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俊卿先生和我的师生情

 赫建 2023-02-10 发布于吉林

那是1979年秋,当时我在一汽动力分厂工作。9月的一天,在班上我随手翻阅着一张《长春日报》,无意间看到一则"招生启事",仔细一看,原来是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书法教学班,由长影美术字幕师,著名书法家姚俊卿授课,第一期一个月时间。看了这个消息,我十分高兴,下了班就急忙赶去报名了。
我自小喜欢写字,上初中后班里开设了大字课,从此开始接触了书法。那时只是在一本米字格上描红描绿的,老师也仅是指导一下。课余时间,我买了一本楷书字帖,就每天在旧报纸上练习写字。苦于没有正规的老师讲授,始终不得要领,进步也不大,甚至走了许多弯路。这次的书法学习班,是文革后我市第一个书法班,又有名师授课,机会难得。我一定要利用这次办班,努力学习,从零开始,做为自己此生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新开端。

9月下旬,书法班开课了。学员还真不少,全班有五十多人。将近6时许,姚老师款步走进了教室,同学们立即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第一次见到著名书法家,我很兴奋,认真的打量了他一下。先生个子不高,一米七左右,身材健壮。国字脸,面容刚毅,浓密的头发布满了自来卷。他站在讲台上,用洪亮的声音请同学们坐下,接着客套了几句,随后给大家每人发了一本《曹全碑》。
老师第一节课就从《曹全碑》开始了。老师先简单介绍了隶书这一书体: 它是由小篆发展而来,始于秦,盛于东汉。在汉代诸碑帖中,尤以《曹全碑》最受历代书家推崇,它字形秀丽,结体生动,疏密有度,飘逸多姿。随后,老师又介绍了正确的执笔方式和运笔,并现场做了示范。
第一节课结束了,我初步的理解是: 临写《曹全碑》重在读帖,行笔要中锋逆入,回锋收笔,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要追求神似,既要法古又注重出新。
通过一个月的学习,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经名师指点,自己的学书之路从此步入了正轨;二是结识了姚先生。学习班结束时,先生给大家留下了电话和住址,表示欢迎同学们到他家做客,并经常联系交流。
时间过了月余,我和班上几个一汽的学员,有宋有才、金怡叔、李春元等一起去看望先生。因第一次登门,我们凑份子买了两瓶酒和一条香烟,做为礼物。先生家住在红旗街东侧一片日式平房区,是长影的宿舍。见面后,先生全家都很热情,为我们奉烟沏茶。随后老师又问我们练字情况,又要求我们每人写了几个字,他进行现场指导。中午,他一定要留我们吃饭,我们拗不过,只好听便了。

先生善饮,而且海量,这可能是古来书家的共同特点吧。饭后,先生又为我们每个人写了一幅作品,做为我们学书的鼓励。
现在,我经常回忆起八九十年代那段时光,我们常去先生家,亲聆教诲,记得还有于永年、李春琦、谭鸿长等。除学习书法外,还帮先生耕种那片小菜园。先生也常带几名弟子去我家,我母亲很热情好客,每次都张罗一桌酒菜。先生有个习惯,当酒过三巡,他就停下来,摆上笔墨纸砚,领着大家写字,写一阵子再继续喝。就这样喝喝写写,边写边喝,每次都要进行到很晚。1986年,我母亲六十大寿,先生还特地写了两幅字,为我母亲祝寿,现在我仍很好的收藏着。

还有一件趣事,是我终生难忘的。我厂职工医院的金怡叔,是我们同期学员。他是北京下乡到黑龙江兵团的知青,后抽调来长春,分到了一汽。他结婚那天,先生带多名弟子赶来祝贺。宴席过后,按老习惯接着开始写字。下午5时左右,老金的岳父又摆上了酒席,继续喝酒。喝一段时间又接着写字,一直持续到快11点了。老金家的纸用完了,可先生兴致不减,又让我回家取纸。我家较近,骑车子很快就取回了一沓纸,就这样写字喝酒直至凌晨三点多。老金的新婚之夜就在这"诗书茶酒"的雅兴中度过了。这件事过去了四十多年,仍印象深刻,回忆起来还觉得很有意思。

先生今年89岁,仍精神矍铄地活跃在书坛上。他一生致力于书法研究创作,业绩斐然。在长影任高级美术字幕师的1958年至1991年间,先后为三百余部电影设计书写字幕。1991年调入长春大学,任书法教授,该校还为他建立了"姚俊卿书法艺术馆",永志纪念。2001年,中央电视台聘请他在老年书画课堂开办书法课,担任主讲。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还曾应我厂工会邀请,在一汽老年大学授课多年,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先生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弘扬国粹文化和教学,说他"弟子三千",绝非虚言。

退休后,先生定居北京,我调入广办,就很少见面了。与先生几十年的交往,我收藏了几十幅他的作品,因诸多因素,流失了不少,现尚有近二十幅,现展示几幅,与诸君共赏。今借此平台,祝先生长寿幸福。
正是:
书法大师姚俊卿,
四十余载师生情。
弟子"三千"满天下,
弘扬国粹立大功。
2022年8月5日于兴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