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爸爸的铝饭盒

 赫建 2023-02-10 发布于吉林
我家有一个大号的铝饭盒,蝴蝶牌,沈阳市工农铝制品厂生产的,那是当年爸爸上班时带午饭用的,至今已有近四十年了。
铝饭盒陪伴了父亲半辈子的时光。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企业不为职工提供午餐,人们上班都需要自带饭和菜,单位有锅炉供职工蒸饭用。身在大型国有企业辽宁省本溪市彩屯煤矿工作的爸爸,从六十年代初上班直至九十年代中期退休,带了几十年的饭盒。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家里有大大小小的铝饭盒八、九个。那时,我们姐弟三个也都先后参加了工作,和爸爸一样,我们也带上了饭盒。曾经,看着马路上带饭盒上班的职工大军,我是羡慕的,因为那意味着他们工作了,挣钱了。后来,我也成了其中一员。再后来,企业的福利制度越来越好,单位开始提供午餐,职工也就不用再带饭盒了。好的单位有食堂,准备了餐盒和碗筷,更有安全卫生营养丰富品种多样的可口饭菜,从此,铝饭盒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是,这样的福利待遇,爸爸和他那代人一天都没享受过。如今,家里的铝饭盒就只有爸爸当年用过的这个了,那些饭盒早已被妈换成铝锅了。
每天给爸刷饭盒是件快乐的事。那时,人们带饭盒,通常一大一小,大的装饭,小的装菜。爸也一样。记忆里,上世纪七十年中后期,爸爸带的饭大多是高粱米和大米混合,从八十年代开始,基本上是大米了。带的菜有白菜、土豆、酸菜、粉条、豆腐,偶尔会放肉,不记得有别的菜了。每天晚上爸下班回家,把装饭盒的黑色皮革兜挂到屋里的墙上,待吃完饭我收拾碗筷的时候,从皮革兜里拿出饭盒来洗。爸爸带高粱米饭的时候,尽管与大米混合,但高粱米的颜色依然会留在饭盒上,只几天的功夫饭盒里面就挂了红色。那时,我最愿意做的一件事就是用小苏达擦饭盒,把爸爸的饭盒里外擦的锃亮,光洁如新,这时候特别有成就感。每天,我打开饭盒的一瞬间,饭菜混合在一起的香味就飘进鼻子里,尤其是冬天带酸菜的时候,那味道回味无穷。那时,妈妈在本溪矿务局矿材厂幼儿园工作,离家不足200米,每天中午回家吃饭,也就不用带饭盒了。所以,那时家里买点肉,除了全家人炖菜吃外,特意会给爸爸留下一部分带饭盒用。没有肉的时候,我会把小坛子里存的荤油舀一大勺放到爸的菜盒里。偶尔一天,吃晚饭的时候爸说饭盒里还有饭,我和弟弟便拿出饭盒,不论是什么都会被我们吃掉,因为那饭盒蒸出来的饭与家里蒸出来的饭的味道就是不一样。时至今日,我也不明白为什么。
曾经,马路上拎饭盒上下班的人们浩浩荡荡,是一道风景。那年代,男同志带饭盒用黑色皮革兜,女同志带饭盒用五颜六色的网兜或布兜,不论是普通职工还是干部。每天早上六点半钟到七点半和晚上五点以后,我家楼旁马路上,上班的人们带着饭兜或骑车或步行,三五成群,一拨拨,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就如两支出征的队伍在行军一样,不同的是人们脸上带着笑意,带着从容,带着希望,这真的是一道风景。我常常扶着楼道的铁栏杆,看着人来人往的景象,带着期盼,那是等着远处坡路上走来下班回家的爸爸。看到爸爸从坡路拐弯处出现的那一刻,心里高兴极了。
手套换兜子,这句话应该起源于那个时代,现在人们调侃的时候也还会说。记得爸爸单位定期发劳动保护用品,其中就有皮手套和线手套。爸用不完的时候会攒起来,三付皮手套或5付线手套就可以换一个黑色皮革兜。记忆里,爸用的饭兜似乎没有花钱买的,都是用手套换回来的。
爸爸退休了,饭兜和饭盒也跟着退休了。前年我回家,回长春的时候妈给我包了饺子,就用这个铝饭盒给我装了一大盒的饺子回来,说第二天早上热热吃了就上班了,省得做饭了。于是,这个铝饭盒我就保留起来了,这是对过去的一种回忆,更因为它是爸爸用过的留存到今为数不多的几件东西之一。
铝饭盒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过去,谁家没几个这样的铝饭盒,它见证了世事变迁,见证了我们生活变化,见证了它由兴盛到成为老物件的过程……
写于2020年6月22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