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望专栏十余载 《玉渊邮谭》铸“邮书”

 赫建 2023-02-10 发布于吉林

十几年前,《中国集邮报》打造了一个邮文专栏,名曰《玉渊邮谭》。文章由中央电视台高级编导、全国集邮联副会长李近朱独家撰写,由《中国集邮报》主任编辑、在邮文及摄影和组集称得上大有名气的“四栖”高人王宏伟负责编发。目睹全国范围内最具权威的集邮纸媒《中国集邮报》,能为读者连绵不断扩充“邮谭”阵容,在新闻出版界海量的报刊发行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把连载文章整合起来,在众多读者看来绝对是一部“重”篇巨制的《玉渊邮谭》。这屡屡见报的近四百篇文章,差不多每周便能在《中国集邮报》上发表一篇,邮文没官话,无大话,少空话,或一事一议,或夹叙夹议,非常符合普通集邮者的口味儿。文章期期不凡的“微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集邮宣传工作的倾情,篇篇洒脱的“快语”,更折射出笔者对全国广大会员及集邮爱好者的厚爱。《玉渊邮谭》期期文章都是眼中宝,篇篇邮文都不是百科知识照抄照搬,而是通俗易懂的集邮教科书,标题精彩、文短精悍、知识面广、语言流畅,加之文采飞扬、紧接地气、思路广阔、风趣解渴的缘故,邮人捧读起来都不肯放下。十多年来,我久久守望着这一闪烁着集邮文化精华的栏目从不放弃,同时,也总是怀着感恩的深情逐一拜读集邮大家一系列散发着时令性、时效性、时政性与时尚性的大作从无冷落。毫不夸张地说,《玉渊邮谭》的许多篇章,我已经读了不下两三遍。我之所以深爱着这个“邮谭”难割舍,就是看好“邮谭”里对邮人所言的都是直面“草根”一族直来直去的“痛快话”。
看看信手拈来的近朱老师的《过程即价值》一篇,该文就像恩师正在鼓励学子不断加油,呼唤集邮人应自觉逼迫自己把思维和感觉的“触角”再向邮域,像“捕猎”一样再寻新的所需所求。你如果再捧出较早见报的《酒香“就怕”巷子深》一期,邮文通篇都在反复呼唤,我们集邮缺乏的就是向社会做宣传的意识,理应主动将巷子深处的好酒拿出来大声“吆喝”,指出集邮没有理由不去加大其宣传力度。翻开《玉渊邮谭》(99)期认真品读一回《漫说“邮味”》,便可以获得近朱老师深入浅出指导当代邮人如何注重实寄封收集与研究的教侮,同时也期望邮政部门向实现邮品真正姓“邮”、让集邮真正有“味”的回归去努力。2014年年初有这样一期“邮谭”,题目为《“生肖”邮票谈》,文中近朱老师甘为邮政部门当参谋,中肯地提出了有关方面要未雨绸缪,留出探讨和准备的时空,在对新一轮“生肖”邮票的设计、印制和发行上,要听取更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让第四轮“生肖”邮票更上一层楼。同年3月的一期“邮谭”编发《从邮票上“读经典”》,近朱老师在此文中谈及集邮亦应以一种责任感,参与到“读经典”的潮流之中,其理由是,作为国家名片,最重要的就是彰显一个国家的文化始终是邮票题材的核心。较早见报的一篇题为《呼唤裸邮》的文章,近朱老师直截了当地给邮政部门提了个醒儿,完全是在替广大普通邮人说话。在长春多地取景的电视剧《人世间》在央视热播后,近朱老师也及时跟进,“速”写了一篇《<人世间>的“邮”怀旧》在今年3月4日出版的《中国集邮报》上发表,以集邮人那敏感的眼光将《人世间》中与“邮”相关的分与聚、邮与电、封与票等三个层面细细地复述一番,把集邮者的情怀轻松地融入电视剧之中。《玉渊邮谭》不仅在内容上体现了近朱老师身体力行进行集邮宣传和学术活动的丰富实践,而且还以一个普通集邮者的视角,以极富内涵的文字和对集邮充满信心的“阳光”心态,将大量的邮识传播给广大读者。
欣赏《玉渊邮谭》栏目连载的邮文标题,也是格外的美,也会给你带来非同一般的艺术享受。你看:《是大国,是中国》、《“我们走在集邮大路上”》、《让集邮走向社会》、《集邮与“德智体”》、《集邮的“接力”意识》、《极限与局限》、《“读书日”谈“读邮”》、《“邮”向文学》、《“自得其乐”说》、《集藏并思考着》、《集邮与怀旧》、《“金字塔”的随想》、《集邮产品要强化“邮味”》、《静静地,集邮》、《邮筒,墨绿色的亲人》……350条邮文标题,或精彩、或凝炼、或风趣、或亲切,都是用廖廖不多的几个字,精辟地道出了作者对集邮的感悟与心声,表达了这位资深的集邮事业活动家对集邮的文化属性进行正面宣传的一贯立场。
我怀着虔诚的情感不间断地拜读“邮谭”,一路走来也着实下了好一番笨功夫。当初,我舍不得剪报纸,“开天窗”,于是就用电脑打印,将《玉渊邮谭》逐期复印后,再用土掉渣的法子把打印的学习感言贴上去。后来,我发现自己哪有资格在老师的邮文旁妄加“评语”,大约到了第50期时就不再文章边上贴“心得体会”了。近几年,我对《玉渊邮谭》零打碎敲的复印件保存较乱的状况感到不理想,三番五次地整理来整理去还是不够规范,于是便狠下心来,就开始操刀剪报了。前不久,我终于突击完成了《玉渊邮谭》“剪报成书”的系统工程:买了统一品牌的B4复印纸和统一标准的塑料资料册,通过集中剪、认真贴、陆续插,一本心爱的《玉渊邮谭》巨著总算展现在我的案头。如今,我把370多篇的《玉渊邮谭》浓缩成别致的3册精装文献资料之后,这样翻阅起来就更便捷了。近朱老师曾一直力倡在集邮界要“读书成风”,我捧起自己精心剪贴的“剪报版”《玉渊邮谭》,感到它永远是一本最“可读”的“邮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