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副扑克牌后面的故事

 赫建 2023-02-10 发布于吉林

说起扑克,可以说人人都不陌生,它是世界上最普及、最方便的娱乐工具。因其简单易学,一人至多人都可以玩,又便于携带,不要求场地和其他条件,所以长兴不衰,流传了千年之久。
我自小也喜欢扑克,那时的玩法没有现在复杂,只会打娘娘、升级、三打一、对主和摸大点等。记得小时候,我住在伪皇宫附近的大杂院里,二十来户人家大多是祖辈闯关东来的山东老乡,关系处得极好。每到夏秋季节,晚饭后总有几户邻里把桌子搬到院里,摆上茶壶水碗,大家围坐着侃大山。记得有几位叔叔大爷常聚在一起打扑克,主要是打对主和三剋一。没有输赢却玩的热火朝天,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就搬个小板凳坐在一边观看,也饶有兴趣。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内兴起了一股"麻将风",无论官宦商贾,平民百姓,不分男女,无论穷富,虽有些夸张,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在强大的"麻疯"冲击之下,扑克则退避三舍,遭到了空前冷落,玩的人少了起来。
在这种形势下,扑克牌亦不甘寂寞,不知从何时开始,进入了收藏领域。因扑克制作成本低,流通广,人们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学名著、历史故事、蒙学知识、名山大川、地理风光、商品广告等等,都以扑克为载体,再配以精美的制作,为大众所热捧和喜爱。

我并不收藏扑克,只是出于一种习惯,在外出或旅游时,见到喜欢的扑克就顺手买一两副,没事时看一看,也是一种乐趣。
我现有十几副扑克,说起来都有一些小故事:1995年秋,送女儿去天津上大学,逗留期间参观了"杨柳青博物馆",买了两副木版年画扑克;在游览天津水上公园时,正赶上园内举办"大型京剧脸谱展",并出售脸谱扑克。我看扑克印制很精美,就随手买了两副。2000年,广州举办"国际汽车展",展会上,与上海大众展团的人员闲聊时,他们送了我们几副自己印制的产品广告宣传扑克。2014年春,我们去江南十一市旅游,先是在杭州"宋城"买了一套"四大名著"扑克,后又在苏州运河游船上买了两副"苏州水乡和风光"扑克。再有就是我的朋友,著名漫画家郭冶先生送我的一副名人漫画扑克,形象生动,造型夸张,真乃唯妙唯肖。

就这样,我也积攒了十几副各类扑克,数量不多,形不成规模,可闲暇时欣赏把玩一下,也能丰富晚年生活,陶冶情操,益寿延年。

再多说几句由扑克引发的回忆:小时候,人们的日子都不富裕,我们游戏的内容和玩具也都很简单,不用花啥钱。如踢键子、弹玻璃球、搧啪叽(Pⅰajⅰ)等。而女孩子们则跳皮筋、踢口袋、欻嘎拉哈等,既健身环保又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现在社会进步了,科技发展了,可孩子们的娱乐内容全被手机电脑和电子游戏占领了,过去的快乐时光一去不再,真不知是喜是忧。
正是:
几副扑克忆从前,
简单游戏乐无边。
科技发展情不在,
七旬己过恋韶年。
2022年7月15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