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装点美好生活的彩屯百货——记忆里的彩屯百货

 赫建 2023-02-10 发布于吉林
每次回本溪去彩屯华联购物,都会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曾经这里的彩屯百货,那个在我心里永远抹不去的商店陪伴着我的祖辈、父辈和我在彩屯生活的30年时光。
从50年代建成至2005年拆除,彩屯百货为彩屯人服务了50多年。尤其在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它满足了当地人对基本生活物资的需求,也饱含着彩屯人对它深深的情愫......
彩屯百货是老国企。二层结构,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要经营针纺织品、布料、服装鞋帽、儿童玩具、文化用品、钟表、雨伞、化妆品和针头线脑等项目。一楼主营化妆品、钟表、文化用品、儿童玩具、照相用品、茶具等;二楼经营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等。随着市场发展,百货内部进行了几次经营格局调整,增加了医药项目。
百货经营格局调整是为了更好的吸引和方便消费者购物。小时候不明白商店为什么总要把商品搬来搬来换地方,只知道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像走进了一个新商店一个新世界。
彩屯百货留给我的是少年和青年时的记忆。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记得彩屯百货一楼靠大门中间有两个柱子,在柱子的中间位置四面做了玻璃橱窗,用日光灯照着几张宣传画。其中一个玻璃橱窗里贴着一张带芒果的画,整张图只有一颗黄黄的芒果放在盘子里,大小如现在的青芒那么大,其余部分全为淡黄色留白。是这张画让我认识了芒果。一个芒果能放到橱窗里宣传,一定是神果。那时我是这样想的。
事实上,这张芒果画也确实是有故事的。1968年,有外国友人访问北京,送给了毛泽东一份礼物——一篮芒果。我们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芒果,但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60年代,大部分中国老百姓都还没见过这种新鲜的外国热带水果,这篮芒果在大家眼里显得弥足珍贵。毛主席把这篮水果送给了清华大学工宣队,由工宣队转送给有代表性的工厂,表达对全国工人阶级的关怀。然而,芒果不过十几个,很快就不够送了。有人想出了法子,用仿制芒果代替。于是,北京轻工系统的技术人员按照鲜芒果的大小、外观、形状等研制了塑料仿真芒果,送给全国各地工人阶级观赏。
彩屯百货橱窗里挂着的这张芒果画应该是用仿真芒果拍的。
彩屯百货一楼玩具柜台承载着孩子们快乐童年。孩童时期,我最喜欢到彩屯百货看各种玩具,尤其是各种儿童棋和玩具小汽车。爸妈也没少在这给我们姐弟买玩具。每次棋买回来,我和弟急不可耐的打开棋盒,坐在床上兴致勃勃玩起来,你来我往,不亦乐乎。
彩屯百货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女孩子爱美,我小时候没少在彩屯百货买头绫子。记得卖头绫子的柜台设在一楼进大门左侧里间一进厅的位置。这个柜台除了卖头绫子还卖皮套、发卡等,是女孩子们喜欢去的地方。逢年过节,这个柜台前挤满了买头绫子和发卡的女孩子。年龄稍大些的女孩子不系头绫子而是系各种新鲜颜色的毛线绳。毛线绳和头绫子一样都是按根卖,毛线绳几分钱一要,头绫子二毛钱一条。一根头绫子宽约5厘米,长约2.5尺,中间剪开正好够系两条辫子。在辫梢打两个蝴蝶结,很漂亮。绫子大多为红色和粉色,面料为纱质,密度很好,比我们现在戴的纱巾较硬和厚些,不怕洗。
