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石方寸话环先 | 作者 张鸿升

 紫雨轩书院2017 2023-02-11 发布于河南

评论家张鸿升

张鸿升,1949年7月生,天津市人,自幼喜好书画,在校读书时,接受齐白石女弟子吴瑞臻先生专业美术课。入伍后任海军政治宣传、船舰长,转业后拜吴瑞臻先生为师学习国画;交杨柳青年画社编辑,现为现代书画家张羽为好友;常陪同与吴瑞臻先生与著名画家萧郎、刘止涌大师交流思想,畅谈绘画人生;共同接受过中央电视台采访吴瑞臻先生与个人绘画人生录像;并与天津著名书画大师天津美院教授霍春阳、贾宝珉、史如源、老年大学教授张精来等相知相识,观摩交流绘画。常在国内有关刊物发表有关书画篆刻等内容的见解与评论。                                         


金石方寸话环先

文字 张鸿升 作品 张环先

温州战友韩天衡先生在上海是当代公认的兼擅书法、国画、篆刻、艺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收藏的著名通才。战友王成斌在任政老先生指导下,先颜欧而后米芾、苏轼行书, 再到“二王”手札,循序渐进,厚积广蓄。而立之年,多次参加国家书法大赛并获重奖,获取国家书法家证书,他的书法宽博、堂皇、雄浑;他的国画传承于齐白石门下。他们都是全国有影响力的名家。战友张环先張环先:青岛市人,1949出生,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市南区琴岛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日本国书芸院鑑查员,中韩书画交流协会会员,法国华艺驰声协会会员。国画和篆刻作品多次获国内省市,和日本,韩国,法国奖项和书画展。他能书会画,在山东青岛也同是书画篆刻之大家。       
今观赏环先的篆刻,连发触想,有人说书法是中国人的指纹,国画是中国人的脸谱,那么,篆印该是中国人的什么呢?      
大概,它就是中国人的眼神了。      
那炯炯有神,那流连顾盼,那藕断丝连,,那泪水汪汪怎一个“神”字了得!     印之佳者有三品:神,妙,能。轻重有发中之法,届伸有神外之神,笔未到而意到,形未存而神存,印之神品也,增减合六文,挪让有依顾,不加雕琢,印之妙品也:长短大小中规矩方圆之制,繁简去存无懒散局促之失,清雅平正,印之能品也。有此三者,可追秦汉矣。      
程彦明日:回有品,印亦有品气韵高举,丰致踪跃,如天仙下游者,逸品也:奇正迭运,错综变化,如生龙活虎者。神品也体备话法,斐然成交,如万花春谷,姐烂夺目者。妙品也:集厂去短,自足专家,如范金球玉,各成良器者, 能品也。      朱修能日: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 有刀无笔,能品也:刀笔之外而有别趣者,逸品也。有刀锋而似锯牙痈股者,外道也:无刀锋而似铁线墨猪者。庸工也。      
我识环先苦心,每每发布书画篆刻作品,宣纸、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堪称有神,有品,气韵生动。这次战友环先和书法家马魏华一样赠我神印,大气磅礴,意味淳厚,中内传情,十分珍重。    
今在此一展环先篆刻金石方寸作品风格、精彩,一饱爱好篆刻艺术之眼福。

当年青岛文聫主席,书协主席辛顕令题写的作品集名

印的沿革     

名称的沿革 战国时官印和私印都称“玺”, 又叫“弥”。秦统一天下后,“玺”成为帝皇印的专称。“印”字最早出现在秦印中,如“宫田臣印”。秦印一般刻四个字。汉武帝将二千石以上高官四字宫印改为五字,且改“印”为“章”,如”丞相之印章”,“沛郡太守章”。唐代武则天觉得“玺” 字的音与“死”相近,不吉利,一厂令改“玺”为 “宝”,以后各朝则“玺”“宝”混用。隋以前的印章直接改在封泥上,这样印章又叫封泥。唐、宋时又有了“记”或“朱记”的名称,如”都检点牢城朱记”,为下级官吏用印。至明,戍边军队用印称“关防”,又称“信”, 至清,关防又有了“图书”的叫法。     
印材的沿革  元以前为铜印时代,元以后称石印时代。铜印时代的印材不光用铜,还有金印、银印、玛瑙印、象牙印、水晶印、玉印、瓷印、陶印、木印等,十分丰富。     
石印的始作俑者为元代的画家王冕,王冕用花乳石刻私印,开创了制印的石印时代。石材极为丰富,公认的三大印材为青田石、寿山石和昌化石。      
青田石:产于浙江青田,色泽以青为主,石质细腻,受刀爽利。青田石种类很多,其中以“白果冻”、封门青”酱油冻”最有名。

