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玉风云录(上)

 宜昌石头书屋 2023-02-10 发布于湖北

       都知道国人能吃,
  天上飞的(除了飞机)
       地下跑的(除了汽车)
       水里游的(除了轮船)
       都能变成美食!

       别以为四大帮派、八大菜系是说着玩的?
  炒,煎,泡,焗,烤,蒸,煲,炖,烩等等技法是纸上谈兵?
       《舌尖上的味道》是拍给外国人看的?

       错!
  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
       吃是最重要的,
       喝是最舒服的,
       吃喝缺一不可,
       吃饱喝足才是国人所能体会的最大幸福!

       我国的吃是有文化的。
  《史记·郦食其传》称: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老子也把吃提高到无以伦比的地位: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基也”。

       于是“吃”变成了“食”,
  “喝”变成了“饮”,
       结合起来就是“饮食”。
       国人用的筷子在道家眼里,
       可以升华为平衡、阴阳、天地、乾坤。
       用筷子把“饮食”喂到嘴里,
       也是一个“天人合一”的过程。

       国人对满足味蕾的渴望追求无止境,
  首先学会了狩猎,
       接着学会了饲养,
       然后就呼朋唤友举着梭镖、背着弓箭,
       满世界找能吃和好吃的东西,

       就有了神农尝百草,先秦会“饎餴”(chì fēn蒸熟米饭);
  就有了至少在殷商时代,国人已经使用筷子进食;
       就有了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的一个厨师,
       能把一个瓜能变出十种样式,
       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的高超烹调技术。

       国人的伟大就在于:
  为了过春节发明了水饺,
       为了过元宵发明了汤圆,
       为了过清明发明了青团,
       为了过端午发明了粽子,
       为了过中秋发明了月饼……

       而据西方植物学者调查,
  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吕氏春秋》称:
       “水居者腥,肉者臊,草食者膻”,
       用热食和熟食的方式可以“灭腥去臊除膻”。

       而在饮食方式上,
  国人也一直坚持聚食制。
       这种聚食古俗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的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更是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结果吃来吃去,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
       那些引领吃文化潮流的帝王将相、文人骚客
       就慢慢把目光投到
       当时作为祭祀用具、装饰用品的玉石上了。

       玉石在我国悠久而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一直为国人所热爱和推崇。
       看看有关“玉”的成语就知道多是褒嘉之语。
       如:
       抛砖引玉、
       金玉良言、
       玉不琢,不成器、
       亭亭玉立、
       金科玉律、
       冰洁玉清、
       琼堆玉砌、
       紫袍玉带、
       弄玉吹箫、
       玉食锦衣、
       小家碧玉、
       琼楼玉宇……

       玉石文化源远流长,
  其重要因素是这种文化被先前的道家、后来的儒家在精神层面和道德内涵上都进行了升华。
       玉石就有了“仁、智、礼、义、乐、忠、信、天、地、德、道”这十一德。

       譬如玉石本身的物理属性比较温和、有光泽、细密,
  就如同传统中的“仁”;
       玉石坚硬不易破碎而且碎了之后还能保持属性,
       就有了那句家喻户晓的“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玉石雕刻成饰品后,佩戴在身上庄重大方,
  就有了国人最看重的“礼”;
       而因为玉石的碰撞敲击声清脆动听,
       就被说成是“乐”……

       反正,爱屋及乌,
  在中国文学还未成形之初,就有了对玉石的赞美。
       在《诗经》中就有很多提到玉或者与玉有关的佳句,
       比如“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连三闾大夫屈原也充满憧憬地写到:
  “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同寿,
       与日月兮同光”。
       再后来,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
       都有很多用“玉”字的词句或名字,
       甚至有一些以玉为灵感元素来创作的文学作品,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鸿篇巨制,
       研究《红楼梦》的著作和文章更是汗牛充栋。
       其实这部因《金瓶梅》被禁
       而进入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列的
       这部小说的核心就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冲突。

       从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到“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不进油盐,
  还有其他名字带玉的人物,
       譬如妙玉、林红玉、白玉钏和蒋玉菡。
       其实就是曹雪芹对于自己家“江南织造”昙花一现的过往的眷恋回顾。

       在虔诚的唐三藏还没有出发到西域取回那宣扬“修来世”的佛教之前,
  提倡“修今生”的道家极力推行的修行理念就是“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也就是通过修行,可以达到长生不老、寿比南山;然后修道成仙。

       有古言说得好:“今生不知前生事,今世何必修来生。”
  所以,
       道教修行的本质与意义就是活在当下的今生,通过不断修炼,活成最完美的自己。

       道家认为长生不老的最高阶段是得道成仙。

       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志怪古籍《山海经 海外北经》记载: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

       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在《道德经 第十章》也称: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而大致成形于西汉的庄子的《南华经》
  则为修道之人提供了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
       令人心驰神往的成仙之路。

       从周公旦的《周礼 天官冢宰》可以读到:
  “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
       凡良货贿之藏,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
       王齐,则共食玉。”

       释文是:
  玉府负责王的金玉、玩好、兵器和车乘礼乐之器,
       及一切珍贵物品的收藏。
       (平日)供给王所需的服玉、佩玉、珠玉。
       王斋戒时,就供给食玉。
       这应该是“食玉”最初的来历。

       而作为管理周王玉石的玉府,
  天官下面还有“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
       看来不是弼马温那样单枪匹马的冷衙门,
       而恰好证明早在周朝,王室对玉石的推崇和喜爱就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

       玉石在国人心目中
       象征着圣洁、高贵、美丽和坚贞,
  还有文人雅士“君子比德于玉”的品格追求,

       但更重要的是,
  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
       就有无数名医、名士、乃至各路精英对“食玉以求永生”推崇备至,
       而帝王将相、各方诸侯更是迷信于此,趋之若鹜。

       按现在的词典“食玉”被解释成“饰玉的食器。一说为服食玉屑。”
  东汉大司马郑玄称:“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
       进一步解释道:“王齐当食玉屑。”

       从《诗经》时代开始,中国男人最精彩的品质就是与“玉”结缘。
  夸男人长得帅,叫“面如冠玉”;
       赞男人身材好,叫“玉树临风”。

       《诗经 国风 郑风 女曰鸡鸣》咏到: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用白话说就是:
  我知道你殷勤关怀我,我要赠你美玉;
       我知道你温柔体贴,我要赠你美玉;
       我知道你真心爱我,我要赠你美玉。

       在那个时代,
  大概只有用各种美玉穿成的“杂佩”给予回报才能代表自己的爱。
       就和现代人爱唱“月亮代表我的心”一样。

       被说成“中华词祖”的屈原长期生活在楚国的都城、
  与君臣贵族在同一朋友圈,自然也就对玉石颇有好感,
       对“食玉屑”久服能轻身延年深信不疑。

       而且在《楚辞》中既希望像能和神仙那样“吮玉液兮止渴,啮芝华兮疗饥”;
  又期盼“登昆仑兮食玉羹,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这里面的“吮玉液”“食玉羹”都是说的食玉。

       要知道在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玉石或贵金属总是占据着一席地位。
  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将玉石磨粉送水服下,
       或制成浆汁或丹丸吞服以防治疾病,强健身体,益寿延年。

       还是因为篇幅太长,不得不分为上下两部,敬请谅解。
  下部叙述食玉的狂热和多重因素造成的戛然而止,
       所以值得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