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看待亲戚关系?3个角度告诉你答案

 瓦尔登的船夫 2023-02-10 发布于北京

过年了,你会因走亲访友而头痛吗?尤其是被七大姑八大姨各种盘问,不知不觉间,越来越多的人变得不愿意走亲戚了,甚至还有些反感,如果不是父母督促,甚至拜年的电话都懒得打,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成年人必修课的第八集,我们就来说一说亲戚这个话题。

大家好,我是瓦尔登的船夫。

表面上看,过去的人们热衷于走亲戚是因为尊重传统,但传统背后其实是亲族关系的具体价值。

通过血脉和婚姻聚集在一起的亲族,可以更好的发挥集体的力量去赡养老人和抚育孩子,这本身就是是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完善情况下的补充,除此之外,亲戚背后的宗族更是过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节点。

在手机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信息传递是十分不方便,很多战友和同学一旦毕业或退伍就基本失去联系了。古时候更是如此,萍水相逢的朋友,相忘于江湖是常态,也就是说见了面,即使相谈甚欢也很容易失去联系。

所以我们会发现古人在初次见面时先要互报自己所属的故乡宗族,比如历史上很有名的陇西李氏、赵郡李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清河崔氏等等。

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谢“说的便是这种十分有名的地域性宗族。这种介绍方式表面上看是一种礼节,实际是为了建立社交节点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信息传递的通道。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现代人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通信地址都没有,那么这个人在社会中很难生活的,他既找不到工作,也很难与其他人建立起社交关系。换位思考,我们便会理解为什么逐出宗族对于古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惩罚,因为这会让一个人与社会脱节,生不如死。

而反观现代社会,手机、微信和互联网的便利,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极为顺畅,见面互相留个手机号或者加个微信,就能保持非常长久的联系,而且是实时的联系。

甚至在互联网上没有见面的陌生人也可以通过游戏或业余爱好建立联系,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这对古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同时也瓦解了宗族文化在过去扮演的社交节点的作用。

亲戚带来的好处逐渐消亡,之前被掩盖的缺点自然逐渐暴露,亲戚之间的虚伪和嫉妒攀比就变得越发刺目。

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种新年问候,什么时候结婚啊?买没买房子啊?哪里痛戳哪里,表面看是在关心你,实际上就是看你不起,正常人会不知道这么说话会让你不舒服,会让你父母没面子吗?

他们就是明知故问,知道这么做你也拿他没办法,还只能忍气吞声装客气,通过这种伤害他人的方式获得一种社交成就感,或者说是优越感。如果你的父母有钱有势,或者自己本身功成名就,你再看看亲戚会是什么嘴脸。

没办法, 生活中大部分人的认知观念并不会伴随时间的推移不断迭代,相反往往会停留在青壮年的某个固定阶段,即使你在后天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大部分亲戚依旧会因为第一印象的作用觉得你是在拉狗屎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催生出嫉妒或嘲笑。

亲戚的社交沟通价值被削弱后,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的补充作用也逐渐丧失。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找人托关系的意义越来越低了,花钱能解决的事也不大需要托关系,而即使托了关系没钱也依旧白扯,制度和市场竞争让很多事情变得更加纯粹化了,买不起学区房亲戚再多也没啥意义。

这一点大城市最为明显,而即使是小县城也逐渐完善了这方面的制度,托人找关系的重要性也被进一步弱化。以前对于普通人来说,和亲戚相处是社交刚需,付出投入有所收益。现在则是忍着恶心,付出投入,收益微乎其微。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影响更加深远的政策起了很大作用,那就是在八九十年代一度被严格执行的独生子女政策。没有了兄弟姐妹,从小到大相互陪伴的亲情也就荡然无存了,这一代人结婚生子后所谓的七大姑八大姨自然也就是没有了,这是从底层逻辑上动摇了中国传统的宗族文化。

除了现实中的影响,独生子女政策对个人心态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有兄弟姐妹在同一个屋檐下共同生长的童年,和独自一人享受父母疼爱的童年是截然不同的,这对一个人如何看待自我与责任、亲情、家庭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记住,我说的是重大。

船夫父母那一代人基本都是多子女家庭,长兄如父,长姐如母是普遍现象,举个例子,我大舅是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成绩十分优秀,只因为在困难时期家里弟弟妹妹们生活困难,便毅然决然的拒绝了大学老师休学的建议,而是直接退学去找工作补贴家用,那个年代的大学生,说万里挑一都不过分,这种出于长子对家庭和弟弟妹妹的责任感,现如今很多年轻人是很难感同身受的。

再比如我的母亲从十几岁时就开始照顾一家人的饮食,后来还为了弟弟妹妹们能穿得起新衣服而自学了裁缝,对于那个年代人来说。

如今网上我们可以堂而皇之的表达对于要了孩子会降低生活质量的种种担忧,而对于我们父辈那一代人,这种想法绝对是极少数,更不敢在公开场合表达出来,因为只能被看做是没担当和自私没出息,童年经历的不同,很容易造成观念的迥异。

有舍有得,有付出才有收获,有努力才有享乐,青壮年时不担当难不成让小孩和老人负重远行?我说的或许有些激动了,的确,当下的我们所遇到的压力和对比差距是过去人们很难想象的,但心态上差异也是很大的。

在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2022年我国初婚人数跌破1200万,为37年来新低。我们在看到这些数据的同时总喜欢拿日韩等国家来做对比,但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客观事实,那就是日本并没有施行类似中国这样的独生子女政策,这个话题因为和今天的主题关系不大就先不展开说了,之后船夫会在关于人口的系列内容中详细说。

看完以上内容,你是否会觉得亲戚关系失去了实际价值,我们以后就可以对亲戚关系不管不顾了呢?

当然不是,船夫带大家看清亲戚关系的本质只是想让更多的人活的通透些,除了至亲,其他的亲属没必要因为所谓的传统而委曲求全,到头来又因为委屈了自己而心生怨恨,亲戚也是人,冒犯得罪了自己没必要惯着,该怼回去就怼回去。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认识到亲族文化的价值,虽然科技改变了生活,通信可以不再依赖宗族,但亲族文化对于个人发展,尤其是发展到特定阶段后依旧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细心观察便会发现,印象中以自由独立为标签的漂亮国,其中的特权阶层基本都是以家族为组织形式存在的,政治联姻更是屡见不鲜。当一个人通过努力跨越阶层后,拥有良好的宗族文化的亲属毫无疑问会成为有效的助力,通过血脉和婚姻放大个体个能量。

当然,这些对于刚步入社会的普通人来说,是暂时的不用考虑的事情,但最起码要做到心里有数,因为世间很少有绝对的事情,举个例子,现如今逐渐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在未来会逐渐考验现有的社会福利系统,社会中的独立个体在年老体衰后究竟能否完全依靠这个体系来养老还是个疑问,中国传统的宗族文化和亲戚关系是否能作为补充选项,都是要时间来给出答案,至少后者被古人证明过,用多子多福的宗族文化来解决养老问题效果还是不错的。

不是劝生哈,船夫本人依旧单身未婚,没动力操这个闲心,但遇事不绝对,且行且珍惜是一种人生态度。本期的内容就到这里,船夫和你下期见。

2023.02.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