一群螃蟹放进竹篓,却没有一只能爬出来,因为当其中一只爬到篓子口时,其他的螃蟹会把它拖下去。 “竹篓”就意味着舒适区,当周围的人都习惯了“单曲循环”的模式,即便你想“爬出”,其他人也会将你拽回。 你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换个环境。 当然了,也许有人会说,我暂时还没有能力从当前的环境中跳出。 没关系,谁都不可能一下子脱胎换骨。 我们能做到,是先要有“跳出”的意识。 B.提前储备,增加核心竞争力 人为什么不敢跳出舒适区? 答案很简单,没有核心竞争力。 没有核心竞争力,就只能“坐以待毙”吗? 当然不是。我们可以提前准备。 著名导演赵宝刚,初中毕业后就进入首都钢厂,成为一名工人。 工厂每天千篇一律的生活,让赵宝刚心生厌倦,他希望有朝一日能离开工厂,寻找自己想要的人生。 所以,当其他人下班之余都无所事事时,赵宝刚一个人学起了各种乐器和外语。 在他看来,自己提前学习的东西,有朝一日一定可以派上用场。 果然,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1983年,赵宝刚的储备技能终于派上用场,他被选为《四世同堂》的演员,人生就此发生改变。 老话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不要等到下雨才修缮房子,不要等到口渴才想起掘井。 从现在起,跳出“单曲循环”的生活设定,提前准备,提高核心竞争力,过有把握的人生。 04 写在最后 有句话说:生活不是用来重复的,唯有不断“突围”,才能离好运人生越来越近。 人生需要警醒,我们需要从日复一日的“单曲循环”状态中抽离出来,跳出“重复陷阱”,告别“舒适区”。 唯如此,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找到生活真正的出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