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在的铝锭放在古代当银子用可以吗?

 炫叶楓雪 2023-02-11 发布于广东

我们都知道,单从外观上去看的话,现代的铝和银子十分类似,包括色泽以及外貌,两者放在一起,只用眼睛观察的话,是不太容易分辨的。

因此就有人提出,如果把现代的铝锭,拿到古代,是不是可以当银子使用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基本不可能,虽说铝锭和银子外观类似,但也仅仅是外观相似而已,其本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最大的区别,就是两者的密度不一样。

铝的密度很小,为2.7 g/cm³,这个密度,比铁和铜之类的金属都要低,而银的密度,则为10.49g/cm³,是铝的差不多4倍。

而密度的大小,就决定了物体相同体积时的重量,换而言之,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越大,那么物体的重量也就越大。

把这个原理套用在铝和银上面,我们就得出了一个结果,即同样的体积大小,但铝却要比银子轻的多。

这么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呢?如果某人穿越到了古代,身上刚好带着几个明晃晃的铝锭,但他要是想靠着这些银锭去集市上买东西的话,没有人会卖给他的。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铝要比银子轻的多,因此,那些常年做生意的小商小贩,随手一拿,就知道这看似银锭的玩意儿有问题。

既然有问题,自然就花不出去了。

不仅花不出去,甚至极有可能会引来牢狱之灾,为什么呢?因为铝这种东西,虽说在地壳中的含量极广,仅次于氧和硅,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没办法将铝从其化合物中被彻底还原和分离出来。

比如有专家考证,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使用含有铝的黏土制作陶器,但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史前人类是用含有铝的黏土制造出来的陶器,而不是真正使用金属铝制造的。

那么,自然界中的铝,是在什么时候才被人真正的还原和分离成金属铝的呢?

按照资料记载,最早做到分解出氧化铝的是在1746年,由德国人波特,从一堆明矾得到了一些氧化铝。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分解铝的技术并不成熟,因此氧化铝的产量极低。

在此之后,虽说分解铝的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却并没有太大的技术飞跃,因此铝的数量依然不多。

不过,虽说当时铝的产量极低,但人们却发现,这种金属的特性却极佳,重量虽轻,但硬度不错,很有利用价值。

正因为有这种特性,加上产量不高,因此就暗合了物以稀为贵的原理,一时之间,铝的价格在当时的欧洲急速飙升,甚至一度比肩黄金。

别的不说,就说当时欧洲的贵族,谁能有一套铝制的餐具,那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比如拿破仑,他在宴会上,就经常使用一把铝制叉子,还有当时泰国的国王,得到了一条铝制的表链,一度爱不释手。

更夸张的是,在1855年的巴黎博览会上,铝和宝石一并展出,当时对铝的介绍就是,“来自黏土中的白银”。

另外,美国华盛顿纪念碑顶上的压顶石,也是铝做成的,如此重要的地方,之所以要用铝制作压顶石,就是因为当时的铝,被人们视为稀有之物。

而这种铝制品价格高昂的情况,一直维持到大约1886年前后,此时,电解铝的工艺开始出现并成熟,因此铝制品大量被制造出来,这就造成了铝自此跌落神坛,其价格也不再昂贵。

而此时,已经到了清朝的光绪年间。

从铝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就可以知道,至少在清朝光绪年间之前,世界上的成品金属铝,还是相对比较稀少的。

再往前那就更不用说了,基本可以断定,古人就没见过和听说过这玩意。

所以,要是有个人穿越到古代(清光绪之前),如果他带了几块铝锭,拿到大街上充当银子购买东西的话,那些商贩的老板必然不认识这东西,毕竟这玩意看起来像银子,但重量太轻,所以,不仅不会卖东西给这个使用铝锭的人,有好事者,还会将其扭送到衙门。

