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5年贺捷生给毛主席写信,请求寻找贺龙遗骸,主席看完流泪同意

 行云流水vmmxd6 2023-02-11 发布于辽宁

1975年,正在北京红墙内办公的毛主席突然收到了一封奇怪的来信。

写信的人名叫贺捷生,正是贺龙将军的女儿,这次给毛主席写信只有一个目的:请求中央派人将父亲的遗骨重新安葬,并为他举办一个像样的追悼仪式。

看完这封信后,毛主席的脸上逐渐露出了犹疑之色,如果不是突然之间收到这封信,他恐怕早就已经忘了贺捷生是谁了。

接到这封信以后,许多往事开始涌现在毛主席的心头。

渐渐地,主席的眼眶变得湿润了起来,他只能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回想往事,过了几分钟后,毛主席颤抖着在纸上写下了一道命令,随后交给了秘书。

毫无疑问,主席最终同意了贺捷生的请求,但面对贺龙同志的亲属,一时之间,毛主席的心中感到五味杂陈。

那么,在贺捷生身上究竟发生过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中央为何迟迟没有派人去寻找贺龙同志的遗骨?在父亲去世的这些年里,贺捷生一个人又是怎么挺过来的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慢慢地道来。

一 长征路上的“小女孩”

与许多革命元勋的后代一样,贺捷生的童年充满了各种苦难。

1935年11月,贺捷生出生在湖南省的桑植县,在贺捷生出生以后,她的母亲蹇先任便感到喜出望外。

因为贺龙曾与她有过约定,如果她不能及时生下孩子,就无法随着丈夫一起参加长征。

不过孩子已经生下来了,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困,蹇先任也别无选择,所以在贺捷生还不满一岁的时候,她就已经跟随着红二和红六军团踏上了“长征之路”。

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贺捷生后来还被人们调侃为“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红军”。

在随部队出征以前,蹇先任的房东大娘半开玩笑地对她说道我家生了一个儿子,你家生了一个女儿,要不然咱们换换?

但得知了这个消息以后,贺龙还是拒绝了对方的提议,虽然贺龙的心里很想要一个儿子,但对这个女儿他依旧十分疼爱。

当时许多人都因为贺龙的妻子生了一个女儿而感到惋惜,曾经有一个跟着红军大部队长征的外国传教士对贺龙调侃道:“你是一个将军,如果你只有一个女儿的话,那么他以后就不能继承你的事业了。”

贺龙听了这番话,立刻严肃地回复了这位传教士,不管怎么说,贺捷生都是他的亲生女儿,哪怕他未来无法成为军人也没有关系。

众所周知,长征途中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年仅一岁的贺捷生为了在长征途中活下去,只能跟着大人们一起吃捣碎的树叶子。

一开始,贺捷生还不愿意吃,同行的战士便只能哄着她说这可是难得的美味呀!将来革命要是胜利了,你想吃还吃不上了嘞!

当时,由于蹇先任和贺龙都没有足够的粮食,导致年幼的贺捷生被查出了“营养不良”的症状。

到了贺捷生一岁的时候,林伯渠去贺龙家中拜访,才发现贺捷生还不会走路。

看到眼前这个面黄肌瘦的孩子,林伯渠动了恻隐之心,他让根据地的同志们想方设法弄来了一只羊腿,交给蹇先任,让她每天煮给贺捷生吃,吃完这只羊腿以后,贺捷生果然学会了走路。

根据地的条件还是太过艰苦了,贺捷生自从记事起就没吃过一顿饱饭,而且贺龙和蹇先任一直都忙于革命工作,很少能抽出时间来单独陪伴年幼的贺捷生。

每一次看到穿军装的男人,贺捷生就会喊“爸爸”,但真当贺龙出现在女儿的面前时,贺捷生的眼里只有紧张的神色。

1938年的一天,贺龙从前线返回延安开会,开完会后,贺龙便回到了家中看望女儿。

此时,贺捷生正蹲在一个角落里玩泥巴,脸上沾满了黄土,看见贺龙走过来,贺捷生甚至吓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贺龙拍了拍手,对女儿喊道快到爸爸这里来!谁知贺捷生听了他的话,爬起身就跑到一边去了。

