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古黑城村(上)

 四十八顷氏 2023-02-10 发布于内蒙古

       201255日是个星期六,这一天的上午,按照事先的约定,我与宁城县档案局退休干部李文先生一起前往宁城县甸子镇现右北平镇)黑城村,那里去寻访一座城和一个人的故事……

到底是谁的城?

  采访车窗外的阳光是如此的和煦,无风亦无雨,只有一股柔韧的春草气息扑面而来。据李文介绍,在宁城县甸子镇黑城村,现有汉代右北平郡遗址一处。当年西汉时期著名将军、人称“飞将军”的李广曾在此镇守边关,抗击匈奴四年之久。

  但当地的老百姓却说,这里压根儿就没有驻过什么“飞将军”李广,这里是“十三太保”李存孝的城,附近的“打虎石水库”就是因为李存孝在那里打过虎而得名,离那里不远的黑里河景区还有一处“望儿台”,想当年李存孝的母亲站在那上面就能看到守城的儿子……真个是“言辞凿凿”哟!

  于是乎,一道难题出现了:这到底是谁的城呢?

  李广,祖籍陇西成纪县(今甘肃省静宁县)人。他的祖先李信为秦国将军,因追获燕国太子丹而闻名于史。公元前166年,匈奴入侵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李广以良家子弟从军抗击匈奴。李家世代相传射箭技法,李广更是以善骑射之长而杀敌立功,被提拔为中郎的官衔,又加封为武骑常侍。因此,李广能够常随从汉文帝出行,或冲锋陷阵攻关夺隘,或打猎时与猛兽格斗,都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对此,汉文帝曾感慨道:“可惜呀,你生不逢时!假若你生在高祖时,做个万户侯算不得什么!”到了汉景帝初年,李广先任陇西都尉,后改为骑郎将。吴国、楚国(汉所属诸侯国)叛乱时,李广被封为武官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击吴、楚之敌,在昌邑城败敌取旗,名扬天下。此后,李广又被调任上谷郡(治所在河北怀来县南大古城)太守。在这里他经常和匈奴小战几乎不断。皇帝得知这一情况后,担心李广若有闪失,会对将来的大战造成影响,便有意将他调到上郡(治所在陕西榆林市东南)任太守,也算是一种“爱才”之举吧。

  中国历史辞典中关于“十三太保”辞条的解释为:后唐太祖李克用有十三个义子,称为十三太保。

  李克用的这十三个义子分别为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审、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

  其中又尤其以“十三太保”李存孝最厉害,百战百胜,也最有名气。

  李存孝,正史上着墨不多,民间却广为流传。

  关于李存孝的故事在元朝已是热门,大戏曲家关汉卿写了《哭存孝》,还有无名氏的《存孝打虎》。关剧中的李存孝在自报家门时这样说过:“某本姓安名思敬……有阿妈李克用见某有打虎之力,招安做了义儿家将,封我做'十三太保飞虎将军’李存孝。”京剧《飞虎岗》或《飞虎山》中则主要讲的是:李存孝父母早亡,自幼替人放羊度日,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正逢晋王李克用目睹李存孝之神勇,收为义子的故事。

   1976年,香港曾拍过一部动作片,名字就叫《十三太保李存孝》,主演是大名鼎鼎的柯受良。 

  据《旧五代史·唐书列传五·李存孝传》中记载:“本姓安,名敬思。少于俘囚中得隶纪纲,给事帐中。及壮,便骑射,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武皇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存孝每临大敌,被重铠橐弓坐槊,仆人以二骑从,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楇,挺身陷阵,万人辟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  

  在《新五代史·义儿传》也记载了相似的内容:“存孝,代州飞狐人也。本姓安,名敬思。太祖掠地代北得之,给事帐中,赐姓名,以为子,常从为骑将……存孝猨臂善射,身被重铠,櫜弓坐槊,手舞铁楇,出入阵中,以两骑自从,战酣易骑,上下如飞。”   

  从以上史料中可以了解到,李存孝本名叫安敬思,山西人,因英勇善战被李克用收为“义子”,并因此改名换姓。李存孝经常带领骑兵做李克用的先锋,所向无敌,他身披沉重铁甲,腰挎弓箭长矛,独自挥舞铁楇冲锋陷阵,成千上万的人在他面前都丧胆逃退。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常常带着两匹马作战,骑着的马稍微疲乏,他就在阵地上改骑另一匹马,上下如飞,其骄健神勇之极。

  罗里罗嗦这么半天,我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李广和李存孝这“老哥俩”到底驻过黑城抑或是来过宁城这一亩三分地呢?