当年 老师任全书青岛文联委员书协副主席印社秘书长鼓励学习送的墨宝
寿山石:产于福建寿山。色泽多样品类各异。居三大印材之首。其中以田石中的“田黄”,山坑坑中的“鱼脑冻”,山坑中的“白芙蓉”、“高山冻”为佳。     
昌化石:产于浙江昌化。因石材中有鲜红,色如鸡血,又称鸡血石。昌化石以底子细腻如冻,如“羊脂地”,“肉膏地”“全红血”为绝品。     
官印  秦官印多用白文,印文以凿刻为主,罕见铸印,印面大多界以口田Ш为栏,印面多用斯篆、古籀,印文线条纤细,富有弹性,风格稚 拙天真奇特多变。秦宫印多为方形,但下级官员也有用长方形的“半通印”意为方形印的一半。还有一种一字印,印文为“玺”字的变体。      
汉宫印分铸凿两种,朝中大臣印用铸,小官用凿。军旅中也常来用凿印,以应付多变的军情。军中凿印,职务高的“两凿成文”线条就较为平正厚重,职务低的只用一凿。汉印风格古厚、浑穆,平正严谨,变化万千。     
唐时,官印的尺寸增大,由官职印向官署印转变,印文多采用九叠篆,用线纤细,屈曲折叠。唐印还有一种长方形,不用篆书用隶书的”朱记”,朱记不由朝廷颁发,是地方官吏自办印。

当年老师任全书为作品题款

宋官印基本上沿袭唐制。南渡后重铸公印,在印文前加 “行在”三字或冠以年号以别新旧。宋代出现了纸币,背面有“合同印”,呈银锭形。元代有以蒙古文人印之变。     
明朝的方形关防,为防止作奸舞弊,改为半印,只有两个半印互相勘合才有效。日久,就有了长方官印。      
清代官印印边比宋、元官印宽,文武职官印用不同的篆文。如文职用大篆、小篆、钟鼎篆,武职则用柳叶篆、悬针篆。清官印还配上当时的国书—满洲文。 

私印   
    
1.姓名印。印文以白文为正格,秦姓名印多用斯篆、古箍,和当时的官印一样,也用口田界栏。汉姓名印,印文有用鱼鸟虫篆的,奇崛可爱。     
2.多面印。印文不单刻一面。如一头刻姓名,另一头刻字:或一头刻姓名,另一头刻吉祥语:或一头刻姓名,另一头刻鸟兽鱼....时,竟有一印五面、六面。魏晋、六朝时就盛行六面印,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青岛著名篆刻家张淑禺老师当年为作品题款

3.半通印。汉时私印也有半通印,即长方形印。往往在姓名上或下添加吉样文字,如某某大利或大利某某。半通印       
4.朱白相间印。汉私印中又有朱白相间印。印面或半朱半白,或朱白柏间,或一朱二白,或二朱一白,或一朱三白,或三朱一白。通常情况下,笔画少的字用朱文,笔画多的用白文。朱白相间印       
5.鸟虫篆印。鸟虫篆早期见于春秋战国时吴越楚等国的高级兵器与钟鼎上。汉私印中有少量使用。以汉缪篆为基础,化直为曲,以方为圆,穿插盘曲,并杂以鸟虫鱼形,浪漫而又神秘。     
6.消形印。肖形印多用白文,图像有龙、风、虎、犬、马、龟、鱼、鸟和人物、车骑、建筑等等,形态各异,动静不一,风格古朴,浑厚沉雄。肖形印的印制有圆、方、菱形等。汉代的肖形印还附有文字,一般中间刻姓名,四周围以龙、虎或其他图像。

