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2023-02-11 | 阅:  转:  |  分享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设计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
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教学
内容及重难点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
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
宜发展农业的观念。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三、教学模式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
”,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四、教法设计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五、教学
过程设计授课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
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
我们的关系。(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
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
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
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
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
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
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读
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
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一、
学习目标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
量的影响。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2.通过收看媒体
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
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2.识别常
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二)教学难点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2.
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教法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
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2.学法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课时2课时。初
中地理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2.通过读图掌握
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
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
媒体辅助教学。3.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
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研究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
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教学难点】1.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2.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教学准备】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自制各大洲轮廓剪纸图片。2.多媒
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人新课』:同学们,我国航天英雄杨
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吗? (不是)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 (加加林)他说: “我们给地
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作‘水球’,而不应叫‘地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的海陆分布》。设计意图:通过设疑,引
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讲授新课』: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板书)「活动一」:创设情境组织辩论:是“地球还是水球?”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1.提出问题:观点A: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观点B:应该把地
球改为“水球”更为准确?2.学生辩论:把全班分两大组,双方展开辩论,并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
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双方的观点。①出示地球仪:蓝色表示什么?(海洋)②投影展示东西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什么?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
颜色?说明了什么?③展示: “南北半球”图观察是否蓝色面积大?小结: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
,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确实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所以人们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
地球”。设疑:那么,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有什么特点?读教材“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各占多少? 学生总结:
海洋占71%,陆地占29%,即“三分海洋、七分陆地”。(板书)(拓展延伸)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的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是无数的科学
家及像杨利伟这样的航天英雄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地球还有很多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需要你们不断努力学习,为将来去发现和探究打下基
础。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
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活动二」: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理解有关概念。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有关大陆、大洲、岛屿、大洋、海以及海峡的有关概念。2.课件展示: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的景观图,并让学生在世界
地形图上找出相应的位置。(看谁找的又快又准)3.各组代表提问本组成员进行抢答: (1)说出大陆、岛屿、半岛和大洲区别。 (2)说出
大洋、海和海峡的区别。4.各组选一名代表,将上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在组内进行辨别加深学生对大洲轮廓的印象。设计意图:文字与图结合,
分组抢答辨认。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并做到生生互动。「活动三」:以游戏的方式完成:1.选五组代表,分别演示将课件中的大洲和大洋名字,用
鼠标拖动到相应的位置上。规定当某一组代表演示时,其他代表转身不看。看哪个组完成得好。(答对,你真棒5分。答错了,要认真啊)2、拼图
游戏:用大洲轮廓图各组进行七大洲的位置排序。(评出最快的组奖励)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游
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活动四」:以“分组讨论”形式完成下列问题。1.读世界地形图,找一找,想一想,不同的大洲一般以什么作
为分界线?2.分别说出亚欧、亚非以及南北美洲的分界线?3.学生看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讨论后各组代表订正答案,并选出优秀小组)
①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②分别说出太平洲、北冰洋沿岸各有哪些大洲?③分别说出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要位于
哪个半球?④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大小顺序排列。「活动五」:组织全体学生动手参与,用“简单几何图形”在一张白纸上进行“一笔画世界”的
绘图比赛。(可选几幅画的较好的让学生传阅,给予鼓励)教师巡视查阅后,并引导学生对照找出自己图中的问题进行校正。『达标练习』:(练习
题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
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二、教
学重、难点重点: 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难点: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三、教学方法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准
备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
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
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
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
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
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活动四:播
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
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小组讨
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防震减灾知识?(三)巩固提高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四)小结作业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六、板书设计
献花(0)
+1
(本文系爱文图书馆首藏)