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的一首七律《依韵酬吴安道学士见寄》,颔联乃千古名句,结尾更彰显出诗人的崇高品质

 qiangk4kzk8us4 2023-02-10 发布于云南

古代很多士大夫品学兼优,又忠心报国,可是因为心直口快,却经常遭遇各种困境。也许是因为上天希望考验这些才子的意志品质,才让他们受尽挫折和磨难,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人情冷暖,并不断改进自己的自身缺点,最终成为一代英豪。

北宋一位诗人从小孤贫,只好随着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过他好学上进,奋发图强,逐渐成为一位有为青年。虽然此后他的仕途一波三折,却让后世无比敬仰。下面分享范仲淹的一首七律,颔联乃千古名句,结尾更彰显出诗人的崇高品质。

依韵酬吴安道学士见寄

北宋 · 范仲淹

圣君贤相正弥纶,谏诤臣微敢徇身。

但得葵心长向日,何妨驽足未离尘。

乞辞云水三千里,犹济疮痍十万民。

宴坐黄堂愧无限,陇头元是带经人。

范仲淹26岁进士及第,此后便被任命为九品的参军。有了稳定的收入,才子就将母亲接到身边,自己也结束了飘荡不定的生涯。由于工作努力,成绩斐然,范仲淹很快就脱颖而出,来到了京城为官。

范仲淹45岁那年,因为反对宋仁宗废除皇后而被贬睦州。虽然诗人被贬已经不是第一次,但是他的心里多少还是感到非常失落。

皇帝眼里的家务事,在诗人看来却牵涉到社稷安危,可是自己的一番忠言,却再次换来一次坎坷的遭遇,岂能不让诗人感到心痛。这首诗就创作于这一期间,表达了作者满怀的悲怨。

开篇就直抒胸臆,“圣君贤相正弥纶,谏诤臣微敢徇身。”诗人说圣君和贤相正治理天下,自己虽然人微言轻,但是依然直言进谏,不敢因为一己得失而踟蹰不前。弥纶,治理的意思;徇身,即殉身,为国赴难的意思。

宋仁宗在北宋的皇帝中,应该属于非常开明的帝王,而当时的宰相吕夷简也富有远见。不过诗人眼里揉不进沙子,他看见很多弊端就觉得不痛快,即使前任宰相晏殊一再告诫他不要锋芒毕露,可是诗人每次都是一吐为快。

颔联乃千古名句,表达出作者对君王的忠心耿耿。诗人说只要能像葵花那样,一心向着太阳,即使一直地位卑微,又有何妨?作者将自己比作葵花,又将朝廷比作太阳,生动地展现出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的高尚品格。驽足,即驽马;未离尘,形容一直处于卑微的处境之中。

正如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中所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诗人身在庙堂,从不骄狂;流落异乡,也并不颓废。这种进退自如的表现,正体现出作者看淡得失的恬淡襟怀,也深受后世读者的钦佩。

离开了京城,即将奔赴远地,诗人虽然有些怅惘,却绝无悔意,“乞辞云水三千里,犹济疮痍十万民。”此去征程漫漫、风雨潇潇,诗人却不辞劳苦、砥砺前行,甚至还牵挂着那些在贫困中煎熬的芸芸众生。

乞辞、犹济”,转折自然,表现出范仲淹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诗人觉得,今后纵然成为州府的太守,也不能碌碌无为,正好可以积累经验,并亲身救济那些受苦受难的百姓们。

最后两句彰显出作者的崇高品质,“宴坐黄堂愧无限,陇头元是带经人。”诗人喜欢读书,更经常研究战略战策。他非常希望自己可以在边关带兵打仗。而今他有时闲坐在衙门里的正堂上,颇感惭愧,因为才子不知何时才能施展毕生的抱负。带经人,即读书人。

纵览范仲淹的这首七律,言辞慷慨,比喻贴切,展现了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作为一位文弱书生,他学富五车、胸藏韬略,疾恶如仇、刚正不阿,更不惧困境、甘于贫贱,不愧为一代文豪,其崇高品质值得后世敬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