当年全国著名篆刻家傅嘉仪老师(西安)为作品点评

7. 署押印。印文用风尾书,即花书,所以俗称花押,为古人签字承诺用印。宋时花押盛行,宋徽宗赵佶就很喜欢在画院作品上加押用印。赵佶的花押为“天”,“天下一人”的花书。到了元代,署押印多为长方形,上刻真书姓字,下刻署押者,或者参用蒙古文。      
8.斋馆别号印。始于唐,如中唐李泌有“端居堂” 印。宋时已蔚然成风,凡达官闻:亡,差不多都有各自的斋馆别号,并且制印为记。如苏轼有“东坡居土”别号印,米带有“宝晋斋”斋馆印。到了元、明越发盛行。不少斋馆别号,是文人一时兴之所至凑造的,文征明就说:“我之书屋,多于印上起造。”为之一笑。
     9.收藏鉴赏印。宫廷最早使用此类印章,如唐太宗有“贞观”连珠印,南唐李后主用“建业文房”印,宋太祖的“秘阁图书”印,清代宫廷有 “三希堂精鉴玺”、“乾隆御览之宝”“古稀天子”印等。文人学士相继追仿,如苏轼的赵郡苏轼图籍”印,米带的“米氏审定真迹”印。米蒂是北宋最大的收藏家,凡经他收藏的书画,都钤印记,且据不同品次铃不同印记。如最上品,用“审定真迹”、“神品”“宝晋斋”等印,绝品则用“米带之印”、“米芾印”、“米带元章”等玉印,次品则只用“米姓清玩之印”。又如明代收藏家项元汴有“天籁阁”、“项子京家收藏”、“子孙永保”等许多收藏鉴赏印。       
10.吉语印。以吉祥语为印文,如“宜子孙”、 “长寿康”、“长乐”、“长富”“日利千万”等。

当年著名书画活动家 邹德湖老师题写的集名

11.成语印。秦时己有,多与敬业修身有关。如思言敬事”“高去”尊.盛行宝、元,明、清尤炽。所谓成语,和今天我们说的成语不同,包括世说新语、生骚、风月语、佛道家语等等,多隽永风雅,富有意 尽,大多为文人游戏,今日所谓闲章。如明唐寅刻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清郑板桥刻”七品官耳”印。     
12.辟邪印。佩挂在身边作辟邪用。和道教兴盛有关,又称厌胜印。印文有“天皇上帝”、“天帝杀鬼之印”、“天帝使者”等。 

印式   

周秦古玺,印式繁多,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秦后印式以方为主,间或长方,也有一些圆或椭圆的印式。后来又有连环式、琴、鼎、心、 钱币、水滴各式,印式只要布置得当,也未尝不可。      
连珠印。即将印面划分几分,分别刻姓名表字。唐以前,连珠印有三连珠、四连珠、倒品式、四瓣式等。唐代为二连珠,印式大多为方,少有椭圆。     
大印里套藏小印,如母抱子,叫子母印。外面的大印叫母印,里面 的小印为子印。有三套印、四套印, 甚至五套印、六套印,制作十分精致。

当年严四海老师的题款

治印流派   

元以前,印玺大都出自工匠之手,无所谓风格流派。刻凿者也不留名姓,元末画家王冕首创用花乳石刻印.将书法意趣融于印面,开了文人学士研朱弄石的先河。治印成为文人生活中的一件雅事,文人的自我意识较强,有极好的书法功底和广博的文化底蕴,文人参与治印,使治印的风格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到了明朝,江苏长洲人文彭, 其篆法界于方圆之间,一改宋、元印的旧习,史称“了无古意”,从其学印者颇众,如李流芳、归昌世等,形成篆刻史上第一个流派—“三桥派”,又称吴门派”。影响巨大,成为治印各流派的鼻祖。自文彭后,治印先后有“皖派”、歙派”、“浙派久”、“邓派”、“吴派”等相继称雄。      
1.皖派。领军人物为明代安徽新安人何震.皖派用刀猛利、肯定、 痛快,风格苍劲。
2、歙派。明代程邃为开创者,因其为安徽歙县人,故称“歙派”善用涩刀,追求秦、汉遗韵,风格阴柔。     
3.浙派。清代杭州人丁敬所创。以秦汉印为宗 不墨守成法啊,博取众长。纯用切刀凑石,涩中含坚挺之意,风格阳刚, 秦汉精神跃然毕现。