六一儿童节和春节家家户户的女孩子都会系绫子、发卡,高高兴兴喜气洋洋的过节。尽管那时的经济条件不宽裕,但家长们还是一定要给孩子们买彩色头绳和漂亮的头绫子,人们追求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从古至今都没有变过。
我小时候喜欢跳皮筋。邻居小朋友和同学们跳的皮筋大多是家长用报废的汽车里带剪的。我没有黑皮筋,向妈要了两角钱上百货买了一捆头皮筋一个个系上当黑皮筋使,因为太细没有黑皮筋结实,没跳几下就有断的,然后反复的接,直到短的不能跳为止。
少一分钱,却给了孩子多一分自尊和感恩。一次,我拿了9分钱去买头皮筋,也没问售货员多少钱一捆,人家接了钱数了数,看了我一眼,从柜台里拿了一捆五颜六色的头皮筋递给我。我接了蹦蹦跳跳的回家了。后来邻居说百货卖的头皮筋一毛钱一捆,我这才明白售货员为什么看了我那一眼。估计看我是孩子,虽然少一分钱也还是卖给了我。如果她没有卖我或是因为钱不够当众数落我,我会是什么心情,失去自尊?没买到失落?没面子面红耳赤?哑口无言?也许都会有吧。
一分钱,没让一个小小少年失去自尊心,这让我至今感谢她。
文化用品柜台是我上学后光顾最多的地方。1974年刚过完春节,我马上就要上一年级了,这一年是春节招生。离开学还有些日子,我就急着去百货买本和笔。那时文化用品柜台在一楼进门右侧里间大厅最里处,一排横着的柜台正对着大厅门洞。这里逢开学是人最多的时候,家长和孩子们把柜台围的水泄不通。柜台里通常在四、五个售货员才能忙得过来。各种本一摞摞紧挨着摆放,柜台里上下两层是一盒盒好看的铅笔、小刀、白橡皮和好看的文具盒。
本和笔都很便宜。算草本、拼音本、田字格、方格本都是7分钱一本,图画本1毛1一本,白橡皮2分钱一块,削笔刀1毛一个,腊笔9分钱一盒,文具盒5毛多钱一个。那时孩子们买本都是有计划的按个数买,不象现在家长给孩子买本和笔按盒和打买。记得我第一次买学习用品买了两个田字格、两个拼音本、两个算术本和一个本图画本,又买了两支铅笔、一把小刀、一块橡皮、一个塑料格尺、一盒腊笔和一个文具盒。把这些放到小黄书包里,进来还是瘪瘪的书包一下子鼓鼓的,要上学了的兴奋便由然升起,快乐从心底里洋溢出来。
我的第一个文具盒是铁质的,枣红色的盒盖,带有天安门图案,很好看。盒盖背面有乘法口诀。那时我还没上学,不知道这口诀是干什么用的,直到上二年级学乘除法老师天天让背,才知道原来如此。
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彩屯百货开始卖带有香味的橡皮,也就是孩子们常说的香橡皮。这时,文化用品柜台已经从一楼搬到二楼左侧最里间了。5分钱一块的粉色香橡皮,外包着薄薄的、带漂亮图案的塑料模,拿在手里既软和又有香味,喜欢得不得了,爱不释手,甚至舍不得用。
小时候的冬天总是很冷。刚上学的那两年冬天,彩屯百货进了女孩子戴的腈纶编织帽子旁边带两条带子的那种,有红色和淡黄色两种。妈去百货给我买了一个黄色的,那帽子我很喜欢。戴在头上,捂的严严实实,尤其是冻不着耳朵了。再配上妈给做的棉手焖子,暖暖的感觉。
儿时喜欢看万花筒。我第一次买万花筒是在小学三年级。彩屯百货卖万花筒的柜台紧挨着卖头绫子的柜台。万花筒如一只普通手电筒那么大,厚纸盒做的,外表糊着花纸,里面放着三棱镜和各色碎纸屑。放在一只眼睛上看,随着不断的转动里面的画面千变万化,五彩缤纷,让你不由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绚烂中信马由缰......
