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满是文化气息的长安,为何改成西安呢?

 海曲上人 2023-02-10 发布于山东

咱们中国人的文化水平独步世界,五千年的历史也不是白给的,就连一个字,中国人玩起来也是妙趣横生,有文化得很。比如写《滕王阁序》的青年天才王勃,他写这篇千古第一骈文时,就曾把《滕王阁诗》最后一句“槛外长江空自流”里的“空”字故意留下来不写,让别人猜测,结果人家猜来猜去猜不到,最后还是经过点拨才恍然大悟,原来没有字不就是一个“空”字吗?由此,《滕王阁诗并序》传耀千古。

文章图片1

王勃的这个空字确实很绝。(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但我们的祖先们玩文字游戏也不能保证每一次都能够玩好,有很多其实也是玩坏了的,别的不说,单说城市改名字这一项,被彻底玩坏的就有很多,比如琅琊改成临沂,兰陵改成枣庄,真定改成石家庄,九原改成包头,朝歌改成淇县等等,这是典型的把文化艺术气息十足改成文化艺术欠缺的诸多典型代表。

不仅上面我们所说的这些中小城市,历史上的超级明星城市也同样有这样的哀伤,最典型的就是十三朝古都,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

文章图片2

兰陵等于枣庄,我认为是最失败的,哈哈。(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西安原名长安,刘邦建立四百年的大汉基业后,没怎么读过书的他竟然显露出一个文化艺术大家的气质,他定都此地之后,希望自己的国都和国家都能够“长治久安”,便将这一块关中平原上的富饶之地定名为“长安”,此名一定,大汉四百年天下稳如磐石,中国人那股子热血便在“长安”这两个字上缓缓流淌了两千年之久,毫无稀释的意思。

文章图片3

天下长安,不要太美太豪气的一个城市名字。(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被大汉王朝定都的长安大城,经过汉朝统治者的辛苦经营,到西汉中期便成为东方第一大城,与西方的开罗、雅典、罗马等三个城市合称为世界四大古都,看到了吧,即便是傲慢无比的西方人,在给自己安上三大古都所在地的荣耀后,也不得不承认长安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意义。可以这么说吧,如果要选一个中华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最闪耀、最辉煌的城市,长安十有八九就是首屈一指的那个,不存在之一。

在汉朝之前,长安地区的名声其实也已经很响,煌煌八百年的宗周天下,就是起源于这里的“镐京”,看见没有,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已经是被称作“京城”的所在了,这在人类历史上也都是头一回,绝无仅有。但“镐京”还承担不了中国人的思想,直到它出现,中华文明史乃至东方文明史才出现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名字,一种不可动摇的思绪,这就是长安。

文章图片4

八百年宗周天下。(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长安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千年之久,在这千年的时光里,先后有21个王朝和割据政权建都于此,抛却一些影响力较小的政权,长安是实实在在的十三朝古都之所在,而这十三朝之中,足可烛照万年的汉唐两朝更是将这种民族记忆深深地刻进了中国人的骨子里。据可靠的史料推测,在公元前195年到公元25年,还有公元580年到公元904年这两段时间共计544年的时光里,长安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都市。无数海外君王、外国使臣、富商巨子穿梭于长安街头,去向一个绵延、伟大且高傲的先进文明诚心朝贡。


长安的地位和实力也不是光靠政权和经济能力的辐射,对于中国人来说,文化的促进似乎是更加重要的一方面,两千年来的那些圣哲先贤,用他们无比璀璨的文章和诗句映耀出了一个如天际银河般璀璨的“天下长安”。

文章图片5

天下长安,蕴藏了多少中国人的伟大梦想。(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里面有书写长安千家万户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有赞颂自己偶像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杜甫)”,有描写科举高中后快乐心情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也有描写和回顾长安繁华盛景的“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当然,也还有科举失意后发狠话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据说这样的文章和诗句,人们能搜罗出几千句之多。

即便是后来长安不再是大国之都了,长安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也一直无有其他城市可比,哪怕是兄弟之城洛阳,也不得不心甘情愿的屈居第二,可以说,长安一座城,甚至可以代表一个伟大的朝代和一个庞大的国家。宋朝有辛弃疾,“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我最喜欢这句关于长安的诗句)”,几多哀伤和豪迈;元朝有马致远,“从今后不见长安望北斗,生扭作织女牵牛”,徒生了多少幽怨;明朝有唐伯虎,“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平添了几多洒脱;就连清朝也有龚自珍,“怪道乌台牙放早,几人怒马出长安”,宣泄了多少不忿。后来的这些王朝都没有再将都城定为长安,但是在中国人两千年以降的文化心理上,长安一直都是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意义上的首都。