当年吴继文老师的题款

4.邓派。皖派传人邓石如开创。邓石如不受秦、汉印的桎梏,”书从印入,印中书出”,风格圆幼。该派大将赵之谦,治印别标新格,大气磅礴,且印文富有雅趣。     
5.吴派。浙江安言人吴昌硕所创。吴昌硕从齐鲁封泥和汉、 魏、六朝砖瓦文字中汲取营养,用圆杆钝刀,冲切并施,八面出锋。信手进退,风格迪峭古拙,名播海内。  
    

款识       

款识刻于印侧,阴文(白文)叫款,阳文(朱文)叫做识。始作俑者是元代赵子昂。至清盛行,往往随手镌刻,追求拙趣,且刻字从暑款发厚至诗词及论印文字或印文出处甚或造像,风格各异,变化多端。

当年张正墨老师的题款

铁笔生涯:当年广卅知名书法家赵老师送字

印的欣赏
   
集画成字,集字成章  印的欣赏首先是对字的笔画和字与字的排列布置的欣赏。     
笔画多或字数多的印,要安详,相反,笔画少或字数少的印要追求沉着。带方形的笔画或字形要丰满、平和。笔画或字形带圆的则要圆中见挺。单独一画,要劲涩。个字中相同的笔画在二画以上的要布置紧凑,还要略有参差之变。字的转折处要灵活,不能露角。直笔要浑厚,斜笔要短促,笔画交叉处要小而轻。那些纤细、柔媚、板滞、臃肿、瘦弱、圆滑的笔画线条,或起刀处尖锐如矛,或结尾处开叉如同燕尾的都是有病的。     
细朱文要显得秀劲,粗朱文则要质朴:细白文最好如天际游丝,粗白文则 要雄洋有力。      
要有疏密、轻重、虚实之变,用增损法(增减字的笔画)求繁简之变,用屈伸、挪让法求得各种字形间的平稳妥帖,用呼应法求全印的气脉贯连。切忌散漫杂乱。

吉祥章八方

闲章二十一方

印的边缘也很有讲究留边要有变化,可四面留边,也可一面留边,二面边。三面留边。印的下缘必须留边,且要留相当的空地,不然易头重脚轻。印的边缘要和印文的风格相协调,印文端庄整齐的,印边要均匀齐整。印化大的,印边也要随之或轻或重,或虚或实。      
印边常追求残缺美,残缺处较虚,可借此拓展印的气势。     
刻石用刀,欣赏刀法,如同欣赏笔法  刀法有正人刀,单人刀,双人刀,单 刀,双刀,切刀,反刀,冲刀,涩刀等。     
以刀锋一角入石,叫单人刀,全刀入石叫正入刀。在笔画的中心下刀叫单刀,在笔画的两侧下刀叫双刀。切刀包括由侧刀而正刀而侧刀,由单人而双人而单人的运刀过程。一刀来一刀去叫反刀,冲刀则下刀迅捷不回,用涩刀时微微摇曳刀锋,欲行不行。      
刀法要和印文相应,大则重,小则轻,直要刚健,曲要圆劲。刻深要松,刻浅要实,粗壮的要有气势,纤细的要隽秀而有弹性。转折要圆活,断绝处要似断非断。     
印文的欣赏  印文内容广泛,尤其是一些闲章,多反映出治印者的志趣情调,读来颇有兴味.如何震的笑谈间气吐霓虹”苏宣的“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黄易的“真水无香”,邓石如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另如清香应从笔底来 “笑百虑忘?”、蔬香果绿之轩”、“子曰如之何佛云无可说”等。