一时之间,整个屋子里就只剩下贺龙一个人尴尬地站在原地,他明白自己参加革命这些年来,对女儿的陪伴太少了。

可是当时正值战争年代,贺龙几乎没有任何处理家事的时间与精力。

1940年,日本侵略军开始将作战的重点由前线转向后方,这样一来,贺龙等人领导的八路军部队就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摧毁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日军经常会组织对延安的轰炸。

此时,贺龙立刻意识到了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他必须安排几个可靠的人,将女儿送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

当时,贺捷生又患上了严重的疾病,需要立即进行治疗,在抗战时期,许多我党高级领导人都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苏联去。

这样,孩子们不仅可以在苏联政府开办的保育院里生活,还能在那里接受免费的教育和医疗,而且苏联当时并未卷入到战争之中,相对比较安全。

可是,贺龙却不愿意将女儿送出国去,当时的通讯条件还不发达,我国与苏联之间的通信基本靠写信和发电报。

如果将女儿送到苏联去,不光她要忍受颠沛流离的痛苦,贺龙自己也要承受思念的折磨。

最后,贺龙决定将女儿委托给自己在南昌起义时带出来的两个老部下。

贺龙的这两位老部,下一位叫秦光远,另一位叫翟玉屏,贺龙让他们二人尽快将贺捷生带回桑植老家安顿下来。

在临行之前,贺龙还交代秦光远与翟玉屏,现在是特殊时期,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只要能够保证孩子的安全,他的生活教育,就可以全部交给你们,孩子姓氏由你们来定,但千万不能改名。

就这样,还没满六岁的贺捷生就跟着两个养父回到了桑植老家,在回老家之前,秦光远和翟玉屏还是用贺龙给他们的钱带贺捷生去江西看了病。

从此以后,贺捷生便以一个农家女孩的身份在老家生活了下来。

不过,秦光远与翟玉屏一直对贺捷生强调,要记住自己是英雄的后代,父亲叫贺龙,母亲叫蹇先任。

因此,贺捷生虽然对父母的印象很模糊,但却能够叫出他们的姓名。

在贺捷生长大以后,秦光远和翟玉平又想方设法让她在当地接受了教育,除了照顾贺捷生之外,秦光远和瞿玉屏还需要领导当地的革命斗争工作。

1944年的一天,瞿玉屏突然艰难地冲进家里,忍着剧痛爬到了床边,此时的贺捷生只有九岁,她根本不明白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只听见瞿玉屏用微弱的声音对她说道:孩子等你长大了一定要去找你的亲生父母,他们是伟大的革命战士!

说完,瞿玉屏便死在了贺捷生的面前,亲眼目睹了养父的牺牲,贺捷生才真正意识到革命斗争的残酷。

同时,她也牢牢记住了养父临终之前对自己的嘱托。

此时,贺捷生的另一名养父秦光远也已经牺牲了,作为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女孩,贺捷生到底该如何活下去呢?

二 历经磨难的“团聚”

在秦光远和瞿玉屏相继牺牲以后,贺捷生靠着村里好心人的施舍才活了下来,直到1949年湖南宣告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的部队进入了桑植县,事情才迎来了一线转机。

原来,远在延安的贺龙听说两位老部下牺牲以后心急如焚,每次有同志从湖南地区执行任务回来,贺龙都要向他们打听女儿的下落,但是贺龙一次次满怀希望地去询问,又只能一次次听到令他失落的答案。

到了1949年,贺龙决定亲自回一趟老家,把女儿接回自己的身边,每每想起与父亲相认的那一幕,贺捷生的眼中总是充满了泪水。

当时贺捷生正在家里干活,她发现院子外面来了两个干部模样的人,贺捷生刚想出声询问他们来自己家里的目的,其中一个人就伸出大手将她一把抱住。

这个人一边将贺捷生紧紧地搂住,一边用桑植方言颤抖地说好孩子,这些年是爸爸妈妈没有照顾好你,让你受委屈了!

贺捷生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她一把挣脱男人的手臂,贺龙见女儿跟自己有些生疏,他倒也不生气,这么多年的分别已经使两人之间的亲情完全淡漠了。

于是,贺龙掏出了随身的证件递给贺捷生,说自己就是你的亲生父亲贺龙!贺捷生听到这个名字,突然愣了一下,这不就是养父在童年时经常提起的人吗?

