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志读书会:《进阶写作》第十八讲

 立志读书会 2023-02-10 发布于辽宁

    《进阶写作课》从零开始学写作,欢迎光临立志读书会,今天我们开始第十八节课程。

在写作中有一个名词叫主体思维,掌握了主体思维就掌握了写作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写作的诀窍。

很多人在写作的时候无法下笔,脑海中有想法可不知道如何写出来,有些小伙伴会认为这是缺少生活体验,其实无法下笔与脑海中有想法写不出来的现象是普遍的,其核心原因就是因为思维方式。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在落实在生活实践当中,更多的是展现在利己或是利他,可写作中的主体思维并不是这个样子,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写作的主体思维。

学会使用“我”

我在写商业方案的时候有很深刻的体会,那就是我们的写作就是对读者展开销售。

我的文字向读者销售了我的知识、文化、经验还有价值观。

那么站在读者的角度,他们为什么要相信我的知识、文化、经验还有价值观?

我是否让读者在阅读我的作品时真切的感受到这些东西的存在?

我们现在回忆一下,你所看过优质的作品,比如某个公众号上面的一篇文章,作者往往是运用了主体思维,将“我”的感受融入到作品当中,会以自己为出发点,表达出读者与自己一致的思想观点。

我曾经看过蔡康永的一本书,那本书的名字到现在我还记得,它叫《为自己活一次》,这本书中多次出现主体思维的创作手法,比如“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我当时就在想”等等。

这样的运用会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让文中的“我”自然而亲切。

但有一点还请大家注意,虽然以“我”为主体,但并不是全程的自嗨式创作,文中的”我“只是引导作用,我们要向读者展现的是我们的感受、体会与观点等。



引用别人的素材,输出自己的故事。

我们在看一些杂志或是公众号的优质作品时就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除了赞叹作者文笔的功力时,还会发现文章中会经常出现名言名句、书籍段落、经典台词等等。

再比如说某些自媒体的大V号会在开篇引入热点话题,之后在章节中引入相似的案例,而这些案例最终指向的都是作者的观点与价值观。

还有就是我之前说过的拆书稿,这些作品中都会围绕原著的核心内容与中心思想来举出一些原著之外的案例,同时展现作者的观点与读后感。

主体思维的写作就是要借用一些素材,通过素材来举出相关案例,并输出自己的故事与观点。

但在运用素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那就是不要过多的引用。

一篇优质的作品中,引用素材的比例不要超过20%,这也是一些收稿平台给出的要求。

在我们完成一部作品之后,反过来检查我们的作品,把那些素材都剔除掉之后,看一看这篇作品中有没有吸引人的故事,有没有清晰的表述作者观点,为社会传递了哪些价值观。

如果剔除掉素材之后,这篇作品还是一篇可以惊艳到读者的文章,接下来就可以到平台发表或是投稿了。

一篇优质的作品不是为用户提供了哪些信息,而是为用户创造了多少思考价值。


跳出自己看自己

主体思维运用不好,多数是因为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比如有些作品的自嗨。

虽然掌握了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也融入了案例与观点,但还是容易落入自嗨的模式当中无法自拔。

台湾著名作家张德芬在她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其实这段话是张德芬心灵修行的一个观点,也被广大心灵修行者所认同。

普通人会觉得外面的世界是纷乱的,怎么会只有我自己呢?

其实这世间万物的存在是一回事,哪所是纷乱,但我们这些事物的认识者是另一回事。

我的写作也是一样,要跳出自己来看自己,通过对事物的客观认知与自己的观点来进行创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