  在前面已经说过,有关李存孝的历史是传说多于正史,所以我们只能从李存孝的那位“义父”李克用的史料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了——

  李克用(856年-908年),后唐庄宗李存勖之父,本姓朱邪(又作朱耶),其父受唐朝天子赐李姓。绰号鸦儿、三郎、独眼龙、飞虎子,沙陀族人,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在今山西雁门北部)。是中国唐朝末年最强大的藩镇节度使之一,后受唐封为晋王。后唐创立后,尊称其为后唐太祖武皇帝。

  身为一名军阀,李克用年轻时确有不少背叛唐政府的事迹,但或许因为其年少英雄,后来又打着“复兴唐室”的名号来对抗恶名昭彰的朱温,因此历史上有诸多关于他正面的传说。

  宋初王禹偁的《五代史阙文》中有过这样的记载:传说李克用临终时,将三支箭交给李存勖,说道:“刘仁恭父子背叛我,契丹耶律阿保机违背与我们的盟约,朱温和我们是世仇,我给你三支箭,第一支箭要你讨伐刘仁恭,第二支箭要你打败契丹,第三支箭要消灭朱温,希望你完成我这三个愿望。”李存勖把三支箭供奉在祭庙里,逢出征时依次派人取箭,带上战场,后来并桀燕、败契丹、灭后梁,得胜后分别将箭送回祭庙,表示完成了李克用的愿望。

  不过,历代都有人怀疑这则故事的真实性: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认为,依《旧五代史·契丹传》记载:李存勖刚当上皇帝时,后梁兵围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因此尚且对契丹“遣使告哀,赂以金缯,求骑军以救潞州”。可见根本没有和契丹结仇的事。另外,有人亦指出朱全忠扫荡群雄,华北只剩李克用与刘仁恭二者,李克用父子深知唇亡齿寒之理,因此刘仁恭及其子刘守光被朱温围攻,甚至刘守光被其兄刘守文攻击,李克用、李存勖还屡次派兵来救。通过以上史实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李克用去世之时,河东也没有与桀燕刘氏对立一事。但更多学者认为李克用赐矢故事是真实的。出于对抗后梁还有求得自身生存的需求,以贿赂契丹的方式求得河东后方的稳定,求得与朱梁对抗的时候不会两面作战;保住幽州避免朱温吞并幽州后河东被朱梁三面包围,这也是枭雄们惯用的手段。更多的看法是:不能以李存勖曾经假意结好契丹还有出兵救援幽州就认定上述故事的不实。

  但不管怎么说,李克用和李存勖是与契丹或辽中京(现在的宁城县大明镇)有过太多的瓜葛的。至于“三十太保”李存孝嘛,只能说是“或许”吧!

果然是他的城!

  “到了!”

  随着李文的一声吆喝,采访车停在了一道大土梁子的下面,土梁子挺高,须仰视。

  “这就是黑城遗址了。”李文说。

  但如果想攀上眼前的土梁子,还要经过一条大约三十米宽的干涸的河床,这应当是护城河了,能看到零星的几小片鹅卵石躺在那里。

  这道土梁子真的高且陡,上面长满了尚未泛绿的枯枝败草,我只能手抓脚蹬地往上爬。抬头一看,年近七十的李文先生已经站在土梁顶上,他指着一块凸起处说,“这就是敌楼。”

  当我气喘吁吁地登上梁顶时,顿感无比的敞亮,眼前是一片阡陌纵横的田地,有农人和农舍点缀其间,几分的诗情画意充斥其间。

  经李文的指点,原来我们是站在了北城墙的遗址之上,环顾四周,可见东、南两道土梁,同样的高且陡,西面的土梁则只能隐约可见,三道土梁与脚下的这条梁围成一个大体方正的城。

  据考古测量,这座古城由内、外两重城组成,外城东西长1800米,南北宽800米,除东南角城墙已被河水冲毁和西墙仅见轮廓外,其他三面可见残高一米左右的墙体。在这座城内发现不少诸如印章、钱范、瓦当之类的汉代文物,说明了这座古城曾经的重要性和驻守过这座城的官员的地位是很高的。

  内城位于外城北部居中,外城北墙与内城北墙重合,夯筑而成。四面墙体上建有敌楼,南北各十,东西各六,两两相对,布局严谨。敌楼均突出于墙体,呈方形,边长约十米,高度与墙体相近。城门位于四面城墙中间,对开,宽约十米,城门外分别筑有瓮城,长30米,宽20米,城墙外围有三十米宽的护城河。

“果然是他的城!”至此,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站在那高高的敌楼之上,回头再望黑里河林海的莽莽苍苍,我仿佛回到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耳畔响起了铁骨在铮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