文章图片6

那些描写长安的唯美诗句们。(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正是由于这些文人骚客、儒史大家们千年以来前赴后继的歌颂和怀念,长安才最终定型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千年之都,其影响之深远、意境之缥缈,在中国文化史上可能都是独步天下、唯我独尊的。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长安,后来居然改名了,变成了西安,这大概也是历史因缘际会给予长安最大的打击了吧,是的,你既然已经不能成为实质意义上的国之大都了,那就不要再占用这一个文化意义上无可替代的名字了吧,于是,长安就此更名换姓,徒留数百年之遗憾。

文章图片7

首改长安的是这个流氓皇帝。(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五代时,篡唐的朱温大概是害怕长安保留会对自己的政权产生些什么影响,便将长安改成了雍州;北宋统一中原后,宋太祖赵匡胤一度想回归长安,定都在这里,但由于臣下的集体反对而最终没有成行;金朝占据这里后,好歹还给了个“京”字,名为京兆府。

元朝建立后,定都大都,对这曾经的十三朝古都还是遵循了旧制,依然称之为京兆府;后来大概是觉得不能称为“京”,所以在此地设安西王,并建安西王府,但安西二字并没有保证平安,安西王后裔甚至还发生过叛乱,于是大都的统治者直接改了一个侍奉大元的名号,即奉元路。

文章图片8

元朝没有也不会恢复长安。(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十三世纪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到过这里,他写道:“城甚壮丽,为京兆国之都会……此城工商繁盛,产丝多,居人以制种种金锦丝绢……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可见当年西安城依稀还能看见汉唐盛景。

真正将这里定名为西安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1369年初春时节,大明王朝第一名将、魏国公徐达率军挺进西北,与王保保等元朝军阀展开了西北大决战,最终攻取长安故地,取得了西北第一大城的完全统治权。同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下诏,改旧元王朝的奉元路为西安府,一是为了纪念明军西征的胜利;二是为了取安定西北片区的意思,由是一举奠定了今天西安城六百多年的原始基础。只是,由“天下长安”改成“西北安定”,丢失的恐怕不仅仅是放眼全国的大局观,更是对心向长安的天下万民的一种文化心理上的伤害。

文章图片9

徐达北伐路线图。(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但后来西安也不是完全没有重回“天下长安”的机会。1391年,朱元璋显然是对定都南京有些动摇,他征求了大臣胡子祺的意见,胡子祺回复: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由是,朱元璋萌生了一个迁都的想法。

同年,他派出一个自己最信任的人视察西安,并向其颁布了一道诏书,他说: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向命汝弟分封其地,已十余年,汝可一游,以省观风俗,慰劳秦民。此人就是太子朱标。久居江南水乡的太子朱标原本身体很好,可是当他去了一趟西安,回来向父皇呈上了自己辛苦绘就的《陕西地图》之后,居然就此病倒,并且再无回天之力。

文章图片10

朱标如果不意外身亡,西安或许会重新辉煌。(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1392年,太子朱标突然薨逝,伤心至极的朱元璋从此再也无心放眼西安,而我们多灾多难的西安也由此丧失了最后一次成为“天下长安”的机会。


结语:从长安到西安,虽然文化气息上确实落下了不知道多少个层次,但我还是理性的觉得,西安固然要难听些,但确实还是政治经济地位上的一种较为公平的展示。好比我们中国人取名字的时候,往往喜欢说一句话,那就是这个名字不能取得太大,取得太大了反而不好。城市其实也遵循了这样一种文化,“长安”是属于普天之下的,寓意了太多,包含的太大,不再是国之大都的关中之地再也承担不起了,于是,它便也把自己改成了西安。

当然,即便是改名了,长安也依然活生生的流淌在中国人的集体血液基因里,在我们向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不断挺进的时候,我们总能遥想起曾经无比恢弘的汉唐盛世,以及他们众星拱月般建立起来的那一座世界超级大都——“长安”,我们也一定能回想起辛弃疾的那一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你说是不是?!#大有学问#

文章图片11

祝福西安未来更加美好,把名字改回去恐怕也不太可能了。(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