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届高三模拟作文示例导写:带你走近《赤壁赋》(例文演示)

 圩岸学堂 2023-02-10 发布于江苏
2023届高三模拟作文示例导写:带你走近《赤壁赋》
吴玉英
【前言】
新高考一直在传说要把统编教材内容纳入考题,具体怎样考,没有先例。下面这道题要求考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我们来看一下,如何理解,如何应对,如何写作。
此前我写过一篇《“主持词”怎么写》的推文,也让班级同学写了这道作文题。从作业情况看,大家基本上都扮演起了上课老师的角色,侧重于知识性内容的介绍——感觉作为高考作文不应该是这个样子。那“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我当然无法预测,只能“试水”,供大家参考。
【作文题目】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故都的秋》赞美了古都的秋色,抒发了深沉的爱国之情:《荷墉月色》描绘了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内心“颇不宁静”的感受:《赤壁赋》描绘了苏子泛舟赤壁,抒发了乐观旷达的情怀:《登秦山记》描写了雪后泰山的独特景致……无数经典的课文描绘了无数优美的景色,培养了我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电视台邀请你客串《写景美文欣赏》主持人。
请以“带你走近”为题(补充一个篇目,使题目完整,可以选材料中的篇目,也可以是高中语文部编本中的其他篇目),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新高考命题有个“三无三不”思想:
无价值,不入题;
无思维,不命题;
无情境,不成题。
这是指高考命题要紧扣核心价值,突出能力素养,结合真实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道题就完全体现了这一思想。
这道题,没有固定的写作格式和模板,需要根据具体情境的需要进行写作。
没有固定格式,不代表没有写作原则和边界。你需要符合以下要求:
1、明确对象;
2、表达看法;
3、建立共识;
4、明白晓畅。
以上四点,是基于“传播”的特点而必须要遵守的原则要求。
既然是在电视上讲话,其目的就是为了“传播”,传播的对象不同,我们的表达方式也应该相应调整——此为第一点要求,明确对象
传播”的目的是传递看法,让对方接受,成为对方的看法——此为第二点要求,表达看法
想要让人改变看法是很难的,要尽可能在“共同语言”上做文章——此为第三点要求,建立共识
既然目的是让人接受,就要使用让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才能留下印象——此为第四点要求,明白晓畅
拿这四条要求,你验证一下你喜欢的那些电视节目,无一不是如此:
1、跟我有关;
2、说得太对了;
3、跟我想的一样;
4、Get到了。
对照这四条要求,再来看样题作文,我们就大体知道怎么写了。
1、明确对象:电视台的观众,你不能默认是无差别的所有人,没有一个电视节目是以所有人为观众的,哪怕是新闻节目,哪怕是电影电视。你需要自己“假想一个观众群体”,认真地想一想,什么样的观众需要你来“带你走近”?——初中生?小学生?都可以。
2、表达看法:电视栏目叫“写景美文欣赏”,我应该给初中生或小学生传达什么样的欣赏理念呢?我在欣赏美文上,有什么样的体会和看法,我觉得可以传达给初中生或小学生呢?——鼓励他们走进大自然,跟大自然亲密接触,从书里走到书外,这个角度可以有。或者,就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收获谈看法,激发更多的同学去读原文,欣赏原文,也是写作思路之一。
3、建立共识:初中生、小学生想要什么呀?想要好朋友,想解决学习上的困惑,如此等等。根据需要,确定写作主题和中心——谈互相欣赏之美,谈学习方法,等。这里的“共识”,主要指共同语言,共同话题
4、明白晓畅:有了内容,还要讲究方式方法,运用合适的结构和逻辑思路来组织内容。比如讲故事,比如问题引导,会让人听一遍就能留下印象。——写哪篇课文就可以讲哪个作家的故事,设置问题根据听众的特点选用他们关心的问题,这样就能达到让人一听就懂的效果。
【敲黑板!】
反复阅读题目所给情境,明确写作身份和要求。
作为客串主持,作为考生,高考作文题固然有检测你掌握知识的情况,但更需要通过你的创造性表达,看到你的思维品质。
【附】
写景美文欣赏”的欣赏角度(写作角度):
1、思想之美
2、词句之美
3、意境之美
4、结构之美
5、风格之美
6、音韵之美
7、景物之美
……(其他合情合理的角度)
既然是写景美文,那么,也就无非是从“景”或“文”出发,进行欣赏。欣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言之有物。最好只写一点,而不是开中药铺,一字排开,罗列不同配料。
【例文】
带你走近《赤壁赋》
吴玉英
同学们,你可能跟我一样,有过这样的烦恼:明明是一场愉快的郊游,偏偏被布置了一篇作文,带着写作文的任务去游玩,搞得我特别害怕去郊游。谁要提议去郊游,我会不由自主地问:你帮我写作文吗?