而县太爷如果看到这个东西,必然会对使用此东西的人严刑拷打,逼问其从哪里弄来的这种像银子,但却不是银子的物品。

到时候该怎么解释?说这是铝,问题是当时的人压根就没听说过。

因此,如果拿现代的铝锭在古代使用,不仅花不出去,极有可能会被抓起来,平白增加一场牢狱之灾。

当然,如果碰到那些喜欢收藏的大财主,也有可能会对此感兴趣,花钱买下来收藏什么的,但是要是想直接当银子花,肯定是不可能的。

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水,谁说古人不知道铝,在江苏宜兴,所发现的西晋周处墓里,不就是发现了一块铝吗?

那么有没有这回事呢?答案是确实有,在1953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宜兴发掘了西晋大臣周处的墓室,墓室中除了一些陪葬品之外,还有不少金属碎片。、而通过金相分析,在这些碎片中,有一小块,其成分就是铝。

这个发现,让当时的考古界十分震惊,毕竟前文也讲过,人类提炼出铝,是在1746年,而电解铝则是在1886年才有的,怎么在一千多年前的西晋,居然会有铝的出现呢?

莫非,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铝的提炼制造技术吗?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争论不休,不过,大部分观点认为,这个铝碎片,大概率不是西晋时期的,极有可能是后世的盗墓贼带进去的。

为什么呢?因此周处的墓室,在历史上曾遭遇过多次盗掘,单是能明确确定时间的,就有两次,一次是在元朝至正年间,也就是元末时期。

而另一次,则是在清朝同治年间,由于此次盗掘的比较严重,因此在1885年前后,当地还募集了一部分资金,对该墓进行了修缮。

这还只是能确定明确日期的盗墓行动,其他没有确定的相比更多。

所以,不排除周处墓中的那一小块铝,是之后某个盗墓贼带进去的可能,而考古界也比较支持这个说法,毕竟,成品的金属铝在西晋时,确实没有出现。

另外,说铝在古代没办法当银子用,还有一个原因。

什么原因呢?就是古代对于银子的管理,我们在古装的影视剧中,经常看到有人拿银子消费的场景,一般都是随身拿出来大小不一的几块碎银子,然后结账。

这个场景,虽说是电视剧的演绎,但跟历史上差不多。

之所以要说这个,是要说明,古代的人,出门消费,是没有拿一整块银锭去结账的,通常都是这些大小不一的碎银子。

那么这些碎银子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是从整块或者整锭的银子上“铰”下来的。

具体的做法,有直接拿特定的工具去剪,也有把整块的银子熔炼成小块,总之就是,不管采用什么办法,没有人会揣着银锭去直接消费。

至于整块的银锭,一般是采用在重大支出上,比如官员工资,宫廷开支,各地建设,以及赈灾等,这个时候,才会使用到整块的银锭。

并且,这些整块的银锭,上面都有官府的印记,这就叫做官银。

而这些官银在最终流向私人手中后,若是想日常消费使用,要么是剪开,要么是熔炼,总之就是必须去掉官府的印记才可以。

若是被发现直接使用整块的官银,那在古代可是大罪,说不定还会被杀头的。

这么一来,如果有人拿着整块的铝锭充当银锭是使用,最直接的后果不仅是被拒收,并且当场就有人会将此人扭送至衙门。

况且,铝锭上也没有官府的印记,因此到时候,不仅需要解释这种像银子却又不是银子的东西从哪里来,还有可能被冠以私铸和假冒官银等罪。

更重要的是,古代银子的购买力很强,普通收入人家出门消费,使用铜钱的机会要比使用银子多得多,因此,谁要是揣着一堆整块银锭出门,那大概率是有问题的。

总之就是,现代的铝锭拿到古代,还真不能当银子花,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分量太轻,与同体积的银子有差不多四倍的差距,这么大的分量区别,被经常摸银子的商贩一过手,就会知道其中有问题,再加上古代对银子也有一定的管理,因此是不可能花的出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