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埔军校巡礼

 赫建 2023-02-10 发布于吉林

黄埔军校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享有盛名的,它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当时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于1924年建立起来的,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干部,并创造了曾经的辉煌。如今这里已僻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参观。
以前曾多次到过广州,只因路途太远、交通不便只好舍弃了。这次又到羊城,交通状况大为改观,从广州车站乘地铁5号线抵达鱼珠站下车,又打摩的到鱼珠码头,再换乘轮渡过珠江大约10分钟就到达军校码头,上岸步行500多米就是享誉中外的黄埔军校了。
黄埔军校坐落在广州黄埔区长洲岛上,大门坐南朝北、面对珠江。拱形大门上的横额“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为国民党元老谭延闿书写。但是人们仍习惯称之“黄埔军校”。据说原先大门两侧有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是“革命者来”。当年军校成立那天,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亲自出席,并制定了办学宗旨和校训。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大门对联改为总理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现在就是这句话撰写在大门两侧白色的人字形山墙上,白底黑字、十分醒目。
黄埔军校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的校舍,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确实是个偏僻的地方。当初孙中山先生之所以在此选址,就是因为这里远离市区,可以避开盘踞广州军阀的干扰。因军校所设分校众多,在长洲岛的称为校本部。校本部共招生6期,其中第一期招生近500人,包括徐向前、陈赓、周士弟、左权、郑洞国、宋希濂等日后著名人物。1930年后迁往南京。1938年黄埔军校遭日机轰炸,几成废墟。解放后,国家两次出资修葺,并在原址按原貌恢复。
如今黄埔军校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是一座日字形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四周回廊相通的二层楼房。校门前两侧照例设有两个绿色岗楼,但已无人值守。整座校本部草坪铺地,环境恬静。由于长洲岛是珠江中的江心岛孤悬郊外,这里堪称世外桃源。
漫步在校园的中轴线上,两侧房舍对称排列均为展馆,其中的“黄埔军校史迹展”,室内陈列了200多张照片、100多件实物,生动地再现了黄埔军校从成立到东征、北伐以及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最深的是北伐名将叶挺领导的“独立团”,大多是由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组成的学生军,在北伐中他们作战勇敢、视死如归,尤其在攻打武昌汀泗桥、贺胜桥时所向披靡、攻无不克。
黄埔军校设有政治部,位于校内第一进首层西侧。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的中共党员周恩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成为“红色教官”。这里还有一张周恩来的照片,身穿戎装、英姿潇洒,时年仅仅26岁。军校还有校长室、党代表室、教授部、训练部等机构,我们熟知的聂荣臻、叶剑英元帅都曾在部门任职。
在这些房间中,学生宿舍很引人注目:一张张木床上铺着白布单,军毯叠的方方正正,木搭板上的制服、脸盆、口杯等物品井井有条,整个环境简洁清新。来此参观的军训学生们眼睛中都放出惊异的神情,他们真被当年黄埔学生的简朴的生活环境所吸引。

在长洲岛的八卦山上还有孙中山纪念碑,建于1930年。碑上立有孙中山铜像,居高临下尤显巍峨。这是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捐赠,他与孙中山先生有着30多年的友谊。当时共铸四尊铜像运来中国,其余3尊安置在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大学和澳门国父纪念馆。四尊铜像一模一样,均高2.6米,空心,重1000公斤。
纪念碑和上山阶梯的设计颇具匠心,两侧交叉向上的阶梯构成“一撇一捺”,和纪念碑恰巧构成一个“文”字。孙中山,名文,“中山”是别名。循着阶梯走近纪念碑,正面刻有“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东面碑上刻着孙中山的“和平、奋斗、救中国”的临终遗嘱;西面是孙中山先生的训词;背面则是总理像赞。碑文全部为蓝色。
岛上还有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孙总理纪念室等,都为当时历史的见证。一份资料展示:黄埔军校经过东征、北伐战争、10年内战、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战争,涌现了一大批高级将领。国民党方面仅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就有40人;在中将中,担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司令以上职务的有50余人;在共产党方面,十大元帅中有5人出自黄埔;十大将中占有三位,此外在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以及解放军中担任正军职的也近40余人。因此,有人把黄埔军校誉为东方的“西点军校”绝不为过。

本刊宗旨:传播集邮知识,弘扬集邮文化,结交集邮朋友,发展集邮情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