闲章二十一方

闲章二十一方

画家用印

中国画上用印,除了收藏印和鉴赏印外,主要是画家用印。      
用名章,铃印姓名,表示郑重和诚信  比较早的,如北宋画家郭熙作《早春图》就钤郭熙笔”印。至元朝,画家用名章已较普及,如赵孟颊画《窠木竹石图》, 款署“子昂”下铃 “赵子昂氏”印。又如黄公望画(天池石壁图》,款书“至正元月十日,大痴道人,作天池石壁 现代齐白石杂画册之一清任颐花卉册之一图,时年七十有三”,下连用二方名章:“黄子久氏”,“黄公望印。” 均衡协调画面轻重印虽小,因其端正触目,印色鲜亮,铃在画面上分量颇重,直接影响画面的均衡。用得恰当, 既生动又妥帖,用得不宜,反会破坏画面的均衡,如画蛇添足,所以用印的位置必须再三权衡。

闲章二十一方

闲章二十一方

用印的数量多少,印的大小,印文的粗细,朱文印(刻阳线)或白文印(刻阴线),印的风格(工细或粗拙)都会有不同的重量感,这样,用印时对印的选择也很重要.一般说来,铃印不能左右对称,数量以奇数为宜。      
起首章较小,多长方形,印文常为年号、祖籍地名或吉祥语。压角章一般较大,印文一般为斋名或成语,多为方形。打在画面上角的称起首章,铃在画面下角的叫压角章。      
中国画诗书画印结合,所以印章与题跋要配合照应,如印的大小和题字要相当,题字时要预留图章位置,题款与印章要气脉相通。      
贯通画面气势  中国画的画面的气势必须流转若环,这样画面才会有完整感。画面上某些地方,特别是虚处、留白处,有时会显得不够完整,但若用笔墨补完,较易闭塞,若用铃印, 则既可保持画面的空灵,又能补气之不足。

闲章二十一方

肖形章三十三方

提神点醒  印色红亮,在以湿色为主的中国画画面上其色彩对比强烈,所以在画面上铃印,又会有醒神的作用。尤其是一片浓墨中打上红印,往往会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延伸画意一些闲章可以延伸画面意境,如画鱼,铃“跃如”印,画竹用 “君子不可无”印,画山水用“千岩竞秀”印。和题款有异曲同工之妙。      
增加画面审美内涵印本身即一方艺术天地,画上铃印,即可赏画又可赏印, 开拓了画面的审美内涵。     
同时,一些闲章的印文,虽然和画面内容似乎无关,如王线的“游戏翰墨”,唐寅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吴昌硕的“先彭泽令弃官五十日”,齐白石的“望白云家山难舍”等。或宣告其审美理想,或表示其人生态度,或透露其文人情趣,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人,如闻其言,兴味无穷。充当配景有的画家(尤其是一些强调形式感的现代画家)也将印作为一种形式符号参与画面构成,充当配景,往往使画面产生虚幻的感觉。
我相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相比于书法与绘画,篆刻在肇期和当前不能认为是“小道”,也应能载入史志作者的法眼,就像上海海派战友韩天衡、秦皇岛战友王成斌一样盛名。所以,展览、刊物、文字资料也应涌暖,应看到早期的篆刻史留有丰富的研究空间 — 文人治印的肇始者米芾、印学先驱吾丘衍、发现花乳石的王冕……,作为艺术工作者要发掘于其中, 让一个个前贤的名字履新闪烁,堂堂正正进入中国伟大艺术史行列。自明清两朝之后, 篆刻艺术逐渐登堂入室,文字记载丰富起来,存世印谱也多了起来,我在各地博物馆看到许多印章实物,篆刻史的面目越来越清晰。此时,战友张环先的作品及研究在青岛更加如鱼得水,他的艺术之河也就任其探游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祝福战友张环先不放刻刀,永保初心,继续自己的篆刻创作,随着他刻刀的奏响,一方方精美的印章从他的手中呈现。

画家张环先

張环先:青岛市人,1949出生,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市南区琴岛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日本国书芸院鑑查员,中韩书画交流协会会员,法国华艺驰声协会会员。
国画和篆刻作品多次获国内省市,和日本,韩国,法国奖项和书画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