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统一北方前,宋文帝的北伐,加快了北魏的一统?

 炫叶楓雪 2023-02-11 发布于广东

宋文帝周围多是以文义见长的士族之人,在江左政治社会氛围下,他们多不愿历武职。与此同时,刘裕所重振并以此为基础代晋建宋的北府集团,因缺少流民补充和互相残杀等内外部原因,势力渐衰,仅存的一位北府名将檀道济又因预少帝废立之事而不被宋文帝信任,此时雍州势力虽在崛起,但尚未占据主要地位。

因此,宋文帝急需提拔将领以充实刘宋王朝军事基础。长期辅佐宋文帝并得到他信任的武将屈指可数,到彦之则属其中的佼佼者,到彦之在护卫宋文帝赴建康即位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时局微妙之际,他的建议得到宋文帝的采纳,可见宋文帝对他的信任。

宋文帝即位后,他与徐羡之等人,就在对到彦之的官职安排上发生冲突。余羡之等人正是想把宋文帝这一亲信将领调开,以便在朝廷中有更大的控制权力,而宋文帝以到彦之掌握禁卫军权,既能防备徐羨之等人另有企图,又能让到彦之主持“台坊访募”,为讨谢晦做准备。宋文帝为何急于北伐?

此处有个前提,宋文帝在清除异己后不久,未经过充分的准备,便匆匆兴师北伐,其目的何在?

到彦之出自彭城武原到氏,王永平先生从到氏与刘裕先人同乡,推测到氏家族于永嘉乱后渡江,但门第更为卑微。

史称到彦之“初以担粪自给”,可以想见家境之贫寒。到彦之初以乡里身份随从刘裕征伐,后又任职于刘义隆府,是刘裕北府集团核心成员之一,宋文帝若想进一步任用到彦之,则需要给予机会让其积累声望和政治资本,这是关键所在。

与其父刘裕不同,宋文帝缺乏实战经验,因此在战略上轻视北魏,以为能如刘裕一样一举消灭敌人,此时的北魏,国力正处上升期,也异于南燕与后秦。在未做充足准备情况下,宋文帝希冀通过一次北伐,既能培育亲信将领,又能收复失地,这样的想法并不现实。

到彦之北伐及北魏的应对在到彦之北伐前,刘宋有过二次试探性的进攻。王仲德此时系安北将军、徐州刺史,可能这二次行动宋军都没有成果,故《朱书》未载。

宋文帝之意,河南之地本为刘宋领土,为北魏侵占,理应收复,表明此次北伐的正当性,而“无关河北”似有承认北魏既有河北疆土的意味,而太武帝的答语显然是愤愤之辞,“我生头发未燥,便闻河南是我家地”的说法并无依据。

尽管太武帝认为宋军不足具,但在北魏群臣固请下,仍然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魏神麋三年三月“诏冀、定、相三州造船三千艘,简幽州以南戍兵集于河上以备之”,六月“诏平南大将军、假丹阳王太毗屯于河上,以司马楚之为安南大将军。”

在列兵河南时,太武帝命河南兵北撤,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避开不利于魏军作战的时节,待“冬行地净,河冰合,自更取之”;

二,河南四镇兵少;

三,“诏河南诸军收众北渡以骄之”,在战略上迷惑敌方。

与此同时,赫连定势力也在侵扰北魏,太武帝欲先讨赫连定,北魏群臣以“义隆犹在河中,舍之西行”为由表示反对,崔浩从宋军“东西列兵,径二千里”而认定其无北渡意,故建议以伐赫连定为当务之急。

北魏镐礅、滑台、洛阳、虎牢诸戍相继弃兵而去,面对魏军以退为进的策略,到彦之等人非但没有察觉,反而沾沾自喜,惟王仲德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胡虏虽仁义不足,而凶狡有余”。

果不其然,自十月起,魏将安颜、叔孙建、长孙道生等便相继反攻,宋军大败。待虎牢、洛阳诸军相继溃败,到彦之欲焚舟步走,王仲德又谏曰:“洛阳既陷,则虎牢不能独全,势使今贼去我千里”。

垣护之亦以为“况今青州丰穰,济漕流通,士马饱逸,威力无损。若空弃滑台,坐丧成业,岂是朝廷受任之旨”,劝阻到彦之不要轻易撤退。

到彦之并未采纳这些意见,安排杜骥守洛阳,朱修之守滑台,散败而归。元嘉七年十一月,宋文帝复遣檀道济、王仲德北讨,因不敌魏军,次年二月回师。到彦之北伐缘何失败?