小时候参加运动会都穿线衣线裤。学校为了统一,让学生们穿粉色或蓝色的线衣线裤。我怕穿旧的不好看就让妈给买新的。彩屯百货二楼右侧里厅卖针织用品,我们买线衣线裤、毛衫、服装都在这里。
这里是大人们来的最多的地方。我结婚前买的羊毛衫和妈送我的结婚嫁妆纯毛毯都在这买的,这块毛毯我一直保存着。
从前的化妆品就是简单的雪花膏,而且大部分还是散装的,只有少数瓶装的,如友谊牌雪花膏。彩屯百货一楼大门的右对面是化妆品柜台,两侧加起来有3、4节柜台长。柜台玻璃面上摆着几个用大瓶子装的雪花膏,每个瓶子上标价不一样。柜台里摆着瓶装头油、“嘎啦油”和香粉等。通常我拿着家里用完的雪花膏空瓶去买散装的雪花膏,售货员用约2厘米宽的小板从大玻璃瓶里抿雪花膏再一点点抿进我的空瓶里,装的差不得满了再在毛巾上蹾几下,蹾完了再装满才放到小秤称。那时一瓶雪花膏也就几角钱。
想想过去,再看看现在,各大商场都把一楼最好的位置给了各大品牌化妆品和金银饰品,可见化妆品的利润之高。曾经,彩屯百货的三、四节化妆品柜台满足了整个彩屯地区人们对化妆品的需求。如今化妆品品牌和种类多如牛毛,一瓶化妆品价格多则上千,少则百余元,今非昔比。
我最喜欢花手绢。彩屯百货二楼楼梯右侧柜台原是卖手绢的。柜台里摆着各种各样的花手绢,有卷花边的,有平边的。还有老人用的大些的格子手绢,多以白地紫色或蓝色条格为主。我上初二的时候,百货曾经卖过一批以红楼梦人物和故事为内容的手绢系列。当时我买了好多,一个个叠好放在书桌的抽屉里。
我从小到大用了不知多少个手绢,也不知来过多少次这个柜台。有时即使不买也要去看看,看看又上没上新花样。
如今没有人使用手绢了,人们更多的是使用一次性纸巾或面巾,虽然方便,但不能重复使用实际上并不环保。
过新年穿新衣,彩屯百货装扮人们朴素的生活。彩屯百货二楼左侧里厅全部为布料柜台,三面柜台加起来有20多节。一捆捆的布料分类摆放在木质柜台上,分毛料呢子、黄白红平纹棉布、平纹花布、斜纹布、绸布料等。这是妈妈逢年过节光顾的地方,平时少有来。每到春节前妈拿着布票来为一家人过春节缝制新衣买各种布料,当然都是棉布料。妈给爸买的是蓝色斜纹布料,可以做一套衣服;给我买的是平纹红格或花布料做上衣,再买天蓝色布料做裤子;给弟买的布料多以蓝色和草绿色为主。小时候最愿意看售货员把我们买的布料从捆里使劲的拽出来,拿尺子量好后对折用剪刀剪个小口然后使劲一扯,齐刷刷的一块布料就下来了。那动作一气呵成看得我如痴如醉。
年三十的那天,我和弟穿着妈做的新衣,提着灯笼和同楼的小朋友一起走街串巷,甭提多高兴了。
家里的第一块电子挂钟在彩屯百货买的。家里原有一个老式座钟,上弦式的,质量很好,只是用的年头太长了,表面上的漆有些脱落,再加之忘记上弦就会停摆。那年流行电子表,于是爸妈决定扔了老钟买块新的电子表。一个星期天,天气晴朗,我陪爸去百货花了十几块钱买了一个圆形的电子表。这十几元是爸一个月的奖金。表买回家挂在墙上,干干净净的颜色,关键是表针走动声音微小近乎听不到,这是我们最开心的。原来的老钟到整点就响,几点敲几下,白天响还好,晚上半夜敲其实很影响睡觉。
这次陪爸到彩屯百货买表,也是我30岁离开本溪前记忆里唯一一次陪爸买家里的日用品。如今,彩屯百货早已随着老旧小区改造而被拆,曾经我们熟悉的楼、熟悉的百货内部格局、熟悉的“彩屯百货”四个字都已成了昨日,而爸爸也已80多岁,我再不能挽着爸爸的胳膊去彩屯百货那个老地方看看了......
曾经的彩屯百货,每天早上还未开门营业,门外就站满了顾客。不管是否买东西,人们都喜欢和习惯到这里转转、看看,用现在的话说是一种休闲吧。
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是彩屯百货最辉煌的时候。直到有一天,马路市场多了卖服装和小百货的,个体经济似乎一夜之间兴起,彩屯百货顾客盈门便成了昨日,它不再繁荣。当彩屯的人们宁愿坐车去站前地下人防商场或环球购物,人们对传统经营模式的摒弃和对新业态的愉快接受加速了彩屯百货的低迷。这时,人们不再关注它的变化,不再关心它未来如何,直至它拆除的那一天,从此它与彩屯人再不相见。
虽然彩屯百货不见了,但我记忆中它还是原来的样子。它拆除的时候我没有亲眼所见,那时我早已离开故乡了。
彩屯百货,留给我太多的回忆。其实每一个老彩屯人对彩屯百货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如今,不论现代商业如何发展,业态如何丰富,传统商业曾经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为百姓带来的美好和快乐都是抹不掉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