只见贺捷生手中的农具也突然滑到了地上,他微微向上抬起头,仰望着高大的贺龙。

如果不是今天贺龙亲自站在了她的面前,她甚至对自己的身世还有一丝怀疑。

紧接着,跟在贺龙身边的干部招呼他们父女赶快进屋去坐,通过长达几小时的交谈,贺捷生才终于最后确认了贺龙的身份。

随后,贺龙告诉女儿,自己要将她接回北京去一起生活,贺捷生虽然非常舍不得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老家,但为了陪伴父母她还是同意了。

到了北京以后,贺捷生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一见面,大家就对这个经历过长征的小女孩儿非常关注。

众人都知道,这些年来贺龙将军和他的家人们都为革命牺牲了很多,如果不是为了革命的事业,贺捷生从小也不用过那样颠沛流离的生活。

毛主席和周总理还非常贴心地为初次见面的小姑娘准备了礼物,只不过当时的贺捷生只有14岁,她刚刚来到北京,见到这么多生人还有一些害怕。

倒是贺龙大大咧咧地接受了众人的礼物,并热情地邀请他们留下来吃饭,从此以后,贺捷生便开始了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光。

在贺捷生被带到北京以后,贺龙立马就给女儿办理了入学手续,因为贺捷生在老家也接受过几年的私塾教育,所以她学起知识来也不算太吃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贺捷生还成为了班里成绩优异的“尖子生”,每次听到女儿向自己汇报学习成绩的时候,贺龙将军的脸上总是充满了笑容。

1954年,贺捷生通过高考成功考上了清华大学,这可把贺龙高兴坏了,他不断地对身边的人炫耀,没想到我这个打了半辈子仗的泥腿子,还能有一个当大学生的女儿啊!

而这件事情也让贺捷生体会到了她在父亲心中的分量,在考上大学以后,贺捷生主动要求在学校的宿舍里居住。

因为,自从贺捷生来到北京以后贺龙和妻子就反复教育她不要“搞特殊化”,贺捷生将这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并体现在了自己的行动上。

尽管自己是将军的女儿,但她同时也是一名清华大学的学生。

1958年,贺捷生终于在清华大学完成了全部的学业,贺龙希望自己的这个女儿能够留在北京工作。

但就在这个时候,女儿向贺龙他们宣告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为了响应国家“支援西部建设”的号召,贺捷生决定去青海担任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贺龙听了女儿的这个决定,默默地点了点头,看来自己对女儿的心思也并不是完全了解的,但是既然贺捷生的心中有更加高尚的理想和追求,他和妻子还是会选择无条件的支持。

1958年7月,贺龙和妻子在家中为女儿举办了一顿简单的“送行宴”。

随后,贺捷生便踏上了前往青海的茫茫旅途,但连贺捷生没有想到的是,她这次前往青海工作将会踏上一条无比艰难的道路。

三 远方的来信 沉重的思念

尽管贺捷生的心中早有准备,但到达青海以后眼前的景象还是让贺捷生大吃了一惊,这里的孩子不仅没有接受过像样的教育,甚至连一张学习的桌椅都没有。

大家只能搬来石头在上面读书写字,时间一长,贺捷生也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贺捷生也结识了自己的丈夫,并生下了几个孩子。

虽然此时的他没办法回北京与家人们一起团聚,但贺捷生与贺龙之间还是保持着非常密切的书信往来。

贺捷生不断告诉贺龙自己的工作很忙,一时不能回家,贺龙将军也对女儿的工作表示了支持,但就在这个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予了这个家庭沉重的打击。

1968年,贺捷生被调到了北京石油部的一处工地工作,这里的工作环境虽然同样艰苦,但已经在青海历练了许多年的贺捷生并没有感到不自在。

此时,贺捷生和丈夫之间的感情也出现了裂痕,最终丈夫选择带着二女儿离开了贺捷生。

1969年6月的一天,几名干部来到了贺捷生工作的工地上,他们向贺捷生出示了证件,随后将她带到了解放军301医院。

在这里,贺捷生终于见到了身患重病的贺龙,此时,贺龙的主治医生站在一旁叹了一口气,对贺捷生说贺龙同志的病已经发展到了晚期,你们节哀顺变吧!

