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寅|新刊《金陵生文学史漫话》目次与后记

 金陵生论学 2023-02-10 发布于广东

《金陵生文学史漫话》
目次
1.基于文化类型的文学史分期论    
2.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的建构
3.文人传记研究与清代文学研究的拓展
4.阮籍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5.关于“平平仄平仄”句调是否合律的问题
6.诗人李白诞生1300年祭
7. “郎伯”辨
——兼考杜诗《元日寄韦氏妹》本事                      
8.杜甫《避地》辨伪  
9.怎样读大历诗? 
10.大历山水诗的新变
11.大历十才子之翘楚——卢纶
12.李贺的天界想象
13.读长沙窑瓷器所题唐俗语诗录札记 
14.古诗声调论的萌生
15.清初诗学的地域格局与历史进程
16.冯班《钝吟杂录》论严羽平议
17《王考功西樵先生诸经法书》寓目小识
18.后人眼中的一段公案
——王士禛与赵执信交恶的原因
19.理论的巨人 批评的矮子
——漫谈王夫之诗学的缺陷
20.宁都易堂九子漫谈
在纪念魏禧诞生三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21.康乃心及其诗论
22.袁枚诗学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23.赵翼论白居易
24.作为诗歌批评家的翁方纲
25.生不逢时的天才黄仲则
26.陶元藻与《全浙诗话》
27.一代才女汪端
28.杨亨寿重编本法式善《梧门诗话》小识
29.李审言及其《文选》学
30.孙雄与《道咸同光四朝诗史》
31.郁达夫佚文《将之日本别海棠(有叙)》浅解

后记
这个集子里收的文章,都是长篇论文以外的短札,大概分为几类:或是问题本身较小,不足以敷衍成长篇论文,就写成了一篇小文章;或是取某个长篇论文的一部分,因为发表时篇幅收到限制,只好抽出另行发表;或是受出版社之嘱,为某些古籍整理本写一个前言;或是应刊物之约,将专题论文的内容改写成通俗性文字。总之篇幅都不超过七八千字,内容多属于普及性的,行文格式也较自由,基本上没有注释,个别有注释的也改成了随文括注,以文学史漫话名之,以区别于学术论文,至于有没有独创性,或有无趣味,就只有留给读者评判了。
读硕士生时曾听陈振寰(和年)老师说过,他的研究生导师王力先生,凡专题学术著作如古代汉语、汉语音韵学、汉语诗律学等都是大、中、小三号:大号的厚本是集成性著作,给专业研究者看;中等厚度的是简化本,给中文专业学生看;最薄的是通俗读物,面向普通读者。我从读研究生开始,一直都埋头做很专门的研究,希望在精力旺盛时写一些有独创性的论著,除了参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的编纂外,基本上没编写过通俗性或普及性的书。但文章其实也常写,开始是读博士时正赶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鉴赏辞典”热,老师每遇约稿,便分配一些作品让我们写,希望我们通过撰写鉴赏文章,培养起细读作品的习惯,并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所以至今翻检当时出版的各类鉴赏辞典,还时时可见自己的少作,为当时稚拙的文字脸热。工作以后,遇到一些有趣的小问题,也会写成短文,向以《文史知识》《古典文学知识》为代表的古典文学普及刊物投稿,后来还有《名作欣赏》,本集收入的短文主要发表于这三家刊物。因为这套丛书的性质属于随笔,所以没有收入作品鉴赏,而只有关于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考辨或评论的短文。
这些短文看似轻松平易,却也并不好写,经常要有一桶水里舀一勺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写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学术论文的写法只有一种,而通俗性文章的写法则有N种,想要写得明快可读,特别需要动脑筋。这也是我一般不应约写通俗性读物的缘故,我担心它们写起来会比学术论著更费神,写得更慢。尽管如此,多年下来不知不觉地还是积攒了不少非学术性的短文,如今可以编个集子奉献给广大读者,在我也是很高兴的事。这次整理旧作,除了订正一些错字或增补若干新材料外,文字未作全面修订,聊以存四十年问学的雪泥鸿迹。责任编辑王岚女士细心校核文稿,使编校质量有所保证,谨致谢忱。
推荐语
文学史的旅程,既有名山大川,亦有曲涧幽。学者的探索,或高瞻远瞩,或俯仰流连,入看青霭,回望白云。一闪灵光,竟得万言难罄之妙解;寥寥数笔,胜似长篇大论之铺陈。作者未必有意,读者自可会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