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正皇帝有多刻薄寡恩?这家铁帽子王,直到清朝灭亡都没翻身

 夏虫的历史课堂 2023-02-10 发布于江苏

清朝入关后(不计算清军入关前的历史),一共有10个皇帝登基,统治历史长达267年,而在这十个皇帝当中,康熙和乾隆皇帝最为出名,毕竟大名鼎鼎的康乾盛世就发生在他们的统治时期。

但有意思的是,在康熙皇帝到乾隆皇帝之间,其实还存在着一个对清朝统治具有深远影响的皇帝,那就是雍正皇帝,他是康熙的儿子,乾隆的父亲,是在康乾盛世中发挥出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皇帝,他一手解决了康熙时代的诸多弊病和难题,并奠定了乾隆朝辉煌的基础,但雍正皇帝的名声却很不好,很多人都说他刻薄寡恩,而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也确实能够看出雍正皇帝和其他皇帝的不同,可以说是相当的刻薄寡恩。

雍正九年是雍正皇帝非常不想提起的一个年份,因为在这一年,清军遭受了入关以来,八旗精锐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清军在和通泊之战中大败,当时雍正皇帝寄予厚望的西征精锐部队和装备、补给被准噶尔人一网打尽,雍正损失了超过四千名“八旗精锐”,据说在此战过后,北京八旗人家,近乎家家戴孝。

而在跟准噶尔人的一系列战争当中,有一家铁帽子王,属实是倒霉透顶了。

铁帽子王是指清朝世袭罔替的王爵,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一般的清朝宗室在继承父辈爵位时,会被降等继承,唯独铁帽子王拥有比一般亲王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承袭爵位无需降等,拥有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顺承郡王锡保便享有此殊荣,但就是拥有如此显赫地位的清朝顶级大贵族,在引得雍正讨厌时,也被折腾得很惨。

本来在和准噶尔人的大战开始之前,雍正皇帝看锡保治军勤劳,一直以来兢兢业业的,就给他升了爵,进封他为顺承亲王,之后还授他为靖远大将军。可惜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一些骚操作、被迫背锅等原因,比如没有救援友军等,雍正皇帝一气之下就罢免了他的大将军职位,还进行了削爵惩罚,将他从顺承亲王再次变成了顺承郡王。

而这还不算完,雍正皇帝还将一系列战败的责任按在了锡保的头上(锡保还不是主将,勉强算个副将),让锡保赔偿了军队战败损失的全部开支,光大军中的骆驼、马匹损失,雍正帝就给当时的顺承郡王锡保开出了22万两白银的天价罚单!好家伙,一般的将军战败也不过就是革职杀头,锡保一个铁帽子王,一个宗室皇亲竟然被罚要赔偿战争损失,被雍正皇帝罚了38万两白银。

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很大的款子,而由于罚款数额巨大,顺承郡王府实在掏不出来,雍正皇帝还十分贴心地允许顺承郡王分期付款,但是分期付款是有利息的,还是“利滚利”,内务府追得特别紧。

这么一看,早知道雍正皇帝如此刻薄寡恩,锡保还不如战死算了。而就因为雍正皇帝的这笔罚款,此后的顺承郡王这一系算是倒大霉了,日子过得特别艰难,直到1911年清朝灭亡都没翻过身。

那个时间,触了雍正霉头的还不止锡保一个,还有一个被罚银更多的岳钟琪(岳飞的二十一世孙),直接被雍正罚了70万两的白银,把整个岳家卖了都还不起,最终也是分期付款,不过好在乾隆继位后,将其罚银给免掉了,至于顺承郡王就没有这种好运了。

历史上的顺承郡王惨到什么地步呢?曾有一位顺承郡王死了以后,偌大的顺承郡王府竟然连王爷的丧葬钱都拿不出来(交罚款了),最后还是哭穷向内务府预支了十年的郡王俸禄,才勉强办完了丧事。不是顺承郡王的家人们不想给王爷勤俭薄葬,而是清朝对于王爷的丧事有着严格的要求标准,不能低于朝廷定下的标准,否则重罚(清朝皇帝对宗室最是刻薄寡恩,动辄罚款),因此顺承郡王府只能咬牙举债办丧事。

顺承郡王一系的悲惨还体现在了他们的娶妻上,嘉庆时期的有一位顺承郡王曾为了节省彩礼,硬是咬着牙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和珅的庶出孙女,当未来铁帽子王的正福晋。

要知道这可不是和珅烈火烹油之时,当时和珅的坟头草都有一丈高了,他儿子丰绅殷德的坟头草也不低了,可是谁让顺承郡王穷呢,最后也只能咬着牙把和珅的庶出孙女娶回家(要得彩礼很少,嫁妆很“丰厚”,白银2000两,但是其名义上的母亲从内务府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