贺捷生不顾旁人的目光,一把扑到了父亲的病床上,此时的贺龙已经完全不能说话了,他用慈爱的目光看着女儿,嘴唇还在不停地颤抖。

贺捷生赶紧擦了擦眼泪,将自己的弟弟妹妹们扶了过来,最终在几个孩子的共同陪伴之下,贺龙元帅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然而,还没等贺捷生从父亲离世的悲痛中缓过神来,她的女儿也因病去世了,连续受到两次巨大打击的贺捷生情绪低沉。

最后,她还是在弟弟妹妹的帮助下才重新拾起了对生活的信心。

1975年4月,贺捷生被调到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工作。

每当贺捷生想到父亲时,总会忍不住哭出声,由于平时工作忙碌,贺捷生甚至没有机会去父亲的坟前祭拜。

这时候,贺捷生的心中萌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她要给党中央和毛主席写信,争取让父亲被重新安葬。

说干就干,回到住处的贺捷生立马就起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里,贺捷生简单地回顾了父亲的一生。

她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一名出色的革命家、军事家,应当获得最基本的尊重,他要求中央重新为父亲举办一次“骨灰安放仪式”,向全国发出讣告。

自从接到这封信以后,毛主席的心中泛起了万千思虑,作为红军时期我党和我军的重要领导人,毛主席对于贺龙的为人和能力都是十分清楚的。

当年如果不是贺龙的鼎力支持,恐怕中国革命就会在长征的途中夭折。

看完这封信后,毛主席眼含热泪地将自己的秘书叫到身边,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中央很快同意了贺捷生在信中提出的所有要求。

很快,具体的工作安排报告便被送到了周总理的案头上,周总理也是贺龙同志在“南昌起义”时的老战友了。

当他听说中央要为贺龙重新举办“骨灰安放仪式”的时候,眼中立马泛出了希望的光芒。

此时的周总理已经身患重病,但他还是强撑着病体亲自为仪式做了妥善的安排。

在所有的工作正式展开之前,周总理还不忘叮嘱相关的工作人员:贺龙同志是为党和国家立下过功劳的革命家,这个仪式必须要办的得体,悼词也必须仔细斟酌一下才行。

1975年6月,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里,被摆上了数百个花圈,两鬓斑白的周总理不顾寒冷的天气,亲自来到了仪式现场。

在仪式上,周恩来亲自宣读了贺龙同志的悼词,并且见证了这个迟到多年的时刻,看着骨灰终于被安放完毕,贺捷生心中的大石头也总算是落下了。

1976年,贺捷生被调入宣传部门工作,从此他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作家生涯”。

由于自身的独特经历,贺捷生创作出的作品总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受父亲的影响,贺捷生对我党和我军的历史也非常感兴趣。

上世纪80年代,贺捷生还参与编撰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完成了编撰工作之后,贺捷生被调到了“中国军事科学院”继续工作。

由于多年以来的成就积累与努力工作,贺捷生也终于迎来了属于他的“光荣时刻”。

1996年,经过中央军委的慎重研究,贺捷生被授予了“少将军衔”,成为了我军当中为数不多的女将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贺捷生这也算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

直到今天,贺捷生依旧奋战在宣传创作的第一线。

2013年,贺捷生凭借着《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一文斩获了人民文学奖中的优秀散文奖。

当贺捷生捧起沉甸甸的奖杯时,他的心中便泛起了一阵自豪与思念,作为贺龙将军的女儿,贺捷生靠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既是贺捷生对父亲最好的告慰,也是他对革命精神的一种传承。

如果贺龙将军在天有灵的话,他也一定会为女儿的表现与今日的中国而感到无比自豪。

革命的过程是无比艰辛的,革命的未来却是令人向往的。

在建立新中国的过程当中,无数的革命先烈选择“舍小家,顾大家”。

没有他们的艰苦付出,便没有今日这个富强和谐的“新中国”。

他们用自己家庭的牺牲,换来了更多家庭的团圆。

这是一种胆识与勇气,更是作为一名革命者的责任与担当。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不缺乏甘于奉献、敢于牺牲的英雄,今天的人们站在前人所创造的功绩之上,唯有奋发进取才是最好的选择。

也许许多年后,当我们的子孙再来翻看历史时,他们也同样会因为我们的付出与勇气而感到幸福与自豪!

编辑:浊酒

责编: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