到彦之北伐失败之原因及影响从战场形势来看,宋军失利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将领骄傲轻敌、考虑不周、临阵畏敌等。

到彦之本无突出的军事才能,他受命领兵北伐,不过是因为得到宋文帝信任而已。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黄淮之间的平原利于北魏骑兵作战,以及在战斗力上,南方军队弱于习战的北方军队,都是此次北伐魏胜朱败的主要原因。

在战后将领处置上,宋文帝也表现出不公,因他发动北伐的意图就是为了进一步任用到彦之,故对到彦之虽作“下狱,免官”处理,但第二年又起为护军,但文帝却轻信杜骥之言,枉杀姚耸夫,兖州刺史竺灵秀亦因弃军伏诛,赏罚不明自会损害人心,不利于长远发展。北伐失败的影响

北伐失败对刘宋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刘宋立国仅十余年,远未达到元嘉后期“宋世之极盛”程度,国力无法支持北伐。

北伐失败造成刘宋国力削弱,其次,对宋文帝来说,北伐失败是惨痛的教训,促使他进行反思。宋文帝作诗曰:“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可以想见他当时悲痛的心情。

尽管宋文帝并未放弃经略北方的追求,但在谋划决策时,不得不小心谨慎,这也是下一次北伐远在二十年之后的原因之一。就北魏而言,魏军双线作战,既击退了到彦之、檀道济的军队,又彻底清除了赫连定残佘势力。

史载到彦之北伐后,司马楚之上疏称刘朱“民怨臣猜”,请求“扫清东南,齐一区宇,使济济之风,被于江汉”,“世祖以兵久劳,不从”此时北方尚存若千割据政权,加之柔然不时侵扰,北魏战略重心依然在北方。

此后,本着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策略,北魏加紧统一北方的进程,延和元年至太延二年,共发动五次战役灭北燕,太延五年又灭北凉,至此统一北方。

这里不谈北魏统一的详细过程,只想说明的是,在复杂的北方军事形势背景下,北魏在统一北方前并无大举南下的意愿,与刘宋间的作战,也是被动之举。

宋文帝即位后,刘宋所面对的是生机勃勃的北魏政权,其形势远非东晋末年可比。宋文帝虽于统治集团内乱时入奉大统,然其继位合法性不成问题,他亲政后翦除顾命大臣势力,所凭借的正是皇权。

元嘉七年宋文帝派遣心腹到彦之北伐,原因是他有收复河南之地以洗雪“国耻”的想法,以及希望提升到彦之的威望,为进一步任用他创造条件,并以此充实刘宋王朝军事基础。不过,到彦之的才能不堪为将,在战时表现出骄傲轻敌、考虑不周、临阵畏敌等缺点,这是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

与刘宋不同,北魏在这一时期面临着复杂的军事形势。纵观北魏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包括泰常七年南伐、太武帝即位后伐柔然、神麋三年伐赫连定,制定决策时群臣内部均有争论,主要则在于对刘宋的顾虑,由此可见此时北魏群臣确有惮南之心。

这种担忧一是由北魏面临的军事压力所致,二是因为南北双方互不了解,军事交往不密切。在太武帝的坚持及崔浩的谋略下,北魏旣消除了北方存在的主要威胁,又击退了刘宋的进攻。

自宋元嘉七年到彦之北伐失败后,至北魏统一北方,刘宋再无经略北方之举,眼见北魏坐大而丧失有利时机。因此可以说,在宋魏军事进程中,一开始刘宋就处于不利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