帮我治愈心理创伤的,是苏轼和他的《赤壁赋》。
假如你也跟我有过同款烦恼,我要向你介绍一下,自己被疗愈的过程,带你走近《赤壁赋》的精神世界。
说真的,在读这篇古文之前,我的内心是抗拒的:古文的难度指数,不比作文低。作文已经虐我无数遍,古文再美,吃起来实在太烦,我不得不像个老黄牛,吃进去,吐出来,嚼嚼,再咽下去。你想想,那滋味,能好受吗?
没想到,同为古文,古文和古文的味道,是不一样的。苏轼的古文,就有一种别样滋味。《赤壁赋》的思想内容,是一种点亮,点亮了我内心的太阳和月亮,驱散了笼罩我心头的雾霾和暗影。《赤壁赋》的精神境界,还是一种唤醒,唤醒了我内心的猎豹和野兔,特别想到旷野去奔跑,去感受风的吟唱和草木的芬芳。
你也许会问,苏轼的《赤壁赋》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赤壁赋》对于我,就有这样的魔力。
不说它如何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也不说它如何行云流水、气韵生动,单就从打败心魔来说,它给了我新的感悟。你无法想象,这篇美文居然是作者处于人生最低谷时写出来的。
当你我处境不顺的时候,周围人对自己嫌弃和打击的时候,再美的花,再绿的草,都会失去光彩。仅仅因为一篇作文,都能让我失去郊游的兴趣,苏轼是怎样做到面对挫折写出如此旷达的美文的呢?
老师给我们讲了个故事。苏轼和他的好朋友佛印在一起打坐,苏轼问:“我在你眼里是什么?”佛印说:“是一尊佛。”佛印也问了苏轼同样的问题,苏轼说:“是一坨垃圾。”说完哈哈大笑,还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小妹听,自以为得意。小妹笑着对哥哥说:“心中有佛眼里才有佛,心中有垃圾眼里才有垃圾呀!”苏轼这才醒悟过来,自己比佛印差远了。
这个故事道出了《赤壁赋》启迪心智的秘密:心中有美眼中所见皆美,心中坦然笔下才有旷达。假如心魔丛生,是断断写不出这样的美文的。在别人眼里是人生重大打击,在苏轼眼里却是风轻云淡,他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驾一叶扁舟,跟朋友赏山间之明月,举匏樽以相属。朋友之间的对话,像极了人的自我对话,乐观旷达的自我说服了消极哀叹的自我。也许,苏轼是借朋友对话来表现自我化解的过程吧。真正的敌人不是他人,而是自我。战胜了自我的心魔,也就无往而不胜了。
这让我很受启发:眼前所见景不美,笔下所写作文很难——起阻碍作用的,其实是心魔。写作文本来就不是为了取悦谁,而是一种自我表达;看景看的不是客观外物,而是自己的心境。心境明朗,方有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乐观旷达,方有不知东方既白。太在乎他人的评价与眼前小我的羁绊,反而可能会迷失自我。
《赤壁赋》很美,美在它摆脱了他人的评价目光。就算取得曹操那样的功业又怎么样呢?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在某种意义上,《赤壁赋》不是作者 “写”出来的,而是人生 “修”来的。烦恼,不会由外而内入侵自己的心田,却会由内向外迁怒于外物。烦恼,是心病,还得从“心”开始治疗。
这么一想,天地豁然开朗,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江天,我仿佛体验到了苏轼“浩浩乎”“飘飘乎”的同款自由。并且,我竟然有了迫不及待地写一点什么的愿望,有了带你走近这篇千古美文的愿望,有了跟电视机前的同学们分享的愿望。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去读原文啦,相信大家也会获得属于自己的美的享受。
【后记】
本文就是按照上文的四点要求给出的示例。
明确对象——假想是在给同龄人讲话,用“同学们”的称呼语体现讲话对象。
表达看法——表达了“心中有美眼中所见皆美,心中坦然笔下才有旷达”的看法。
建立共识——在“怎样写好作文”的共同话题上,建立共识。
明白晓畅——使用口语,让人仅仅通过“听”,就能知道意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